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轲:中国的报道是最透明的(2008-11-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7:10

11月14日,由腾讯网、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腾讯新闻、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香港大学、传媒杂志协办的“2008影响中国媒体论坛”在成都举行。南方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社委委员曹轲先生做客腾讯“深度对话”,畅谈了2008年发生的大事件,他认为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有担当,对社会有利的事情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并谈了中国社会媒体环境的进步和网络媒体兴起带来的影响。
',1)">
真实的东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真实有的时候会让大家觉得有压力,更痛苦
哪怕有一些误解,暂时的非议或者一些不理解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先做好。不能为了迎合某一种情绪
中国的报道是最透明的,不管媒体的及时发布,还是各方的充分报道,很多国外媒体也想不到
我希望我们的读者是在公民社会中具有公民意识的普通人。不一定要很有钱,不一定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不一定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如果记者经济基础比较差,或者报业的生存都比较困难的时候,有时候会急功近利

最近一个例子,广东深圳“9.20火灾”。可能当时省里一些管理部门第一反应还是不要做大,按住它,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不这么想。不管香港媒体,还是国内网站,给你第一时间发布,滚动播出。政府知道不需要去隐瞒,不需要有意去消解淡化,而是通过透明、公开、及时的报道更好的解决这个事情
2008影响中国媒体论坛曹轲主题演讲:南方报业应对2008
早前对话
展江:“封口费”说明有媒体堕落了
李鸿谷:周老虎发生在今年会成“头条”么

对话人物:曹轲 对话者:张晓虹 责任编辑:vingie 视频:杨金涛 摄影:李茂公 【我要说】
媒体首先要有“担当”
张晓虹:“2008年影响中国媒体论坛”,我们很荣幸请到了来自南方报业集团的管委会委员社委委员曹轲先生。2008年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南方报业来说,可能对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一些。
曹轲:参加腾讯举办的这个活动我很荣幸,刚刚赶到的时候我们在议论,选四川举办这个论坛很有意义。
2008年新闻大事件首选是“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对媒体的影响都是一样。
在08年,南方报业也做过了许多地震相关报道,和全国的媒体同行一样,在做一些具体分内职责。
在“担当”职责过程中,也有比较深的感受。作为媒体本身首先要考虑普通人的感受,同时作为职业媒体人也要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这两者之间有时候会有冲突,所以当时从地震采访回来的记者有另一种痛苦。虽然现在半年过去了,很多记者认为当时应该做志愿者,也不愿意去做记者。我们有不少记者真是在前方做了志愿者。
张晓虹:当时南方报业集团派了多少记者去前线?
曹轲:从一开始没有公开宣布允许派记者,陆陆续续越来越多,到后面前方记者不断替换,没有具体统计,但估计超过200人次。
张晓虹:力度是非常大的?
曹轲:对。
张晓虹:您刚才说面对这样的事件作为普通人和记者两种身份感受有一些冲突。
曹轲:主要是我们自己的职业诉求和普通人的感受之间会存在一种冲突和交流的东西。
首先,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震痛,很震惊,希望参与尽一份力。但作为媒体可能必须要面对一些现状,在第一时间将真实情况报道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这会使很多记者在心理造成困惑,作为职业人内心的冲突会非常强烈的。
张晓虹:那么您觉得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作为职业人,应当如何定位自己呢?
曹轲:这也是南方报业比较讲究的一个传统:“担当”。
首先是媒体责任,就是媒体本身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责要做好,否则空谈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未来的东西,这些都会偏于太虚。
南方报业你说它“新锐”也好,敢于“担当”也好,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要做好本身的事情。做好这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担当,但现在看来要做好这一件基本的事情也特别不容易。
张晓虹:为什么?
曹轲:真实的东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的,虽然我们都讲真实。真实有的时候会让大家觉得有压力,更痛苦。
当事人,或者其他人也好,未必愿意看到这些东西。包括我们在版面处理、图片处理以及报道地震现场现状的时候,我们也面临一些很矛盾的情况。
比如说在一所学校校舍里面的小学生,我们看到的惨状,按照职业的我们需要很真实的展示出来。但我们在选择图片的时候会反复地权衡,希望能够反映出来那一瞬间的情况,同时也希望不是那么刺眼,不是把一些伤疤有意揭开让当事人和读者不舒服。
点点滴滴这样的东西很多,都会给大家造成一些问题。

