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龙睡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6:51

谁 知 睡 里 乾 坤 大 , 我 爱 壶 中 日 月 长

—— 蛰 龙 睡 功 阐 义

盛 克 琦

        一.丹家修炼方便法门

  道家传统内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后“以观其复”,才能进入到“还丹”、“结丹”、“金液还丹”等层次。做为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很难做到专事静功。在传统丹学体系中的“睡功”,为现代人开创了一个大方便法门。“睡功”的核心在于睡,以睡做功,以功为睡,充分利用了每个人都必须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 8 小时,一生中有 1/3 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是多么宝贵而充裕的时间呀!做为每一位炼功者,都应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莫让其白白浪废。

  二.睡功溯源(附师承)

  蛰龙睡丹功,又叫做睡丹功,简称“睡功”。睡功源远流长,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中,在劳动疲劳后,必须睡眠休息,以恢复体力和精神。在不断的休息实践中,提炼精华和诀窍,终总结而成睡功,因此睡功传承甚古。孔子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炼而著名者,当首推华山隐士陈抟( 872-989 ),曾高卧华山,一睡数日不起,后竟于睡中得道。陈抟传道于火龙,火龙传于张三丰,并作《蛰龙吟》以表之,中曰:“图南(即陈抟)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西派初祖李涵虚(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吕祖(吕岩)、丰祖(张三丰)于禅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民国·玄静子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讲:“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其师承源流为张三丰→李涵虚→吴天秩→汪东亭→徐海印。故陈抟蛰龙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丹理

  虽云睡功,实为内丹,假借睡卧之中修炼内丹耳,丹书谓“借假修真”。因此,丹学理论即是睡功原理。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云:“予参汪师(汪东亭)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①,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宋·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宋·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也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元·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海印辑。)因此,造丹的方法无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睡与定极为相似。睡中无思无虑,定境混混沌沌,故称“睡”为“相似定”。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进而采药炼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修士每称“睡”为“睡魔”,静功中惟恐睡去,终宵打坐,强忍不睡,称之“斩睡魔”。殊不知,睡是生理特性,若强行终夜不睡,违反生理规律,使神经调节系统发生错乱,反惹睡魔,流弊百出。先天大道,无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炼睡,转识成智,渐生定功,睡魔不斩而自斩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验。得“定”最易,故“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卧式

  睡功采用卧位,与平时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详述。

  五.睡丹功诀

  一.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 1880-1969 )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相融矣。

  二.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身外虚空”之中——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玄关一窍”,又名“玄牝之门”,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意内守“身外虚空”之虚境,目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身外虚空”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着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于此处,是为“神定虚空”。修炼之道,以“神定虚空”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龙手”将“元神真意”牵回,如似“青龙剑”将杂念斩断,心神静守不离“身外虚空”。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云:“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云:“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又说:“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游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三.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龙虎”。丹经谓“龙情缠绵,虎性狰狞”,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驱龙就虎”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无情,龙(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息妙合,方为合法。

  以心调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钳制相依于“身外虚空”之中。心因息调而渐静,息因心静而渐平。盖此仅能降伏思虑,平凡静气,尚不能达到“神气合一”。惟有不去做有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为的意识,不再去主动的调动,一任自呼自吸,阖辟自然,才能过渡到“心息相忘”。将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于一片虚空之中,身心与虚空合一。混沌空忘之内,自由无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属于“心息相依”,惟前是“有为法”,此属“无为法”耳。只有“心息相忘”(后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气才得合一。所以, " 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能否进入“睡乡”,以及“大定真空”的关键,也是“阳生药产”、“烹药炼丹”的秘机。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云:“吾本无他术,为能定心故。”又云:“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汪东亭也讲:“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尚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四.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定境,混混沌沌;睡乡,无思无虑。睡与定极为相似,故称睡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离定诀。“心息相依”纯熟,必须转入“心息相忘”,于空忘之中,不知不觉之内,恍惚间自然睡去。睡于“心息相忘”中产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验。若能迅速睡去,则去“定”境不远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门,是古今修炼之真功,是最简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处觅,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心息两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畅,其妙难以形容。若工夫稍进,自然由睡而转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②,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则有定无睡,终则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无异矣。故能睡着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参同契》中云:“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渐趋“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阳,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www.taoismcn.com

