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欠缺的一堂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3:17

                      中国家长最欠缺的一堂课! 

   目                                    录

1、家教感悟P1

2、中国家长最欠缺的一堂课P1

3、家庭教育失败案例P2

4、家庭教育成功案例P4

5、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几个问题P8

6、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方法P9

7、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P11

8、请别关闭自己的心扉P13

9、青少年心理的自我调节P14

10、批评孩子有三大忌P14

11、警惕:现代家庭教育的错位P16

12、独生子女的五种心理障碍P17

13、美国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P18

14、十个字来树立父母威信P19

15、中学生恋爱现象透视P19

16、罚”能代替班级公约吗?P23

17、五种不良家庭气氛将直接影响孩子P25

18、你的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吗?P26

19、美国妈妈的“残酷”教育让我深思P25

20、《论孩子》 黎巴嫩 诗人  纪伯伦P28

21、爱自己的孩子是无须条件的P28

22、正确对待孩子的 “帮派”现象P30

23、如何克服上学恐惧症P31
家教感悟:

1、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2、改变一个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塑造一个人,同样是件难事。但只要能够让人看到希望,一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3、心灵不快乐的人,不管有多少钱,一生都注定是贫穷的。 4、请别关闭自己的心扉:如果没有朋友,就像春天没有美丽的花草,夏天没有热烈的阳光,秋天没有田野的果实,冬天没有皑皑的白雪。 5、“育人”不是养育人,而是教育人。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这两个“老师”往往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就上岗开始教育孩子了7、孩子成长五期:小学是幻想期;初中是危险期;高中是迷茫期;大学是动荡期;研究生是成长期;工作是锻炼期;8、让孩子给自己的过错“买单”。

 

1、中国家长最欠缺的一堂课       (崔秋雷博客)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可是,这两个“老师”往往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就上岗开始教育孩子了。家长们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是因为他们欠缺了一堂家庭教育理念课程,叫作《家庭教育的本质》。

中国的教育体系大致上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系统构成的。其中,学校教育被高度强化,家庭教育被忽视,社会教育严重缺失。这也是当下我们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状况。家庭教育被忽视的表现之一,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指导性、系统性。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们只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却根本不清楚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和塑造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家庭教育本质习惯论”。

古语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秉性和习惯一旦成型是很难轻易改变的。而小孩子在上学(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家长在独立地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再加之,小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可塑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也就成为了开启家庭教育之锁的第一把钥匙。这也是我们探讨家庭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

一个人的习惯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思维习惯,另一种叫作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又可以细分为认知习惯、思考习惯、判断习惯;行为习惯,又可以细分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其中,认知习惯主要指一人运用知识和常识的习惯,思考习惯和判断习惯就是人的基本价值观,也即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较好理解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工作习惯,主要是指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的事儿了,我们暂且不在此赘述。

“家庭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和塑造孩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艺、本领。这与“家庭教育本质习惯论”是相违背的。道理很简单,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孩子(学生)首先培养“成人”,后然培养“成才”,最后培养“成功”。让孩子“成人”是家庭教育的最基本任务,那么,如何让孩子“成人”呢?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试想,一个孩子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家长还用得着操心孩子该学啥,不该学啥么?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任何知识和才能都可能很快落后,唯独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习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有了好习惯,孩子的“成人”、“成才”、“成功”,甚至“成家”、“成业”、“成名”都将变得容易许多。事实上,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在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优秀的性格、高尚的品格。

  对于中国的家庭教育老说,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不能依赖父母),是家长们必须做出的第一个努力。它也是衡量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谁又能说,七八岁还没断奶的孩子、十几岁还不能离手的孩子、二十来岁上学还得父母点灯耗油地陪护的孩子、三十来岁还让父母不省心竟操心的孩子,是好孩子呢?当然,要想您的孩子不出现上述的状况,就请您下定决心,一定要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来

  2、家庭教育失败案例                 来源艺博教育文化网

我 我们 承诺 创造一个爱心 责任 付出的世界!

失败案例一:

1、我的邻居家的女儿跟我同岁,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很好,但对于他们的女儿乱花钱却不理会,导致她成绩不断下降。进入职高后,甚至谈起了恋爱。

2、我小时候,由于父母对我的溺爱,想吃什么就给我买什么,导致我后来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幸亏父母发现得早,及时补救了过来。

3、每逢学校开家长会,除非我考得好,要不然我爸爸绝对不会来。这给我造成很大的失落感。

 失败案例二:

在九中这一个半学期来,我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相信我付出的努力所得来的成绩是可观的.去年的每次考试都有进步.父母更是给了我许多自由.但是也许是我的原故,也许是机率的原故,今年的第一次月考我落到了100多名.因此我也差点失去了竞赛的资格.然而就因为这样,父母都拿出了那根旧"绳子",收回了很多自由.

但是令人兴奋的是:他们以我这学期放松,可我这次竞赛考得并不差.这都得利于老师对我的信任.

我希望父母知道:一次考试是偶然的.如果一次考差了,我心里本也不好受,对于我来说更需要你们的理解!

 失败案例三:

在几次考差时,父母总会说我,并且有时会讽刺我,我讨厌这样子而且他们总说别人好,总会攀比.从我上了高中后,我变了,他们也变了,变得不可理喻.我讨厌告诉他们成绩,讨厌开家长会.

 失败案例四:

我妈也有不对的时候,比如说要翻我的东西,同学打电话来总要问我讲些什么,有时事情还没弄明白就认为是我不对,总让我感到很委屈.有时和家长意见不合,家长就会很生气,骂人,只知道一定要按他们的意思去做,而不给我其它的选择,我特反感.

 失败案例五:

考试考得不好就骂我.明明是努力过了,却被家长说成是始终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导致我对学习的厌恶,不耐烦.

 失败案例六:

中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开了一次家长会,刚好是一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相对以前几次很不理想,班主任在我爸面前说我做无用功.我爸就在路上骂我,回到家又骂我到很晚,害得我一个星期多学习没劲,不断下降退步.后来中考时,我班主任教职工的那门自然科目考得很差,险些不能进九中.

 失败案例七:

我爹妈每天早上在我出门后,都会去开一开我房间的门,如果我没上锁,他们每次都会进去翻箱倒柜地,搜查我的东西.就连我写在纸上的每一个一句话都不会放过,甚至是写在一些已经丢在纸篓里的纸上写的话,他们也有可能会看.

双休日我在房里,他们进来也会看,还会指出我房里的摆设应该按照他们的想法来放.

 失败案例八:

一个邻居,儿子也从小就十分调皮,成绩也不太好,他妈总是追着打.儿子就满街跑,每次寒暑假前都能听到他家儿子的哭咸声.到了今天,他家孩子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

 失败案例九:

有这么一位同学,家长双休日从不让他玩篮球,也不让他上网看书,总为他请家教,一到到晚读书,学习压力很大.为了他的学习成绩,一家三口开口闭口总是相互指责,很少能够看到他们一家三口乐融融地在一起.

 失败案例十:

他们总是给我施加无形的压力,总是让我学习,只要看到我在学习,在看书,他们就会很开心,但他们不允许我做学习以外的事,虽然说并没有表现在脸上.而且也总是对我说家里的境况,老是拿我和别人学习比我好的孩子比,老是说什么"考不上大学,看你以后怎么办,要饭去吧!"等等什么的,让我觉得自己总不如人,而且总是在别人面前说我不如别人等等什么的,总让我十分没面子,让我感到自己没用自悲.

失败案例十一:

有一位男生与别人打架,结果将对方打进了医院。可是这个男生的家长得知后,不但没有批评这个男生反而及力袒护,还说:“是对方先动手打人的,就是要给他一些颜色瞧瞧,让他看看我的儿子不是这么好欺负的!”结果那个男孩做什么时候事都胆大妄为,毫不顾及后果,最终毁了他自己一生。

 失败案例十二:

我父母在外面有很多应酬,经常打麻将。他们在别人面前很要面子。怕我被别人欺负,别人有电脑,马上给我买电脑,别人没有手机,我有手机。我的衣服都是名牌。但他们总是觉得我的成绩失他们的面子,总是骂我,双休日总是给我请家教,不让我玩。他们还说过的话经常不算话。

 失败案例十三:

虽然我爸爸有时还算可以,但毕竟是有不足的。就是他选择教育的时候很不恰当,他每次教育我的时间总选择在吃饭的时候,虽然我知道爸爸是为我好,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顿饭又吃得极不开心。

 失败案例十四: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父母没多少知识才会采取虐待孩子的行为,我只知道从小到大我已被父母打过无数回了。我真的不明白,我一个女孩子,会有什么过分的行为要使他们发那么大的火。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在班里退了十名左右吧,他们竟然联合起来一起骂我。一些不堪入耳的话竟从我父母嘴里无名地骂了出来。最令我伤心的是,他们竟然揭我的伤疤!那是一你至今都难以忘怀的伤疤!那天我哭了,哭了整整一天,哭到眼泪都干了,而且气得一天没有吃饭。大概过了一个月,我才开始跟父母讲话。不过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聊得开了。关于父母打我的事,我不想多说。

 失败案例十五:

爸爸妈妈都很敏感早恋的问题。虽然在我身上我认为绝不可能发生,但他们老在我面前说这么事,有时还威胁我,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过来,他们更是脸色阴暗,盘问再三,害得我常常神经紧绷,怕他们误会。有时也想和他们大吵一架,我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怎么这么封建。

 失败案例十六:

我家附近一个小孩,他平时比较贪玩,无心学习.时常老爸老妈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只要一听是坏的,就立刻把他儿子叫来,在老师面前当场毒打一顿.从来不去好好教育他,关心他.那同学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后来他结交社会上的小流氓,上学也没有心思了..

 失败案例十七:

放假时,我因为作业太多,要请教表哥,因此在表哥家里多住了几天.回家后母亲没有听我的解释,只是一味地批评我,说什么家里有多少活要干,你却在别人家里住得安乐.母亲只为了她的家务活,却不让我做作业.