对于社会有利的事情要不遗余力地做好
张晓虹:您刚才谈的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公众的知情权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我们面对新闻伦理的选择,包括您谈到会有一个平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看到的一些相关的信息会经过一些处理。
曹轲:我们也希望最真实、最全面的报道新闻,这应该是作为新闻人基本的职业要求,或者他应该担当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会考虑效果,不能为效果而去扭曲事实,也不能不顾社会效果,这也是专业技能的一部分。
张晓虹:那您认为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曹轲:从08年经历的地震,到后来的奥运以及金融风暴,我的感觉,首先是对于社会有利的事情,或者对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东西,要不遗余力地做好。
哪怕有一些误解,暂时的非议或者一些不理解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先做好。不能为了迎合某一种情绪,为了一些暂时的东西而放弃这个基本的原则。
这是我们一直在内心强调的,或者是南方报业希望担当的一种新闻理想。
张晓虹:我们把新闻理想细化的话是什么呢?
曹轲:还是“担当”吧!继续做好基本的新闻报道。

曹轲与张晓虹对话
中国的报道是最透明的
张晓虹:我们怎么去判断新闻的选题,选择什么样的事件进行报道?
曹轲:这个事件并不是我们选择,或者带着成见、框架去套一个事实。
有可能我们碰到了一个事实,也不知道背后多大的延伸空间或者造成什么样长远的影响,我们只是及时地参与进去,中间通过专业的采访、判断去跟踪。
首先是有这个事件才有报道,并不是说南方报业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裁切、引导某一个事实。
从地震之后,包括前后的许多事件,除了媒体本身的作用之外,公众的心态,包括政府在新闻管理上也有很大的转变,整个一起在往前走。并不是媒体一定要做的很超前,和人家格格不入,好像很另类就很特别。
我想说一下政府在新闻管理上一个明显的进步。
可能很多读者和公众层面没有马上感觉到,但作为媒体人我们已经感觉到很喜人的现象,政府的新闻发布越来越及时。
地震就不说了。中国的报道是最透明的,包括媒体的及时发布也好,各方的充分报道也好,基本上很多国外媒体也想不到。
举最近的一个例子,广东深圳“9.20火灾”。可能当时省里一些管理部门第一反应还是不要做大,按住它,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不这么想。
不管香港媒体,还是国内网站,给你第一时间发布,滚动播出。政府知道不需要去隐瞒,不需要有意去消解淡化,而是通过透明、公开、及时的报道更好的解决这个事情。
10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到南方报业考察。他讲了现在新闻管理上的16字方针,也是我个人感觉很新鲜的东西,来自最高层的东西,这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前8个字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这是对新闻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要求,对于新闻管理的要求是“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我觉得讲的挺好,如果让我们自己来讲就是媒体一定要及时介入,一定要及时报道。
从新闻管理的层面来讲,意味着整个政府在这方面观念的变化,包括信息公开的程度、信息公开的办法,如11月8日记者节之际发布条例对新闻采访保障权利明确规定。
我觉得媒体在这方面要做的就是继续担当本分的职责,不能怨环境不好怎么办,只能说我们自己做到哪里去。
我也和“南都”跑突发的记者,跑深度的记者提了一个新问题。
原来《南方周末》登了一篇报道之后,可能经过一两个星期的调查,独家调查、暗访挖出了一个独家新闻。登出来之后,政府部门才会拍案而起,才会去处理,可能后面其他报纸也跟不上,这样他就做了一个独家新闻,影响很大,报纸显得很厉害。
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以后记者去的时候政府的调查也出来了,政府的处理措施也出来了。
这个时候你怎么挖掘更深的东西,好像推动事件的进一步调查处理,这都对记者本分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开始在思考的问题。政府在变的很快的情况下,媒体怎么跟上去,而不是说像以前一定要突破一些封锁和禁令才可以做一些新闻。现在完全是要从这个新起点上来考虑的。

要做最“合适”的新闻
张晓虹:您觉得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呢?
曹轲:我在南方报业已经兼了七八年新闻研究所的所长。我自己原来有一个观点,也不知道成熟不成熟。
最早的新闻定义就是真实、有影响的事件。后来包括大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包括对老百姓生活有用的资讯,实用的资讯,我现在有一个观点是:要做最合适的新闻。
张晓虹: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轲:最合适的新闻并不是指的效果,而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腾讯的新闻编辑方法已经完全和报纸不一样了,没有必要在编后面的滚动链接时,把前面的事实全部重复一遍。
可能对读者来说,讲到奥巴马也只是关心最新的东西。而不需要把奥巴马的经历以及怎么当选再介绍一遍。对于记者来说就是原来新闻的5个W加一个H中,我可能只需要知道其中一点,没有必要五个要素全都知道。我只需要知道想知道的东西,不要为了“新闻的金字塔”非要做一个“完整”的新闻。关键是对读者有用的新闻点,第一时间发布给他。
张晓虹:如何去看待什么是最有用的呢?
曹轲: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读者每天上我们的网站,看我们的报纸。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去判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资讯。
现在资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记者和编辑除了大量收集之外,帮读者筛选、梳理、过滤的功能要越来越加强,否则你也是对读者和网友不负责任。号称资讯很多,但其实他自己需要花很多工夫去梳理才能找到那么一两个信息点。从报纸开始,首先强调帮读者筛选梳理资讯的职能。
张晓虹:我们把最重要的新闻传递给读者。如果是这样,您希望您的读者是什么样的?
曹轲:我希望我们的读者是在公民社会中具有公民意识的普通人。不一定要很有钱,不一定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不一定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我希望只是一个有普通人的普通道德准则、道德底线、公民意识,或者社会责任,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就可以。
张晓虹:我们会去影响他们吗?
曹轲:我们希望跟他们一起来成长。
伴随整个公民社会的形成,报纸自身也需要进步。现在我们做的很多东西可能别人觉得报道很有影响,再过十年、八年,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很简单,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东西。
在内部,我经常讲,《南方周末》20年过去了,早期的《南方周末》让你看你现在可能不看了,那些内容可能连腾讯娱乐频道的一部分都不及。
《南方周末》转型到现在这个阶段,有的人觉得它在变,一直在变。南方报业的很多东西都在变,但有人可能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只不过因为我们的读者进步的更快,整个社会意识提升的更快。
大家一起在往前走,我们不敢说一直是谁在引导谁。