  六.睡功效验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门,确是古今真仙修炼真功,是最圆融、简易、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切勿等闲视之。如若不信,不妨一试,亲自做做,当可自得答案。今将睡功效验,略举如下:

  一.悠然速睡。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后,辗转难眠。修炼睡功,心息相依渐而相忘,恍然间不觉睡去。初做相依功夫时间稍长,待纯熟之后,数次呼吸之间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则去“大定”不远矣。

  二.睡中无梦。普通睡眠,会经历浅睡阶段,大脑皮层活跃,梦境纷起,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质量,次日或有头昏脑胀、疲劳之感。睡功则以速睡为宗旨,超过浅睡阶段,直入深层睡眠,自然无梦境干扰,确保了睡眠的质量,一觉到天明。醒来百脉调理,精神舒畅。

  三.感阴摄阳。常人夜间睡熟,至静极之时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阴,作为次日精神的张本。若以心息相依而获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发,则真阴、真阳能同时感招,其为利益,岂有量哉。

  四.防疾祛病。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气结,神气不调,导致气血阻滞所致。心息相依,气息平和,先天真阳一到,全身酥软快乐,气血疏畅,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阳,则全年无疾痛之苦。

  七.睡功古诀举要

  一.陈希夷《蛰龙法》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二.陈希夷《励睡诗》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三.吕祖《咏蛰龙法》

  高卧终南万虑空,睡仙长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四.张三丰《蛰龙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

  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现。

  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

  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

  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

  人言我是蒙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

  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

  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③,乐在其中无人谙。

  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

  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五.张三丰《渔父词》

  蛰龙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六.张三丰《蛰龙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皆伪书也。《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④跋,时寓终南山。

  七.白玉蟾

  白云深处学陈抟,一枕清风天地宽。月色似催人早起,泉声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鹃惊梦残。开眠半窗红日烂,直疑道士夜炼丹。

  八.李道纯《满江红》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

  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

  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

  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

  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

  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

  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

  ①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紧要的地方。綮音 q ì ng.

  ②嚆矢:响箭,喻先声。

  ③尼山:指孔子。

  ④张全一:即张三丰,丰翁名号颇多,此其一也。  来自: http://hi.baidu.com/mengshuwen/blog/item/336b4cfb5c7da8829f51464e.html   蛰龙睡功阐义2 西派丹法睡功实践体会
佚名 原著  盛克琦 点评
  将《睡诀》(谁知睡里乾坤大,我爱壶中日月长)赠某道友,某友按法实践近三个月,今来一信详叙其练功体会,观其所叙,甚有代表性,对实修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笔者略作评点,以公示诸君鉴赏,不尽之处,亦敬祈指正。

