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像》的原始创作源泉来自《跪姿武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7:18

跪姿武士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这件精美的红铜武士像被认定为古代塞人的遗物。塞人是已发现的草原文明的重要部分、斯基太艺术是人类对草原文明的初识。出土文物证明塞人文化和斯基太艺术都属草原文明的范畴。《菩萨像》的创作源泉来自《跪姿武士》就是来自草原文明。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主要是“随畜逐水草”。红铜武士像主人的来历是草原文明和斯基太艺术源根同泉。约公元前160 年,塞种人统治印度100多年,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塞人所使用的武器包括防御用的甲胄和攻击性的战斧、矛、剑和弓箭。防身甲胄是用皮革制成,再在皮甲上缝以兽骨或马蹄制成的硬片,使之更坚固。后来改用青铜和铁制成硬片,缀在外面,被称为鱼鳞甲。塞人还特别崇拜黄金,以黄金为装饰品。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从锤锻工艺来看,塞种是有很高文化的民族。 斯基泰的黄金饰品独特精美,俄罗斯发现的斯基泰王陵出土大量的黄金饰品是证明。   《传世菩萨铜像》上的艺术纹饰和工艺造型就是来自草原文明。
《《 以下       塞种人   是转载  》》
塞种人
   塞种人
塞种人,简称塞人,原是住在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
塞种人统治了100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据史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已活动在中帕米尔、天山及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主要是“随畜逐水草”,兼冶炼和加工铁器。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
有关专家认为,古代塞种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史书记
在中国著名的史书《汉书》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一个今天已很陌生的名词“塞人”。《汉书·西域传》说: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过悬度,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又曾提到: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向西征服了大夏,而塞王南迁迁移,塞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人的国家。
这两段文字,均出自东汉初期史学家班固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书中提到的匈奴、大月氏、塞族之间类似多米诺式的迁徙运动,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文中提到的塞地大致在今天的伊犁河、楚河流域。
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车、大月氏、匈奴、楼兰等。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能人由余的智谋,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在这些部落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车等部,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
西方有关记载
这场几乎是横跨欧亚草原的民族迁徙运动涉及之广,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被记录了下来,而且在西方的古代文献中,也有反映。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一前425年),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到名叫Sacae(Saka)的人。研究者认为这个Sacae便是后文提到的Massagetae(马萨亥特)人。并说“Massagetae人据说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住在与Araxas(阿拉克赛斯,指锡尔河)河和Issedones(伊赛多涅斯)人相对的地方。有人说他们是Scythia(斯基泰)的一个民族。”当时波斯帝国第一代君主居鲁士二世(前558一前529年在位)曾派兵与马萨亥特人打仗,结果一向战无不胜的居鲁士王和他的波斯军团,在骁勇善战的马萨亥特人面前未赢得半点便宜,不仅波斯军全军覆没,居鲁士二世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了。
