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密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4:44

中国佛教宗派——【密宗】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渊源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另外,在其修法之际,建筑坛场(曼荼罗,意为“轮圆具足”),配置诸佛菩萨。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在7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以超戒寺为中心,获得波罗王朝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中央大日如来佛的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的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除了法界体性智外,其余四智都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的思想。《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被称为金刚乘。其后从金刚乘中又分出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这派经典多用孟加拉等地方语言写作,其中很多是导师所传的歌诀,主张佛身四身说(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本性)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在11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在密教中又出现了时轮教,有些学者认为时轮教即是俱生乘。他们宣传现实存在象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间中解脱出来。另外,宣传佛教的理想国香巴拉的思想。在时轮教出现以后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汉地密宗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自2世纪中至8世纪中的600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100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其中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12卷,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12卷,属于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在此期间,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和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据佛书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来洛阳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约于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昙无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北魏永平初来洛阳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术”,“莫测其神”。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密法。以上后世称为“杂密”。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 唐开元八年(720,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日本密宗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大师来唐学法,在长安青龙寺从惠果大师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秘法,并受传法大阿阇黎位。3年后回国,以平安(今京都)东寺为中心弘传密教,并建高野山金刚峰寺为传教“根本道场”,创立真言宗,以传金刚界密法为主,亦称“东密”。其教义与中国密宗略同,但重视空海的《十住心论》、《秘密宝钥》、《辩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等所含基本要义。镰仓时期,赖瑜创新义真言宗,认为大日如来的法身不说法,其化身说法,以和歌山根来寺为中心,现有真言宗丰山、智山两派;反对此说的为“古义真言宗”,以东寺和高野山为中心,现有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山阶派,真言宗醍醐派、真言宗东寺派等。此外,又有日僧最澄、圆仁、圆珍等先后来唐学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回国后在比睿山等地进行弘传,被称为“台密”,以传胎藏界密法为主。此派基本上可分为根本大师(最澄)派、慈觉大师(圆仁)派和智证大师(圆珍)派三个流派。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藏地密教

在中国西藏行区的密宗通称“藏密”。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典。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但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注释及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其弟子续其法灯,弘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此外,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续”、“蔬释”和“仪轨”。藏密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教义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典籍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中国保存的密宗译本不但数量巨大,质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国密宗的珍贵史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