 失败案例十八:

有一次我回到家放下书包上楼看了一会电视,等到吃饭时我下楼发现妈妈正在翻看我的书和试卷.这我并不介意,我想让妈妈检查一下也是应该的.

许是老师的一些点评让她误认为是一些错误和批评,她就知说我怎么怎么样.她认为只有好看的分数才算好,任何红字都是差的表现.其实我还算是可以的.这使我很无奈.

 

3、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在我的成长中,爸爸是我的指示灯,从四年级起,他开始从我的业余时间中寻找我的特长,以利于我今后的发展,虽说四年级前也尝试过一些,但当他发现我进步不大,于是就转向了音乐。这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从二胡到笛子到现在的钢琴,都是在爸爸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在文化节课方面,他从不给我加压,比如说“这次考试必须进校100或50”。当然不是他不重视我的文化节课。每次考试完,只要我稍比上一次好一些,他会表扬我,但也会对我一些不理想的学科进行分析;考试考砸了,他也不会破口大骂,取而代之的是循循善诱。

我感谢我的爸爸。

 成功案例二:

在中考前的几个星期,家里人都常和我谈话,常帮我缓解压力,在一些能帮助的地方积极帮助,如早上亲自送去学校,晚上亲自来接,在学习过程中,对我要买的学习资料,再远也帮我去买,让我很感动.

 成功案例三:

爸爸从不以暴压人,每当我做错事总是给我解释的机会,让我说明事实再作定夺.

父母也从不宠我,让我与他们一同干家务,也并不是一个人包干,这样也十分有乐趣.有时不想干了,还以游戏的方式选出来.

 成功案例四:

父母对我的学习严格要求,但他们更注重我的身心健康,几乎每次与他们交谈,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为我着想.他们也知道学习很难.因此,他们从不会强迫我.

我也知道严格要求自己,因些,学习也还算是比较努力的,只是成绩提高得不多.

 成功案例五:

上学期期中考试,我考得很差.当我回到家,爸爸妈妈都在家里干农活,我更觉得对不起他们,当我眼泪汪汪地告诉父母成绩时,他们先让我吃了一顿美美的晚餐,并没有责备我什么.饭后,我等着挨骂,爸爸却走到我身边坐下,帮我分析成成绩,一边还安慰我:"这次考差并不表明你没实力,而是你太浮躁了,以后应沉稳些,你一定能行,爸爸相信你."这些安慰,真的给我心里莫大的安抚,也是我以后学习上渐渐进步的基础.我感谢我的父母!

 成功案例六:

1、初中时的我,在面对中考前几个月,我都没有感觉到一种紧张。自然,中考时成绩十分地糟糕。因为平常父母忙于工作,对我的学习成绩只知道个大概,一直以为我应该可以,可谁知中考竟考成这样。但结果让我很意外,妈妈没有因此而大声地骂我,只是脸上有了一种从未有的失望。但很快她便转换了表情。她平静下来,对我说:‘都考过了,也没有办法了,中考只是第一个转折点。你尝到了这种苦味,也不好受,对不对?要知道……“我都不知道后面妈妈说了些什么,因为当时我的眼泪已经像自来水一样直涌而下,不是因为成绩,是因为妈妈的体谅。我想她可能明白,这时的我已十分后悔了,但我宁可她不留余地地骂我一顿发汇。所以现在的我,虽然成绩还是很糟,但懂事多了。

2、家长对我的个人交往,十分地放心。她从不过问我在学校里和哪些人交往过甚,或者偷察我的文章,也从不会怀疑我,让我明白什么事都要自己负责。

 成功案例七:

我爸妈知道我考得不好,从不会骂我,而是鼓励。虽然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化节,但总是会教育我读书的好外,并且 尽他们所能提供我所需的一切。

住校的日子,他们因为工作没来看我,但在双休日的电话上,每次差不多都用半个小时聊上星期发生的事,包括我的学习、生活。有时也聊聊他们生意上的事。虽然不常见面,但还比较了解彼此的近况。

我觉得相互了解,互相体谅,可以让双方都怀着轻松的心情,这是成功的前提。

 成功案例八:

1、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家里的卫生要干净,可以说爸爸是身体力行的。

2、一次偶然,爷爷捡到一只手机,爸爸主动归还。这让我很感动,口教不如身教啊。

3、每次开家长会,都会帮我分析每门科的优势和劣势,也会帮我安排学习计划。

4、每周周未回家,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背影,让我从中体会到幸福生活从自己艰辛的劳动中所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5、每次跟妈妈去逛街,都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例如怎样讨价还价,怎样挑衣服,怎样买水果,怎样买蔬菜鱼肉等等。

6、每次回去跟他们一起吃晚饭,父亲总会说一些人生教训。

7、小时候他们就放心让我自己动手,很小我就会做很多事,一起插身啊,收割啊,受益良多。

8、他们从不会翻我的东西,偷听我的电话,这也让我学会了彼此信任。

 成功案例九:

关于个人隐私问题,父母跟我几乎是很聊得来的。他们从不干扰我的私生活,如:打电话,写信,与同学密切交往等等。我的书柜从不锁,因为他们是不会翻立我的书柜的。有时候我感觉他们好象给我的空间太大了点,以至于我一回到家就像“小老太婆”似地向父母“唠叨”我在学校里的趣事、烦心事。

成功案例十:

我爸爸妈妈连小学都没毕业,尤其是爸爸,从小就不爱读书。但我敢发誓,没有人比我更爱他们了。从小到大,他们没有对我讲过什么人生大道理。他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非常好。我相信百善孝为先,我也一定会是一个充满孝心的人的。

 成功案例十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考试也是如此.初中期中考,我考得很烂.可以说是从上学开始最糟的一次.爸爸去开家长会.我呆在家里,心里想这次完了.其实我爸爸很好,从不骂我.我跟他应该可以算是无话不谈.但这次考得太离谱了.我想即使老爸有再好的忍耐力,也会爆发.那一下午,简直比过一星期还长.没有心思做作业,我就开始无聊地看电视.

爸爸回来,看见我在看电视.我已经作好了受训的心理准备.可听见的却是:"坐远点,别看坏了眼睛.电视看累了,就看看书做做作业.我刚才顺路买了个西瓜,先下楼来吃一块吧."

我当时心里的滋味,简直比挨骂还难受.当即关了电视,做作业.有时一句暖心的话,比批评人管用得多.

这一次又是期中考,又考砸了,觉得好对不起老爸,当然也有妈妈.我知道我回家他们一定不会骂我,也许更关心我.但我宁愿他们骂我几句,让我觉得心安。

 

4、好孩子是养出来的       作者:肖毅彪 来源:青少年与法网

我 我们 承诺 创造一个爱心 责任 付出的世界!

一个星期天,我翻看女儿的作文本,发现其中一篇作文写得不错,就略微修改了一下,叫她抄了二份,寄给市日报社和省城里的一家报社。不久,两家报纸都分别采用了女儿的这篇习作。此事虽小,却引发了三个“事件”,这三个“事件”又引发了我对女儿的三重教育。

 

  “骄傲事件”引出启发教育

  收到市日报寄来的样报,女儿高兴极了,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把样报拿给我看:“班主任李老师表扬我了,还奖给了我一支钢笔,说我是全班第一个在报上发表文章的。”报纸,我已在早几天就看到了,为不让女儿扫兴,我还是装模作样地翻了翻,说:“不错!”

  女儿显然对我的回答不满意,又说:“爸爸,你在我个年龄发表过文章吗?”我实话实说:“没有”。“那你这个作家是怎么当的啊?”

  唉,今天女儿怎么了,平时文静的她,说话竟这样狂妄,可跟平时不大一样。看来,是她发表了这一篇文章作的怪,骄傲起来了,为克服她这种自满情绪,我得好好教育教育她,灭灭她的傲气。

  我说:“像你这样小的时候,爸爸没有发表过文章。很多的大作家、大文豪在你这个年纪,也没有发表过文章,但他们脚踏实地,不停地发奋努力,后来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哪像你,今天发表了这样一块‘豆腐干’,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女儿听我这么说,就颇不乐意地撅着嘴到一旁做作业去了。

  事后一想,我觉得这种教育不行,也许孩子接受不了,一时明白不过来自己的错处。我还得好好教育和启发她才行。但这种教育必须由浅入深,最后是能够想办法让她不知不觉地接受而明白过来。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一本连环画《我的大学》,如果能够找来让女儿看看,一定会让她受益匪浅。于是,我特意找来,拿给女儿。

  过了几天,女儿被书中一个叫“蹈常袭故”的成语难住了,来问我。当时我正忙着,就不耐烦地说:“你不知道自己去翻成语词典吗?小孩子爱偷懒!”女儿见我这样,便说:“爸爸,您是不是还在为那天的事生我的气啊?”我说:“没有,你怎么了?”女儿就伤心地哭起来,对我说:“我知道你还在为那天的事生我的气,其实那天我并不是认为自己发了文章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用词不当,你偏要说我了不起,还硬说我狂妄,还拿书来教育我,你以为我不知道啊!”这时,我才觉得那天自己的话过头了点,伤了女儿的自尊。于是,便真诚对女儿说:“爸爸那天的话可能过头了一点,但爸爸是为你好,怕你从此骄傲起来,不思进取,你看《我的大学》里的高尔基,小时候连校门都没进过,但他意志坚强,努力进取,最后成了著名作家。但若是取得成绩就满足了,将来也会是人生的失败者。”女儿擦擦眼泪说:“我懂了,我一定不再骄傲了。”

  “请客事件”引出爱心教育

  不久,女儿收到市日报寄来的15元钱汇款单。回到家,她高兴地对我说:“爸爸,收到稿费后,同学们都要让我请客,你说怎么办?”当时,我没有想:“那就请吧!”

