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罗丹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33:58

 

走进罗丹博物馆 

  在巴黎塞纳河南面,经过一排庄严的政府办公楼,便来到了幽静的梵伦纳小路(RUE DE VARENNE)。这里没有皇家御道的飞扬跋扈,也没有喧闹的汽笛声。而这条小路的77号,便是闻名世界的罗丹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20世纪的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FRANCOIS-AUGUSTE-RENE RODIN)的数千件雕塑作品,包括《思想者》、《吻》、《地狱之门》、《上帝之手》等。此外,馆内还藏有罗丹的许多插图、铜版画、素描以及罗丹本人收藏的艺术品。
  博物馆简史
  罗丹博物馆所在的地方最初是比隆酒店(HOTEL DE BIJON),它原是暴发户ABRAHARN PEYCENC DE MORAS的产业,而设计师却是后来设计尚提伊城堡(CHATEAU DE CHANTILLY)豪华马厩的著名建筑师JEAN AUBERT。后来,这栋建筑几经转手,一度还成为俄罗斯大使馆。1911年,法国政府收回这处房产。1916年,罗丹将其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并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底,罗丹去世,而直到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建成。
  如今,罗丹博物馆成为法国继卢浮宫、凡尔赛宫之后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为50万人次,超过毕加索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是,罗丹博物馆除了室内展馆外,还有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参观者还可以在花园中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大师的杰作。
  藏品
  罗丹博物馆收藏了6600座雕塑作品,包括陶土、石膏、青铜、大理石、瓷等材料制品。巴黎的展馆内展示的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吻》(LE BAISER)和《思想者》(LE PENSEUR);而许多表现罗丹最初创意的石膏模子则保存在默东(MOUDON)。
  室内展馆分为两层。底层有9个展厅。1号厅里陈列的是罗丹年轻时的作品;2号厅主要是装饰类雕塑作品,如《少妇与孩子》(JEUNE FEMME ET ENFANT》;3号厅是他的“青铜时代”代表作;4号厅里有《上帝之手》(LA MAIN DE DIEU)、《吻》等杰作; 5号厅里有 《教堂》(LA CATHEDRALE)、《行路人》(L'HOMME QUI MARCHE);6号厅是罗丹的情人克洛代尔(CAMILLE CLAUDEL)的作品,包括《成熟年代》(L'AGE MUR);7号厅里有《夏娃》(EVA);8号厅里展示的都是女性的雕像;9号厅内是绘画作品展示。楼道上也有罗丹不少的杰作。一层有7个展厅。10号厅里有著名的《地狱之门》(LA PORTE D'ENFER)的第3遍草稿作;11号厅里有《斑蝶》(IRIS);12号厅里是一些研究资料;13号厅里是一些石膏和大理石模子;14号展厅里有凡高的油画《堂居伊老爹》(LE PERE TANGUY);15号展厅里有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雕像作品。16号展厅放的是舞女的素描。
  除了室内展馆外,花园里也有很多罗丹的雕塑及复制品。著名的《地狱之门》和《思想者》就在一进门的庭院里。 
 
 
 



  在拍片过程中,我慢慢地感觉到关注主景更要关注那些看景物的人



   
  

罗丹的花园极尽的美丽,坐在这里真不想往外走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室内展品区。



《巴尔扎克》(雕塑,300厘米×120厘米×120厘米,1898年,日本神奈川县雕刻美术馆藏) 罗丹(法国)
    一天深夜,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里灯火通明.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罗丹却没有丝毫倦意,他眯缝着眼睛上下打量起来.是啊,四年来,他为之呕心沥血地构思,也不知做了多少次修改的巴尔扎克的全身像,今天要完工了,他怎么能不兴奋异常呢?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后退了几步,悠然地欣赏起自己的杰作.这是一件用绘画性技巧雕塑的作品.罗丹为了充分表现19世纪法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巴尔扎克,把他塑成披着头发,裹着睡衣,昂着闭唇,凝视远方,两手交叉胸前的文豪形象,浪漫的造型更显出了这位文坛大师的豁达。
    罗丹望着雕塑,激动得不能自己,随即叫醒自己的一个学生到他的工作室,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视线从雕塑的全身落到了雕像的那合在胸前的双手时,不禁高喊了起来:“太好了,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顿时变得不安起来,于是他又拖来了两个学生,他们的反映全和第一个学生一样,异口同声地赞美那双手:“简直像活的一般。”几个学生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一席话竟引起了老师的焦虑。罗丹不声不响,用手拍着脑门,在工作室里来回踱个不停。突然,他操起身后的一把大斧,冲向雕像,没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罗丹已经砍断那双“奇妙而完美”的双手。几个学生一下子惊呆了:这时,耳边响起了罗丹急促的声音:“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不属于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们砍掉!”
    工作室里变得出奇的宁静,罗丹恢复了往日的神情,只见他挥了挥手,对三个学生郑重地说:“记住!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罗丹的雕塑原型都放在室内区,跟我慢慢来看。。。。