在当时的波斯人看来,这些马萨亥特人、伊赛多涅斯人和斯基泰人都属于一个部落集团。波斯人将他们称为Saka(塞克)人。至今仍保存的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登(Behistun)铭文中,多次提到了“Saka”的名字,并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从波斯纳黑希鲁斯塔姆的楔形文字石刻上我们得知,实际上古代的Saka(萨迦)人居住在从黑海到兴都库什山和天山的广大区域,他们分成三个集团,一部分是崇拜叶子的萨迦人,分布在费尔干纳盆地及帕米尔等地;戴尖帽的萨迦人,分布于吉尔吉斯及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另一部分萨迦人,即所谓海那边或河流那边的萨迦人,分布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东南、索格底亚那(即河中)之地。古代波斯人将这些居住在伊朗高原以北的各游牧部落通称为萨迦人,所以希罗多德说:波斯人是把所有的斯基泰人都称为萨迦人的。希罗多德指的斯基泰人其实就是指前文提到的马萨亥特人。
汉文史书上的“塞种”,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即是古波斯语中“Saka”(萨迦)的音译。在其他的汉文典籍中,又有“铄迦”、“烁迦”等不同译法,都是“Saka”的译音。
中亚草原制度解体
自公元前7世纪前后,中亚草原游牧部落绿洲农业居民的原始公社制度先后开始解体,中亚最早的国家形式逐渐形成。在中国的史书中,出现了“塞王”,大概标志塞种也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塞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已知道用毡房,这种毡房从外形上看是圆柱形的,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分成6格至10格,可以张缩自如,以便携带,顶上环列着轻巧的椽木。这种便于拆卸和折叠的木格与毹,极易放在车上及马背上运走,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智慧创造。塞人将天幕建在大车上,车有两轮、四轮、六轮的,用两条牛或三条牛拉,有的用骆驼驾御。迁徙时,塞人用车运送妻子、儿女及家庭什物、用具。这种天幕也可以从车上移下来建在地上。在冬天,也住在用泥草筑成的房子里。
王政制度
塞人实行王政制度,他们分成四个大部,每部分成若干“区”,每区由一个总督加以统治。实际上这些总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长世袭的,因为塞人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因而各大小酋长的权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长再推举塞王,塞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葬礼
按照习俗,每任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然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哀悼,并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的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
殉葬制度
他们还实行残酷的殉葬制度,除了要缢死一个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厨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杀死殉葬。王的马匹,也要杀死葬于墓门附近。最后,由部落的人民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宽宥。在王死一年之后,还要杀死50个奴隶和50匹马,陪葬于陵旁。
骁勇好战
塞人骁勇好战。每次作战的战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给战士。他们奖励战胜敌人和多杀敌人,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作为分取战利品的凭证。同时还把敌人的头颅用来作饮器,把首级眉毛以下的部分锯去,井把剩下的部分弄干净。富人在外部包上牛皮,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它当做杯子来使用。穷人只是把外部包上生牛皮来使用。一个人也可用他自己的族人的头来做这样的杯子,但这必须是与他不合的族人,并且曾在国王面前战胜过自己。
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
使用的武器
塞人所使用的武器包括防御用的甲胄和攻击性的战斧、矛、剑和弓箭。防身甲胄是用皮革制成,再在皮甲上缝以兽骨或马蹄制成的硬片,使之更坚固。后来改用青铜和铁制成硬片,缀在外面,被称为鱼鳞甲。同时,塞人还将战马身上也披上鱼鳞甲,以便在战场上可以抵御敌人的刀矛和箭矢的攻击。甚至塞人的战马还有用铜制的胸甲、黄金的马勒和马嚼子。攻击性的战斧、刀、剑、矛等形式略有差异。
塞人还使用套索和飞石器。但使用最多的是弓和箭。弓虽短而劲强,多数用复弓,箭头最早用骨制或石制,后来用青铜或铁制。为了携带方便,常将弓套和箭袋联起来使用,弓套和箭袋都装饰得很美丽。就是凭借着这些强弓铁骑,使得这些“马上的弓手”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奔驰,铁蹄声声叫人胆寒。
宗教