  过了几天,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李老师,老师一见面就委婉地对我说:“你家肖骁哲,那天叫上两个同学,到超市买了两箱娃哈哈,说是要请同学们的客,搞得其它班同学大喊大叫,影响很坏,被我退回去了。这孩子做事真可爱,叫我不知道说啥好。”

  女儿回到家,我佯装不知,问女儿请客的事办得怎么样,同学们满不满意?女儿一听,连忙摆手,说:“别提这事了,这客没请成。原来想给班里每个同学发瓶娃哈哈的,但其它班同学跟着瞎起哄,害得我和同学挨了老师一顿批。也好,节约了我的经费。”我听了,心里真想笑。从内心来说,真愿意让她与同学分享这个快乐,但又不能让她养成从小就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但孩子请客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稿费还未取,平时女儿的零用钱,是向我和妻子要,这次也没有。我就问女儿。

  女儿笑呵呵地说:“爸爸,你忘了,你每次喝酒拿回来的那个红包,不都成了我的活动经费了嘛!我储起来都没用。”所谓红包,是我参加婚礼,生日,乔迁等应酬后,主人给的一个小礼包,里面装有8元钱左右崭新的一张张面额不大的钞票。一边说,女儿一边拉开抽屉,里面真有几十个这样的小红包。

  看来,女儿还是不乱花钱的,尽管这样,但女儿请客这件事,我还得引导她。

  我对女儿说,你发表了文章,同学们希望与你分享快乐,这是好事。你买一包糖果,班里的同学每人发几粒,适当地表达了你的心情就可以了。你还是小学生,同学们会理解你,不会说你小气。你也可以用稿费买本书,自己纪念一下,或者把它捐给困难的同学,使它更有意义,这些方式,远比你大张旗鼓地为全班同学买水喝更有意义。

  女儿听了,想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说:“爸爸,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联想到女儿的“骄傲事件”,也为了进一步让女儿学会思考,我启发她说:“你想想,说到分享快乐,你发表的文章还有好多人的心血,比如班主任李老师为你推荐,报社的编辑老师为你修改,还有爸爸的鼓励,这些都需要你从内心去感激。”

  女儿听了我的话,似乎突然成熟了许多,说:“爸爸经您这样一说,我觉得自己明白道理了。我以后处理问题,一定要想得周到一点。

  不久,孩子告诉我,她那15元稿费,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献爱心活动中,捐出来献了爱心。

  我为孩子的做法感到满意。

  “稿酬事件”引出宽容教育

  三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女儿突然问:“爸爸,省城里的那家《×××报》,发了我的文章,三个月了,怎么样报也不给我寄,稿费也不给我寄,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发表作者的文章不寄样报和稿费,这事我也遇到过,但毕竟这不是常事。这回却让女儿碰上了。但为了不让她失望,也为了保持住她以后写稿子的热情,我说:“样报的事,也许编辑老师早就给你寄了,可能是投递时出错了。样报你也买了,稿费可能是弄错了地址。”女儿对我解释,不是那么服气,她问:“怎么那么倒霉,样报和稿费的漏洞都让我摊上了,我要写信问一问。”

  女儿真的写了。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女儿委屈地对我说:“爸爸你看,我的信寄走了一个月,还是没有消息,稿费也没寄。我也打了电话,人家见我是小孩子,没怎么理我就挂了。我想,接电话的那个人肯定是管稿费的,觉得我是小孩子,贪污了我的稿费,我要给报社总编写信,告他!”

  我听了,觉得女儿的想法很偏激,欠思考。就开导她说:“你小小年纪,不能这样不容人。也许有其它原因,也许人家根本没有收到你的信。稿费不过是几块钱,用得着这样吗?人家也可以不给你发那篇文章,年纪这么小,怎么这么尖刻啊!”

  女儿一听,委屈地哭了。

  其实,我在心里也觉得那家报社有些不负责任。好歹也应该给孩子一个交代。几天后,女儿知道我要去省城办事,便又凑过来说:“爸爸,能不能顺便去一下报社,把我稿费领回来?”

  见女儿这样认真和执着,我答应了。

  到省城忙完事,买好车票回返。一看表,距开车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想起女儿让我到报社要稿费的事,灵机一动:何不以报社的名义给女儿寄稿费呢?想到这,我给女儿写了这样一封信:

  肖骁哲同学:

  你好!编完你那期稿子后,我就到外地学习了。几天前回来,看了你的信,我才知道你的稿费漏寄了。今天给你补寄上,几天后就会收到。样报也曾寄过。你没收到,也许是寄错了。真抱歉。特给你写封信,向你表示歉意。希望以后再接再励,学习进步!

  怕女儿认出我的字迹,我让一位旅客帮着抄写了一遍,然后寄了出去。我想通过这件事让女儿知道:要懂得谅解和宽容;不要轻易否定和误解别人。几天以后,女儿放学回来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她高兴地举着一封信和一张汇款单说:“爸爸妈妈,你们看!报社给寄来稿费了!”

  接着女儿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人家了。人家编辑叔叔多客气啊!我要是真给报社老总打电话,编辑叔叔真的就要挨批评了。想想真后悔!”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对女儿说:“是啊!你看你,为了这稿费,你又写信,又打电话,又让我帮你到报社去要,甚至还要给报社老总写信,这么咄咄逼人,无非是报社发了你一篇小稿。是不是有些得理不让人了?就算是对方有了不对的时候,你也应该胸怀宽广,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多着想,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

  这以后,女儿再也不说哪个同学的衣服脏了,哪个同学的成绩差得不得了,哪个同学讨厌得不得了,哪个同学家穷得不得了,哪个同学虚荣心大得不得了,等等,而是多了些理解、同情和爱护。

  女儿开始有一个厚实的胸襟了。

  附: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王晓教授对该文的点评:

  这篇家教故事,讲了一个父亲通过一件事情,而对女儿进行“跟踪教育”的过程。因为是过程,所以包含了事情的起因,发展,转折和结果,读来比较直观。

  故事中的父亲具备了知识储备完整、阅历比较丰富、文化修养较深这几大为人师表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他能关注与关爱孩子,没有这一点,其它的条件都形同虚设。父亲紧紧抓住女儿发表文章后一系列心理行为动态,戏剧性的事件,而适时地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更可贵的,是父亲不只是教育者和旁观者,他用给女儿回信的方式,让自己也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所谓身体力行。其实,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像这个故事里的父亲那样,关注自己家庭中的生活事件,随时启发教育功能,就能利用好家庭内的教育资源。只有发掘出一些突发的、戏剧性的事件中的意义或潜力,我们当家长的,才能更好地找准教育孩子的机会。

 

5、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几个问题   来源:艺博文化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的变化,青春期受到神经内分泌变化的影响,使青少年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形体、生理、素质均发生急剧的变化,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也极其迅速,这些变化表现在情绪、态度、行为、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1)身体变化第二特性发育

2)性心理的变化从对同性感兴趣到对异性感兴趣

3)独立意识发展迅速,希望独立,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依恋关系的变化从对父母的依恋到与同龄伙伴来往。

5)认知能力的变化从形象思维概念到逻辑推理判断。对社会关心,但分析问题较肤浅、片面、易走极端。

6)学习压力大,中学期间学习负担重。

由于青春期是从依赖性的童年期发育到独立自主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所以其心理发展往往表现出某些矛盾倾向,这时他们既具有童年期的一些痕迹,又是有成年期的一些萌芽,常表现为似成熟又不成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伙伴关系密切

他在外面交了一些朋友,这是青春期依恋关系变化的特点。成长的表现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多数青少年都有群体观念,他们常常感到在群体中有一种安全感。他们的言行、爱好、打扮互相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他们互相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和苦恼,常常从伙伴那里得到同情、理解和温暖,而这些情感从父母那里却难以得到。因此,他们很容易讲哥们儿义气,对父母老师的劝告持怀疑态度,此时如果他们能结交好的伙伴,互相鼓励,共同成才,若交了不好的伙伴,常易发展成为小集团,去冒险,甚至走入歧途。

父母应关心他们交朋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学习压力大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常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常使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青少年常因学习问题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中国的家长往往受传统观念影响“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的成绩好坏看的过重,父母对子女有过高的期望,把子女的成就看成自己的光荣,并感到至高的快乐,否则,就会失望或过度悲伤,父母的这种观念和态度往往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压力。

有时候,孩子偶尔一次没考好,父母要求过严,教育不当,会造成孩子心里失去信心、厌学,有时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的学生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在中学里还有个别学生出现了拒绝上学的现象,其中有学习成绩差的,也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有个别学生弃学经商,过早进入社会。

以上由于学习而带来的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不少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出现心理问题,建议尽早到专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必要时可做家庭心理治疗。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对待青少年应注意几点:

1.要富有伸缩性,不能象对成人心理咨询时一本正经,谈话的时间、地点,可以灵活一些。

2.尊重对方个人的存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

3.听取青年人的见解,维持双方交流,让他把话说完,再提建议。

4.建立联盟关系,站在青少年角度看问题,多理解他们

5.注重目前与现实:现在他是什么心情,在想什么事,如何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请尽量不讲大道理。

6.供给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如女孩子经期卫生,男孩子遗精。

7.提供可模仿与认同的对象。男孩子多向父亲学习,母亲多大在孩子面前讲父亲的优点,如事业上的成就。如果对父亲反感,还可以找人能接受的对象,如表哥、父亲单位年轻的同事等让他多接触,但切不要在孩子面前经常说“你看×××多好,你就是不如人家”之类的话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8.善于发现和赞扬青少年的长处和潜能,诱导发展。

 

