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孩子气未泯的是心还是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6:33
         2010年12月30日 07:29 来源:科技日报

  ■ 新闻缘起

  英国最新的研究发现,人脑负责社会行为的部分要到三四十岁以后才会成熟。伦敦大学神经学教授詹莎拉说,以往大家都以为负责社交活动的前额叶皮质在小时候就发展完成了。不过,根据他的研究,人脑的这个部分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展,多数人要到三四十岁才会成熟。所以不少人都已经为人父母了还会有些孩子的举动。

  抓住脑发育关键时期,人为控制,使孩子长大后不再孩子气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年近50的王女士这几年一直很闹心,她就快而立之年的儿子一天到晚也还是只知道拉帮结派的和各种朋友出去玩,工作什么的根本就不上心,教育两句还闹性子耍小孩脾气。看着邻居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出息,王女士只能感慨:“这要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成人孩子气不是特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成人依然童心未泯?

  人的行为,“社会脑”做主

  “人脑发育从不成熟到成熟是有规律性,有的早,有的晚,但最终都会趋于正常。总体而言,负责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能较早成熟,而像负责思想和推理比较高级的社会认知功能则是最后发育成熟的部分。比如7—8岁的儿童他们的脑重已经接近成人了,基本生活已能够自理,但直到9—16岁,有关社会行为部分的脑功能还在进一步发育。”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罗跃嘉博士说,“因此,科学上脑发育完全成熟的时间还没定论,而伦敦大学神经学教授詹莎拉就提出,多数人要到三四十岁才会成熟。”

  罗跃嘉介绍,广义上说,人的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在和他人及团体之间打交道时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和反应,包括情绪,表情,姿态,言语等等各种表达方式。这些社会行为都受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调控,统称为“社会脑”,包括前额叶、杏仁核、海马、脑岛以及视觉联合皮层、下丘脑、脑干等,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杏仁核和前额叶中的扣带回。这些部位通过彼此之间的复杂联系共同负责调控人的社会行为。

  因此,孩子气或许和这些大脑的发育有关。

  基因、环境,决定你是否孩子气

  “每个人的大脑发育情况有所差别,这主要受基因和环境影响。基因与生俱来,父母的遗传物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脑发育情况。周围环境不仅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水,空气,饮食等,更为重要的还有教育,学习,周围人的交流等社会人文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非常巨大,例如一个小孩从刚出生起就被放到狼群中生活,长大后这个小孩也就完全成为狼人,甚至忘了人的基本的生活习惯,变得用四肢行走。”罗跃嘉说,那就更别提孩子气了。

  他告诉记者,人类出生后有很多潜能,它们的获得有一个关键期,如果没有给予很好的外界刺激,一旦错过,某些能力就可能永远发挥不出来。如儿童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形象视觉发展最为敏感,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的最佳期。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和数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0—5.5岁。在发育关键期,剥夺外界刺激对发展中的大脑可以产生不可逆转的结构的变化,如长期把孩子关在阴暗封闭的场所,可使儿童视觉细胞变小、变少、甚至退化等。许多研究证实,许多智力较差的孩子是由于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环境单调,接受的信息刺激太少,从而限制了大脑的发育引起的。 行为干预,促进“社会脑”发育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抓住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进行人为控制,使孩子变得成熟懂事,长大后不再孩子气?

  对于这个问题,罗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人脑的可塑性非常强,可能超越了我们现有的想象。科学家们研究通过‘行为干预’,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可以促进智能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小儿的智能发育。”

  “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如6—18岁这一阶段,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的‘社会脑’部分正在逐渐发育成熟。在正常情况下,成熟的‘社会脑’对其下层脑组织具有控制作用,当‘社会脑’没有发育成熟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显得比较薄弱。所以青少年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和过激行为等。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更应该合理诱导,与身边的老师、同学一起使孩子培养合理的社会认知,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段时间里积极的外界环境会显著促进‘社会脑’的发育,帮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好更快的成材。这也是我们国家大力倡导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而这段时间如果父母和社会疏于正确合理的指导,则可能会对孩子成年以后的性格、人生观、责任感等等产生偏差,再要改变就困难了。”

 

  采访的最后,罗教授补充道:“最近,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一项覆盖全国的大规模调查——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征调查,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了抽样,从认知能力、社会适应、学业成就和环境指数等4大领域48个方面展开调查。这一指标体系既反映了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又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有的规律和特点。相信很快就会公诸于众。”

  ———— 延伸阅读 ————

  沉迷游戏将导致脑痴呆

  日本大学医学院森昭雄教授发现,常玩电脑游戏的人,缺乏表情,自我克制能力差,大脑额叶的β波类似痴呆症患者。这位专攻脑神经科学的医学博士,近年致力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研究,却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某些以操作电脑游戏为业的人,出现与痴呆患者相似的脑电波现象。这一发现,使教授将研究重点转向青少年和儿童的大脑,探讨他们长期受电子游戏操纵后产生的异常。依照森教授做的脑电图测验结果,人类在热衷电子游戏的时候,额叶的β波活动量会突然降低。他又统计发现,由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开始,每天玩电子游戏1—2小时,直到上大学,β波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波状态相似。这种人的特征是缺乏表情,对周围人、事漠不关心,常自行其道或欠缺羞耻感,譬如在公共场所当众喧嚷或做不恰当动作等,因为自我克制能力减退,所以容易诉诸暴力,又因长期陷于虚幻世界,认识现实的能力降低,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

  新加坡精神科专家也指出,沉溺电子游戏的人整天对着电脑屏幕,后脑视觉皮层不断受到刺激,但是主导认知能力的大脑前额叶则被忽略,因此计划、组织、优先考虑、控制情绪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冲动的决定,间接引发暴力行为,越早接触电子游戏,越容易沉迷;即使超过25岁的人若沉迷电子游戏,也可能影响其认知能力。

  ———— 采访手记 ————

  生命不仅仅是为了繁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养儿100岁长忧99”,说的是小孩从出生到成长,及至成年以后父母都是有操不完的心。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很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子女,或者是转手交给老人看管。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强调人类的行为绝大部分受的是儿童时期的经历的影响,涵盖脑发育,智力,人格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的说一个良好的童年会有利于人的一生。当我们看到那些越来越低龄化的青少年暴力的时候,在那些残忍的罪行的背后,是多少颗曾经被漠视,被扭曲的伤痕累累的心。而在那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沉默的眼睛里,我们又可曾问过他们心中对父母亲情的渴望?

  一个生命的诞生并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更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如果那些悄然踏上迷失自我的方向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的引导,给予他们爱,教会他们怎么去爱别人,告诉他们如何去绽放自己的人生代。  (文·实习生 周英)(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