  某友信稿:
  我以前学炼功法时,有两个困难:一个是晚上坐功以后,偶尔在睡梦中,觉得自己特别沉重,手脚不听指挥,想动但动不了,心里却和醒时一样清醒,感到被什么外来的控制住了似的,非常紧张,恐怖。
  [曰:这是好现象,某君却“非常紧张,恐怖”,则错矣。做功之时,若真正帮到肢体完全放松,及身心两静之时,自然会有此现象发生,本不应怪之。盖一达到松静的境地,全身或局部便会很自然地产生各种感觉和现象,如微凉、微热、微痒、苏麻、轻浮、沉重、摇动、震跳,这叫作八触。出现二三种或六七种,依各人情况不同而不同,均是自然的现象,不必介意。感到被什么外来的东西控制住了似的,亦是好现象。修练必须抑制“显意识”(识神)调动“潜意识”(元神),以“显意识”为辅或完全放弃不用,丹经喻为客或宾,潜意识发挥作用,当权摄政,丹经喻为主,《悟真篇》谓“饶他(元神)为主我(识神)为宾。”心里却和醒时一样清醒,正是丹经中所谓一灵独耀也,是清净元神作用。若“头昏脑胀”则非正常,是识神害主,心火上炎。]
  只得念一些咒语什么的,费很大的劲后才解除,后活动自如。有时一夜两三次,以后还有发生,也不和身边人说。
  [曰:念咒,是识神用事,心意所发。以识神去降伏元神,当然是“费很大的劲”劳而无功了,故“还有发生”。某君以正常效验错认为偏差,实不应该。若真出魔境,当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应对之,魔自会无趣而走。魔实由心生,因我人有识神主事已成自然,怎能轻易将此权让于元神,故识神化成心魔以害元神。“他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元神只稳坐不受感化必无害处。某君之历,是效验,非魔。]
  现在按“心息相依”于“身外虚空”恍然睡去。有时觉得是睡又象醒,心里亮堂觉得自己存在,感知大脑顶部里面舒适甜蜜,清醒镇定,舒适平和,还不忘心息依于鼻孔外径寸穴地——玄牝之门。清晨起床,浑身舒泰,再也没有发生沉身被制的感觉。
  [曰:某君实践西派丹法——睡功,已有初步效验。须由“心息相依”起,至“心息相忘”,由忘再到恍惚杳冥,混混沌沌,无身无心,是为还虚,如O象,则鼎器立矣,这后才会有“阳生药产”之征,伍冲虚在《仙佛合宗》中称“最初还虚”。君需再接再厉“睡功”是步入活子阳生的佳径。药产火候,请参阅《邱祖秘传小周天歌》解译。]
  另一个困难是为了积攒功力,防止漏泄,曾经下决心尽可能少过夫妻生活,有了一个孩子以后就终上吧!从心里树立一个概念,我要与别人有一些不一样,从心理上清净自己,禁固欲望。
  [曰:何必要“与别人有一些不一样?”世间修道尤要和光混俗,要和而不流,应和周围人士日常生活一样,不要让外人看出异样,才是为“真隐”,古云:“大隐于闹市,小隐于山林。”若种种行迹异于他人,必会引起他人的异样,甚至自己由此而招来一些麻烦。]
  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大约一个月还得遗,自然的梦遗一次,甚至时间再长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丹功比较急切,想早一些体验丹功境界。
  [曰“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发生、发展必须遵循他的客观规律,违反了客观规律就要出问题的精满自溢,理穴自理,无须惊怪,坦然处之。仙学大师陈撄宁(1880-1969)先生讲得最好:”或谓精为人身中三宝之一,不可与痰脓相比,痰脓是坏东西,自然要把他去尽,精是宝贵之物,必须将其保留,此言似是而实非。盖元精在身中尚未变成浊精时,的确有保留之必要。若已经变为浓厚而又粘滞之形状,就等于血已变脓,津已变痰,再要勉强保留,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又讲“但不可著在精上,若执着后天有形之精,当做一件宝贝,拼命地死炼,用火愈多,则浊精愈不能化。遗精尚是小事,就怕关在里面舍不得放它出去,又无法使之化气上升,浊精与邪火混作一团,扰乱身心极不安静,其害更甚于遗精(《道教与养生》474页)。撄宁夫子之言极是,何余再赘言?]
  以前学时老师建议有了后代,中年退休时再具体实修。
  [曰:此位老师必是主张”禁欲“者,其功盖当源于出家人法。出家与在家,自当有异。对于”欲“,盖有三种态度,1禁欲、2纵欲、3节欲,禁欲与纵欲,各走极端,皆不可取,唯节欲是可行的路,这指有家室的人来讲]。
  收到您的来信说:“无须禁欲”,还是有些迷茫。结果在实际修习时,问题迎刃而解。因为西派丹法着眼点是“身外火候”,不介入色身[此种个人途述说法,可能有误。]
  [曰:无误!诀曰:“一着色身即是错,离开色身保无危”。(按:其实,对于初修者而言,身外与身内并无区别,只要不太过于执意方所、形象、颜色、声音,身内亦可,身外亦可。身内有身内的好处,身外有身外之妙验,关键在于行者能活泼而圆通之)。]
  入睡前着意在身外虚无之窟,酣然入睡。根据我的体验,有时也做“欲念之梦”,梦中已走泄失去了,急醒来一看,却没有失去什么,屡试不爽。以前修时,只要从梦中醒的迟了,到梦中有漏过程,决定真的走失。