6、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来源:扬子晚报

也将会承受一次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一二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非常关键。  ■解决方法:  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方式与初中相比有较大差异,再加上学习的课程多、学习内容深,部分同学一时尚未适应,在考试中成绩不占优势,就感到压力大,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了,其实大可不必。这时最需要的是学会自我激励。首先,以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就来激励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这时家长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走出初中的“光环”。可根据孩子的能力、实力和学习要求,帮助孩子制定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第二、发挥自己的特

  中学生心理问题状况一:初中生入学不能适应 

■典型案例:  初一新生晓强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但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新的打架事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

“ 英雄无用武之地 ” 的痛苦状 ……   

■问题分析:  其实晓强同学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初一新生中最为普遍。从小学到中学,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预防解决方法:  首先,在新学校要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多结识好朋友。参加集体活动一方面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别的同学很快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结交到新的朋友,让朋友经常帮助、提醒自己,长期下来,就会很轻松的适应初中的生活;其次,对新的变化、新的问题要勇敢地面对,主动去适应新环境,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让他们告诉你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第三,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每天可以不定时地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又进步了”之类的积极话语。保持愉快的心态,不仅可以减轻你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并且可在学习生活中给你带来正面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问题状况二:跟老师不和  

■典型案例:  初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刚上初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班的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同学实在是个难剃的刺猬头。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多次对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家长也极为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这样的行为,批评他吧,他说他就是对的,不批评吧,这样下去迟早没老师愿意教他。  

■问题分析:  学生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中学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老师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解决办法:  对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开导:首先,要孩子客观、全面地看待老师。老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由于情绪、能力的原因,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作为学生,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不要将老师完美化;  其次,家长不要冲动地干涉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开始可能也只是发发牢骚,并没有想真的与老师对抗下去。你如果轻易地较起真来,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分出个谁是谁非,就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找到了联盟,干脆大胆起来,与老师越来越不合作。所以家长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后,让孩子想一想是否自己也有责任,不要让孩子觉得老师只是故意为难自己;再次,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中学生心理问题状况三 排名突然在“滑坡”   

■典型案例:  学生小吴初中阶段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家长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也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次考试,小吴却大受打击,他在班上的排名竟在中下水平!至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感到自己不是别人的对手,学习的兴趣大不如从前,家长紧张得不得了,频频追问,我的孩子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分析:  高中新生入学后,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叫做兴奋期阶段。刚开学,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这时候,同学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到了第二阶段问题就来了,学校把这个阶段称为低迷阶段。因为学习一个月后,就得进行一次考试,学生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题目有难度,考试成绩也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想的底线。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原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没想到,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竟然落在许多人的后面,心理上无法接受。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要面临期中考试,这个阶段家长和学生也将会承受一次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一二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非常关键。  

■解决方法:  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方式与初中相比有较大差异,再加上学习的课程多、学习内容深,部分同学一时尚未适应,在考试中成绩不占优势,就感到压力大,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了,其实大可不必。这时最需要的是学会自我激励。首先,以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就来激励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这时家长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走出初中的“光环”。可根据孩子的能力、实力和学习要求,帮助孩子制定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第二、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门学科有特长,要积极在教师、同学们面前展示出来,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鼓励,增强自信,并且会下决心把自己的薄弱学科努力学好;第三、为自己树立榜样。以班上比你稍好的同学为目标,暗中和他较量,向他学习,一步步追上,这同样能增强你自己的信心与前进的力量。高中课程对刚从初中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有点儿难,所以只要孩子有提高,家长就应鼓励表扬;第四、不断总结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这样你肯定会进步,甚或突飞猛进。

 

中学生心理问题状况四 怎么越学越偏科  

■典型案例:  高一年级女生莉莉语文成绩特别棒,读初中时常有一些小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进入高中以后,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同学们都称她为“小作家”,莉莉非常高兴。

  然而,经过一年下来,几乎与作文一样“闻名”的是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倒数几位,数学差也连累了物理。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分,可是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差,总成绩就落到了后面,这令她十分伤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莉莉一提上学,只想上语文,想到理科甚至想“逃跑”。  

■问题分析:  莉莉的问题就是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孩子的学习形成偏科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学科的好恶不同。喜欢某一门学科,学生就会勤奋努力学习。相反,对某门学科没有兴趣,其主动性、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2、老师的影响。如果某一学科的教师对待孩子态度过于粗暴、简单,孩子就会对老师心生反感,进而将这种情绪迁移到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上,厌恶该门学科而不愿学习;  3、错误观念的影响。有的孩子由于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忽视某些学科。  

■解决办法:  1、让孩子体验成就感。许多孩子对某门学科怕学、厌学是由于遭受了学习上的失败。父母应该和孩子―起分析,把该门学科的学习目标从易到难进行分解,一旦孩子达到制订的学习目标,学习有了进步,家长就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孩子对“薄弱学科”的信心就会随之增强;  2、帮助孩子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父母可以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准备,这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十分有效;  3、协助孩子改变与任课老师的关系,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某位老师的不是;  4、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在不妨碍孩子整体学习基础上,孩子对某一学科有所偏爱是可以允许的。

 

中学生心理问题状况五:我喜欢的女孩变了  

■典型案例:  于宇和小鱼(化名)平时都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在高一时两人谈起了恋爱,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老师多次劝阻,学业为重,双方家长也极力反对,但是他们俩还是偷偷在一起,学习时也老是凑在一块。可是在暑假期间,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严密控制两人,不让他们经常见面,而且在暑假里家长不停的向他们灌输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于宇觉得最近小鱼对他开始疏远了,开学在即,两个人又要回到学校,终于可以经常见面了。但是于宇很担心,小鱼会不会远离自己了。  

■问题分析: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有些学校和家长谈恋色变是没有必要的。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早恋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不过事实上成绩和“恋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感情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方式和尺度。  

■防恐手册:  过分反对早恋,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结果不仅不能消除早恋的现象,成长中对交往的需求与性压抑之间的冲突,会给许多中学生带来负罪感和焦虑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其实,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学校与家庭若能以此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容与和谐的氛围,相信他们对自己是负责任的。这并非反对过问青春期的情感变化,而是强调过问应该讲究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因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  有的学生明知道中学生不能谈恋爱,但无法控制自己;有的学生经教育后很想与对方分开却总忍不住偷偷去想他(她);有的学生在分手后因为感觉空虚、无聊,又会重新开始。所以处理早恋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持久地、细心地工作,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也忌把学生的早恋问题天天挂在嘴边,引起学生的反感。

 

7、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生涯设计》   来源:北方网

心灵不快乐的人,不管有多少钱,一生都注定是贫穷的。首先是要立志,也就是确立目标,制定计划。人的理想分三个层次: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我长大了,要生活得好,家庭要改变一下,这都属于生活理想。可是怎么能生活得好、改变个人命运、改善家庭情况呢?必须通过具体的职业理想来实现。接下来,如果你当教师是个好教师,当大夫是个好大夫,当工人是个好工人,这就是为国家、民族、社会做了贡献,实现了最高层次的社会理想。所以大家要把自己的社会理想落实到职业理想之中,让你的理想从天上走到地上来,这才是立具体的‘志’。”

  立了志,有了理想,但还远远不够。 “过去我们有一个误会,谁考上清华北大,谁就是‘神童’,就是好学生。但就在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有个学生,刚18岁,马上就要大学毕业,却被学校开除了。为什么呢?他偷了美国大学寄给同学的录取通知书。”

  爱因斯坦的教育理念是,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都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和谐,最关键的是人自身的身心发展和谐,也就是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五感’――归属感、独立感、承认感、成就感和愉悦感。心里不愉快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成就来的。”

  “WHO(世界卫生组织)上世纪80年代就预言说,到21世纪中叶,人类没有任何一种痛苦比心理危机所带来的苦难更加深刻和持久。”吴昌顺教授说,“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第二成长高峰,可惜现在的中学生当中,很多人正处在生理发展超前、心理发展滞后的时期。”

“现在的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哪些问题呢?”

“总的来说能概括成三大问题。”教授回答,“首先是学习障碍,比如,我以前有个学生,每到考试之前就拉肚子,去了好多医院都检查不出问题来,最终的诊断是‘神经性肠胃紊乱’。”第二是人际障碍,主要的体现就是回到家里,“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对抗”。第三,就更严重一些,叫做自我障碍,“有的孩子有强迫症,回家做作业,做一道题就洗手,做两道题也洗手,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面对台下300多名高中学生,吴昌顺教授给出了一个“成功公式”:A=f(I*N)。A代表成功,f是函数,I是智力,N是非智力――换句话说,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函数。他解释说:“人的学习能力有三级:第一级叫基础学力,第二级叫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级叫创造性学力,其核心是智力因素。但同时,这个智力因素还要受四大非智力因素影响,包括个性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策略方法因素、身心健康因素。

  他特别谈到了“倒u型法则”:x轴是兴奋、紧张、焦虑程度,y轴是学习成绩。有研究发现,在这个二维坐标轴下是一个“倒u型”曲线。这就意味着,如果兴奋、紧张、焦虑程度过高或者过低,学习成绩都不可能太好;相反,适度的紧张则会相应提高学习成绩。

心理健康是练出来的。”吴昌顺教授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一点风雨冲刷绝对是好事。他鼓励中学生要到社会、到大自然当中去经风雨,而不要“在花盆里养着”。但同时,他也提醒家长和老师:“孩子的成长是社会、学校、父母用感情喂养出来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两样东西――做人的尊严和成功的信心。”

 

8、请别关闭自己的心扉

如果没有朋友,就像春天没有美丽的花草,夏天没有热烈的阳光,秋天没有田野的果实,冬天没有皑皑的白雪。

你可以试着按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不要对自己的表现有过高的要求,降低标准就会减少焦虑;(2)经常主动与同学交往,循序渐进,先与一两个同学接触,慢慢扩大范围;(3)建立自信,克服自卑,不必藐视自己,仰望别人,要知道彼此都是同龄人,谁也高明不到哪儿去,这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4)学会鼓励和表扬自己,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奖励自己;(5)做一个计划,将自己的具体行动记录下来,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完成任务;(6)遇到挫折不要灰心,要明白这是在锻炼自己,对方无论是什么反应你都不要太介意。

