文化共享 - 孙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1:35
首页|民族|服饰|铸币|历史|文物|旅游|古建|敦煌|遗产|诗词|文学|作品|新书|书史|典籍|善本|人物|饮食|烟标|酒文化
舞蹈|小戏|汇演|话剧|戏曲|曲艺|杂技|歌剧|影视|音乐|美术|农事|科普|海洋|军事|法律|医药|体育|奖项|茶艺|百家姓
孙科
姓名
中文名称: 孙科
又名: 字哲山
性别: 男
生卒年: 1891—1973
国别: 中国
籍贯: 广东省香山县
主题词或关键词: 台湾 政界名人
栏目关键词: 台港澳专题
相关图片
Image

人物图像
Image

生平简介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孙科
(1891--l973)字哲山,孙中山之子,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为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幼年随母赴檀香山依孙中山长兄孙眉为生。
1907年在檀香山加入同盟会。1912年赴美国,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后获经济硕士学位。1921年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政府建设厅长,后兼代省府主席。
1927年6月23日,汉口《民国日报》刊载了一条新闻,题名《郭沫若将膺新命》,云: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业已编制就绪,昨经政治委员会议决:任令郭沫若为该军副党代表云。其实郭沫若还同时兼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该军总指挥是张发奎,由于他在第二次北伐中有功,因而得以升任此职。七月上旬的一天,沫若在武昌旧督军公署参加张发奎就职典礼。会上,汪精卫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致训词,指手画脚,拿腔拿调,借题大骂共产党,脸上充满了杀气。接着孙科代表国民政府致训词,别有用心地将“联共”篡改为“容共”,谁都知道“容共”实际上已成为“反共”的同义词。7月15日汪精卫竟召集“分共会议”,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公开背叛革命,从此“宁汉分流”。郭沫若密切注视着这一切,觉得事态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明朗。七月底他随张发奎所部来到九江,住在鄱阳湖烟水亭内。这时汪精卫、孙科、唐生智等人正在庐山开会,密令缉拿共产党员、群众运动领袖和各方面进步人士。
1928年,孙科出任考试院副院长,兼铁道部长,主持铁路、航空建设。同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后,作为国民党上层集团一员的孙科,面对中国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使国民党摆脱政治困境,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革新主张。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孙科最早提出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内,孙科强烈反对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呼吁实现国民党的民主化;在经济和民生问题上,孙科从巩固国民党统治基础前提出发,强调用改良的方法尽速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孙科的这些革新主张表现出一定的追求现代化的倾向。然而由于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阻滞革新的思想和势力十分强大,兼之孙科思想的内在限制,孙科的革新努力最终遭到失败。孙科的失败从一个侧面证明,1928年后在国民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新传统主义思想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
1928至1931年,孙科对于蒋介石以党治确立国民党政治权威的主张和措施虽然在个别之处有所保留,但总的说来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孙科希望通过党治,“造成一个巩固的政局”。但是到了3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强调权威的党治实践,孙科发现,国民党对权威的强调并未能使权威真正确立,在党治下,国民党所面临的困难非但未能被解决,相反,国民党却陷入了更为深重的危机。孙科认为,唯一能使国民党摆脱困难的方法就是实行民主政治。
1929年2月8日,国民政府第十九次国务会议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直属国民政府管辖。同年4月9日,作为实施训政建设模范县的计划指导监督机关(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在中山县成立。6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了孙中山奉安大典。9月28日,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委员孙科在其二届二次会议上提议:为建设中山模范县,特规划翠亨乡为全国模范农村,拟先建设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纪念中学)。孙科亲领筹办之责。
1931年改任行政院长,因财政危机旋即辞职。同年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对抗。“九一八”事 变后,针对蒋介石剿共优先于抗日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广州政府打出了积极抗日的口号,给蒋在社会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九一八”事变,这一震惊世界的侵略行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各界纷纷电宁、粤双方息争对外,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还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南北之间。粤方坚持以释放胡汉民和蒋介石下野作为和平谈判的条件。迫于形势,蒋于12月下野,由孙科“组阁”。蒋下野后,仍操纵着政府军政大权,因此广州国民政府虽宣布取消,却又成立了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国民党西南执行部,与南京政府对峙。由于孙科上台后,政府财政无比困难,不到1个月便辞职了。孙辞职后,蒋介石在汪精卫势力的支持下,于1932年1月重新执政。蒋上台后,对日本采取忍辱的态度,对内继续搞独裁统治。这年10月到1932年12月孙科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结束训政,“速开党禁”,加快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孙科呼吁从速实施宪政,
