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玺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4:16

 

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帝王的印”,《说文》曰“玺,王者之印也”。玺印,始于东周,分为官玺、私玺,是社会生活中的凭证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玺,成为皇帝专用之印,为玉石所作;其余的均只能称为“印”,为玉之外的其它材质所作。

说起玺,最为传奇色彩的即是传说中用“和氏璧”所以作的“传国玺”。在前面的“璧”说中,已对传国玺的命运有过一定的阐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天下一统中国之时,创立了六玺之制与传国玺,其中处理国事之用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而代表天命皇权的传国玺,则是能灭赵所得的和氏璧,琢玉螭虎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为李斯所写,玉匠孙寿镌刻。至此,玺便严格规定为皇帝专用,成至尊之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玺”字,从尔从玉,意为上天授予尔国家土地,尔当谨承天命宝守之;同时,在中国文化情结中,至西周玉入典章,玉,特别是真玉即为君王王权的象征,因此,它也表示着王权,引申为上天授尔宝玉为天下君主,尔当定以执掌天下,故此传国玺为天命之象征,唯有君临天下者主方可使用。反过来说,谁有这样的宝玉,才能名正言顺地称为真龙天子。

传国玺在秦时由始皇传给秦二世,再传给子婴,秦始皇期望的永昌王朝仅存在了十五年,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子婴捧传国玺伏地投降。五年后,高祖即位,继承秦时六玺之制。自此,传国玺平静地藏于汉宫二百多年,直到王莽之变。王莽乃以外戚身份入官,位至大司马、封安汉公,国家大事皆为王莽作主,地位显赫。当时,平帝属王莽侄子之辈,年仅十二岁,但王莽仍对其不满,公元5年,王莽用椒酒为其献寿,笠日平帝便得病,逐渐死亡。而王莽则再立了一位两岁的皇帝,即“孺子刘婴”,王莽自称“摄皇帝”,以操纵朝政。三年后,王莽推翻刘婴,自立为皇,改国号为“新”。王莽篡位,自然惦记着那枚象征天命的传国玺,当时传国玺由王莽的姑妈太后王政君保管,王莽向太后索要,遭太后拒绝,后差其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传国玺,太后怒骂:“王莽父子因宗室之便,方得富贵,如今乘汉室孤单,夺取汉室天下,完全是忘恩负义的走狗,连猪都不如。既然王莽自封皇帝,更应该自制度,自制玉玺,现如今却惦记着我的亡国玺,老婆子不久将于人世,连想同它一起安葬都做不到!”并掷玺于地上。王莽得玺之后大宴宾客,但玉玺一角已经被摔破,他只好命玉匠以黄金镶补,于是民间就开始有了“金镶玉”之说。

王莽在位的时间也不长,“更始皇帝”刘玄于公元23年率汉军攻克长安,斩王莽于渐台,传国玺再次进入汉室,此时老太后驾崩不过十年。两年之后,即公元25年,赤眉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投降,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所立的刘姓后裔帝君——刘盆子手中。同年,在新莽末年加入义军的原汉高祖九世孙刘秀自立为光武皇帝,后定都洛阳,发兵围剿赤眉军,迫使刘盆子投降,至此传国玺在东汉传了十二代皇帝,又历时二百年。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扰乱朝政,继而引发董卓之乱。废少帝,立献帝,东汉王朝业已名存实亡,曹操挟天子以诸侯,华夏大地上三分魏蜀吴,东汉掌玺官曾于战乱之中将传国玺投入井中。当时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手下,在征讨董卓的过程中,于井中得到传国玺,藏于家中,后被袁术得知,袁术使计扣留了孙坚夫人,夺取了宝玺。(《三国演义》里将此段故事作了修改)袁术死后,传国玺又献给献地,当然最终落入了曹家。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继父爵,称魏王,并操纵文武百官逼汉献帝交出皇位,否则兵陈大内。献帝于同年十月筑三尺高台,亲奉传国玺,献给曹丕。献帝由曹丕封为山阳公,即日离京,非宣召不得入朝。而公元265年,历史却发生了惊人的相似,此时帝位传至曹操之孙曹奂,司马炎带剑入宫,逼迫曹奂按当年献王的做法,筑三尺高台,亲奉传国玺,主司马炎登台受玺,代魏建晋。而曹奂被封为陈留公,即日离京,非召不得入朝。此段历史,《三国演义》云: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此时,传国玺由魏室进入了晋室相传。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攻城掠池,于公元308年自封汉帝。其死后,子刘聪继位,先后攻克洛阳、长安,俘杀晋怀帝、晋愍帝,灭西晋王朝,刘聪得传国玺。后刘聪传位于儿子刘粲、再传于刘曜,此时已改国号为“赵”,即历史上的“前赵”,因而进入了十六国时期。21年之后,原刘渊手下大将石勒灭杀刘曜,自立为皇,史称“后赵”,传国玺落入石勒手中。时间再过21年,后赵大将石闵自立为帝,恢复原姓冉,改国号为魏,传国玺落入冉闵之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此后,传国玺于南朝宋、齐、梁、陈辗转相传,之后隋灭陈,唐灭隋,进入了唐朝李家王室。