   心灵的窗户只有随时敞开,才能寻觅到知心的朋友;只要勇敢行动,就会发现与异性交往其实并不难;不仅如此,还会给生活增添乐趣,开扩自己的视野。

 

9、青少年心理的自我调节  来源:华夏心理

对青少年而言,虽然心理状态受着各种各样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消极因素,促进与维持心理健康。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自我调节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青年时期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情况,冷静地、妥善地对待事情,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防止心理反应失常。

  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年轻人要正确地认识自身特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把主观的要求同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起来考虑,选择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不断反省自己,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否则,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以善意的态度与人相处,而不以敌意的态度对人;尊重他人,而不强加于人;真诚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地恭维和奉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有时难免发生误会,宽容大度,会赢得尊敬,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保持健康的身体。加强个人体魄锻炼,有利于调节人体各部分器官的生理机能,增进身体健康,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五、保持稳定的情绪。稳定使人心境安定,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三者之间应富有节奏。有的人情绪极易波动,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眉苦脸,情绪不稳定,容易使人心理失去平衡,时间一长就可能失调,导致心理疾病。

  六、改变不良习惯。不良习惯是实施正确行为的障碍,有害于身心健康。改变的方法可分两步:第一步是习惯解冻,使自己与不良习惯的环境、条件、来源隔离,严格自我评判,设计新的行为标准;第二是习惯转变,加强自我监督,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友善地与同伴、朋友交往,这样能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领会生活的乐趣。如果经常与集体隔离,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心理健康。

10、批评孩子有三大忌   来源:网络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11、警惕:现代家庭教育的错位  来源:网络

“育人”不是养育人,而是教育人。它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应该挺起自身的腰杆,敢于向传统的家教说不,还孩子一个健康而理性的成长环境,任重而道远,走好每一步,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而父母们更应深思而后行。

讲到“育人”我们常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形容它的长期性,的确育人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家庭,个人哪方面都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固然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主要是自身努力与奋斗的必然,但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是其成长中不可缺失的关键一环。然而现代家庭教育做得怎么样呢?近日看了《广州日报》上关于现代“啃老族”,“傍老族”相关报道,着实令人为之咋舌。不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只要稍有良心者,都会触目惊心。面对普遍存在甚至越演越烈的家庭教育的错位现象,有必要拿出我们的勇气来深思与解剖。“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者,爱子女,关心子女这是天经地义的,本无可厚非,但在兼顾职责之外,更要注重教育与引导,方法应该是很突出的。记得有人曾说过“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为人父母者思考的应是如何去爱,去关心。”这话不无这样的启发性:父母无论怎样去爱都是对的,果真吗?过分的爱实际上是一种伤害,只不过它披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从相关报道可见一斑,年愈花甲的父亲本应是坐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却还日日奔波打工赚钱养一个近三十岁的儿子。这真是一个可耻的笑话。像这种恶作剧式的残酷故事生活中还有多少呢?它以伤害子女在先,反过来大大地伤害了父母自己的心。过分溺爱,物极必反,实属此然。“子不教,父之过”,一直以来是我们的父母们恪守的祖训和不折不扣奉行的家教经典。 从孩子出生,到成家立业,然后又延续到孩子的子女的安身立命,人的精力本来是有限的,但父母们却不觉得要有所节制,该管的不该管的,都通通被包了,甚至一包到底。父母的爱本来是至高无上的,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溺爱,只能是贬值的厄运。安逸的环境只会消磨孩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与能力,丧失对社会,对家庭,对生命应该承担的责任。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同样生命更有不能承受之轻,没有了责任与危机感,依赖就会驻满心房,腐蚀心灵,这样的青年一代我们很难指望他/她日后有一番作为。再来看看西方所奉旨的家庭教育,孩子成年后,父母一般不管了,当然这种不管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慢慢淡化角色,从孩子的生活视野退出来,只从整体上给予一些方法的引导与参考,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讲到这里,我们也许就不会曾对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里根总统的女儿出现在领救济款的队伍里而奇怪了。孩子需要爱与关心,只是父母们在灌输爱的同时要渗透这样一种理念:生活是美好而又来之不易的,只有奋斗得来的永久甜蜜,没有安逸享受才会的丰盛。无论何时,建立与恢复孩子自身的造血功能应该是第一位的。  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家庭是最容易产生“啃老族”现象的,为什么?因为它提供了滋生这种软骨病症爆发的最好温床: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希望。加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可以不惜一切,倾尽所有的爱。甚至恨不能剜下心头一块肉来补偿。使孩子一开始就失去了面对生活竞争所需的压力与忧患准备,一天天在生活的优越感中迷失自我,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也就失去了健全人格的支撑。一个人要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首先应该自己肯定自己。而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家教更直接地联系在一起。我不妨拿一教授作演讲时举的事例作一佐证:一孩子看到天上的月亮很漂亮,想到月亮上去玩,面对这一情景,西方父母的态度是这样的:孩子你讲得很对,而且我相信通过你的努力,长大后一定能实现这个梦想。不管孩子到月亮上去最终能不能实现,但父母的一席话给了孩子最大的暗示:自信——奋斗就会有结果。而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通常是怎么处理的呢?首先是给孩子一巴掌,然后就是粗暴的一句“你有病啊,月亮怎么能上去?”如此一言一行,孩子当时即使有无比的信心与丰富的想象也被残留在了最底里。一方面父母歇力鼓励,引导孩子的创造心理,并给予肯定,而我们的父母呢?自己认为不可能的就一概否定,粗暴地扼杀掉,拭问,孩子的自信意识从何而来,竞争意识从何而来,天上掉来吗?“育人”不是养育人,而是教育人。它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应该挺起自身的腰杆,敢于向传统的家教说不,还孩子一个健康而理性的成长环境,任重而道远,走好每一步,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而父母们更应深思而后行。

 

12、独生子女的五种心理障碍   来源:网络

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学们多交流,安排与其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多接近,尽可能让他们

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能发挥其长处的活动,以求渐变。  

 (一) 孤僻心理

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学们多交流,安排与其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多接近,尽可能让他们

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能发挥其长处的活动,以求渐变。

 (二) 执拗心理

表现为凡事爱钻牛角尖,且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原因是性格愚玩所至,每与人发生矛盾便成胶着状态,令人难以解决。老师及家长宜时过境迁后再做工作,向其指出这种“犟”劲有害于与人交往,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并激励其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知书达理,以求向豁达转变。

 (三) 偏激心理

表现为凡事爱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也要争上风,原因是性格上争强好胜,而思维方法却是“一点论”。老师及家长要向其多讲解片面看问题的害处,与之讨论“一分为二”的道理。

(四) 狂妄心理

主要表现为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喜欢想入非非,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张狂暴戾,又存在不良思想。老师及家长要从尊重入手,抑其无理的一面,扬其敢做敢为的一面,介绍一些有益的书刊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 冷漠心理

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性格孤独,极少交往,阅历中见阴暗面太多,或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老师及家长要主动热情相待,真诚相处,引导其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对此,不能操之过急,心中的坚冰须一点一滴地融化。安排有相同爱好的学生与之接近,增加交往,也是个突破口。

 

13、美国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   来源:网络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专家认为,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家长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

  这次节目引起了家长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政府与民间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我所在的幼儿园,也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着,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接听电话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谁在家里等任何与家里有关的信息。

  —要到哪里玩,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不要独自到加油站、戏院、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的洗手间。

  —空空的大楼、安静的门道,虽是好玩的地方,但不可独自到那里玩。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别忘了打报警电话。

  —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无论如何,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哪怕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是爸爸妈妈让他来接你的。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专家认为,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不要公开说出家里近期的外出旅游计划。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当然,仅仅一次填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所以从警局回来,我们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家长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家长充当陌生人—

  ◆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一个陌生人来敲门:“我的车坏了,想借个电话用用”,你答应吗?

  ◆如果一个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对你说,你妈妈受伤了,嘱咐他来接你,你跟他走吗?

  此外,我们还建议家长在大众媒体播出的节目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看到孩子被绑架的电视新闻,就可以借此问问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晚报上报道,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孩子多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

 

 

13十个字来树立父母威信   来源:网络

下列是树立父母权威的十条经典,转载给家长们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借鉴。

德——父母要加强道德修养,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伟大的父母形象。

  能——没有真才实能的父母,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严——父母要严于律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良好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做到。

  爱——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过度的溺爱,扭曲的爱,都会产生情感障碍。

  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和兴趣爱好,不要完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信——父母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以取信于孩子。

  和——父母的关系要和睦,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要讲民主、平等。孩子既是自己的教育对象,又是自己的学习对象。

  谅——父母对孩子要多谅解,多宽容。孩子是未成熟的儿童少年,不要求全责备,允许孩子有缺点,有过错,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听——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多进行沟通。

看——父母对孩子要多观察,多看孩子的长处,多发现孩子的进步。不要光看孩子的缺点,一味地指责批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14、中学生恋爱现象透视    来源:网络

中学生恋爱是怎样产生的呢?在中学生心目中,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名词呢?社会各层人士对中学生恋爱又有什么看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文章对中学生恋爱问题进行了透视,以期达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摘要

中学生恋爱是指青春期的中学生出现两性相互爱慕的现象。据统计中学生恋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中学生恋爱是怎样产生的呢?在中学生心目中,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名词呢?社会各层人士对中学生恋爱又有什么看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文章对中学生恋爱问题进行了透视,以期达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生恋爱 成因 表现 看法 认识

