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21:25:38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我以前写过许多篇关于铃兰和兰花的诗文。有一天有一位年轻的朋友用开玩笑的口吻对我说:“一种花竟然让你写了那么多的文章,以后再看到兰花时就没有什么好写的了吧?”然而,不知为何,每当在遍开的铃兰花丛中悠然漫步之时,我就会即刻灵感迸发,那些灵感可以轻而易举的落于纸上化为一篇新的诗文。因此,在人们所说的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之中,我感到唯独与兰花有一种不解之缘。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之中,对于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其态度也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读过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田园诗人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看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理解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非常欣赏梅花;再阅读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可知郑燮偏爱翠竹;如果说起生性爱兰的诗人,当属唐朝的大诗仙李白,他所作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在我的心中是一幅极美的画卷。
李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自幼博学而才气纵横,杜甫曾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后世的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从二十四、五岁开始云游四方,几乎就是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一生在中华大地上不知留下了多少的足迹,而他那豪放大度的诗作,和洒雄浑的才气,也成了中华文化宝藏中最耀眼的一部分。
李白的诗作,不只是美在意境,而且还美在它的通俗易懂。有许多古诗,虽然意境也很优美,但是现代人已经无法直接读懂它的原文,只能凭自己的猜测和想像去感受其内涵。而李白的诗作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能心领神会。大诗仙在众多的花丛之中独爱兰花,想必有他的理由。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的品格也与兰花有许多相似之处。兰花生于幽谷丛林,与野艾莠草同生,不居显位,不与人争,高风亮节,这与李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是相通的。兰花虽为一小草,但它以自身的香、色、姿、韵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大自然的生命资讯与嗅觉、视觉、感觉上的愉悦。它四季常青,姿色俊秀,香气四溢,清雅沁人。人们在数千年的赏兰过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美学观念不断地融入兰花之中,并且不断的提升,以致使兰花成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要象征物之一。
兰花,作为倍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其叶常青,花洁雅,味幽香,素有“香祖”、“空谷佳人”、“国香”、“花中君子”等美誉。其生于深山,隐于幽谷,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重温诗仙“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的名句,我浮躁的心灵也逐渐变得清静与祥和。偶尔在幽香清远的兰花丛中读书或漫步,也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

君子清香如兰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传统名花,她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在道德修养上的坚贞不二和自尊自爱的高风亮节。古人云:“竹有节而音花,梅有花而音叶,松有叶而音香,惟兰独俱有之。”兰生于幽谷深山之中,清香远逸,却从不因为无人来欣赏而失去芳香。其高雅的品格犹如人世间的大德之士,令人心慕神往。兰所开之花,挺拔潇洒,风度翩然,姿色俊秀,幽艳吐芳,香气四溢,清雅沁人。兰花在中华文化史上还被誉为“香祖”、“空谷佳人”、“国香”、“花中君子”,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赞颂。人们之所以推崇兰花,是因兰之气清,清则久远;是因兰之芳洁,清香袭人。兰花那种清净而微妙的香似乎并不刻意要去取悦任何人,可是当你去欣赏她时却又幽香清远,馥郁袭来。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质超凡脱俗,兰花也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兰花品种繁多,按开花季节分为春兰、夏兰、秋兰、寒兰和报岁兰,花色也依时而异。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兰花中,生长在荒野幽谷中的铃兰花特别令人喜爱。她细长的叶捧出一串串洁白的似铃铛一样的花朵,如白玉般的纯洁,默默的传送着春天的信息,锭放出世间罕有的美丽。铃兰花色白而细小,一朵朵密生的小花,像唤起幸福的小铃铛,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在中国古代,铃兰又名“君影草”,她生长在沟谷林下,藏于寂寞的深山,花自芬芳,与幽兰相伴,藏于深山不以无人而不芳,正合“君当如兰”的寓意。铃兰花纤细、柔美,时时刻刻都弥漫着优雅的气质,能轻易的将人引领到生命中最难忘的意境之中。她的香味,茫然而幽静,若有若无,就彷如典雅柔美的女性气质,怀着温婉、而又包含着缕缕清香的温馨,缓缓的绽放着高雅的气息。
古人称颂有高尚品德、高洁志趣的人为“君子”。君子乃人中之精品,德高望重,思想境界非一般常人所能及。人世间的俊男美女,常人都认为很美好,但是他(她)们不一定就是君子。释迦牟尼佛在谈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好时说:“所谓的美好,是一个人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着细滑,这才是真正美好庄严的人。手不盗他财是好手,言不伤人是好口,足不履非法是好足。世间的脂粉佳人,身内身外,昼夜九孔恶浊淌流不已,有何美好?唯有六根清净之人,戒德馨香,令远近芬芳,得护法常相左右,六时吉祥无难。”因此,如果以君子之品比之于兰,则君子之德犹如兰香,所到之处,香气宜人。