密宗

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毘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主要以金刚顶经为经藏,苏婆呼经为律藏,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统称密教之经典为密经。此宗派通称密教(显教之对称)者,系显示自宗所诠解之教理最为尊密,而鄙视其馀诸大乘教派为浅显,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方为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故以密自称;又不得对未灌顶人宣示其法,故称密。然就诠理之教而言,本无显密之别,惟其摄理成规所宗尚之行轨特殊,为区别其馀宗派,故称密宗为宜。又密教之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之宗家或修学密教之僧徒,称为密家。修行密教之徒众,称为密众。密教修学之道场,称为密场。 印度密宗起源于古吠陀典籍,其後流行于民间各阶层,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逐渐渗入民间信仰,并受此等咒术密法之影响,加以摄取,作为守护教徒、消除灾障之用,古来通常称为杂密。密宗并将吠陀以来之诸神,用交换神教方式重新组织佛教,而出现许多明王、菩萨、诸天、真言咒语。故後期大乘经典中出现以陀罗尼(梵 Dh?ra?i)为主之经典,巴利律藏及经藏中,有说护身等偈之经典,锡兰等地佛教徒,将其编集,称为明护经(巴 Paritta),迄今仍传诵不已;又有如大会经(收于长阿含经),为列出听法会众之名的经典;此等被认为是密教陀罗尼及曼荼罗之起源。其後迄四世纪左右,出现专说咒法之独立经典孔雀明王经,认为口念真言,内心统一,建立方圆之土坛,供养诸尊,严修仪礼,即可产生不可思议之功德。 及至七世纪後半,印度佛教进入全盛期,已有经有教,有轨有仪,真正密教方始开展,以真言、陀罗尼为中心而增益大乘佛教哲学,以奠定其基础。此为纯正密宗,纯密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主。在七世纪後半时,成立於中印度之大日经,将杂密经典所说诸尊以大日如来为中心,集大成而成胎藏界曼荼罗。其理论可能承自华严经之说法,主张在现实之事相上,直观宇宙真相。金刚顶经成立稍晚,流行於南印度,系传自佛教瑜伽派之说,以心识为中心而言五相成身(在心身中具备五相与本尊同一之观法)。以此二经为代表之纯密,在印度不久即告消灭。八世纪时,纯密由善无畏传至我国,後再传至日本成为真言宗。 密教兴起於七世纪时,至十一世纪印度佛教衰亡止,在中印度颇为兴盛,融入性力派(梵 ??kt??)教说之後,成为左道密教,此派尤其强调散见在纯密金刚顶经中之大乐说(梵 mah?sukha-v?da)。八世纪以来,传入西藏,遂成为喇嘛教之骨干。至十、十一世纪时,其部分经典已在中国流传并翻译,但在思想上则未产生影响。因此从发达史而言,杂密先兴起,继而纯密集大成,与纯密平行者,为融入印度性力派等教说之左道密教。据传,谓大日如来越三世之一时,於色究竟天之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为自受法乐而宣说大日经,又於真言宫殿宣说金刚顶经,後由金刚萨埵结集之(日本台密谓阿难亦参加)。後於佛陀入灭後约八百年顷,龙猛(龙树)菩萨施咒於七粒白芥子,以之打开十六丈(表示金刚界之十六菩萨)南天竺之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两部大经(台密则称大日经系於铁塔外由文殊菩萨所传授)。後龙猛传予龙智,复经七百年左右(相传龙智岁寿七八百年),再授大经於善无畏。故密教以龙猛为开山祖师,根本教典为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信奉之教主系大日如来(大毘卢遮那佛),与释尊之说法不同,故自称为金刚乘。 「金刚乘」一词,於日本系指纯密,於印度及欧人之间则惯指左道密教,英文为 Tantric Buddhism。广义之金刚乘分为二派:(一)右派:以大日经为主,即指纯密。富於稳健之神秘主义,欲藉咒术实现宇宙与精神之合一,以支配自然与人事,此派又称为真言乘(梵 Mantray?na),自我国传至日本,成为真言宗,称为唐密或东密。另在日本天台宗流传之密教称为台密。(二)左派:以金刚顶经为主,即左道密教。肯定人之本能,欲於此发现真实,称为金刚乘、易行乘(梵 Sahaji-y?na)或性力派,重视双身法,以原始佛教立场言,此系左道旁门,九世纪以後与印度教结合而日趋兴隆,後传入西藏,成为「藏密」之骨干。藏密,乃西藏佛教密宗之简称,系八世纪时由莲华生、寂护等传入。前弘期佛教中,西藏所行之密法多为行、事二部,史称旧密法;十一世纪初,仁钦桑波等翻译多种瑜伽密教经典,史称新密法;而後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密法遂盛行於西藏佛教各派中,传承不绝。而密宗之东传我国亦有此二阶段。 密宗东传,当以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大灌顶经、孔雀王经为嚆矢。