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实施十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20:33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5-13     点击:
1996年1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至今已实施十周年。十年来,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纲要》实施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1996年到2006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十年。
(一)产业整体素质增强,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水平提高。我国国家标准总数已达21000项,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达到46%。二是主要产品实物质量提高。越来越多的重大装备实现国产化,三峡工程右岸电站设备实现完全自主制造,炼油和水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显著改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讯设备、数字音频视频等产品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部分性能优于国外知名品牌;消费类产品品种丰富,档次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工程质量提高。建筑工程合格率达到96%,住宅小区工程质量优良率达70%,公路、桥梁、港口、航道等重点工程优良率达100%。四是服务质量提高。铁路、交通、邮电、民航、旅游、商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实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顾客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二)扶优扶强措施得力,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丰硕成果。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推进下,质检部门推出了名牌评介、国家免检、出口免验、地理标志保护、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出口绿色通道、打假保名优等多项举措,在扶优扶强、规范市场、引导消费、扩大出口、促进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7种产品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称号,1338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424家企业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资格,65家企业获得出口免验资格,630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这些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骨干和脊梁,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大拉动力。在2005年,全国省级以上名牌企业对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8%,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4个百分点。
(三)质量竞争力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日益提高。一大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出口自主品牌产品和企业,使我国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益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扩大出口,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我国企业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食品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6万张(份),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23万张(份),获得证书数量和获证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产品,依靠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连续多年在国际贸易中居首位。
(四)全民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振兴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质量宣传力度加大,以质取胜战略的影响加大,社会各界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全民质量法制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的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责任感越来越强,消费者的质量维权观念越来越强,全社会的质量环境明显改善。质量兴市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国已有1119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占全国县级建制的39%;有的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质量兴省活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质量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
十年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总体质量水平不高,抽查合格率偏低。二是产品档次不高,影响市场消费。三是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四是产品可靠性低,后续维护成本高。五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六是高新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尤其是IT类产品缺乏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影响质量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管理薄弱;对质量的投入不够;有的地方在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质量;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质量工作的观念、方法、机制创新不够。
二、加快实施《纲要》,提高我国质量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真正把质量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日本战后为经济振兴提出了“质量救国”,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质量第一”,并实施了“质量月”。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实施《纲要》的重要时期。提高质量,完成《纲要》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到2010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五大目标: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主要工业产品有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支农产业、节能环保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能力较强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这些目标,质量监管部门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基础工作。
加快制定《食品安全法》、《节约能源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废旧家电回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到2010年努力使我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主要产业和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建设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国家计量基准体系,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实施民生、能源、资源计量工程。推动产品质量认证,促进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体系认证,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体系。
(二)建立完善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采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市场准入等行政措施,加大对能源资源、机械装备、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大从源头监管。采取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电子监管、缺陷召回等手段,实现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保持95%以上的目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入国门。妥善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门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营造和谐的产品质量安全环境。
(三)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质量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防止农产品源头污染;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严格市场准入,强化食品小作坊监管;加强监督抽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努力使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指标全面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四)切实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质量振兴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品牌竞争力。促进企业建立完善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行科学质量管理。建设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实施产品质量违法“黑名单”制度,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体系。
(五)切实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涉及“三农”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一大批优良品牌、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世界名牌。对于质量长期稳定、市场信誉好、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大力实施国家质量免检、出口免验、地理标志保护、分类管理和绿色通道等制度。全面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开展国家、地区和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推动优秀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质量工作管理创新。全面建立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三管齐下”的质量工作格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方式,继续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等活动,树立一批质量工作先进模范,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