1932年改任立法院长,曾鼓吹实行立宪制度,但遭蒋介石冷遇。其间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中苏文化协会”成立,出任首届会长。1938年奉派中国政府代表及蒋介石特使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中苏商务条约》,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战争。
1944年11月,孙科在《纽约时报》撰文,畅谈他长期以来对在中国实现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1945年出任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长,国民党中常委。
1946年下半年,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孙科从自己原来的立场全面后退,停止革新宣传,转而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47年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长。
1949年辞职赴台。1951年赴法国。1952年移居美国,担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董事长。
1952年,孙科和他的妻子陈淑英商量决定移居美国。是年7月,陈淑英先行,孙科到圣诞节前后才抵纽约。孙科到纽约后,做了一次全身检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因为发现有十二指肠溃疡及高血压、失眠等病症,医生嘱咐他米饭、面包、水果等高含糖食物一概不能吃,连牛奶也只能用脱了脂的。这样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病情虽有所好转,但体重却由原来的165磅减轻了25磅,以致体虚乏力,此时医生才指导他对饮食稍加调整。孙科到纽约后,开始分期住在两个女儿家里。
1954年夏,因次子孙治强从香港举家迁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孙科遂迁居与次子同住,父子离别多年,劫后余生后在异域团聚,重享天伦之乐。他曾在洛杉矶之Anaheim,以25年分期付款方式买了一幢房子,住了四年。后来,因环境欠佳,乃将房子卖掉,又在洛杉矶南面临海的Laguna Beack再买一幢,就此定居。Laguna Beack距洛杉矶只有六十里路,靠近海滩,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在孙科看来是修身养心的好地方。孙科久居高位,与父亲孙中山一样“不蓄私财”。正因为孙科囊中羞涩,以致他漂泊海外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据台湾学者庄政教授著述披露,孙科夫妇出国远行的盘缠,还是靠卖了房子凑足的,他们闲居美国,没有任何固定的收入,仅依靠儿女接济小额款项,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度过了十多个落寞而清苦的春秋。孙科夫人陈淑英晚年在台湾向庄政教授回忆寓居美国时的生活,感慨不已,她对寓所描述道:那是一幢向当地人订租的房子,周围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就像海边专供游人游泳后休息的那种临时房舍一样,风一吹就开,无以名之,姑且称为“火柴盒式”的房子。孙科夫妇在与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别负担清洁工作,由孙科负责打扫各室内的清洁,包括卫生 间,每天用吸尘器做工;夫人陈淑英负责厨房的清洁工作;孙治强负责搬运重物品、清理户外清洁工作,他的夫人则照顾孩子们以及承担琐碎的家务事。后来当孙科迁居Lagune Beack后,为了节省开支,自己种菜,自己烹饪洒扫,生活异常清苦。当时有人曾这样描述他的生活:“一幢简陋的平房,没有地毯,没有仆人,凡事自己动手,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今却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富足,他的家中,到处都是书籍。”对于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孙科曾回忆说:“在美国定居的一段悠长岁月中,友朋酬酢甚少,惟有国内去的朋友,才不惜远道来访;不能前来的,也多拍个电报或通电话,张君劢先生亦时相过从,所以除了 偶尔出外小作旅游外,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读书上面。”孙科喜欢读书的名声在外,以致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党国要人”中,他也还比较的是一个“看看书的人”。“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这是当年孙科在南京寓所挂的一幅很得意的书法作品。此时,孙科年逾古稀,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政治斗争,终于有机会静心修养,余暇唯以读书自娱。他每天徒步到图书馆看书,有时直到图书馆关门,管理员催他走,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其实,孙科自幼在其父孙中山的关心、督促下,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晚年在异域每当展卷阅读,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就萦回脑际,孙科早在檀香山读中学时,献身革命的孙中山就曾经从英国寄给他一套“人人文库”丛书,这套一百多册的英文文学书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家撰写的小说、剧本。孙中山在信中还不忘告诫儿子:“你要使英文进步,单靠学校的课本 是不够的,必须多多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家人曾在南京有一段短暂的团聚时光。这时,孙中山与孙科谈话的一个重要内容,仍是议论读书。显然,孙科在美国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尚能一如既往的“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然凝聚着孙中山的一片苦心。难怪有人说:“孙科能在大洋彼岸一旖旎小镇以读书为乐,实属国民党政要显贵中的凤毛麟角。说这是有惠于其父孙中山好读书的遗传个性,恐怕还不如说是受益于孙中山早岁对他循循善诱,力促其勤学苦读的一片苦心,更为准确得当”。孙科这位昔日堂堂的国民政府显要,在美国因生活困难,竟连买书的钱都不够,只购报纸、期刊阅读。但这丝毫不改变他对读书的嗜好。
1965年返台受聘“总统府资政”。1966年出任“考试院长”。
1973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终年82岁。
著作有《宪政要义》、《中国与战后世界》、《三民主义新中国》和《中国的前途》等。
版权所有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 2005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ccrn@nlc.gov.cn        版权声明
京ICP备05037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