三国吴之支谦所译八吉祥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持句神咒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七佛神咒经等亦颇著名。唐以前与密宗关系最深者则推东晋竺昙无兰,译有陀邻咒经、摩尼罗亶神咒经等凡二十五部,皆属密宗经典。唐时译密经最多者为义净三藏,有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馀部。唐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来纯密之前,中土业已广译密宗经典,此外,显教经典中之咒文陀罗尼尤不胜枚举。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神咒经,咒术灵验,首都建康盛行咒术,此後杂密更不断传译。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善无畏、金刚智二纯密大师先後於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我国密宗於是真正成熟。另有不空、一行、惠果、辨弘、慧日、惟上、义圆、义明、空海、义操、慧则等,传持纯密。其中,日本空海(弘法大师)於贞元二十年(804)来唐,就惠果受法,返国後,持弘不绝,是为日本真言宗之祖。会昌法难之後,加以唐末五代兵燹不断,战乱频仍,密宗经疏销毁殆尽,尔後所谓瑜伽,但存法事而已。宋代虽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传译密宗经轨,亦未能光大久远。且此时之密宗已异於唐代,唐代密宗可谓为有体系之综合密宗,宋代则是分化的、通俗的,以崇拜特定之本尊,诵持其真言陀罗尼为主,如宣扬宝箧印陀罗尼、观音六字明咒、准提咒等即是。又宋代因输入时轮怛特罗之印度密宗,故以威猛之忿怒明王本尊较多。元代定喇嘛教为国教,喇嘛教实即以密宗为骨干之西藏佛教,其後以元帝室过分优待喇嘛教,导致腐化,乃有宗喀巴之改革,而形成新旧之黄教、红教。 显密二宗最大不同点,在修持上之传承与仪轨。显宗理论固然有师承传授,而修持法门不一定要严格之师承、仪轨;如瑜伽之五重唯识观,天台之大小止观,即无师承亦可自习。反之,密宗之仪礼繁复,世界诸宗教中无出其右者,自初皈灌顶至金刚上师有一定之程序,不可躐等,与显教之简易方便迥异其趣。就教义而言,显教为应身佛说法,密宗则以法身佛说法。依显教修行者,认为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始得证佛果;依密宗者,则认为仅修三密之妙行,现生即可成佛。又有六大缘起之说,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此六大乃一切诸法之本体,能造一切佛,乃至一切众生之根身器界,即自性等四种法身,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皆为六大所生。依此六大缘起,故立生佛平等之义,大、三、法、羯等四种曼荼罗亦由六大缘起现法身德相。众生若依三密妙行修持,契证性德时,即以父母所生身立证大觉位。所谓「三密加持妙行」,即手结印契,口诵诸佛真言,心住三摩地。如说修行时,行者之身口意能与诸佛之身口意相应,则可速得成佛。诸佛之身口意,即大、三、法、羯等四种曼荼罗:大曼荼罗即诸佛之身密,三摩耶曼荼罗即意密,法曼荼罗即语密,羯磨曼荼罗即其馀三曼荼罗之业用。要之,四种曼荼罗具有诸佛之三密而不阙。又此四种曼荼罗赅摄一切曼荼罗,依大日经建立之曼荼罗称为胎藏界曼荼罗,依金刚顶经建立之曼荼罗称为金刚界曼荼罗;前者表示本觉之理,故又称因曼荼罗;後者表示始觉之智,故又称果曼荼罗。又对依馀经所立之别尊曼荼罗而言,此金胎二部称为总德曼荼罗。此外,一切佛菩萨等乃从大日如来法身所流出之别尊,各代表其别德,为一门之本尊,对於此,大日如来即是总德普门之本尊;一门之诸尊中,阿、宝生等四佛表大圆镜等四智;四佛又各有四菩萨,合为十六大菩萨,与四波罗蜜、四摄、八供等,计三十七尊,凡此皆不外从大日法界体性智流出者。行者若常以白净之信心,自住金刚萨埵三昧,修五相成身等妙行,即现得契证佛智,圆满佛身,成就利他事业。 本宗又依大日经、菩提心论等创立十住心之说,从异生羝羊心至极无自性心等九心为世间、出世间、小乘、大乘、二乘、一乘等之住心,第十秘密庄严心即真言密宗之住心。亦即本宗以凡圣不二为宗要,一尘一法皆住本初之智源,悉为三摩地之心地故,虽上根胜慧之人,起居动作、开口发声、心思念想,皆成无相三密;而下根劣慧之机,依有相之三密门,能与三部诸尊之德相应,以现在身证佛菩提。 要言之,本宗思想之特质,自教主方面观之,显教为应化之释迦所说,本宗为法身佛之大日如来所说;自法身立场观之,显教法身为理体,理体法身无形无相,密宗法身有形有相,且能说法;自所说法观之,三论宗八不之中道寂灭境界、法相之离言胜义谛境界、天台之一念三千不可思议境界、华严之性海果分不可说十佛境界等皆毕竟可说;自真理之表现观之,一切诸法皆是真理象征,此种象征之具体表现,即密宗之仪轨;自成佛迟速观之,除禅宗外,其馀诸宗均须经三阿僧祇劫,密宗则主张即身成佛;自宗教之立场观之,密宗两部曼荼罗表现以人格主义思想为基础之世界观,由无量无数之诸佛菩萨,构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轮圆具足之世界;自教义体系观之,密宗为一种「理智不二」之宇宙人生观,大日如来即具此伟大人格,智法身之世界称为金刚界,理法身之世界称为胎藏界。由修持之力,可将智之世界扩大至与理之世界一致,此即理智不二。

