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德胜论坛! 德胜论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5:24
基金会背后的美国精神
基金会背后的美国精神
北京频道 ( 2003-05-20 14:31:54)
■任晓
在很多方面,美国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有不少现象都跟美利坚合众国建国历程的特性有关。若要很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常常需要回溯到那个建国历程中去寻找源头。
美国的基金会现象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之后,基金会已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国内对它看法的歧义极大,因其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倾向性。很多人认为它是配合政府内外政策的工具。很少有人想到去深究一番,然而资中筠先生想到了。资先生是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学在中国的开创者之一。在研究中美关系史的过程中,资先生注意到,近现代中美关系当中除了有教会、庚款办学的作用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后来通过到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查阅档案,访谈有关人士等,她写出了一篇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的长文,发表在《美国研究》上。其后,她又研究了福特基金会与中国。这样,由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始,顺藤摸瓜,逐步拓展,写出了这么一本书:《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书中详略得当,文笔洗炼,尤以“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国际工作”、“与中国的关系”、“捐赠的动机与哲学理念”等章最见功力。由阅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美国的这一现象既然有别于其他国家,那么美国的各种基金会所由而来的私人捐赠跟美国精神有没有联系、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资先生要言不烦地指出,在捐赠的背后,存在着美国的志愿精神和基督教传统。志愿精神在美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同时并存的,有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利他同情心和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美国公益事业赖以发达的社会思想基础(第318页)。反映到美国人的生活实践上,是为社区服务、为公益服务的志愿精神。这一点,对于理解美国精神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这一点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一场大辩论的焦点:美国的公民社会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何种变化,对美国社会和政治有何影响,等等。
1995年1月,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在《民主杂志》(Journalof Democracy)上发表了《独自打保龄球》一文,引起了未曾想到的强烈反响,继之而在美国兴起了一场辩论。帕特南根据其所掌握的材料,发现美国人对保龄球联合会、基瓦尼斯俱乐部和国际扶轮社那样的公民组织,以及家长教师联合会的兴趣在衰退。这种衰退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由形成社区康乐基础的各种关系组成,而它来自志愿服务和公民参与。帕特南认为,这种衰退起源于“婴儿潮”一代人对事业的迷恋和电视使人精神麻木的本质。1996年他又断言,已有的事实证明,如今美国人同其所在社区的关系远不及二三十年前密切,而社会联系减少确实伤及了美国社会与经济。
对于这一观察,美国有不少人深有同感,而不赞成这一观察者也为数颇多。但是这一问题,显然触动和抓住了美国很多社会人士的神经,引起了各类专家学者和政治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试图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公民意识有没有衰退以及衰退的原因为何。此后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荼。辩论围绕着美国的社会信任是否在丧失,公民参与(civic participation)是否在衰落,社会核心机制是否在削弱,以及公共道德是否在受到侵蚀等问题展开。“9·11”事件后,美国各种志愿者组织都声称出现了志愿服务的高潮。由于这跟重大灾难后美国处于特殊时期有关,又使问题显得不是那么简单。
然而不应否认的是,美国社会具有一种深厚的自治和志愿的传统,没有事事指望政府的习惯。这是一种美国精神,美国的基金会现象植根于这种精神。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新大陆之时。北美殖民始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社会里的公民可以自由结合并同意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益的法律来管理自己。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和公民参与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在被认为是社区服务低潮的20世纪90年代末,也有约一半美国公民参加了某种形式的志愿活动,每人每周平均4个小时。
在过去20多年间,中国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地区和人们已经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然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所想到的,却是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建造“极品”坟墓者有之,订下36万元一桌的“极品”宴会者有之。拥有了财富之后时,他们所缺乏的正是一种公益的精神。中国社会对此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市场固不可无,但市场非万能,有其局限甚至副作用,有不少事是市场所做不到的。因此需要纠偏,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公益事业就是一种纠偏。这是《散财之道》一书所反复提示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