著名的思想者,围观的人极多,我转悠了半天,找了一个最佳的时机偷拍到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艺术展览会上,有具与真人一般大小的男子形体雕塑《青铜时代》很是引人注目。它的形体与真人的肌肉结构非常相似。于是有人在上面挂了块牌子,上面涂写着“本铜像按模特肉体浇铸而成”的字,嘲笑它的作者罗丹不是艺术家而是浇铸工匠。
罗丹当然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他提出书面抗议,可没人相信他能塑造如此逼真的人体塑像。
多年后,巴黎第十五区的炉窑街一间雕塑工作室里,来了五位神情严峻的绅士。他们奉命当场考查罗丹的雕塑水准。因为罗丹的《青铜时代》要求参加法国艺术展览,展览主办者以同样理由拒绝了。被考察的罗丹留着胡须,三十多岁模样,眼睛或许是因为近视,看上去并不很有神,但那对眉头却聚敛如弓,似乎他的意志全部集结在此。罗丹在五位考官的不相信神色中,轻松地随手抓起一团黏土。室内没有任何模特儿,可没过多久,一具正在大步走的男性形体塑像就被罗丹完成了,只是没来得及雕塑头部。那塑像的肌肉感同样是逼真得惊人。五位巴黎有声望的艺术家考官先是惊讶,然后赞赏,甚至敬佩地相互用眼光交换一下意见。谎言不攻自破。
终于,《青铜时代》1880年在巴黎展出,罗丹也由此一举成名。为了补偿他被损害的名誉,法国政府委托他雕塑即将动工建造的法国装饰美术馆的青铜大门。从此直到1917年,罗丹二十七年的时间和精力,绝大部分都花在这项艺术的创作中。罗丹自小喜爱美术,曾花很大功夫临摹大师名画。只因为贫穷买不起油画颜料他才改学雕塑。他画过许多裸体人物习作,因此对人体肌肉骨架结构了如指掌,同时他又读了维吉尔、但丁等人的经典著作,从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他决定将装饰美术馆青铜大门的雕塑,用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主题,命名为《地狱之门》。那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遭遇,被他精心构思的一组组雕塑形象地表现出来,反映生活在情感痛苦与欢乐中的人间百态。那每一组人物雕塑,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寓意深邃的故事,如《三个影子》、《痛苦》、《逃逸的爱神》、《夏娃》、《亚当》、《当年的美人奥尔米爱》、《思想者》等。
此外,罗丹又完成了《加来义民》、《雨果》、《巴尔扎克》等雕像。
罗丹的雕塑艺术,已超越了形似阶段,追求用神态与形体表达思想。他敏锐的艺术感悟与非凡的表现方式,时常超越常规,因此成为那些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思想的艺术保守人士横加攻击的目标。
《思想者》是一具比一般人体大的男性形体像。这个裸体的男性托着腮,显出沉思的模样,却被一些人攻击说是“妖怪”、“猿人”。为了支持罗丹的艺术创造,罗丹的朋友们凑钱购下《思想者》,赠送给巴黎,要求将它陈列在巴黎市内的公共广场。谁知《思想者》的石膏像陈列的第二天夜里,就被一些人砸碎了。于是当浇铸的《思想者》铜像正式陈列时,法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宪兵保护它免遭破坏。
罗丹非常敬仰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他说:“《人间喜剧》是我的《圣经》,巴尔扎克教会了我如何观察和描绘。”为了创作《巴尔扎克》雕像,罗丹先后雕塑了二十来个巴尔扎克像,甚至特地找了个形体与巴尔扎克相似的人做模特儿。在不断比较、思索后,罗丹才正式动手塑造一个比一般人体大一倍的《巴尔扎克》。最初完成的《巴尔扎克》像有一双生动的手,罗丹对此很满意,他召集几个自己赏识的学生到场,听听他们的意见。罗丹问:“你满意这双手吗?”
他的学生布尔德尔说:“不。老师,我感到这双手过分有力,过于生动……”
罗丹猛然明白了。他毅然砸掉自己花不少时间精心雕塑的这双手。因为它喧宾夺主,阻碍人们去观察、感悟《巴尔扎克》整体的涵义。
但是,一具高扬着蓬散的头发,形象粗犷,披着长袍,却没有手的巴尔扎克像,在那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巴黎的文学家协会主席皮斯内对此大发雷霆:“这叫我感到恶心!巴尔扎克连手都没有,他难道用脚趾写书吗?”
有人附和说:“这不是巴尔扎克,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
保守的人们拒绝接受《巴尔扎克》,
巴黎市政府同样拒绝在市内任何地方安置《巴尔扎克》。
罗丹退还了文学家协会的一万法郎预付制作费,也拒绝一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筹集三万法郎买下《巴尔扎克》的好意安排,他将塑像拉到巴黎城郊自己别墅的花园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德军进攻到离罗丹别墅不远的地方,奉政府公告不得不撤离的罗丹在离家前夕,特地赶到别墅来看《巴尔扎克》,他深情地说:“这具雕像太大了,眼下根本不可能运走。但愿战火后它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罗丹的《巴尔扎克》一反传统的将文学家塑成温文尔雅绅士的习惯。他认为粗犷、不修边幅的巴尔扎克,才是目光犀利、精神强健、毫不畏惧地敢于在《人间喜剧》中解剖社会丑恶病态的文学大师。他说:“我的《巴尔扎克》,他的动态和他的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
罗丹死于1917年11月。他的墓前,按照他的遗嘱,竖着《思想者》塑像。
《巴尔扎克》后来被日本神奈川雕刻美术馆珍藏。而罗丹的思想,给石膏、黏土、青铜等材料铸造的雕塑注入了灵魂。这些作品都已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人们从中可以思索和品味生活的丰富内涵。 
 