塞人有自己的宗教。他们崇拜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对一些自然现象予以崇拜。希罗多德说游牧的马萨亥特人在诸神中间更崇拜太阳。他们献给太阳的牺牲是马,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诸神之中最快的太阳。定居的塞种人则把土地当作母神加以崇拜。出于战斗的需要,对战争之神也很崇拜,他们把剑插在地上,向上浇奶和血,以祈求获得胜利。
塞人还特别崇拜黄金。希罗多德在描写中亚塞人的特点时说,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护神圣的黄金,每年为它举行重大的祭典。当时塞人的衣服上都以黄金为装饰品。这些塞人的遗迹和遗物,通过考古学家们不断的探寻,已逐渐明晰,还原了其真实的面目。
后裔
西汉初,许多塞人部落在月氏的压力下,越过天山向今帕米尔地区逃窜。但也有部分塞人留在原地,成为月氏的臣属。后来月氏人又败于乌孙,留在天山以北地区的塞人复成为乌孙的属民。今天中亚和新疆许多民族的血液中包含着塞人的成分。新疆北部地区的古代居民同哈萨克斯坦天山地区的塞人及高加索人种安德罗诺沃文化居民的后裔有关,而新疆南部的古代居民却与高加索人种东地中海类型有关。现代学者把近现代发现的新疆和田地区公元10tit纪以前使用的文字称为“和田塞语”(Khotan Saka)。
近数十年来,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北部出土了许多塞种金器。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从锤锻工艺来看,塞种是有很高文化的民族。
新疆的古塞种人部落在公元8世纪前后被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部落即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以及其他突厥人所征服,然后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入维族等民族中去了,逐步成为维吾尔族等民族中重要的有机部分,他们使用的东伊朗语也被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所同化,今天只有分布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是古塞人的唯一后裔
《《   塞种人        转载结束  》》

《菩萨像》的创作源泉来自《跪姿武士》就是来自草原文明
1983年出土于伊犁新源县巩乃斯河畔,空心,高40厘米。
红铜塑造的是一位古代武士,高鼻深目,头微微抬起,目光炯炯有神,聚精会神而又无比坚定地望向远处。头戴尖顶大檐帽,帽顶上有一个奇特的弯钩,形状很是特别。或许,这位武士正在校场上听长官的“训话”。又或许,此时半蹲半跪的他正在展示着久远的军姿。
武士上身赤裸,肌肉发达,线条流畅优美。在崇尚勇武的古代中亚草原上,或许雄健的肌肉更能展现一个武士所具备一切勇武的可能。紧闭的双唇和双手紧紧握着可能是武器的东西都表明,只要一声令下,武士具备能力迎接任何意外。
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以前,即中原地区的战国时期,在美丽富饶的伊犁河谷地,游牧着一支部落,史称“塞人”,他们的首领称为“塞王”。后来游牧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迁到了古新疆,打败了塞人,占领了塞人的游牧地。万般无奈的塞王带领着残余部落民众只好向南迁徙,最终消失在中亚细亚的崇山峻岭之中,留给后人谜一样的历史。
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他们的踪迹。但寻找已经消失了的塞人谈何容易。这件红铜武士像,让那个在当时来说有着很高物质文明的塞人部落又一次真切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研究古代塞人的一个切入点。它高40厘米,头戴尖顶小毡帽,上身赤裸,腰系短裙,赤足,左腿弯曲,右腿跪地,两手环握放在腿上。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面部表情,你看他双目凝视前方,眉宇间显示了草原武士的威武与自信。
比较图片证明《》来自草原文明
妙趣横生的虎形纹
1994年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墓葬出土的怪兽啄虎纹金牌饰,是一件充满神秘色彩的珍贵文物。金牌饰呈半浮雕形,只见一只鹰嘴龙身、鹰爪的怪兽,正啄住一只老虎的脖颈,鹰爪抓住虎的面部。老虎则低首垂尾,一副任由怪兽撕咬,无可奈何的状态,形成了怪兽的凶悍与老虎的颓丧的鲜明对比,颇有情趣。



学习历史会告诉你:
1鹰是地中海文化的标志物;
狮是东方草原文化的标志物;
格里芬是东西方文化的产物。
波斯帝国向地中海扩张打开了希腊的眼界。   亚历山大争霸。波希半个世纪的大战使文化的标志物鹰狮格里芬辉煌光彩。格里芬不仅是东西方的地方统一,显示霸者的空地威力。更是文化的争霸。古人对世界的争霸。
2先有菩萨像、后有佛像。
菩萨是觉悟者、是释迦摩尼成佛前的称呼    其的时代背景    bc6世纪   波希战争和战后的创伤发展了人类的智慧。
一战斗出击的姿势
《 跪姿武士》塑造的是一位古代武士,高鼻深目,头微微抬起,目光炯炯有神,聚精会神而又无比坚定地望向远处。头戴尖顶大檐帽,这位武士正在校场上听长官的“训话”。又或许,此时半蹲半跪的他正在展示着久远的军姿势、武士上身赤裸,肌肉发达,线条流畅优美。
《 传世菩萨铜像》塑造的是举剑奋扬的博状。
二专注凝视的眼睛(不是低沉深思)
《跪姿武士》表示 在崇尚勇武的古代中亚草原上,或许雄健的肌肉更能展现一个武士所具备一切勇武的可能。紧闭的双唇和双手紧紧握着可能是武器的东西都表明,只要一声令下,武士具备能力迎接任何意外。
《传世菩萨铜像》双眼聚精会神不敢分神,是“线形鱼跃状”但更多的是凝视专注,穿透你的心灵。
三背后不饰
四  左肩到右肩低
五头盔
六上裸
七下短裙
