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2月24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12:45:37

公元19461224北大女生沈崇被美兵强奸 

掀起反美怒潮

上海工人举行反美示威游行

学生们写在电车上的抗议美军暴行的标语

1946年12月24日夜,北京大学女生沈崇,在北平东单被2名美国水兵绑架到操场强奸,引发大规模反美运动。

沈崇是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晚上去看电影途经东单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伍长皮尔逊等2人架至东单操场施行强奸。适有路人刘玉丰经过此地,闻呼救声即赴军警机关报案。警员当场抓获美兵1人。北大女生发生被强奸消息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北京、天津、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爆发了共有50万学生相继参加的抗暴活动,并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12月25日,北平亚光通讯社最先发表了某大学女生被美兵强奸的消息:“本市讯:某大学某姓女生,年十九岁,昨晚九时,赴平安戏院看最后一场《民族至上》影片,散场时,忽见身后有美兵二人尾随,迄行至东单操场,即对该女施以非礼,该女一人难敌四手,大呼救命,适有某行路人闻之,急至内七分区一段报告,由警士闻德俊电知中美警察宪兵联络处,派员赴肇事地点查看,美军已逃去其一,当即将另一美兵带走,某女生被奸后,送往警察医院检验后,转送警局办理。”

26日,北平市治安当局指示各报,关于亚光社昨日所发新闻稿,某大学女生被美兵酗酒奸污消息一则,缓予发表,并谓此事已由当局与美方交涉。

12月28日的北平市各报,发表了北平行辕负责人的谈话:“ 此案系一纯法律问题,酒后失检,各国均所难免,惟望市民幸勿感情用事,致别生枝节,则宜注意也。”同一天,市府秘书长也发表谈话:“市府对该女生是否为大学生及该女与二美兵是否相识二事,正详细调查。”弦外之音不难了解。何思源市长又发表谈话:“据检验结果,处女膜尚未十分破裂。”28日,《经世日报》刊载了北大陈雪屏训导长的谈话:“该女生不一定是北大学生,同学何必如此铺张。”他认为“该女生亦有不是处,为什么女人晚上要上大街,而且还是一个人?”胡适校长回北平发表谈话谓:“此事纯系一法律问题,惟余以为对美军抗议以罢课游行为手段,似属不智。”陈雪屏说:“这是东方特殊的道德问题,国人当然同具愤慨。”

1947年1月6日,上海市总工会致电蒋介石,提出惩凶、赔偿、道歉等4项要求。同日,15个民主团体强烈要求“立即驱逐美军出境”。

事件传出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学生和各界人士约50万人,于12月底至1947年5 月,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废除《中美商约》等。至5月20日,北平、上海、苏州、杭州16个大学500多名学生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在南京举行联合请愿大游行达到高潮。国民党政府派出大批军警镇压民主爱国学生运动,游行学生被捕28人,重伤19人,约500 人遭毒打,酿成“五二0”惨案。

学生们拿着标语示威

各个大学游行的队伍汇合一起,呼喊“美军滚出去!”

北平学生的抗暴游行


1935年12月24日萧红出版《生死场》轰动上海文坛

1935年12月24日,女作家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 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萧红”笔名首次使用。《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刻震动了上海文艺界。

  1934年10月,萧军和萧红由青岛乘船到上海,两萧在上海举目无亲,他们给鲁迅写了信,很快就得到了回信。11月30日,他俩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萧红把《生死场》的原稿交给了鲁迅。鲁迅亲自动手,认真修改了全书,并将修改后的书稿交给了黄源,准备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初到沪上,生活无着,鲁迅多次借款资助他们。12月19日,鲁迅在广西路332号溧园豫菜馆设宴招待萧红、萧军,并为他们引见了茅盾、聂绀弩和周颖、叶紫。鲁迅嘱咐叶紫作向导,把萧红他们介绍进了上海文坛。

萧红的《生死场》因为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被审查之后不准出版。鲁迅自己出钱出版了这部小说,并亲自为之写序,说这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应萧红的请求,鲁迅还亲笔手书署名,制版印在书上,书的封面是萧红自己设计的。


1910年12月24日清国会请愿运动失败

1910年12月24日,清廷下令遣返国会请愿代表团代表,并严令各省督抚弹压请愿者,国会请愿运动彻底失败。

参加第二次国会请愿的各省代表合影,孙洪伊发起第二次国会请愿高潮

1910年6月,孙洪伊等人在北京创办《国民公报》后,开始发动第二次请愿。

6月16日,各省150余名请愿代表开始陆续赴京,共递10份请愿书,并向摄政王载沣上请愿书。孙洪伊在请愿书上指责政府对于预备立宪“真诚意少,敷衍之意多”。

6月27日,清廷发布上谕,说无法提前召开国会,并严令以后“毋得再行渎情”。

8月31日,梁启超预言:“全国之兵变与全国之民变必起于此一二年之间,此非革命党煽动之力所致也,政府迫之使然也。”由此引发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11月清宣布将开设国会时间定在宣统五年,并声称“万不能再议更张”,否则“依法惩处”。国会请愿团并不甘心就此罢手。

12月4日,奉天各界士绅民众1万余人手持清开国会的旗帜,在省公署前伏地而泣,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

12月6日,再次请愿。11日,东三省总督锡良奏请1911年即开国会。21日,直隶总督代顺直咨议局奏清1911年召开国会。但均无效。


1901年12月24日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诞生


法捷耶夫

1901年12月24日,苏联著名作家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法捷耶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

他1918年加入共产党,参加反对白匪军的斗争,任旅政委。1921-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党务工作。1926年起,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39年起任苏联作家协会书记。曾两次获得列宁勋章。主要作品《逆流》、《毁灭》、《最后一个乌兑格人》、《黑色冶金业》、《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青年近卫军》、《三十年间》、《在自由的中国》等。

法捷耶夫作品:在自由的中国

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毁灭》生动再现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队斗争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游击队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尔察克展开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但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终于杀出重围。小说精心刻画了莱奋生光辉形象,也鞭挞了美契克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动摇叛卖。鲁迅于1931年将《毁灭》译成中文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极赞美这部小说。1945年发表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描写乌克兰青年反抗法西斯占领者的英雄事迹,获斯大林文学奖,1956年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