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主持被劫持之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3:46
 “美女”被劫持之后……

(关于”美女主持人被劫持”的文学审美2008年12月08日03:24  来源:

标签: 美女  劫持  歹徒  娱乐化   

12月5日晚上,四川宜宾的电视女主持人贺敏捷在自己的小车上被歹徒用枪劫持,贺假装顺从,偷偷拔打了朋友的电话,朋友从电话中听到两人的对话,觉得出了问题,于是报警,途中歹徒还开枪打伤了一名治安员,后来在300名警员的包围之下,歹徒对着头部开枪自杀,贺也被打中了腮骨。

 这本来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虽然情节很有戏剧性,但引起我兴趣的是12月7日《华西都市报》(下称《华报》)对此事的报道写法,集美女、悬疑、惊悚、血腥于一体,可以作为电影剧本、小说来看,下面拿《华报》和《成都商报》(下称《商报》)的报道作个比较。

  

首先《华报》把案件受害者称为“美女主持人”, 再把“故事”说成一幕幕的,就像剧本一样。美女电视主播被歹徒持枪劫持,这是很吸引眼球的,但就是不像正经的新闻。

 其次,《华报》很煽情地描述着解救人质的过程——“几名资深谈判人员轮流与绑匪对话,以稳定其情绪,一小时过去了,二小时过去了……人质还在绑匪手中,似乎在考验着干警们的忍耐极限。谈判人员更是不放弃一线希望,耐心地向绑匪发动心理攻势。”而《商报》说:歹徒持枪抓着贺敏捷作为人质与警方僵持着,“经过20多分钟的僵持”,歹徒就开枪自杀了。两篇报道肯定有一篇失实,仅僵持20分钟之后,警方不可能开展“两个小时”心理攻势。

 

再次,《华报》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界的感觉,一个又一个“分镜头”地给我们描绘车上发生的一幕幕惊险的场景,“晓芳(即指贺敏捷)吃惊地望着该男子,还没来得及说出半句话,就感觉到一个冰冷、坚硬的圆形物体紧紧地抵住了自己的头部”,“晓芳吓得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当从前窗玻璃中看到抵住自己头部的是一支手枪时,更是不敢出声”,“在一个转弯处,晓芳借将手从方向盘上移开换挡之机,悄悄按下了手机重播键”。问题是当时车上两人,一个已经自杀,一个被歹徒自杀时的子弹打穿了腮骨,不可能跟记者绘声绘色讲车上的桥段,记者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嗯,“客里空”,他编出来的,好像还是好莱坞大片《命悬一线》里的桥段。

 

怪不到有小朋友要说“很黄很暴力”呢,又是美女又是枪,又300警察又是饮弹自尽的,脑浆迸出的。为什么一个正常的法治新闻,文风却像地摊文学那般不堪?只有一个解释——新闻娱乐化。新闻舆论自贬身价,为追求轰动效应和点击率,把一些格调不高的东西拿出来刺激眼球。正如网友的评论:假如贺敏捷没有美女主播的特别身份,还会这么热炒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心那么普通百姓的忧与乐呢?

 

前几天,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落马”了,本来就是一个反腐新闻,殊不料海外一家公信力堪虞的媒体(指《星岛日报》)没有来源证明地说了一句:黄对未成年少女有特殊性嗜好,于是就成为国内很多媒体热炒的新闻,口水和涎水(垂涎三尺的那个“涎”)泛滥。早几年的还有深圳一位女公安局长腐败案发,媒体炒作焦点居然是她收受男部下的“性贿赂”。总之非得从脐下三寸处挖出腐败的思想根源来。

在一个中国的舆论监督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今天,媒体应更珍惜自己的职业使命,为了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应有历史贡献。一个受人尊敬的媒体不是依靠三版女郎和八卦新闻。所以媒体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迎合受众的猎奇心态,使自己沦为地摊文学。   

观点1+1:“美女主持”遭劫,你是否一探究竟?

 

2008年12月08日16:1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背景:四川宜宾电视台女主持人贺敏捷在自己的轿车上被歹徒用枪劫持,贺假装顺从,偷偷拨打了朋友的电话,朋友从电话中听出有问题并报警。歹徒后来在300名警员包围下,开枪自杀,贺也受伤。

    东方早报发表沈彬的文章:引起我兴趣的是7日某报纸(下称A报)对此事的写法,集美女、悬疑、惊悚、血腥于一体,可作为电影剧本、小说来看。下面拿A报和当日另一家报纸(下称B报)的报道作个比较。首先A报把案件受害者称为“美女主持人”, 再把“故事”说成一幕幕的,就像剧本一样。美女电视主播被歹徒持枪劫持,这是很吸引眼球的,但就是不像正经的新闻。其次,A报很煽情地描述着解救人质过程——“几名资深谈判人员轮流与绑匪对话,以稳定其情绪,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人质还在绑匪手中……谈判人员更是不放弃一线希望,耐心地向绑匪发动心理攻势。”而B报说:歹徒持枪抓着贺敏捷作为人质与警方僵持着,“经过20多分钟的僵持”,歹徒就开枪自杀了。两篇报道肯定有一篇失实。再次,A报给我们描绘车上发生的一幕幕惊险的场景:“晓芳(即指贺敏捷)……感觉到一个冰冷、坚硬的圆形物体紧紧地抵住了自己的头部”,“晓芳吓得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当从前窗玻璃中看到抵住自己头部的是一支手枪时,更是不敢出声”,“在一个转弯处,晓芳借将手从方向盘上移开换挡之机,悄悄按下了手机重拨键”。问题是:当时车上仅两人,一个已经自杀,一个被歹徒自杀时的子弹打穿了腮骨,不可能跟记者绘声绘色讲车上情形,记者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怪不得有小朋友要说“很黄很暴力”呢,又是美女又是枪,又是300名警察又是饮弹自尽、脑浆迸出。为什么一个正常的社会新闻,文风却像地摊文学那般不堪?只有一个解释——新闻娱乐化。新闻舆论自贬身价,为追求轰动效应和点击率,迷失于记录者与编剧身份之间。

    小蒋随想:A报记者确实有才,“背景”中不到百字就介绍完的新闻,其竟然能添油加醋搞成“美女惊险剧”。看到这种“创意差距”,不知B报总编做何感想,会不会让下属认真反省眼球效应与发行量的关系?事实上,如今一些媒体报道越来越像“花边文学”——年轻女孩不叫年轻,皆称“妙龄”;未婚女子太老土,叫“美眉”才够味;已婚女子也不是没有炒作空间,称“少妇”感觉就是“不一样”;就连女警察,也被冠以“警花”……“文中自有颜如玉”,“美女标题”就是要勾起您的“无尽想象”。前段时间,有媒体还以“美女政治家”为题报道国外某女政客当选一重要职位,“着重”介绍她得过选美冠军、身材超火辣,可附上的照片露了馅,“美女政治家”一脸褶子,获得选美冠军已是猴年马月以前的事了,令人差点将隔夜饭呕出……不仅如此,一些媒体在报道腐败案件时,还会有意无意地聚焦贪官的脐下三寸,动辄以“XX贪官的多少个情妇”为题。如果贪官有“特殊性取向”,更是一味“超级猛料”!媒体报道的“地摊文学”倾向,记者为吸引眼球频频打擦边球,固然露骨可鄙、唯利是图。但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东西为啥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