  [曰:此是“身外火候”之初步妙用。诀曰:“离开色身,确保无危”。《通签》载:玄帝舍身成道。“舍身”,即是“身外火候”。且看《西游记》,唐三藏凡遭魔难,均是由于不听孙悟空之言引起的。“孙悟空”即“身外功”,是“身外虚空一着”。有了孙悟空(身外功)才能“降魔伏怪”,妙喻在此。一部《西游记》,即是一部火候全功,君当细细研究。“漏”与“不漏”自有机理在其中,“漏”是因为“识神”得到感召引起神经系统变化(按:此是一小部分原因,人之植物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并不受主观识神控制。比如,心脏自主的跳动、肠胃之蠕动、细胞之内分泌,如此等等,并不全受识神控制,只有先天元神、真意修成方能完全控制而使之发生改变),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故下有遗漏。“神定虚空”之中,识神虽亦受到感召,因识神在外(按: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应该说是识神之注意力在外,如果识神真完全在肉身外,则此人必得神飞之病)。不引动神经系统,神经系未下命令,生理机能亦未发挥,故下无走漏。
  现在还做不到夫妻生活时不失精
  [曰:在“身外虚空”中立定脚跟,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身外火候”纯熟,总有成功的一天。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
  [曰: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成功多出意外。任何事情强求不来,无须“紧张”。放下身心顺自然,一象不着六门关,神气牢持身外窍,精关玉锁防危险。妙妙妙,这机窍,非善士,不敢道,才出口,遭律报,悟出来,真玄妙。]
  因为知道是浊精,而非元精。我有信心以后逐渐会做到“固漏”。
  [曰:能固自好,无需强闭,违反规律,易造弊端。如真“身外火候”得宜,自能减少泄漏。]
  夫妻关系也比较和谐,没有以往那样紧张了。我自己也改变了前时那种“道貌岸然”、“不可亲近”的样子,因为丹功法诀改变的缘故。
  [曰:法诀必须量体裁衣,不可呆板。]
  前些时间站桩功时,调整姿势结束,就做“心息相依”,
  [曰:无须站桩结束后做“心息相依”,相依之功就可融入站桩中,行、住(站)、坐、卧皆可做功,何须拘泥于外形(按:此是一个循序渐近之过程,首先必有一个起点,“……结束,就做心息相依”,即如此。否则,易患不能专一之毛病)。]
  一呼一吸在鼻孔外,一小时后,周身舒畅,呼吸舒适,特别是脑部头顶内异常舒服,有点象在脑部吃了冰淇淋那样香甜美的感觉。收功后,脑部清醒如洗,如灌满了轻灵水一样。闪电意识事物,思维有一些跟不上意识。计算东西,总是先意识到,后才思考出来,感到意识、思维之间明显的有差距。
  [曰:元神和识神不一样,潜意识和显意识间亦不一般。可见练习丹功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信不诬也。]
  坐功如果再努一下力,就可以双盘了。读到您的教诲,枯坐有一定弊端,未做深入,一直以站、卧两式为主。以坐、卧练习时感应最为强烈,认为非专修不可。
  [曰:行、住、坐、卧皆可做功,各有优劣,但成功一也,无须拘泥格式。昔陈抟华山高卧,睡中得道。全真七子中邱处机磻溪静坐,而另一个王处一则站于海边,世称“铁脚先生”。普通道人更云游四方(行)而修道,可见丹道法是灵活的。行、住、坐、卧各又有妙用,行为动中求静,住(站)为静中寓动,坐卧则都是静中求动,坐卧较安稳,是他另一个妙处。]
  遗憾的是在做的功夫自认为很好的时候,却难坚持每日拿出时间恒久的坚持,反复了很长时间。主观意识上又每日不敢或忘,时不时的温习一下,我想会克服这些的,因为丹功是我抹不去的梦想。
  [曰: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切勿朝拾夕弃!做功应和日常生活结合好,自然会有进步,虽慢亦不致退步,《睡功》就是一个权宜的方法。“忙里偷闲调外药”,这是主要的。海印子徐祖有:“睡最适,醉最玄,定最胜,忘最神,闲最贵,遁最贞,慈最祥,诚最灵,慧最超,舍最难,平最稳,歇最妙”之示。其中云“闲最贵”,要会忙中求闲,做功工作两不误。]
  先生的每封信,我都能够看懂,通过实践,也非常信服,独树一帜的地方就是“不着后天”(不执肉体),向虚无中讨生活。关键的关键即是“玄关一窍“,陈撄宁先生在答复某君问道函中说:较普通修炼家执著上中下三丹田固定之处为玄关者,高过百倍[《道教与养生》,464页]。您也讲:一离玄关即是错。张三丰讲: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空[《玄机直讲,炼丹火候说》]。李道纯《中和集、试金石》中“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中为玄关(最上一乘)。”王重阳《最上一乘妙诀》说:“先天之中为玄关”。我个人实践体会认为,着于无为便是有所执着。