 
  

 

 




  

 


  

 

 

 

   DSCF3580.jpg (56.8 KB)
2008-12-2 04:57

昨天有个朋友告诉我,片子你发多,看片子人会视觉疲劳的!我也不知道应不应该多发了。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 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 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 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 ,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精美绝伦的雕刻!





 
 
 
 
 

罗丹看到卡缪儿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眼前这个女子,年轻,才华,而富有叛逆性格。光看到那赤着的双脚和沾着泥巴的手,就会明了她和他那些同样年轻貌美的女模特有着怎么样的不同。当然,卡缪儿对罗丹内心充满敬仰。她是个刚刚上路,渴求导师指引的学雕塑的女生。所以《罗丹的情人》中关于爱情的起始并不出人意料。女学生爱上年长她二十几岁的导师,在哪个行业都不算是新鲜事。
  
  但他们相爱的炽烈终究是令人惊异的。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进入了泥土、石膏、大理石,并熔铸到了千古不变的铜里。卡缪儿的面容、表情、姿态,身体时时出现在罗丹的作品中。他用手中的材料去复制她、体验她、怀念她、想象她、抚摸她,以至再造她。与卡缪儿的相识,开启了罗丹创作的巅峰时期。 他对她说:“你被表现在我的所有雕塑中。” 于是,我们也就真切地明白,在罗丹那里,卡缪儿不仅给了他一个纯洁而忠贞的爱情世界,还让他感到生命自身的力量与真实。
  