八史前BC泥塑写字板装饰。以草和泥作字是草原文明的重要标志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粘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粘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划呈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
九  整体半圆雕、
十左右手持
十一动物造型锤锻装饰品
塞人还特别崇拜黄金,以黄金为装饰品。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从锤 锻工艺来看,塞种是有很高文化的民族。
十二断层、战国以后无动物纹
学习历史会告诉你:先有菩萨像、后有佛像。
菩萨是觉悟者、是释迦摩尼成佛前的称呼    其的时代背景    bc6世纪   波希战争和战后的创伤发展了人类的智慧。
《《   以下     斯基泰人          是转载  》》
斯基泰人
百科名片
   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以及东伊朗语族在西元1世纪的范围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腊语Σκ?θαι),又译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Saka( 塞克人),分为戴尖帽塞人、饮豪麻汁塞人、海那边的塞人;古代亚述人称之为Ashkuzai,波斯和印度人称之为Saka,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或Sacae,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是西元前8世纪—西元前3世纪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
简介
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  波斯石壁上雕刻的尖帽塞种
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奴入侵欧洲之阿兰人即为其中之一部。广义的斯基泰人还应包括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斯基泰人身材高大健壮,蓝眼隆鼻多须,在种族上与萨弩马他人、塞种人和马萨格他人接近,语言、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宗教也大致类似。斯基泰人没有文字。目前关于斯基泰人的文物出土自乌克兰和南俄罗斯。
起源和历史
  西元前7世纪-西元4世纪斯基泰迁徙图
斯基泰人属于伊朗族的塞人,自西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见左图迁徙路线,黄色为居住地)。他们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叙、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虽然在种族上属同一语族,但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名称。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称为斯基泰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弩马他人(Sarmatia),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Aorsi,后称阿兰,Alani),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人和马萨革他人。希伯来文转述了亚述对斯基泰人的叫法为亚实基拿,在《创世纪》十章第三节和《历代志上》一章第六节写到:“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Ashkenaz)、利法和陀伽玛”。犹太人认为斯基泰人可以追溯到诺亚的第三子雅弗。耶利米还“预言”新巴比伦王国会被亚拉腊、米尼和亚实基拿攻击(耶利米书51:27)。
  喜爱黄金的斯基泰人
西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下了古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称作塞克人(saca),斯基泰人的统治者被称为王族(Royal Scyths),斯基泰人自称为斯古吕他人(Skolotoi)。而匈牙利语言学家奥斯娃得·切枚例若(Oswald Szemerenyi)通过研究四种伊朗民族名称"Scythian-Skudra-Sogdian-Saka"证明斯基泰其实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印欧同源词,意思是“弓箭手”。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长80厘米左右,用马鬃或者动物的肌腱做成弓弦。发射的箭通过弦的张力和弓身的弹力双重加速,以至斯基泰弓的射程远达400步。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发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头极具杀伤力。 