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胡同里的老字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0:13
新民胡同里的老字号

新民胡同作为当年长春曾经最繁华的街路之一,注定要有许多老字号,这也是人们常常怀念新民胡同的一个缘由。在一些老人的眼里,新民胡同与那些老字号早已融为一体,一提起新民胡同,就会想起那些老字号,一提起那些老字号,也会想起新民胡同。

  ■经营独特的回宝珍饺子馆

  回宝珍饺子馆于1925年落户新民胡同。据回宝珍的回忆录记载,新民胡同是当时长春最热闹的地方,也是饭馆最多的一条街,仅汉回两族的饭馆就不下几十家,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招徕顾客,当时的饭店常采用的办法是把厨房的门窗洞开,有意让街上人都能看到操作过程。有的饺子店把菜放在下面,把肉盖在上面,从表面上看都是肉。”

  回宝珍认为,不能这样欺骗顾客,他根据自家饺子馆主要面向低收入者的特点,把招揽顾客的卖点放在实惠上。当时的饺子每碗20个,一角二分钱。本来需要不到175克面,回宝珍把面加到200克。除饺子外,店里还有酒和酱牛腱子,其他小菜一概没有。最初,回宝珍饺子馆的顾客不多,但是吃过的人都叫好,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据回宝珍的家人回忆,伪满初期,这家可同时容纳七八十人就餐的老店,最多时,一天可卖150公斤面,顾客达一千多人。

  后人认为,回宝珍经营饺子的成功离不开独特的经营理念。回宝珍饺子馆在开业之初就立下了五条规矩:一要做到“货真”,保质保量;二要薄利多销;三要用人精而少;四要不收小费;五要保证卫生。

  1994年,新民胡同拆迁时,回宝珍饺子馆也从新民胡同迁走。

  ■乐善好施的贾家粥铺

  长春市第103中学退休教师贾颖彬老人的父亲是贾家粥铺的创办人贾永明。据贾颖彬介绍,1907年,他的父亲当时只有16岁,就已开始独自闯关东。在长春淘到第一桶金后,贾永明在今四马路北京华联旁的新民胡同上盖起了二层楼。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贾家粥铺。

  “楼下是粥铺,楼上是雅座。”贾颖彬回忆,“楼上雅座面对的食客也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些穷人,有拉洋车的、打工的、进城卖山货的。所以什么野味都有,而且还特别便宜,这也是我家的特色。”

  关于父亲,贾颖彬说得最多的就是他的乐善好施。“每天晚上,他都用100印的大锅熬一锅粥,再加上当天剩下的菜和大饼子,一起施舍给穷人和乞丐。”

  1945年,贾永明得了脑血栓,3年后逝世,享年57岁。随着贾永明的离世,贾家粥铺也逐渐淡出了新民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