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前交清自己的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2:44
我们要在死前交清自己的帐 浮世暗角bloghttp://blog.sina.com.cn/zhaoming69         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到,如果一个人在一个人家的孩子诞生庆祝活动中说,你们家的孩子最终还是会死的,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被人家骂死,尽管他说的是真理。那么你在世界上还能活多少年?也许还有20年,也许还有40年,也许还有50年,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生命倒计时。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干吗的?
        我觉得人生是一个取与施的过程,如果画两条曲线,我们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个快速学习的过程曲线,因学习而丰富厚实,而我们迈向资深的过程曲线,因施予而开明慷慨。因此我们的前半生应该勤奋学习。我曾写了大学生应该在职业准备中所做的事情,很多人有积极的响应,但也有一些人觉得这要求太多了,觉得做不到,至少自己做不到,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就是一个懒字了不得而已,问题在于如果你在前半生无所取,则后半生非但不能做施惠之人而且大半还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而在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就要积极地施予他人,如果我们在离世之时,把自己受自亲人、师长、朋友、社会的学识、技能与特长施予他人,没有什么真正不得了的东西带去了骨灰盒,那么我们的一生就算干净明白。在两条曲线的发展中,我们早年积极取之于人是被欣赏的,而相反消极懒惰是被诅咒的;而在我们的晚年积极施予他们是被欣赏的,而相反消极保留是被谴责的。这种欣赏与谴责模式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生命价值中的这种施受模式的内在意义。如果我们取之有道,施之充分,可以说我们自己是在交清自己的帐、完成了自己生命使命的前提下离开这个世界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了人生的圆满。
        所有的宗教都涉及到生死,并且对于我们的死亡有自己的解释,这也是宗教比之于其他学问与人生价值体系更有魅力的地方。虽然孔夫子对我们说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遇到或者回答死的问题。有人甚至在自己很幼小的时候就追问自己为何而生如何而死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我们所有人的肉体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可能会遗留下自己的后代,其实因为物质不灭定理我们作为物质意义上的存在永不消失;如果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在积极取得的基础上充分施予,那么我们的知识、长才、经验和价值组合的模式也以特殊的方式长存于世。世界是所有人的作品,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在这个作品上有所贡献,在早年我们因好学而得祝福,而在盛年我们就因施予而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