希罗多德还写到斯基泰人曾经居住在亚洲,但是在与同为塞人的马萨格他人的战争中失败而离开故乡侵入辛梅利亚地区(Cimmeria,含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希罗多德说:“马萨格他人在服饰和生活方式上跟斯基泰人类似。他们都以步兵或骑兵的形式战斗,使用长枪和弓箭。不过他们最喜爱的武器是斧头。他们的手臂覆盖着黄金或者黄铜。而他们的枪头、箭矢和斧头是用黄铜制造的;头盔、皮带和扣子是黄金做的。马的防具是用黄铜做的,而缰绳和护头由黄金制造。他们从来不用铁或者银,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出产铁和银,却拥有大量的铜和金……每个马萨格他男人只有一个妻子,但所有的妻子是共有的;但是斯基泰人却不是这样。”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分为至少5个部落,而南方的游牧斯基泰人和北方的务农斯基泰人有区别。他还记载下斯基泰人穿裤子,戴着尖尖的高帽子,携带弓箭和匕首以及战斧。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战俘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考古学家也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战利品:复合弓、长矛、标枪、斧、剑、匕首,以及许多铁片青铜片,可用来制成鳞甲。全身披挂的战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着武器。 他们的鳞甲用皮革为底,上面覆盖的鳞片层层相叠,每块盖着下面一块的一半长度,这种致密的防护措施主要用于胸甲、头盔、膑甲和马的围裙。
  
  南俄的斯基泰士兵
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可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公元前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猃狁、西戎,后者压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自然灾害(如干旱)也可能是其西迁的一个原因。斯基泰人到达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后,驱赶那里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还有一部分跟踪西米里安人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斯基泰人系公元前14世纪开始从伏尔加向西迁的斯鲁伯文化居民的后裔。斯基泰人称霸南俄后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出现军事民主制。公元前 7世纪中叶已形成贵族首领阶层,核心是在库班(南俄罗斯城市)的世袭王族。王族的创始者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塔尔吉陶斯王位传至格奴鲁思时(约公元前630),斯基泰人的版图从波斯边境经库班一直伸延到整个南俄草原。斯基泰王帕尔塔图亚和马底耶斯父子还统治过乌拉尔图。公元前七世纪,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公元前 625年,斯基泰人侵入叙利亚和位于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亚,后来兵锋达埃及边境。法老萨姆提克一世(公元前664~前610在位)被迫与之签约以阻其继续南侵。这部分斯基泰人后来受米底帝国打击退回南俄。西元前676年,斯泰基人和曼努亚人(Mannaeans)联合进攻亚述王国。亚述打败了入侵者。后来在巴比伦和亚述的记载中,把斯基泰人和米底人联系了起来。前612年,斯基泰人与巴比伦,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 再后来的阿契美尼德王国也提到了斯基泰人。西元前 513年,斯基泰王伊当提尔苏斯举兵反对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在政治上统一整个斯基泰人,希腊边境城邦被迫每年纳贡以免遭掠劫。西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攻打斯泰基人,他征服了色雷斯,用浮桥渡过了多瑙河,根据希罗多德描述,波斯军沿着伏尔加河北上。斯基泰人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他们一路缓慢撤退,毁坏农田,填塞水井,留给敌人的只有白地千里。在补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流士终于退回亚细亚,在撤退中产生了数倍的伤亡。斯基泰王国在公元前5~前4 世纪(一说在公元前2世纪)形成。西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斯基泰人的势力大增,垄断了黑海至希腊的奴隶买卖并获取财富。公元前4世纪中叶,斯基泰人开始衰落。从公元前4 世纪开始,贫富分化明显。公元前339年,斯基泰王阿提亚斯在对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战争中战死。于是斯基泰因战争中失败而内部分裂。虽然斯基泰人后来建立了新的王国,但在西元3世纪被哥特人摧毁。萨弩马他人(Sarmatians)逐渐取代了斯泰基人。公元前2 世纪,斯基泰人被萨尔马他人排挤到克里木,建都城于涅亚波里。斯基泰人遂与民族大迁徙中的各民族相融合,此后的“斯基泰”一词用以指居住在黑海以北地区的各族居民。
社会经济
  斯基泰黄金艺术
