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50:48





  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几乎所有的爱情悲喜剧,都跟信息不对称有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就一定不好。如果信息对称,就不会出现悲剧,但与此同时,爱情缺少了浪漫色彩,成了平淡无味的白开水。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你说我像梦忽远又忽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你说我像谜总看不清其实我永不在乎掩藏真心怕自己不能负担对你的深情所以不敢靠你太近你说要远行暗地里伤心不让你看到哭泣的眼睛怕自己不能负担对你的深情所以不敢靠你太近你说要远行暗地里伤心不让你看到哭泣的眼睛我第一次听童安格的歌曲《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还是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只是觉得旋律很动人,对歌词的内涵思考不多。后来,自己谈恋爱了,对此有些感悟。后来读了《边城》,再与人生经历对照,感受加深。顺便说一句,我对《边城》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向我推荐沈从文的作品。但是,翻开《边城》,我顿觉难以卒读。而今想来,我当时可能深受“传统毒素”的影响,不喜欢沈从文的那种叙事方式;也或许,当时我刚从一个同样民风淳朴的地方走出来,对沈从文的那种描述熟视无睹。如今,我的家乡也在发生深刻变迁,随着我对城里生活体验的加深,对人生理解的增加,再次翻阅这部小说时,我很是喜欢,并获得了新的感受。正如吴立昌先生在题为《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的文章中所说的:《边城》的诗情画意是人们公认的,这诗情和画意,不只来自于美丽的青山绿水,更主要的是来自于边疆僻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民风。《边城》,更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阅读过《边城》的读者会发现,里面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美和善良的化身。老船夫“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然而,不肯接受毫厘的额外收入,他说:“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翠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的乖,心灵纯净得如“一泓清水”,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而且勤劳、能干;掌管水码头的顺顺,算得上当地的上层人物了,为人却明事理,正直、平和又不爱财,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顺顺的孩子——天保与傩送两兄弟,“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虽然内心都喜欢翠翠,却没有使用争斗的方式,一直体谅和谦让;杨马兵早年追求翠翠的母亲遭到拒绝,但他并没有记恨,特别是老船夫去世后,他挺身而出,照顾翠翠,保护翠翠,成为翠翠这个“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然而,由善和美所构成的这样一处世外桃源,最终却催生出一场悲剧。这究竟是为什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个悲剧并不是邪恶、奸诈或者贪婪等因素促成的。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按照沈从文先生在《题记》中流露出来的思想,该书是试图用诗意的画面对下面这种状况进行一种反面控诉:“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典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恐怕沈先生写这本书,只是表达他一点“怀古的幽情”。沈先生之所以选择以悲剧结尾,恐怕也是一种伤逝的心情吧。就事论事,我觉得,这个爱情悲剧的原因在于经济学所说的信息不对称。不妨以天保与傩送俩兄弟与翠翠的三角爱情问题为例进行分析。翠翠13岁的时候,端午节的那天,与傩送偶遇后,傩送的身影就深深地印在她内心深处。时光过得飞快,两年后,老船夫决心将翠翠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他想起天保曾向他表白过对翠翠的爱慕之心,但是,天保是不是可靠的人呢?翠翠又会怎么想呢?老人家很烦心,想不清楚。又一个端午节,傩送请老船夫和翠翠去他家吊角楼看赛龙舟,翠翠听说王团总替女儿向傩送求亲,心里不是滋味,但是,她把这一切隐藏在心里。一天,顺顺请杨马兵到翠翠家替天保做媒,翠翠总是回避,不置可否。傩送知道天保求亲的事情,天保也知道傩送喜欢翠翠,两人便按照当地的古老习俗,于月圆之夜一同来到翠翠住地去唱歌,谁的歌声得到了翠翠的应和,谁就赢得了爱情。然而,翠翠对此并不知情!一天夜里,翠翠睡着了,但是就在梦中,她被“又软又缠绵”的歌声感动了,她也以为这是梦境,而老船夫却不说破。而天保得知翠翠喜欢的是傩送后,次日就随油船离家出走了,结果中途出事,不幸去世。由于天保的去世同翠翠有关,老船夫在顺顺、傩送那里遭到冷遇。顺顺再也不同意让翠翠做傩送的媳妇了。老船夫打算去找傩送,却得知傩送架船去打捞天保的尸体去了。老船夫喝了一顿闷酒,又到溪流中洗澡,觉得很疲倦,就回家睡觉了,却再也没有醒来。翠翠在大家的帮助下处理完老船夫的后事,等待心爱的人。但是,那个人能回来吗?故事千回百转,解释起来却不难。在经济学上,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在这里,“信息”可以理解为双方相互间了解的程度,了解程度越高,我们就认为信息越充分;“不对称”,指的是双方了解程度不同,比如男方对女方了解少一些,或者女方对男方了解得少一些。如果翠翠明确表态喜欢谁,或者老船夫和天保、傩送知道翠翠的真实想法,也就不会费这么多周折了——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导致大家的关系一度僵硬,甚至弄出两条人命。可惜!

  看起来《边城》是个案,但是盘点起来几乎所有的爱情悲剧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被誉为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这样: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遇到同是外出求学的梁山伯,二人结为异姓兄弟。同窗三年,祝英台暗恋上梁山伯,而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学业结束,分别前,祝英台谎称有一妹妹,打算许配给梁山伯,并以二八、三七、四六日暗示梁山伯十日后上门提亲,但梁山伯误以为30天。30天后,当梁山伯如约前来提亲时,祝员外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当地马员外的公子了,并已定下迎亲的日期。梁祝相见,悲欣交集,但无法改变现实。离开祝家后,梁山伯一病不起,不久辞世。祝英台得知,悲痛不已。在马家迎娶祝英台的途中,祝英台坚持要到梁山伯坟前告别,并获得许可。祝英台痛哭祭奠梁山伯的时候,风雨大作,坟裂开了,祝英台纵身跃入坟内,殉情身亡。二人化作彩蝶,翩然飞去。这个悲剧为何会发生?如果不是梁山伯误解了祝英台的暗示,而未能如期赴约,至少从故事的背景来看,祝家未必会拒绝梁山伯的提亲,未必会仅仅为了马家的富贵而违背女儿的心意。他们曾允许好强的女儿孤身远行,到杭州求学,如果以当时的社会习俗来看,祝员外实际上是相当开明、非常迁就女儿的。无论《边城》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的成因都跟信息不对称直接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就必然不好。如果信息对称,或许不会出现悲剧,可是,爱情就会缺少浪漫色彩,成了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在爱情上,我宁愿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