编辑记者要有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
张晓虹:今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件,在您看来,每一次大事件之后对于媒体的格局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曹轲:08年对于每一个从事媒体行业的人都会受到冲击,受到大悲大喜的洗礼,每一个人都会重新思考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作为报纸也好,网络媒体也好,生存是另外一个概念。
编辑记者可能内心都有一个纯粹的新闻理想,作为报纸来说,作为产品和行业的存在,还需要讲究报业的理想。
编辑记者的新闻理想需要通过实现报业理想来实现,报业理想可以支撑他的新闻理想。但这个行业本身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包括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一个比较良性的运作。
甚至我也讲过,编辑、记者要有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才可以做新闻。
与其他行业一样,报业也是如此。如果经济基础比较差,或者报业的生存都比较困难的时候,有时候会急功近利,受到商业影响以及多元利益影响,左右摇摆,都会造成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
这对于报业以及行业的良性发展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到它的新闻品质和公信力。

现在记者也希望成为一个全媒体记者
以前还有人说报纸的独家新闻绝对不能给网络,图片不能提早上传之类的话。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张晓虹:这就是您刚才说的,想办一个什么样的报纸是很重要的。有人说网络现在已经逐步成为主流媒体,您如何看待网媒和纸媒之间的关系?
曹轲: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家现在都看得到,我也在南方报业呼吁大家关注和介入新媒体。
网络媒体已经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甚至成为生存状态的东西,这是无法回避的,包括我们做报纸的人也整天生活在这个网络环境里的。
我们肯定要整天上网,看电视,我相信我的读者也是每天上网,看电视,所以办报纸要首先假定我们的读者在这个环境里。不能说是因为他不上网要看报纸,或者看了报纸就不上网,这样的读者越来越少。
对于网络作为社会主流媒体,资讯的主要渠道,大家会越来越认同的,我也是这个观点。
包括网络对公民社会的形成,对事件的及时发布或者推动一些事件的解决已经超过了纸媒。
纸媒毕竟有一个周期和发行覆盖的范围,甚至还会需要网络来扩散和加强,放大它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报业作为一个内容供应商来看的话,在网络时代必须和新媒体有一部分嫁接过去,所以南方报业对新媒体很重视。
不论是和各家大的门户网站合作也好,还是自己在数字报业方面,在新媒体的布局方面,南方报业都在做一些动作,希望有一个新的转型。
我希望到一定时候我们的专业生产能力,只是变成信息内容的生产,而不一定要放在纸上。
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新的动作,包括现在记者也希望成为一个全媒体的记者,能够嵌入到网络和报纸之间。甚至第一时间首先把消息和视频、图象的资料发给网络,通过一个新的数据平台,另外一个环节再加工到报纸上去。
报社里面的人现在也越来越意识到这里面没有矛盾,以前还有人说报纸的独家新闻绝对不能给网络,图片不能提早上传之类的话。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张晓虹:您怎么看待腾讯网呢?
曹轲:对于腾讯网,我想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的人都是很看好的。
也有人说,其他几个大的门户网站可能属于第一代的,还有一些搜索的门户网站也是强势的。但腾讯不论是从产业、行业还是社会公众的认识,以及受众的年轻化,可能都代表了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向。
对于腾讯的发展,我们很看好,我们也希望腾讯在和社会各方面的扩张衔接上,以及同纸媒的合作上有更新的动作,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又可以互相间接和合作的东西。
腾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可以借鉴的方向、标杆性的东西,这个我们一定要学习。
http://news.qq.com/zt/2008/dialog/c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