1、中学生恋爱:公开的秘密当前,中学生恋爱日渐成风,且呈上升趋势。据某中学生心声热线反映,在所接听的咨询电话中,有30%的学生正遭受着异性交往、中学生恋爱及青春期“性问题”的困扰;据1999年上海市对6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上海中学生“早恋”已达学生总体的17.5%;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研究所1999年对“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校的本科大学生,在中学时一般来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可是他们中37%的男生和30%的女生却已经有过约会了,甚至不少人也有接吻、性爱抚的行为;据广州市2000年对年中学生婚恋状况的调查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有3.7%,如果考虑到学生有可能隐瞒事实真相这一因素的话,实际状况比这一比例还要高;2004年我们对金昌市中学生恋爱状况所做的调查表明,暗恋过的有44.09%,恋爱过的有48.17%,目前恋爱的37.04%,失恋过的29.01%,恋爱次数1次的25.07%、2次的10.56%、3次以上的16.06%,初恋年龄7~11岁9.58%、11~14岁11.55%、15~18岁27.04%,如果剔除单恋、暗恋以及缺乏心理、精神爱慕的交往等因素,中学生恋爱约占总体的20~25%;据不完全统计,中学生从拥抱到接吻的,保守数字在20%~30%之间,而发生性关系的比例约占谈恋爱人数的5~10%。爱神过早地闯入中学校园,这确实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学校对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原则贯彻不力,家教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所起的作用。从中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投入中学生恋爱的情感因素多数较为纯真,较为单纯,这种单纯性与他们自身的经历、阅历、知识、生活感悟和社会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学生恋爱一般来说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和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多数只是把男女之间的异性吸引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对异性的性冲动作为——爱慕的因素——爱情对待。此时,他们容易冲动,往往当异性传递过一个多情的眼神,一封情书,一个动作,一种表示,一次偶然的接触,都会为之而动情,并产生爱的冲动,就会开始谈情说爱,甚至轻易以身相许而发生性关系。在一项对北京市三种类型的中学——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学生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和经历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承认谈过恋爱的学生中,三项主要动机依次为:在需要时有人帮助;异性的自然吸引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另一个人。较次要的动机包括“对异性的好奇心”;“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此外还有少数人有下列动机:“追求刺激”;“享受人生”;“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摆脱父母的控制”。不可否认,有些比较早熟的中学生已经有了真正的恋爱意识。如:许多人在问卷上提到交异性朋友的目的是想寻找精神寄托;寻求温暖;避免孤独;为了能对有个人诉说心中的苦恼等等。

2、中学生恋爱的定义中学生恋爱俗称“早恋”(应该慎用“早恋”这个词,最好不用,学生对这个词普遍有逆反心理)或牛犊恋。中学生已经到了喜欢异性的年龄,中学生恋爱当然是指青春期的中学生出现两性相互爱慕的现象,包括异性过从甚密、探究异性神秘的好奇心、异性自然吸引、两情相依等,但有一个必要条件是排斥第三者介入。陷入中学生恋爱之中的少男、少女因受到相互的吸引、相互的爱慕、相互的支持,情绪是愉快的,情感也是纯洁无瑕的和天真的。由于对情感处于摸索、探究、总结阶段,往往像自由电子一样盲目地与异性进行接触与碰撞,当然也就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中学生满足于温馨浪漫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基于性冲动与性欲望而发生性行为。中学生恋爱多与环境因素引起的性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同时也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其实中学生恋爱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根源的:

首先,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性激素分泌增加、性器官快速发育且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必然会产生性冲动和朦胧的性意识。其次,中学生的情感、人格、心理还处于相对不完善的阶段。网络、影视以及周围环境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抵制不良影响,建立健全心理、思想和意识迫在眉睫。第三,青春期的中学生,“到了不平静的年龄,拥有不平静的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是一个薄弱或空白环节,致使他(她)们没有真正理解交往、交友、恋爱的内涵,出现了“有病乱吃药”的现象。

3、中学生恋爱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中学生恋爱出现的生理前提,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和渐趋成熟,促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知识的丰富、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朦胧的恋爱心理。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开放环境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也在逐渐提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中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中,与异性交往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①渴望纯真的友情和爱情。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学业有成(这属于上面提到的少数人)。②变态的竞争心理。在校园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表明其漂亮、潇洒的“慕虚荣”心理(多为女生)。③炫耀心理:青春期的中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中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漂亮等,作为炫耀资本(多为男生)。④从众心理。有的中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同学的“榜样”,甚至一些“好朋友”的撮合,也开始了行动。⑤调剂生活。这主要发生在文化课程学习尖子生身上,这部分中学生由于日常学习生活紧张,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为了使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得以缓解,便在课余时间与异性密切交往而倾泻心理不良。以上的几种心理,除了第一和第五种是正常的心理外,其余都是不健康的心理。

(3)社会因素

①社会中某些不良刺激是中学生恋爱现象发生的催化剂。特别是改革开放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关扭曲的西方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之中。以描写爱情、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时之间充斥了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例如,美女小说、日本的卡通动画、画片对他们冲击很大。使不少情窦初开的中学生对爱情生活非常渴望,并希望尽快地实现自己理想化的爱情生活。②家庭的变故。通过调查,恋爱中的一部分中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大人不负责任和生活上随意妄为的影响。有的是单亲家庭,得不到家里大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③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影响。一个民主型的家庭,孩子在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处事能力方面都会优于那些不当教育类型的家庭,当父母可以聆听孩子的心里话时,孩子也会在心里考虑父母的意见。所以现在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恋爱之所以发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家长专制——过分严厉管教,孩子对异性健康交往的知识、技巧犹如不毛的“戈壁荒漠”,或对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沟通。④学校严堵高压。现在有些学校对中学生恋爱是严厉禁止的,采取各种高压手段,希望能够扼制住中学生恋爱之风,但是在学校中却没有一个明显区别中学生恋爱与异性交往密切的界限,教师的心目中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划分,因此有些正常的异性交往也被划入禁止之列。有时甚至有些人小题大做,对学校中男女学生的交往大惊小怪,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讥讽、挖苦、训斥的语气随处可见,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有些同学甚至就真的破罐子破摔,所以有些中学生恋爱现象的发生也有教师和学校因素在内。

4、各层次对中学生恋爱的看法在社会的各层人士眼中,中学生恋爱又是怎样的呢?

(1)中学生自己的看法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上,有34.2%的中学生无条件支持和略带条件支持,认为“爱情”是个甜蜜的话题,青春期的爱情是个微妙的问题。爱,是没错的,无论发生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而且青春期的爱情只与当事人有关系。人生在世,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爱情只是其中的一种,任何人不可能阻挠。72.31%的中学生认为中学生恋爱不存在“对”与“错”,那是个人的“隐私”,只要掌握分寸不影响文化课程学习,就不必大惊小怪;而对恋爱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有55.2%的中学生认为“很难说”;有32.5%的中学生认为中学生恋爱对学习成绩“影响不大”、“没影响”、“会促进学习”;仅有12.3%的中学生认为中学生恋爱会造成“成绩严重下降”。这表明中学生对青春期异性有相互爱慕之情、关注之心、探究之理的心理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也日渐趋向于开明,在中学校园中形成了一定的中学生恋爱小气候,而在校中学生本身则较难形成对中学生恋爱风气的抵制。

(2)家长的看法绝大多数家长对中学生谈“恋”变色,认为中学生恋爱危害身心、危害学业、危害前程、危害将来的幸福。平时对孩子的管理尽心尽力,对异性交往尤为关注,稍有风吹草动、蛛丝马迹就调查、访问,“认真”对待。这种做法对孩子的监护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少家长方法欠妥,总是把青春期的中学生当小孩子看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他们的信件,查看日记,偷听电话。一旦发现中学生恋爱,更是大动干戈、拳脚相加,让孩子心寒而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的看法老师认为中学生恋爱分散学习注意力,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担心他们过早发生性关系而危害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幸福。在处理上往往采用写检讨书、停课、处分等简单粗暴的杜绝和压制,使学生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的表面服从,心藏憎恨;有的由“公开”转入“地下”,最糟糕的是在压力和鄙视下,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最后走上逃学、出走,甚至走上婚姻或自杀的道路。

(4)社会的看法从表面来看,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中学生谈恋爱持宽容的态度,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风貌;但一旦关乎自己,他们又“对自己简而约,对他人律而严”,89%的男性有处女情结、80%的女性要求男友“循规蹈矩,对自己忠贞不二”。可见在中学生恋爱的看法上是充满矛盾的。

5、对中学生恋爱的正确认识据调查发现,过早或随便发生性关系的中学生恰恰是那些被严格限制与异性交往的,或缺乏家庭温暖和关怀的孩子。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生恋爱也是迫不及待的。其实,男女生在一起并不是师长想象的那样亲密接触。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之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师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和同学广泛接触,共同成长。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学生时代的交往是成年人交往的基础,不要幻想这时候不交流,大了自然就会交流了,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基础。在现实社会当中,对中学生恋爱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实中往往冠以“早恋”。“早恋”带有成年人的主观偏见,具有批判式、反省式、定性式的特点。而“中学生恋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过程是不稳定的,结局也是不确定的;少男少女在身心的综合发展中会逐渐学会什么是爱、怎样去爱,从这个角度讲,它又应该是一个成长概念。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苗头,禁止显然不会有效果。对中学生恋爱,老师、家长等成年人采取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是失职,而教育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这就要求师长以最佳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学生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生活的体验中逐渐长大的。对老师、家长的教诲,同学、社会的影响,他们同样会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对不同观念和情境进行比较、选择、批判和整合后,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由此逐步树立自己独立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后再外化为行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应该得到尊重。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做不做。比起他律,自律的效力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同时引导学生珍惜爱心,明白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正处于人生发展曲线的高峰时期,心理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青春期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纯洁而且多情的,爱情这一人类“永不凋谢”的美丽的花朵,在这里可以找到肥沃的土壤。尽管中学生的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但中学生恋爱还是必须教育和引导的。为此,应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教育与疏导就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2、周宗奎 《儿童社会化》[M]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10月

3、汪莹 《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4、李永胜 《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郑和钧 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7、项新球 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中国建材出版社,2000

8、邹丽洁《异性交往的健康与成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9、陈 筠,王秀芳《青春期人生教育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5罚”能代替班级公约吗?  来源:网络

按照这种思路管理学生,省却了老师的许多麻烦,但就给学生带来了许多麻烦,给我们的教育惹下了不小的麻烦。这样的班级公约将走到何时呢?我们的教育管理应该走向何方呢?