密宗之行果(以东密为例)

  第一章发菩提心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言,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是以欲依密教之教旨求无上菩提者,当发菩提心。菩提心者,万行之根本,成佛之正因也。(中略)

  第二章投华

  受灌顶时,阿阇黎以华授行者,令投于诸尊列坐之大曼荼罗上,随华堕在何尊之处,即以彼尊为行者之因缘佛守本尊,是曰投华得佛。如《大疏》云,师当为彼结作三昧耶印,三返诵彼真言,置华印上,令弟子以至诚心向道场散之,随华所至之处,当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缘法门善知识,即依此方便门进趣修行也(中略)。既散华已,次应开面,令瞻睹道场,以欢喜心而告之曰,汝今观此妙曼荼罗,深生敬信。汝已生诸佛家,诸明尊等,同共加护。一切吉祥及与悉地,皆悉现前。是故坚持三昧耶戒,于真言法教,应勤修习。次令弟子,以香华等普供养曼荼罗圣众。即于道场授与本真言印,令坐一处诵之。

  第三章灌顶

  灌顶者,天竺立太子时所用之仪式。依《大疏》天竺立太子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于象牙上灌太子顶,表已受位。密教效此世法。(中略)

  灌顶有三部五部之别,兹述其事业灌顶中之结缘、受明、传法三种。结缘灌顶者,不简是器非器,引入曼荼罗,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一印一明,俾与佛结缘之作法。受明灌顶又名学法灌顶者,阿阇黎为信心坚固之弟子,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三密,令修学修行之作法。传法灌顶者,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诸尊三密法门,皆悉进达,堪绍师位时,为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阿阇黎位之作法。

  第四章印契

  梵语目帝罗,此云印契,即以左右十指作种种印相,以标示法界之性德。印者,印可决定义。契者,契约不改义。诸佛结法印,约不违其本誓,行者结之,决定必与诸佛之本誓一致。(中略)若能如法结之,则行者之身密与本尊之身密一致。本尊之万德悉来,成为行者之所具。其德广大不可思议。如《慈氏菩萨念诵法》云 ︰‘手印相者,谓誓教法。即如国王勒级印文验,随所行处,无人敢违乖。承此如来誓教法印,亦复如是,一切凡圣及诸天龙恶魔鬼神,皆不能违越。’又云︰‘若奉持者,虽在凡夫,未断烦恼,以法力故,随所作处,等彼圣力,驱使诸贤圣及诸天龙八部一切鬼神,皆不敢违。以法印力不思议故也。’又云︰‘若执法界印印于己身,即成本尊慈氏真言体(中略)。印己印他,皆成本体三昧耶之身。虽凡愚不见,一切圣贤天龙八部诸鬼神及尾那夜迦,皆见本尊真身。诸护法明王等,为此亲近,俱相助成,悉地速得成就。’

  第五章真言

  梵语曼怛罗,此云真言。真言者,诸佛菩萨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愿。又称咒。真言能发神通,除灾患,与世间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中略)其体有大咒(根本咒)、中咒(心咒)、小咒(心中心咒)三种。其义,有种子、名号、本誓三种。

  印契单称印,真言称明,合云印明。此二如鸟两翼、车两轮,故诸经轨,有印相时,必有真言。

  第六章观想

  第一节入我我入观

  观想者,三密中意密之作用。结印持明,必观想其印明之意义,是曰观想。入我我入观者,三密中观身密与本尊同体无二之观法也。观本尊入我,我入本尊,本尊与我,无二平等,故名入我我入观。(中略)

  第二节正念诵

  正念诵者,诵本尊之真言,观与本尊彼此涉入之观法。念诵有二种、四种、五种之别。五种念诵者︰(一)莲华念诵,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合口动舌默诵。(三)三摩地念诵,都不动舌,住定心观真言文字。(四)声生念诵,观想心莲华上有白螺贝,从白螺贝出妙音声持诵。(五)光明念诵,念想口出光明持诵。此当三摩地念诵,依口密,入本尊与行者同体无二。(中略)其诵本尊之真言,不缓不急,其数二十一遍、百八遍,或千八百遍等。(中略)

  第七章修法

  第一节护摩法

  梵语护摩,译云焚烧,烧除不净之作法也。元来护摩法者,印度一类事火外道之作法。此类外道,以火为天口,为令供物上达于天,以火烧之为烟,天食之,令人获福。密教取其法,设火坛,烧乳木,为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以真理之性火尽魔害之标帜。(中略)佛法之护摩有二种,一内一外。外护摩者,择地作坛,中央备炉,设种种供物及他器具。召请本尊等众,安置于坛上。于炉中燃火,顺次投供物乳木等于火中供养之,是曰外护摩。(中略)内护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坛上炉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际。观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以此观智火,烧无明烦恼薪,是曰内护摩。

