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五百年前的外星人:达·芬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37:29

  

“说达·芬奇尽人皆知,这话一般没错;说达·芬奇无人尽知,这话绝对没错。”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519年)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50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丰功伟绩。

 

    他是个私生子,1452年,他刚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得不离开母亲———一个名叫卡泰里纳·迪·皮耶罗·德尔·瓦卡的农奴。后来他的父亲塞·皮耶罗·达·芬奇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他则由住在佛罗伦萨附近一个村子的祖父抚养。按说他并没有接受特别良好上等的教育,但命运之神却赋予他超人的天赋,多方面的才能。据不少关于他的传记描述:“他高大、文雅、意志果敢”,天生一副再夸张也不嫌过分的美丽容貌,他的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优美和优雅。他是一个消遣性的健谈者,优秀的击剑手和出色的骑士,还是一位乐器演奏者和以优美的歌喉即兴演唱民歌的歌手。他力大无比,能用手将马蹄铁弄弯。不知道是什么魔力驱使他从不感到满足,使他沉默寡言,过于敏感,这对我们将永远是个未知数。他害怕人群,从不吃肉。他常常中断一个科研项目,投入另一个科研项目。他对残忍的行为深恶痛绝,以致于习惯地将市场上关在笼子里的鸟买来,再把它们放掉。(毫无疑问,他还想亲眼看看它们是如何从他手里飞走,在空中展翅飞翔的。)

 

  他以一个画家开始他的人生轨迹,改造了整个画坛面貌。没有一个画家像他那样更深刻地领悟如何用一种我们称之为艺术的奔放的风格赋予一个平面肖像神秘的色彩。他发现了大气如何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找到了表现影子、色彩及光本身的新方法,可以说,他是将一种独特的艺术观点贯注于肖像创作的。催人欲睡的《蒙娜·丽莎》,晨昏蒙胧的《处女岩》,传世不朽的《最后的晚餐》———每一幅佳作都以一种体现出天才,而不是才能的神秘莫测的独到之处让人惊叹、叫绝。达·芬奇一开始画的西洋风景画是纯风景画(不是作为人物的背景)。他画细枝、石头、蕨类植物时表现出惊人的敏感。他画肖像以迷宫似的山洞和昏暗模糊的深景为背景,用画面浓淡的变化创造一种超自然的意境。

 

    但是很显然达·芬奇远不只是一个画家。早在哥白尼之前,他就注意到太阳并非围绕着地球运动,地球是“一颗星,象月亮那样的星”。先于达尔文四百多年,达•芬奇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表“异端邪说”:“若不是偶然造就了人类,人无异于动物。” 在伽利略之前,他记下了这样的事实:自由落体必然随着它下落的距离而加速,他建议用一个摆来调节钟,极力主张用放大镜对准月球。在牛顿之前两百年,达·芬奇就在地球吸力和物体运动的研究方面有过惊人的发现,他说,惯性是运动的关键。“一个物体无论是在运动中还是处于静止状态,都不可避免地在发生着变化。”他写道,光和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的,这和水的运动形式完全一样。就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能在不同的距离范围内听到教堂钟声的原因。他研究出树干断面的圆环记载着树木生长年头——和每年的湿度。在那个连螺丝刀都没有的年代里,他发明了一种活动扳手、棘轮、起重器,一种纹盘装置和一种车旋工具。他造的一种“起重机”居然能升起一个教堂。

    

    这些似乎还没道尽他的奇异之处,另据美国《生活科学》杂志2005年12月2日报道,综合过他的十项超前“点子”:

    有翼滑翔机

  达·芬奇对会飞的机器充满了幻想,他的奇思妙想中就包括几个安装有襟翼的滑翔机,是种开放式模型,机上有为飞行员准备的椅子和各种装置,但没有安全头盔?

  据500年前,达·芬奇的直觉已令他预感到今日协和式等超音速喷气机的雏形——瘦削的机身和三角形的机翼?

  水下呼吸装置

  达·芬奇的潜水服由皮革制成,潜水服上连着用芦苇杆制成的通气管?潜水服还有一个能让潜水者在水底下小便的口袋,达·芬奇考虑的真是周到?他还建议潜水员随身带着锋利的小刀,当潜水员被水下网状物缠上时可派上用场?至今,潜水员还在使用他的许多发明?

  旋转浮桥

  达·芬奇总是对迅速逃跑“情有独钟”?他认为自己的旋转浮桥能完美地应用于战争中——轻而坚固的材料在安装到由滑轮和绳子组成的旋转系统上后,士兵爬上去随即就能跑掉?

   “倒写”

  一般人写字,按照的是从左往右的顺序,而达·芬奇的很多文章是按从右往左写,这就是所谓“倒写”?这难道是达·芬奇为了挫败文艺复兴时期盲目跟风者抄袭其笔记而想出的策略,或仅仅是为了避免左手写字所造成的墨迹玷污?无论动机如何,达·芬奇本人肯定喜欢“倒写”:他大部分手稿都是倒写而成?

  因为惯用左手,“倒写”对他来说并非太难?当然他可能有意密写,不想让别人窃知他的心意?可是,他的文本读起来并不容易,加上拼写错误和缩写显得更难,他的注角亦未始终遵循逻辑顺序?不过,达·芬奇工作时使用“倒写”文本,但与别人的往来信件表明,他的常规书写也很流畅?达·芬奇的主要传记作家塞尔基·布兰雷查阅过他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认定他双手?双向均能书写?

  维特鲁威人

  根据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比例学说,达·芬奇亲手绘制出“维特鲁威人”这一完美的人体,以人体张开双手?模拟成十字架,与外围圆框共同形成一个内十外圆的经典构图,流传后世至今?此外,“维特鲁威人”也是达·芬奇以比例最精准的男性为蓝本,因此后世也常以“完美比例”来形容当中的男性?这个由达·芬奇绘制的一脸怒容的男人其实有理由高兴:“维特鲁威人”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上公认的标准人体之一?