  今年11月,媒体披露了云阳县某村小将班级公约变成罚款公约后,据笔者走访了其他省、县部分学校发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教师把他作为管理学生的“法宝”,部分班主任感到这样一来管理很轻松,不管大事小事反正有“罚”。做清洁不认真要罚,不按时完成作业要罚,迟到早退要罚,旷课要罚,抽烟、酗酒、打架、骂人都要罚。为什么这些班规会“走味”呢?其原因何在呢?从与众多的班主任谈话后归纳为以下几条。

   1、学校考核量化靠“经济

  据了解,“班级量化评比”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加强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而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划分成若干类别,如清洁、纪律、出勤等,每个类别又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每天或每周在学校显著位置,将各班的评比情况在展板上用扣分的办法公布出来,并与班主任的年度考核、评优选模、评职晋级、奖金分配等挂上钩来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工作。

  应该说,这种管理办法的提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班级量化评比”,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为班主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晴雨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浪潮的冲击,各学校把班主任的考核与经济扯上了关系,这种“班级量化评比”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弊大于利了,已经明显不能适应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了。很多班主任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与学生一起演“双簧”,瞒天过海,难免会出现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问题。确保“减产”不“减收”

不少班主任为了达到与先进、优秀、模范相同的待遇,或者更高的经济待遇以达到其心理平衡。很多班主任觉得自己工作并没少做,说实话差班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比好班不会少,或者说做得更多,而得到回报的确相差太远,不少人无法接受。

学校为了体现先进优秀待遇从优的原则本来无可厚非,应该说仁至义尽。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使得很多人对于这种“少数人的游戏”失去了兴趣。

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寻求“另类游戏规则”,也是为了确保在学校正常收入“减产”的情况下要“增收”,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有了清洁、纪律、出勤等的相应“罚”律,部分班主任认为给自己的班级管理注入了“活力”,他们不需要再苦口婆心,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或更高一筹。部分学生愿意“私了”

班级公约变成“罚款公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学生乐于接受。可能很多人会持怀疑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这句话确实不对,但对初中高中生来说就很贴切。不然这种明知不妥的办法却怎会有好的“市场”呢?部分初、高中学生对于1-5元钱还是不存在问题的,他们会想方设法从家长那里弄钱。而且会天衣无缝,在老师家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钱。观察云阳某小学的“罚款公约”并对比其他学校的“罚款公约”发现云阳县某小学的“罚款公约”价位太高,猛了些,况且面对的是贫困线下的小学生。有班主任说:“这是导致翻船的必然,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嘛”。违纪的学生们为了瞒过家长,不少人极为愿意选择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快的方式,又不伤及自尊。更何况还有主动拿钱出来请人帮着完成作业、扫地的,不是一回事吗?反正是拿钱,给谁不是给呢?

   2、不学“领羊” 专“放羊”

班级管理要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班主任在班务工作中,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角色,要做好“领头羊”。部分班主任为了给自己“减负”,治治“凶顽”,采用了“不法行为”,似乎还可以谅解。但也不乏为了班级公约中的“猫腻”不择手段的人。教育学生学生需要付出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放羊”式的管理可以说是解放了“全人类”(老师和学生)。老师不会因为扣点分“斤斤计较”,学生也不会担心被骂得狗血临头,只要缴了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比如:据中华网报道:海口市龙华路某小学学生认为班主任讨厌自己,就给班主任送金戒指。

时下,部分学生抽烟、喝酒、打牌等竟然与部分老师爱好“相投”,自然少不了套近乎。给某老师随时找支烟,送几条烟,为自己开绿灯。打牌赌博理所当然要没收赌资,部分师生“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留守(空巢)学生”除了罚钱还能怎样?

“留守学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对学校的教育能力、社会的约束能力构成严重威胁。留守(空巢)学生作业的完成、逃学逃课、打架扯皮,成绩下降等,不少班主任可谓绞尽脑汁。这部分学生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对外界诱惑的缺乏“抵抗力”,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留守(空巢)学生往往跟着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根本无法承担监护职责,管理上容易形成空档、真空,可蒙蔽老师,欺骗父母,成了个真正的“自由人”。部分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用上“最后一招”,用此来遏制学生。

云阳县某村小将班级公约变成罚款公约的事件告诉我们,“班级公约” 一旦夹杂了经济惩罚的量化指标,这样的“公约”,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

“罚款公约”。按照这种思路管理学生,省却了老师的许多麻烦,但就给学生带来了许多麻烦,给我们的教育惹下了不小的麻烦。这样的班级公约将走到何时呢?我们的教育管理应该走向何方呢?

 

16、五种不良家庭气氛将直接影响孩子   来源:网络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 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1. 粗俗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

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2. 暴躁的脾气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战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 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游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心受到摧残。

  4. 不良习惯

不可将坏习惯看成是小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现象:班级里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

  5. 不良嗜好

根据对少年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赌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生活在赌徒的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的父母喜欢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这些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17、美国妈妈的“残酷”教育让我深思 来源:网络

都说中式教育照顾孩子太周到,于是孩子长大了没能力养活自己反过来会“啃老”。而西式的教育方式又太残酷,据说孩子成年以后就会被赶出家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吃顿饭还得跟父母AA制。听起来似乎没有人情味,更谈不上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都说中式教育照顾孩子太周到,于是孩子长大了没能力养活自己反过来会“啃老”。而西式的教育方式又太残酷,据说孩子成年以后就会被赶出家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吃顿饭还得跟父母AA制。听起来似乎没有人情味,更谈不上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可是,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对于西式教育的一些误区。在一位博友的日志里看到她在美国的一些见闻,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18、你的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吗?来源:网络

现代社会,一方面独生子女骄生惯养,是温室中的花朵;而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加大。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有可能有失败、有挫折。如果一个人有一点不顺就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甚至走向极端,那么你纵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社会的累赘,甚至走向极端危害社会。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勇士精神。心理素质教育成为我们家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培养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荣誉的问题。孩子从小就听惯了赞誉声,读幼儿园起就得到过许多奖状,有些是鼓励型的,有些是真本事得来的。诸如班干部竞选等都是同类问题。不可否认,荣誉确实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也有负面作用,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时时都得先进,处处都能得先进。孩子很容易出现得了先进兴高采烈,不可一世;没了先进萎靡不振,自暴自弃。孩子得了先进,家长不能表现出异常兴奋,又是请客,又是重奖,没得或丢了先进则大声呵斥,棍棒相加。这样会使孩子错误地以为家长只重名利,不看实际,为他以后走向社会形成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埋下祸根。孩子得了先进,家长应该把高兴藏在心底,平淡地对孩子说,得了先进应该表扬,但那只是代表你过去成绩,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保持先进,并告诉他,你只是一个方面比较突出,其他方面还是技不如人,需要全面发展;孩子一旦没得先进,家长应该若无其事轻松地对孩子说,我们的目标不是那种先进,而是更高层次的先进,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先进,而是做一个自强自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让孩子从小就可以用一颗平常的心,平淡地对待荣誉。因为我们家始终相信平淡才是真,平常才是幸福。

  我们家刘阳,从幼儿园到现在也得了许多奖状,一、二年级都是三好生,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知道偷懒,丢了三好生,我们并没有责罚他,而是鼓励他说,我们家要的不是德、知、体式的三好学生,而是美国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三好学生,我们的目标是哈佛大学,进而把他的学习再抓紧一些。这样他仍感到很自豪,信心百倍。让他感觉到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培养孩子毅力。也就是一个人的定力。“八年抗战”我们和日本人表面上看是实力之战,实质上是典型的毅力之战。有人说性格决定人命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什么样的毅力,就有什么样的性格。现在有很多家长用苦难式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就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多吃苦,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弄巧成拙,事与愿违。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契而不舍的毅力呢?我们家采用的是信任式教育方法。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们就每天给孩子一元零花钱,每月1号以发“工资”的形式给他30元钱,由孩子自行支配,用完了绝不多给一分,节余归他所有。学校门口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玩具,真是挡不住的诱惑,一天一块钱肯定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这样就使孩子觉得大人们对他非常信任,他有责任做得更好,产生主人翁意识,可以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抵挡诱惑的毅力;更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我曾跟孩子开玩笑说:“只要你存足了钱,买枚导弹回来我也没意见。”

  第三是培养孩子融入社会,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现代文明更能体现社会真是一个大家庭,谁离开谁日子不一定好过。独生子女大多有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平时我们经常和他讲动物为什么群居,人类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党派团体组织,他们都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动物是为了更好地获取食物,人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为学校、班级集体做义务劳动,与同学多交流,多帮助同学。班级是你家,学校同样是你家,更要关心国家这个大家。

  第四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感恩心理。现在文化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描写凶残、无情、冷酷人物形象的作品,加上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塑造了孩子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扭曲心理。更有家长教育孩子打输了别回家。因此我们注意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节省零花钱献爱心。多讲解我们党的民生政策,与我国近代史上的民生状况作比较,使孩子尽早了解历史,关心时事,能知丑、善、美,感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政府的培养;感恩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身体健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培育好祖国花朵,让他们在健康、和谐、快乐中茁壮成长。

19、《论孩子》 黎巴嫩 诗人  纪伯伦 

——愿与各位做家长的共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20、爱自己的孩子是无须条件的  来源:网络

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爱,所以用“爱”作为威胁孩子的武器的确非常有效,但代价却很惨重,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更是莫大的伤害。  

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则儿童故事:

有一只小熊叫阿力,有天早上他早早地起了床,想给妈妈做顿早餐,他想妈妈一定会喜欢的。但他在拿蜂蜜罐的时候,不小心把妈妈最心爱的一只碗打碎了。阿力很担心,妈妈会怎么说呢?