  看看他们各自的作品--“双人小像”,彼此惊人地相似。都是一个男子跪在一个女子面前。但认真来看,却分别是他们各自不同角度中的“自己与对方”。 在卡缪儿的《沙恭达罗》中,跪在女子面前的男子,双手紧紧拥抱着对方,惟恐失去,脸上充满爱怜。而在罗丹的《永恒的偶像》中,她像一尊女神,男子跪在她脚前,轻轻地吻她的胸膛,神情虔诚之极。 一件是入世、有血有肉;一件是净化,而有纪念碑意味。将这两件雕塑放在一起,就是从1885年至1898年最真切的罗丹与卡缪儿。也是两个人对彼此爱情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卡缪儿的父亲对她说,你跟罗丹在一起之后,你的作品呢?听到父亲的问询,卡缪儿无言作答。父亲知道她当上罗丹助手的时候,是希望她由此可以超越自我事业高峰。可是卡缪儿得到了爱情,失去了自己。所以,在看《罗丹的情人》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我知道,某种程度上,成就大师罗丹的,却以另一个人的毁灭为代价。那种偷偷摸摸永不见天日的关系,毁灭了这个叫卡缪儿的女人的一生。但我也清晰地明白,人,尤其是艺术家的一生,真正被毁掉只能是自己。对于雕塑家卡缪儿而言,她的悲剧,在于慢慢失去她的主体性。
  
  很多人归结为罗丹对爱情的冷漠,以及罗丹对前任情妇在生活上的极度依恋。也许原因不止于此。在我看来,两个志趣相同的爱人之间的分离,更多的可能出于艺术理念的分离以及对待艺术作品及生活观念态度的不同。
  
  罗丹与卡缪儿的一次激烈争吵或可说明问题。
  “卡缪儿,你只能按我告诉你的去做,你才能成功。”
  “我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去做?”
  是性别的冲突,同时也是艺术理念的冲突。当导师控制不了学生,当学生要反叛其导师时,爱情关系怎么能得以继续?罗丹在质问卡缪儿为什么在作品里总要表现痛苦时,这位世纪天才显然没有耐心和宽容去理解和倾听另一种爱情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其实,从一开始,卡缪儿应该知道,她投入的就是一场要付出一生代价的残酷的爱情游戏。罗丹有他的长久的生活伴侣罗丝和儿子。但是她以为自己可以改变。长达十余年的爱恋,东躲西藏、或隐或现地受着被旁人察觉的威胁,她甚至从来没有在他身边过夜,但终究还是失败了。所以,击垮她的不是罗丹的爱情,而是她对爱情的理解。
  
  卡缪儿在大雨中的路边狂呼罗丹的名字时,她的痛苦以一种声音的歇斯底里而不是她的雕塑表达,也喻示着她性格病变的开始。从极端热爱到极端仇视,卡缪儿,这个纯粹的女人,对罗丹的情感以极端的方式宣泄。
  
  不堪承受长期厮守在罗丹的生活圈外的那种孤单与无望,不愿意永远是“罗丹的学生”。卡缪儿于1898年离开罗丹,离群索居,天天默默地凿打着石头。贫穷、窘迫、尴尬,还有积攒太多的怨恨。她想逃离罗丹的控制而重拾艺术家的自信。可是,这个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象世界大多数的女人一样无法逃离爱情的魔力之中,无以自救。
  
  她渴求超越罗丹以期寻回那失去多年的自我,但却抵抗不了整个以罗丹为主的社会,更致命的是,十几年的爱情经验使她的内心极度惊恐,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力量的内心,打不赢别人,却毁灭了自己。她弟弟保罗为她举办的展览会上以异常的装束和言语出现时,当她那么渴望参加双年展时,企求外界给予她支持却不能从自我内心获得肯定时作为艺术家的卡缪儿亦在慢慢走向崩溃
  
  卡缪儿被禁锢在牢笼里的镜头给人印象深刻。我知道,无论是传记还是电影,《罗丹的情人》都是一个可供女性主义分析的极佳文本。卡缪儿的疯癲、痛苦、歇斯底里以至最后的失语,我们都可以(实际上也应该)理解为一个弱势女子对男权社会的激烈反抗,而卡缪儿其后几十年的失语,与罗丹及其帮派的压制亦不无关系。
  
  最终的结果,是她被关进了疯人院,一关三十年。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卡缪儿被关进疯人院的那天,她无限热爱与憎恨的罗丹亦中风瘫痪。后来的日子,卡缪儿不断写信给她的兄弟,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春天的到来。她患上了妄想症。三十年后她去世,除了留下一个墓碑之外,只留给了亲人无限悲凉。
  
  因为疯癲的卡缪儿在一夜这间把自己所有的雕塑作品全部毁坏。所以,今世的我们重新认识她的时候,不能不借助罗丹的帮助。在他的工作室中,有一间是留给卡缪儿的,由此我们可以得见卡缪儿曾经的才华。卡缪儿,至死都与罗丹有关,罗丹的学生,罗丹的情人。
  