斯基泰人的国家由四大部族组成、每部族又分为若干区,各区的首领负责断案、征税、向异族属国索贡等。国王和各级首领的继承都是世袭制。氏族部落是斯基泰人的社会基础,战时则是作战单位,各部族每年春天大会于王廷。战时全民皆兵,分成三部分:主力由贵族首领的卫队组成,其次是参过战的部落民组成的部队,其他老弱者组成辅助部队。斯基泰人以多杀敌为荣,有以敌人头骨为饮器的习惯。武器装备有战斧、矛、弓箭等。骑马射箭是他们的特长,故有“马上弓手”之称。
斯基泰人多以游牧为主,饲养马、牛、羊、狗。少部分从事渔猎。进入南俄后,还有一部分定居民。斯基泰人精于制造手工艺术品。整个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风格较为一致,即通过锻、铸、镶压、刻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生动的浅浮雕动物造型,其中最常见的有狮、虎、驯鹿、马、麋、食肉鸟以及其他想象的动物,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斯基泰艺术的另一特点是往往以带钩、柄、饰牌等装饰在马具、武器、衣着和器皿上,成为财富的标志。同黑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公元前2世纪,克里米亚出现斯基泰最初的铸币。
宗教信仰
  西元3世纪乌克兰咳峙的斯基泰王后面具
斯基泰人初信自然神,但无庙宇之类建筑。斯基泰人保有明显母权社会痕迹,信奉的神灵中,最高贵的是母神塔别梯-赫斯提亚,主保护火种和牲畜。斯基泰人的宗教是原始印度伊朗宗教或者前琐罗亚斯德教,崇拜伊朗族的热神阿他和雅利安人的火神阿耆尼,是比琐罗亚斯德教和印度教还要原始的信仰。后来影响了斯拉夫、突厥和奥塞梯的传统。斯基泰人崇拜鹿,鹿是斯基泰艺术品的普遍形象,特别是陪葬品。斯基泰人相信速度快的动物能带给死者灵魂速度,所以开始用马殉葬,但是以马殉葬可以追溯到铜器时代。斯基泰人的墓葬遍及阿尔泰至南俄草原的广大地区。墓中陪葬物显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国王死后,要杀死50名卫士连同马匹殉葬。贵族的墓制也极宏伟,除要求殉葬外,还埋入金、银、铜器、陶器,一般成员的墓穴则简陋不堪。希罗多德描述了斯基泰国王葬礼上的马殉葬仪式。而铁器时代的丘尔駻墓葬甚至有几百匹马被殉葬。突厥人作为斯基泰文化的继承者延续了殉马陪葬的习惯。迁入南俄后,明显受希腊影响,信仰天神宙斯、土地女神吉尔、日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斯基泰人始终没有文字,但有不少斯基泰人名、地名、族名保留在碑铭和古典作家的著作中。
汉字记载
  大英博物馆藏的中国玉器
  俄国彼得大帝的前5-4世纪斯泰基黄金手办
西元前八世纪中国出现了模仿斯基泰动物搏斗图案的玉器。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车、大月氏、匈奴、楼兰等。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能人由余的智谋,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在这些部落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车等部,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塞种,意为塞族。塞种在我国古代佛经中作“释种”。塞克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几种译名,如《杂阿含经》作“释迦”,《正法念处经》作“赊迦”,《孔雀王经》作“铄迦”,一作“烁迦”。当时塞种已南下,在乾陀罗之西,约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之间。自先秦至汉初,塞种分布在中亚锡尔河以北一带,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这是追述的先秦、西汉的史实。休循与捐毒都是帕米尔山中的游牧小国,距疏勒国不过数百里,到东汉未期都归属疏勒国。因此,塞人活动的地域是应包括疏勒在内的。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过悬度,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又曾提到: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向西征服了大夏,而塞王南迁迁移,塞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人的国家。后来《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他。”即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迁,击败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二绿洲。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塞人南迁之际,已进入有阶级社会,有过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这对他们后来定居的西域古疏勒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产生过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推断,“疏勒”这一地名,就是塞人的贡献。
《《  斯基泰人   转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