他走到妈妈跟前问:“妈妈,是不是只有我乖乖的,你才会爱我呀?”

妈妈笑咪咪地说:“不是啊,你知道什么时候我都会爱你的。”

“那如果我犯错误了呢?你还会爱我吗?”

“我当然爱你。”

“那如果我跟齐齐用枕头打着玩,把里面的羽毛弄得到处都是,你还会爱我吗?”

“我当然爱你,不过你要和齐齐一起把羽毛收拾干净”

“那如果我把颜料都倒在了妹妹身上,把她弄得红一块蓝一块的,你还会爱我吗?”

“我当然爱你,不过你要负责给妹妹洗澡。”

“那如果我忘了关冰箱门,让妹妹把冰箱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你还会爱我吗?”

“我当然爱你,不过那样我们就没有点心吃了。”

“那如果我把姥姥做的麦片粥扣到头上,你还会爱我吗?”

“我当然爱你,不过那样你就要再吃一碗。”

“现在告诉我,为什么你一早上都在问这些傻傻的问题呢?”妈妈问。阿力小声地说:“如果我把你最喜欢的碗打碎了,你还会爱我吗?”

“我当然爱你,现在让我们去吃早餐吧。”妈妈拉着阿力走向厨房

“天哪!不会吧,那可是我最心爱的碗!”妈妈看到地上的碎片惊呼了起来。

“妈妈,对不起!”阿力哭了起来,“可是你说过会永远爱我的。”

“是的,我会永远爱你的!”妈妈马上温柔地把阿力搂在怀里。

“我有办法了!”阿力挣脱妈妈的怀抱跑上了楼,他在各处寻找,找到了颜料和纸张。很快他做了一只碗拿来送给妈妈,他告诉妈妈这只碗的名字叫“阿力爱妈妈”。

“妈妈小心啊,上面的颜料还没干呢”。

“我会小心的,现在这只碗是我最喜欢的!”妈妈说。

故事中的熊妈妈对小熊的爱不加任何的条件,无论小熊做对还是做错,熊妈妈对小熊的爱永远不变。小熊也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这份永不变的真爱,所以他回报了妈妈。读了这个故事,很是温暖和感动,同时心中却还有一丝酸楚。因为我想到了我们对儿子的爱,我在问自己:我对孩子的爱做到无条件了吗?

儿子小时侯乖巧、听话,周围的亲人和邻居也都夸他聪明、懂事,作为母亲我当然很是高兴,无形中更增加了我对儿子的爱。可自上学后,尤其是上了初中,儿子的功课越来越差,我和他的父亲也就对他越来越不满,时常话语充满责备、怨恨,态度烦躁、冷漠。应该说我们也爱自己的儿子,可是我们却在自己都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往这份爱里加入了条件。当孩子是个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乖孩子”时,我们就非常开心,一旦孩子有了“不聪明”的表现,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做父母的就不开心了。我们这样的家长,正像心理学家曲伟杰老师总结的那样:

“孩子一上学,家长就变心。”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以孩子为本的爱,我们把孩子的学习放在首位,让孩子拿高分和名次来交换自己的爱。这样,无形之中,我们做父母的就做出了让孩子拿某种“成果”来交换自己的爱的行为,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孩子的爱就变了味,打了折扣。

曾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虚荣。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尽梦想的时候,我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愿望。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判断。

在我们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我们的权威。

是啊,我们做父母的有否想过,这样的爱是不是太过功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做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家长是在爱自己。

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爱,所以用“爱”作为威胁孩子的武器的确非常有效,但代价却很惨重,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更是莫大的伤害。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做父母的如果对孩子的爱附件条件,那么你将会造就出这样的孩子:

一、缺乏安全感: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才能健康成长,对一个安全感正在建构中的孩子来说,失去父母爱的保护,会让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心理恐惧。尽管我们爱孩子,却不能保证孩子一定有被爱的感觉,觉察不到我们的爱时,他会缺乏安全感,如果我们觉得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沟通,可能是我们爱的表达不合适,或者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当爱被当作控制孩子的工具时,孩子会逐渐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疑惑你是不是真的爱他,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便无法顺利的构建并被巩固。

二、怀疑自我价值:爱的付出和接受都应该是无条件的,如果孩子不得不努力争取被爱的资格,不得不谨慎地衡量表达爱的方式,他会变得焦虑,并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然后,争取爱的孩子,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父母的爱,而一旦他不能证明自己、取悦家长,他就会觉得自己没价值。孩子会强烈地渴望得到被爱的资格、满足被爱的条件,这就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困扰。

三、产生功利心:父母不要总是说,你干了什么,我就会怎么样对待你,这样附加了各种条件的爱意,会把孩子教成一个功利心极强或者物欲的孩子,他们因为想要得到什么,而努力去获取父母的爱,而不是他们本来就想这么做,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同时,一旦“爱是有条件的”的信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生根,那么他也会理所当然地这样要求别人。

四、失去自我:有条件的爱,让孩子得到无数错误的信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才能得到爱。于是孩子就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做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孩子渐渐没有了自信,为了得到别人的“爱”、夸奖而活,没有了自我。

可见,有条件的爱,对孩子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想想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是什么?难道不是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和幸福吗?父母给予孩子附加条件的爱,剥夺的不正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吗?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盖瑞·查普曼和罗斯·甘伯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多高,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的行为不佳。”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多包容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去看待,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其发展,他才会健康成长。

最后引用 《论孩子》 黎巴嫩 诗人  纪伯伦 

——愿与各位做家长的共勉

 

21、正确对待孩子的 “帮派”现象  来源:网络

表扬、激励手段是传递激励的媒体, 别小看一个优字,一张笑脸,或简单的几句鼓励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有一个外甥叫王磊,由于他父母工作调动,照顾他不方便,所以初中阶段在我家附近的一所中学就读,学习及生活方面由我教育并照顾。

记得有一天晚上,王磊写完作业就去洗澡了,我顺手翻开了他的作业本, 无意间发现孩子的作业本中夹着一张纸条 “王超,星期天下午叫上老三、老七、

老八在校西门集合,修理修理宋胖子。” 看后, 我脑中马上闪过一个念头, 莫非他们要打架,我决定弄清这件事情。

洗完澡后,我把他叫到面前。当他看到字条时,脸刷地红了。我问他是怎么一回事,不想他一口咬定是写着玩的。

第二天晚上,我到我小区他的几个同学家里, 经过多方面的了解,事情终于弄清楚了,原来他班里的七个同学与别班的六名同学结成了一个名为 “十三太保”的 “帮派”,

以此和不服从自己的同学相抗衡。 他们有自己的纪委,有自己的组织,有意思的是, 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班级上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 怎么办呢?

如果告诉班主任老师给他们纪律处分, 很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但不能放任不管,经过思考,我决心采取迂回的战术。

星期五, 我让王磊叫他班上其他的六名同学放学后来我家吃饭,吃完饭后,

我们在一块聊天,开始我的态度很自然、随便,尽量说些放松、开心的玩笑话,当他们感到气氛很随和后,我突然话锋一转 “你们不是 ‘十三太保’的成员吗?”听我这么一说,

他们全愣住了,空气顿显紧张。见此情景,我又换了很随便的口气说:“十三太保作为一个组织无所为好坏的, 我调查过了,你们很讲义气,

你们看不惯欺负弱小,这说明你们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们。”然后我给他们讲了组织的好坏,取决于指导思想是什么的道理。

接着又讲了苏联卫国战争的青年近卫军和我国解放前的 “青红帮” 的故事,并引导他们比较、辨明。想起原来为打架结成的帮派,他们自己也觉得好笑了。最后,

我外甥王磊代表他们六人说道:“舅妈,我们错了,我们打的不是坏人, 而是同学。”

从此,这几个孩子改头换面,毕业时, 他们七人中二人考为一中重点生,我外甥和另一个孩子考为一中普通生,三人进了职校。

初中时代的孩子们正处于人的一生中一个特别重要和矛盾的时期,

他们中的帮派现象,是其年龄段的一种反映,它和成年人以利益为基础的帮派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家长如何处理好孩子的帮派现象呢?

我认为:首先,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态度, 懂得初中孩子的结帮拉火是一种下沉的阶段性现象, 既要重视、认真、

严肃地对待,帮派现象而出现的问题要注意说服、引导、激励,不可一味地批评、 斥责,避免粗暴,武断的做法。

简单和粗暴的方式、方法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还会使矛盾激化。实践证明 “善于运用激励,便意味着掌握了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适时地激励产生良好的风气和舆论导向。表扬、激励手段是传递激励的媒体, 别小看一个优字,一张笑脸,或简单的几句鼓励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如何克服上学恐惧症   来源:网络

如何克服上学恐惧症?首先,学生本身应该从暑假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适度紧张起来。新学期上学前学生应确立新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对自己起到激励的作用,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其次,父母应该帮助学生在上学前做好以下五准备:

一准备:心理,父母应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上学前,父母不要把老师描绘成严厉凶狠的人,也不要把学校描绘成痛苦难受的地方,应给学生以幸福感。

二准备:时间,放假时,许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乱了,常常是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孩子的心理就还在“放假”,上学后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应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最好在上学前几天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临近上学,父母要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保证孩子上学后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三准备:对于有“学校恐惧症”的孩子,上学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学校逛逛,可能的话,参观一下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

四准备:内容,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从日常娱乐、游玩等话题转向有关学习的话题如假期作业、同学关系等。

五准备:用品,在假期,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准备文具和其它有关的学习用品,在上学前不宜继续购买玩具等作为礼品送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