  第二节四种法

  密教之祈祷法,其数虽多,约之不过息灾、增益、敬爱、调伏四种,是曰四种修法。(中略)已上四种法,加钩召,名五种法。

  第三节十八道法

  密教有所谓一尊供养法,实修念诵供养之仪式也。其次第本于印度国俗待大宾之礼,分前供养(十八契印)、瑜伽、后供养三段。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之修法,即前供养也。道者曼荼罗义。十八者,合金刚界九会、胎藏界九尊之数。若合摄则成一大曼荼罗,若开列则成十八各大曼荼罗,故曰十八道。又初入学法灌顶道场,投华得缘佛,以此缘佛为本尊,结诵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一净三业,凡修法初行忏悔法后,必手结莲华合掌印,口诵净三业真言。净三业真言道句义者,自身,一切法,他身,共自性清净。以此自他法清净真言加持故,净除身口意三业垢染,即成清净内心澡浴。

密宗是依真言陀罗尼的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达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称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藏,以《苏婆呼经》为律藏,以《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相对于显教,此宗派通称“密教”,这是在凸显密宗所诠表的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是佛内证的境界,深密奥妙,所以称为“密”;又因不得对未灌顶者宣示其法,所以称为“密”。密教的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的宗师或修学密教的僧侣,称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称为“密众”。密教修学的道场,称为“密场”。

密宗传入我国,早在东晋前期,龟兹的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经》;后来,在孝文帝太元年间,竺昙无兰也译出《陀邻钵咒经》、《摩尼罗□神咒经》等二十多部密宗经典。到了唐代,义净译出《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多部,是唐代译出密教经典最多的一位。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人,先后把纯密传入我国,在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他们三人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我国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为主的宗派。

后来,唐武宗“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断,密宗和其他佛教诸宗一样,典籍经疏都被销毁一空。在宋代,先后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人传译密宗经轨,但已不如唐代兴盛,而且朝向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以诵持真言陀罗尼为主。元代时,以喇嘛教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由于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许多名利之徒竞相出家学密,因此导致腐化,于是有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黄教为主流的系统。

就教义来说,密教和其他显教有很大的不同,显教是以“应身佛”宣说教法;密教则是以“法身佛”大日如来宣说教法。依显教修行的,一般多认为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佛果;密教则认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圆满成就,现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为了彰显法身如来的自证境界,特别用图绘来象征,这就是胎藏界、金刚界的两部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理法身”,又称为“因曼荼罗”,中央画着大日如来,东西南北的四方画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十四尊的菩萨;金刚界曼荼罗,是依据《金刚顶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又称为“果曼荼罗”,整个图划分为九部,每一部是一会,各会都配置着诸尊,总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一尊。

密教的教义还有一项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念诵、坛场供养,乃至密印、皈依等种种仪轨的修行,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仪轨繁杂的程度来讲,可以说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见的。在咒语诵持方面,通常一般佛教的僧团里,住在寺院的出家僧众,修身持律,或作课诵时,也诵持经咒,可以说是显密双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诵往生咒。不过显教的佛弟子持密咒只是附带的,并非是专修。另外,有很多佛教经典,也都是经与咒合并记载,如《药师经》、《地藏经》、《法华经》等,都是在经文之后,附有咒文,例如《般若心经》的最后一段,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的咒语。然而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并且赋予特别的意义和功用,很多密教经典的问世,也是为了咒语的广为诵持和流传。

咒语,又称陀罗尼,意译成真言,或名总持,就是藉着咒语来总持一切的意义。在密宗所传授的咒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称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密宗强调咒语就是佛陀的真言,因此只要诵持,而不重视解释。修持一句“唵嘛呢叭□吽”,可以消灾延寿,驱邪避难,所求皆能如意。根据《大乘庄严宝王经》所记:“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宝(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由此可知密教之所以重视持念密咒的原因。

在显教,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于重视严格的师承传授,认为如果不依喇嘛上师的引导,则不知有佛;如果不从喇嘛的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于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的皈依,而成为“四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完全供养归投于上师。

密宗又分: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续”、“疏释”和“仪轨”。藏密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