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u‘r choos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0:40
“如果你是一个有轨电车的司机,这辆电车正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向前开,你看到在轨道的尽头有5个工人正在施工。你想停车,但做不到,因为刹车突然失灵了。你感到很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电车冲过去,这5个人都会死,这是一定的。于是你很无助,直到你发现,右侧还有一个轨道,这个轨道的尽头,只有1个工人。你的方向盘仍然好使,所以如果你让电车转向,你可能会杀死1个人,但5个人会得救。现在是第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做?”
这是哈佛大学最热门的本科核心课程“Justice(正义)”的第一堂课,在一个高三层,能容纳1500人的礼堂授课,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Sandel。他给出了一个情境:“现在让我们表决:选择掉转方向,杀死这个人的,请举手。”
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有多少人不会,会依然顺着轨道往前开?”
极少的人举起了手。
“举手的人,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如果能避免杀5个人,那么杀1个人的选择,也可以是正义的。”接话筒的是一个美国女生,浅金色的头发,小俏鼻子,语气肯定。
“好的……,为了避免杀5个人,大多数人都同意,可以杀1个人,”……教授诡异地一笑,“好,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另一个有轨电车的例子。这次你不再是司机,你只是一个旁观者。你站在旁边的桥上,看到了这起即将发生的事故,刹车失灵,电车飞速向前,5个工人将被杀死……。这时,因为你不是司机,你确实感到无能为力,直到——你看见轨道上方的桥上,斜靠着一个非常结实的大胖子……”
学生开始哄笑,预感到没什么好事。
“如果你推他一把,——他就会掉下桥,掉在轨道上,正好能挡住电车的行进,然后他会死去,但那5个工人就得救了。现在,有多少人会选择把他推下桥?”教授坏坏地笑着。
稀稀拉拉的两三只手,极其犹豫。
“有多少人选择不推?”
绝大多数人举起了手。
“那么,什么原则改变了?为什么上一次大多数人都同意牺牲1个,救5个,而现在却选择不?”
一个亚洲男生拿到了话筒:“因为……这个胖子与这个事件毫无关系。是你把他强行推到了这个危险处境里,他不象第一个案例里那个人……那个人是正好站在另一个轨道上。”
“这个胖子也正好站在桥上!”教授不依不饶。
学生们嬉笑一片,亚洲男生被问住了,另一个美国男孩站起来:“我觉得,第一次要杀人的是电车,不杀这1个,就必须杀那5个,你是被动的,因为你别无选择,你控制不了电车;而这次杀人的是你,是你主动选择了‘推’这个动作,所以你主动选择了杀人。”
“大家同意他这个解释吗?有谁要回应?”教授推进着议题。
礼堂另端一个黑头发女生拿到了话筒:“我不同意,因为不管是第一次‘转动’方向盘开上另一个轨道,还是第二次‘推’那个人下桥,‘转’和‘推’,都是你主动选择的动作,都是杀人,我不认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男生想了想:“嗯……也许,推一个人下桥是用‘手’,是亲手‘谋杀’一个人,这和转过方向盘,杀死一个人还是两码事。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但是确实如此……”台下许多人在轻声讨论,有不少在点头。
“很好,很好,你叫什么名字?”教授问。
“ANDY"
“好的ANDY,让我们再假设,如果这次你不必用手去推这个人,你只需要……转一下方向盘,就能让桥倾斜,让这个人滑下桥堵住轨道,以避免5个人死亡呢?”
全场大笑,继而陷入更深的思考。
“这次,你怎么选择?”教授坏笑。
………
………
这堂课的同名教材《JUSTICE》的卷首语写着:“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正义的?
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所有人都是轻松的。因为虽然是杀人,但看起来很合理。为了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的想法貌似是无可指责的。虽然这种逻辑很可能会演化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二战投向日本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导致几十万人蒸发、失明、窒息、化为焦炭,或留下永恒的核弹后遗症。但是确实也有效地终止了战争,避免了更多的伤亡。批评当年这惨绝人寰的杀戮是很容易的,但在“与其杀5个人,不如杀1个人”的选择面前,我们不是都举手了么?怎么回事?
回答第二个案例时,大家都觉得有点难了。因为它让杀人这个行为显得具体。“推”,这变成了一个行动,而且是身体接触。没有人敢承担这种选择。教授问的好,是什么改变了?
越南战争的时候,美国飞行员在几百米的高空抛洒燃烧弹,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瞬间浓烟滚滚,在黑色的浓烟下,有丧失的家园、土地、池塘、牲畜,有炸飞的肢体、残缺的、血肉模糊的痛苦的身躯,有尖叫的、烧焦了皮肤、光着身子在街上飞奔的孩子……事后有一个主力飞行员接受采访时,痛哭流涕地说,当时的他只是“执行任务”,他感觉不到他在杀人,因为他只是按了一些按钮,在数百米的高空,他看不见尸体,看不见毁灭和恐惧,看不见真实的死亡。
不说越战,哪怕是《色戒》中的特务易先生,最后他决定枪杀爱他并救了他一命的女特工王佳芝的时候,为什么不愿意再见她一面?看不见的时候,人比较容易狠的下心是么?当杀戮变成“技术操作”,死亡变成数字的时候,人的感觉和判断为什么就随之改变了?
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显然就更难了。这时候大家开始发现,这个连环问题,象一个圈套,但它在一层一层考验着你内心的原则。同样的语境,同样的工具,但“杀死1个,拯救5个”的决定已经无法再象第一次那样轻易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