   三管大炮

  达·芬奇更多是思想家而不是好战者,他虽然厌恶冲突,但这丝毫没有阻止他提出像三管大炮这样威力十足的大炮设计?达·芬奇设计的大炮火力猛,重量小,耐用,可能是战场上的致命武器?

   飞机螺旋桨

 15世纪,达·芬奇才绘出他所认为的能飞行的机器,他建议以绕垂直轴的螺旋面旋转(双旋翼直升机的概念鼻祖)来达到垂直的飞行?

   自行式车辆

但直到最近,科学家才正确地破译了达·芬奇的设计?佛罗伦萨一家博物馆的科学家曾于2004年照图纸制造了一辆,发现还原后的“车”真的能按达·芬奇预想的那样行驶!

   地质时期

  尽管与达·芬奇同时代的科学家解释说,在内陆地区山顶发现的软体动物化石是“大洪水”过后留下的,但达·芬奇并不这样认为?达·芬奇提出,这些山脉可能曾经是海岸线,只不过经过多少年的地壳变化,逐渐向上移动,才变成当时那个样子?

  “理想城”

  达·芬奇在世时生活在灾祸不断的米兰城,于是他想象着建造一座更加繁荣的城市,一座他自豪地称之为“家”的城市?他的建筑草图十分详细,甚至还包括有通气孔的马厩?不过,令许多现代米兰人困惑的是,达·芬奇没有留下建设足球场的空间?

  

    人们从未收敛过对他自诩能知道一切的自负的惊叹。他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对事物如此的信心十足,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以致于以一种从不逊色的乐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就好像是在期待着解决遇到的难题似的。

    甚至于有一种说法,研究达·芬奇史的专家们在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后,对达·芬奇的“全才”提出了质疑:他要完成自己全部绘画、壁画、雕刻、发明和思想论点等工作,即使连续工作毫不停息,至少要经历74年创造性的生活。也就是说,达·芬奇从一生下来直到逝世那一刻,始终如一、毫不疲倦地勤奋创作都不够。难道他的“达·芬奇式睡眠法”能把时间变成双份?这——可能吗?无法解释,为何他的创造力会那么旺盛?

  有人从爱迪生一生的许多发明产生联想,达·芬奇是否也像爱迪生一样有一批聪明能干的助手和工作人员,许多发明其实是“爱迪生们”的发明。可是,专家们始终没有发现达·芬奇身边有类似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谈及有过什么实验室,连任何能舀取科学思想的“井”也没有显现。但有意思的是,这位从没有像工程师那样工作过的工程师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设计,这位从没有关心过弹道学、本人又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发明家设计了诸多非凡的武器。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达·芬奇有一个怪癖:他的事业处于“高度机密”状态——他既没有家庭,也没有亲近的好友,他还处处避开那些他认为“像多嘴动物一样”的女人。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曾写出这样的心愿:“我希望能创造奇迹。”。在整个一生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人在艺术、科技、认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秘密方面都创造出了奇迹,然而到晚年时,他仍痛惜道,他一生的时光都给“虚度”掉了。
  历史笑了。“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如此多才多艺的天才。”法国历史学家泰恩写道,“从没有出现过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渴望永存不朽,在他在世的一百年中以及以后的几百年中被人广泛传诵的天才。”
  人们从不认为这样的赞扬言过其实,相反认为这样的赞扬还嫌不够,但又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赞词。

  
  难怪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科幻小说家举行的大会上,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大胆猜想:达芬奇很可能是一名来自未来世界的人!在穿越时空的旅行时,他由于某种原因被困在了15世纪,无法返回他自己的时代,于是只好利用他掌握的大量知识,发明出无数新鲜玩意,以满足他在那个年代的生活需要。  

 

   他曾记录过一万三千多页的手稿(大部分失落,我想在某一天或许能重见天日,它们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安静地躺着)手稿最后一页的文字突然以“等等”中断,在最后一行,出现了像某个命题的一部分的文字——笔记铺陈的架势并未减弱——“perche la minesstra si fredda”(因为汤在变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中断创作是因为“汤在变冷”?这并非特别重要的信息,但非常特别,因为它看似偶然却出其不意。这也许是一个预言式的暗示。众所周知,达·芬奇再也没有回来完成这件手稿,这小小的中断似乎预示了不久后的诀别。这不起眼的一页手稿成为“达·芬奇最后的命题”——一个又未完成的工程。他毕生为之不断探寻与解释的伟大事业随着这样一个小小的漫不经心的幽默,随着晚餐时的这句话而曲终人散。

 

    记得1994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达·芬奇的《哈默手稿》(手稿中纪录了达·芬奇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就,其中记载了他关注人体解剖的原因)。传记作家麦克尔·怀特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盖茨苦笑道:“因为我需要它。”

 

  商业奇才的回答令作家如堕五里雾中。后来,他才知道,比尔·盖茨并未按惯例将《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为《盖茨手稿》,而是恢复了它的初始名字——《莱彻斯特手稿》。这位被认为患有轻度自闭症的科学狂人是在通过购买行为来向那位生于500年前、第一个“真正”思考人和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敬,或者,至少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绪的流露。在科学分工高度细密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兼具兴趣和能力来全方位地思考这个世界了。看来,达·芬奇还是不乏后继之人和追随者,全世界的人们对他这位匡世奇才越来越感兴趣,他的那碗搁置了五百多年的老汤并未冷却,多年来,人们非但没有让这碗汤冷却下来,还对其呵护备至,使之味道更加纯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