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点评近期新闻研究十大热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18:24
 
2008年10月16日09:39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陈力丹在《新闻实践》2007年第5期撰文,分析了近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大热点,它们分别是:
一.报纸消亡论和媒体融合。对待报纸消亡这个问题,视角要更开阔一些。我们已经进入“融媒”时代,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受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在新的传媒环境中,简单地说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要灭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二.“媒介逼视”或“舆论绑架”问题。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报道了农民刘福成因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无钱医治,给6位“中国富豪”写信求助的事情。至2月7日,该报围绕此事发表8组追踪报道。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逼视者”角色的媒体,没有履行好社会协调的职能。媒体只是社会环境的“瞭望者”,其职责就是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越过了这个角色定位,成为私人领域的“逼视者”、“窥探者”或是“审判者”的话,即便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也必然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无序。
三.窦唯与新京报冲突。从去年4月初开始,北京的不少新闻媒体娱乐版开始报道歌手窦唯与两任妻子的感情纠葛。5月10日,窦唯独自去新京报社欲寻记者当面对质未果,点燃报社门前一辆汽车,后被警察带走。北京一些媒体报道中有意无意地把窦唯描绘成一个“孤独、落寞、精神有问题的纵火犯”;网友则激烈为窦唯辩护。5月19日,喧嚣了近10天的“窦唯事件”告一段落。
四.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大陆率先报道富士康员工普遍存在超时加班现象的媒体,7月3日,富士康的法人公司鸿富锦公司在深圳市中级法院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佑和编委翁宝,索赔3000万元。7月13日,王佑和翁宝的资产被冻结。9月3日,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撤销对《第一财经日报》的相关诉讼。
五.传媒该不该展示畸形、病态人员的画面。2006年我国传媒隔三差五地以同情、呼吁社会援救的名义,刊登各种畸形病态人员的照片。发表这些画面的由头,不论是同情还是正义、救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画面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刺激着受众的神经,人为地制造着世界非常不安全和到处存在恐怖的印象。
六.传媒“杀人狂魔”及仇富杀人报道的错误导向。2006年10月庭审杀人嫌犯邱兴华以来,我国多起特大杀人案件接连开庭审理,成为传媒的焦点之一。对于庭审涉及的犯罪嫌疑人,传媒的报道应采用规范的法律用语,这不是形式问题,而是透过这种形式体现法治。记者尤其不能有意无意地通过报道庭审突出某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
七.“学术论坛”和易中天、于丹现象。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解“三国”以来,声名大振,成为媒体关注率较高的文化界名人。随后是于丹论语心得红火起来。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教育类节目,以及于丹的论语心得书的畅销,也因此成为讨论较为集中的一个话题。
八.国务院477号令的意义。2006年12月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477号令,公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宣布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到2008年10月17日北京奥运会筹备和举行期间,放宽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的限制。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这是一件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借2008年奥运进行一种新闻管理改革试验。如果是这样,2008年10月18日可能不会是一种状态的结束,而是继续。
九.“杨丽娟追星事件”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2007年3月,传媒不惜用浓重的标题和整版的篇幅向公众讲述这样一条新闻:兰州一名退休高级教师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苦追了13年的偶像刘德华见面,在香港跳海自杀。紧接着,从3月30日开始,许多传媒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对这条社会新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追踪报道。这个内容再次占据各大众化报纸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及娱乐新闻版的重要位置,引导公众去关注。
十.重庆出台党报头版改革的意义。2006年底重庆市发布了一个涉及传媒改革的文件,该文件就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提出了40条具体措施,共14页。文件规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只发《重庆日报》二版,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还规定了最高限报道字数和时间。
《新闻战线》 ( 2007-07-10 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