唐朝末年,宣都节度使朱温叛唐,于公元907年废哀帝建后梁,玺入朱温;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得宝玺,后相继传于明宗李亶、闵帝李从厚及潞王李从珂,直至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军,攻陷洛阳,李从珂携全家全家带着皇宫宝物,包括传国玺自焚身亡,至此传说中的传国玺便再无出世。


传国玺的命运,折射了中国古代皇帝玉文化的一个方面。自西周,玉入典章,玉便作为君权神授的一个形象代表,同时期,天命论也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记入文字并通过天意在人间的代表——玉,传承了君王统治的两千多年。


君王诸侯为得到传国玺,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得到这一名正言顺的君王之物,更是有许多闹剧与笑话在历史中出现。

其实,唐朝李氏宗室是否得到传国玺就有人持怀疑的态度。欧阳修《新唐书》“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书中,对八玺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而传国玺则一笔带过,如“神玺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礼神。”这表明唐代,传国玺原有的价值与作用已被其它玉玺所替代,故是否仍具有传国玺,成了千古之迷。而再之前的《旧唐书》则对传国玺只字不提,《辍耕录》则记叙了传国玺曾落入契丹之手,后又复入唐室。种种迹象表明,唐朝宗室是否拥有传国玺,至今无法肯定。

宋朝时,几乎每一位皇帝即位,均要自制一玺,为“皇帝恭赝天命之宝”(宋太祖赵匡胤乃继承了后周郭威所制“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宋哲宗赵煦在位时,传出一个故事,咸阳一位叫段义的老百姓,在耕地时,得到一枚玉玺,出土时还有光照;此玉玺经礼部、御史、翰林多方面考证,结论是秦传国玺,乃上天所赐。君臣上下择吉日斋戒祭祀、告庙改元,闹得不亦乐乎。就在当时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到宋徽宗赵佶手里时,“黜其玺而不用”,为此段故事划上了一个否定的句号。宋徽宗虽黜段义所献之玺,自己却热衷于受命于天的玉玺。他曾自刻两枚玉玺,一为“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为镇国宝;一为“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为定命宝。但无论是镇国宝还是定命宝,均未能挽救其国破家亡的命运,在靖康之难中,他与儿子一道成为金兵阶下囚,后死于五国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元三十一年(公元1249年),忽必烈驾崩之前,由于皇太子早年英逝,群臣众议由皇太孙铁穆真继位。此时,传出有一北方大师国国王之孙“拾得”,因家贫,其妻以家藏古玉印出售,报至御史中丞,并召监察御史杨桓辩认,确认其系秦传国玉玺,并书“……别有仿佛若‘命’字若‘寿’字者,心益惊骇,意谓毋乃当此昌运,传国玺出乎?即召监察御史杨桓至,即读之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兹当宫车晚出,诸大臣佥议迎请皇太孙成宗龙飞之时,不求而见,此乃天示其瑞应也”至此,可以看出其扭捏之态及其昭然若揭的目的。

明代之后,仍有人号称得秦传国玺,但大多被人当笑柄来谈论了。如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17年),月日鄂县(今陕西西户县)王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玺,陕西巡府以为秦玉复出乃献于朝廷,但遭礼部尚书驳斥。

清乾隆时,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奏献宝玉,云宝应县挑河民工挖掘而得,上刻“受命于天,既昌永寿”。而清高宗则定为前代好事者仿刻而成。乾隆皇帝曾说:“若论宝,无论非秦玺,即真秦玺,亦何足贵?”并另写到:“朕尝论之,君人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尔。明等威,徽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古者得前代符宝,君臣色动矜耀,侈为瑞贶者。”由此可以看出,至此时,附作于传国玺上的授命于天的理念已大为褪色了。虽如此,清代玉器制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现藏于故宫的乾隆“二十五宝”玉玺为其时期的代表。

就在清灭亡之后,仍有人制玉玺,即袁世凯。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而奋斗,在他执政时期,未用过一个“玺”字的印文,而袁世凯在1913年窃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竟刻偷偷制了一枚“中华民国之玺”,其复辟帝制之心,昭然若揭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