  [曰:此言甚善!“凡有所相,均是均妄”。“无为”一语,亦是一相(按:总理上如此,于实际功修中不一定这样,先有所执着、有所依靠、有所法子,再在此基础上经千万次的修炼,循序渐近,方可达此“着于无为便是有所执着”,实际上,有时执着即是不执着,不执着即是执着)。]
  做不到客观观照(未能心息相忘),有主观执著。只有一心一意抱住清净主功,顺其自然呼吸阖辟,无为一路做去,自会心息相忘,不执不滞于玄关,以此先天之中妙融同一于活玄关。
  [曰:假幻钩玄,借假修真。]
  还有就是在闭目练功时,大约前额眉前有时会现出金黄色一个光珠亮点。恍恍惚惚,隐隐约约的,无意看时很明显,有意去看就会失去,甚至幻出一些山水图像,在现实生活中又未见到过。无意看时很清晰,大约有花生米大小,圆形,非常发亮,似乎是透明金黄色组成。
  [曰:这是好现象。光珠应现于眼前的身外虚空中,不在于身内。这是身内神气结合的一种表现,说明你已(初步)做到了“身心两静”,初入“玄关”(按:“初入玄关”而非真正入玄关,此乃微阳初生而所现之表象,非一阳之现。有此微阳方谓之人而有生机也!)。虽说玄关是沟通天人之间两重消息的机关如○○,但是玄关之中的内景很多,可谓变化万千。内景无须听他人讲、从丹书中寻,有损无益,自己亲身做出来的才是真。“凡有所象,皆是虚妄,如电如露,应作如是观”。功夫未做到,先有内景形象入心,则易“着相”,以声色味法的“相”去求道,已非正法。故无须听、无须寻,即使知道亦当做不知,只须一心无为作功为正事,是为“知如不知,不知为真知”。丹经谓:道本无问,问亦无应。“光珠”仅是玄关内景之中的其一,并非究竟,只可以“无心”对之,书曰:“有心则与道违,无心则与道合”。
  玄关内景总的来讲主要反应在二个方面:1、身体上的反应,表现为“气动”。虽云“气动”,实际是“神气同动”,是“气带神功”,以“气”为主,故谓“气功”。凡身上的各种感受均是“气动”的反应(气带神功),似无而实有,是为“无中有”,可以叫做“气动玄关”。2、精神上的,表现为“神动”,虽云“神动”,实际也是“神气同动”,只是“神带气动”,以“神”为主,故谓“神动”。
  凡精神上感知的感受均是“神动”的反应,似有而实无(按:此言极妙!丹经所谓“对面真我”,虽以无心应之而似真,实假也,乃真之玄影,无心应之而又不失于莽荡,方渐有把柄),是为“有中无”,可以叫做“神动玄关”。
  西派初祖李涵虚在《道窍谈·玄关再说》中讲:“玄关者,神气交媾之灵光也”,即是说明玄关是“神气和合”的结合体。发现的基本条件是“大定真空”,身心不静,玄关不显。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超然而出者,乃玄关一窍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直泄天机论》),是真景象。又云“性之初见,如星大,圆陀陀,光烁烁,未足言见性,但气质之性稍息,而元性略见,如云开则月见,少顷合则,亦然耳。”“一阳才生是,但觉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隐,二阳生时,则遍体生明矣;三阳生者,则光不在内、不在外,但觉此身如在虚空,亦无身,亦无虚空,亦无日,亦无月,常能如此,则大定也。但丹士若存之于有(着相),而不能采真铅,故以无为用也”(《蟾光论》)。李涵虚也说:“初见玄关,明灭无定;初入玄关,恍惚无凭。以其神气乍合,未能固结也。到得交抱纯熟,死心不离,始识玄关之中,人我皆忘,鬼神莫测,浑浑沌沌,兀兀腾腾。此中玄妙,变化万端,不可名状”。(《道窍谈·玄关再说》)这个玄关内景的发生机理不外乎○○,“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凡功中所有的内外景象的发生,均不可以“著相”,不可当真,不可跟着内景走,如一“著相”即是错(按:“不着象”及“不跟着内景走”并不是叫人一无所作,全是无为,否则古仙何苦著丹书千万卷而徒乱后学之心哉!?只“无为”二字足也!大道有顺行与逆行二者,如全是无为,则必受人历世以来坚固难破的后天生理、心理习气所诱,偏走入顺行之人道而不自知,所以此中微妙处有火候矣!此火候即逆行之有作有为之功也,此须得真师口诀方能作为,否则止于延年养性,最高成就亦不过出阴神而已!),书中曰:“凡有所相,均是虚妄”。他有万般妖娆,我只是个清净海,如如不动,以不应而应之,自然会助长其机,由隐而明,这就是一个“火候”,若拔苗助长,有心应之,劳而无功。对待“玄关内景”的方法是:“不可有心求,不可无心应”,保持前功,漫守身外火侯。《庄子》中有“黄帝游赤水而遗玄珠”,最后“罔象而得之”,即是这个火侯天机,有心求则与道违,无心求又落空亡,有心无心之间拿准个中,蜇心于身外虚空之中,再入三昧正定。定而生动,动而又定,定、动颠倒反复,是谓“定动定”,又是一层火候秘机。掌握了这个“火侯”,自然如张紫阳《青华秘文·蟾光图》所讲,由一阳、二阳而至三阳,则玄关全显,一得永得。你信中讲“无意看时很明显,有意去看就会失去”,正犯了“有心求”的错误,不识个中火侯。]

