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9:32
标签:  墨菲定律 事情的两面性 青春期 和云峰 和云峰博士 教育 分类: 青春期  和云峰博士/文

墨菲定律——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翻译成中文是: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带伞时,偏偏下雨;带了伞时,偏不下雨!在门外,电话铃猛响;进了门,就不响了!这样的事儿总是无可奈何,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是常有!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

       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的原因,为什么?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你不能期望他们不犯错,你不能期望他们尽善尽美,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作为父母的不要总是以“问题”的眼光看孩子,如果你总担心孩子会出问题,那就一定会出问题。对于孩子考试也是一样,你不能总是担心孩子会考不好,你越是担心他们会考不好,就越会考不好。

       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注意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你越怕什么越会来什么,好的状态是只想技术要领,忘掉自己。

       墨菲定律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乐观,任何事情都看似容易,实质很难;任何事情所费时间都比你预期的多;任何事情都会出差错,而且是在最坏的时刻出差错。它忠告我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灾难和损失。“错误”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用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

麦克斯韦尔定律——越想得到好的结果就有好的结果

       事情总是很奇妙,你只要往好处想,总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麦克斯韦尔定律就是这样一个定律。它告诉你:任何事情都看似很难,实质不难;任何事情都比你预期的更令人满意;任何事情都能办好,而且是在最佳的时刻办好。

       麦克斯韦尔定律给我们一个积极地提示:我们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比预期的更令人满意。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说白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做任何事情如果你心怀积极乐观,从困难中找到机会,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个老掉牙却又很经典的故事:

      从前,一个村庄有两位秀才,一个姓王,一个姓李。他们一同进京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王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王秀才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后,那个“黑乎乎的棺材”的影子还在他心里,挥之不去,至使文思枯竭,结果名落孙山。

       李秀才自然同时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是他转念一想:“棺材,棺材,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兆头!看来这回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李秀才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考完回到家后,两个秀才都无限感慨,各自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啊!”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对一个事情的认识也无所谓对与错,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你认为事物是积极的,你就信心满怀,处事就积极,充满干劲;你认为是消极的,你就丧失信心,一败涂地。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就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认知模式,你对孩子的看法会指引孩子的发展。

 更多文章见和云峰博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pkuh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