兰花的花形万千,清香高雅,色彩艳丽,变化无穷,总揽了所有花卉的美容、香型、形姿,包罗了大自然色谱中的各种颜色。在中华文化史上,最早欣赏兰花的是高士屈原。他在诗中写道:“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纫秋兰兮以为佩”,揭开了把兰花与道德高尚的人并列的序幕。儒家始祖孔子赞美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为穷困而改节。”又说:“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唐朝大诗人李白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左丘明给兰花冠之于“国香”的美称,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撰文赞曰:“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苏轼说“春兰如美人”,杜牧则说“本是馨香比君子”,清朝的散文家沈复在《浮声六记》中写道:“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历代文人墨客对兰花情有独钟,题咏众多,皆赞美兰为“王者之香”。
人的品德有高低之分,花的品性也各具特色。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菊傲严霜;清莲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其风致神韵各不相同。兰花以其气质高贵、形态典雅且香气沁人心肺而持久,而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也有人说,兰是象征仁人志士的花。她生于幽岩绝壑中,不求闻达,抱芳守节,且极尽馨香于四围。屈原曾以兰之雅特清新的高标韵致以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苟合取容的胸怀,以兰的品格来表现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与坦荡胸襟。君子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必是超越红尘的隐者,“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正合乎君子的宁静致远、孤独清高;兰,还是忠诚的情爱、坚贞的友情、不落世俗的洒脱、不争自高、典雅圣洁的风度等品格的象征。兰也是友谊之花,因而含蕴无以言喻的真情。所谓“义结金兰”,就是指友情的贞淑。人们心中有寒梅,是因为寒梅有刚毅坚贞的傲骨;人们心中有夏荷,是因为夏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人们心中有秋菊,是因为秋菊有心淡如水的风韵;人们心中仰慕春兰,是因为春兰有清逸典雅的圣洁和君子无争自高华的美德。
在红尘浊世中,贪婪自私、为蝇头小利而乐而忧的人所发出的气息犹如烂疮中的脓水污物,奇臭无比;而以真诚、善良、忍让的品格为信仰的正人君子所发出的慈悲之光则犹如幽谷中盛开的兰花,纯香之气沁人心肺。花中真君子,幽香献人间。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在人生的修行中,我最仰慕的是清莲,冰肌玉骨,出污泥而不染;在遇到磨难之际,我心中想到的是菊花,傲霜斗雪,在凄风冷雨中保持着一份特有的从容与淡定;在写诗作文之时,我的脑海中则经常浮现一朵朵兰花,那些兰花幽艳吐芳,从不因为无人来欣赏而失去芳香。灵感迸发,朵朵兰花化为诗文,在脑海中已经感到幽香清远,写成文字必定亦为清香远逸的震撼人心之作。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在历史上,孔子经常以兰花之品性来劝导世人。孔子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为穷困而改节。”又说:“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所以兰花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兰花生于幽谷丛林,与野艾莠草同生,不居显位,不与人争,高风亮节,历来为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广为称道。在众多的咏兰诗词之中,我最为欣赏的名句是:“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语出南宋词人张炎的《清平乐》,意思是说,兰花的窈窕清影留在山中,幽幽香气也不愿飘到世间。原词是:“三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在南宋的词坛上,张炎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同时又是一位词学评论家。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一举攻下临安,南宋小朝廷彻底灭亡,张炎时年31岁,这亡国之痛使他悲痛万分。两年以后,元僧杨连真枷挖掘了南宋皇家的陵墓,这更使张炎义愤填膺。与张炎同时期还有一位叫郑思肖的诗人画家,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苏州,不忘国耻,坐卧一定要朝向南方,并自号所南,表示不忘大宋。郑思肖善于绘画兰花,但做画时却不画土和根。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画的兰花没有根?”时,郑思肖沉痛地说:“国家和疆土都属于他人,亡国之人无家可回,亡国之兰无土可以生长,即使画了根,叫她生长在什么哪里呢?!张炎听到此事之后深为感动,很想得到郑思肖的一幅无根墨兰,但他听说郑思肖的墨兰画“不妄与人,邑宰求之不得”,因此张炎也不敢再存此想法。然而,当有人把张炎的这个愿望告诉了郑思肖时,郑肖思立即研墨展纸,为张炎浓笔泼墨,画下了几枝疏兰送给张炎,得到了画,张炎观赏许久,不禁由衷地感叹到:“多好的兰花啊!可惜没有它生长的土地。”张炎从兰花傲然挺拔的姿态中看到郑肖思不畏强敌的爱国情感,于是产生了敬佩之情,他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清平乐》词,“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兰花生长于深山,脱俗于红尘。她会留下许多清影,青艳含娇,幽香四溢,但却不飘到世间。人世间的大德之士,也如兰花一样,其高尚的善行虽然长留世间,但他们崇高的品德多不为世人所察觉。张炎所生活的时代处于亡国之时,很多文人不屈服于元朝的统治,坚守节义。郑思肖画笔下的兰与张炎词中的兰,都是他们自己人品的真实写照。那脱俗的风姿,展示了他们“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风亮节与坦荡胸襟。而在当今的社会里,又有几个现代文人能像张炎和郑思肖那样在暴力的威胁之下心怀亡国之痛呢?在遥远的天际,我似乎听到了炎黄始祖、老子与孔子等古代圣贤以及五千年优秀的神传文化都在齐声呼唤正在沉睡的中华儿女的灵魂……
图文:网络,感谢作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