  附1:体真山人汪东亭先生致天津孟养吾君信稿一则(睡诀)
  启者,今录奉陈希夷睡诀一章,系吕张二祖师传出。足下可细心参悟。总之,不越心息相依四字之外。夫丹道有行、住、坐、卧四诀,惟独睡诀最简易。何以知其简易?盖学道最怕是着在色身,若一着色身,即是后天浊物,非先天清真之真阴真阳也。当睡之时,必要身心两静。诀曰:”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是也。片晌之间,再做心息相依,一到睡着,亦是自然而然入于无人无我、忘物忘形的景境。《庄子》云:”逍遥于无何有之乡“是也。务要明白只要是心息相依睡着,一到睡熟之时,则心息亦自然相依也。切不可有心去安排,前信所谓”顺自然,非听自然“也。若有心去安排,即不是”顺自然“之旨也。不论时刻,如有空闲,便去下功。若色身有一毫阳举,即速向外心息相依;若色身有一毫酥软,即速向身外心息相依;若色身有一毫气跳动,一毫麻木,即速向身外心息相依。务要知色身是个贼,学道者切不可认贼为子也。必要做到呼吸断绝,泰然大定,不由我作主。紫阳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是也。若能定得二点钟时候,即离童真不远矣。如做睡诀,务要少食多餐。
  汪启濩五年三月四日

  附2:魏尧(则之)谈《睡诀》
  若能静坐生阳固好,倘其不能,则致用睡功,自能静极而生阳矣。语曰:“向晦入息”。睡,为大休息之时,身心两静时也。然人多为七情六欲所蔽,睡亦不能真静而梦扰之(按:要做到睡中无梦,则需在醒时无欲念无贪念。要完全无梦,则须醒时完全无念)。梦中仍贪欲好色,不得休息。倘真身心两静,则睡而无梦,静极阳举,一阳来复,心神自能觉知。因神气相合,气一动,神自能动而知之故也(按:在先天,因神即气,气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