  但是,她有自己的名字Camille Claudel,是个独立的雕塑家。
  
  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她生前极力想摆脱的“情人”的称号,会跟她到死后所有的年代即便是到一百年后的今天。电影,以及传记的中文译本,都被取名为《罗丹的情人》。不藉罗丹的名义,人们就无法认识并发现她。
 要离开罗丹博物馆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又重新拍了一张思想者的片子,一代雕刻大师罗丹,他的作品将永世流传下去。



  

 

走进罗丹博物馆(组图1)

2008年12月08日16:31 来源:人民网—图说中国
   在巴黎塞纳河南面,经过一排庄严的政府办公楼,便来到了幽静的梵伦纳小路(RUE DE VARENNE)。这里没有皇家御道的飞扬跋扈,也没有喧闹的汽笛声。而这条小路的77号,便是闻名世界的罗丹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20世纪的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FRANCOIS-AUGUSTE-RENE RODIN)的数千件雕塑作品,包括《思想者》、《吻》、《地狱之门》、《上帝之手》等。此外,馆内还藏有罗丹的许多插图、铜版画、素描以及罗丹本人收藏的艺术品。
  博物馆简史
  罗丹博物馆所在的地方最初是比隆酒店(HOTEL DE BIJON),它原是暴发户ABRAHARN PEYCENC DE MORAS的产业,而设计师却是后来设计尚提伊城堡(CHATEAU DE CHANTILLY)豪华马厩的著名建筑师JEAN AUBERT。后来,这栋建筑几经转手,一度还成为俄罗斯大使馆。1911年,法国政府收回这处房产。1916年,罗丹将其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并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底,罗丹去世,而直到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建成。
  如今,罗丹博物馆成为法国继卢浮宫、凡尔赛宫之后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为50万人次,超过毕加索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是,罗丹博物馆除了室内展馆外,还有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参观者还可以在花园中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大师的杰作。
  藏品
  罗丹博物馆收藏了6600座雕塑作品,包括陶土、石膏、青铜、大理石、瓷等材料制品。巴黎的展馆内展示的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吻》(LE BAISER)和《思想者》(LE PENSEUR);而许多表现罗丹最初创意的石膏模子则保存在默东(MOUDON)。
  室内展馆分为两层。底层有9个展厅。1号厅里陈列的是罗丹年轻时的作品;2号厅主要是装饰类雕塑作品,如《少妇与孩子》(JEUNE FEMME ET ENFANT》;3号厅是他的“青铜时代”代表作;4号厅里有《上帝之手》(LA MAIN DE DIEU)、《吻》等杰作; 5号厅里有 《教堂》(LA CATHEDRALE)、《行路人》(L'HOMME QUI MARCHE);6号厅是罗丹的情人克洛代尔(CAMILLE CLAUDEL)的作品,包括《成熟年代》(L'AGE MUR);7号厅里有《夏娃》(EVA);8号厅里展示的都是女性的雕像;9号厅内是绘画作品展示。楼道上也有罗丹不少的杰作。一层有7个展厅。10号厅里有著名的《地狱之门》(LA PORTE D'ENFER)的第3遍草稿作;11号厅里有《斑蝶》(IRIS);12号厅里是一些研究资料;13号厅里是一些石膏和大理石模子;14号展厅里有凡高的油画《堂居伊老爹》(LE PERE TANGUY);15号展厅里有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雕像作品。16号展厅放的是舞女的素描。
  除了室内展馆外,花园里也有很多罗丹的雕塑及复制品。著名的《地狱之门》和《思想者》就在一进门的庭院里。 
 
 
 



  在拍片过程中,我慢慢地感觉到关注主景更要关注那些看景物的人



   
  

罗丹的花园极尽的美丽,坐在这里真不想往外走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室内展品区。



《巴尔扎克》(雕塑,300厘米×120厘米×120厘米,1898年,日本神奈川县雕刻美术馆藏) 罗丹(法国)
    一天深夜,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里灯火通明.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罗丹却没有丝毫倦意,他眯缝着眼睛上下打量起来.是啊,四年来,他为之呕心沥血地构思,也不知做了多少次修改的巴尔扎克的全身像,今天要完工了,他怎么能不兴奋异常呢?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后退了几步,悠然地欣赏起自己的杰作.这是一件用绘画性技巧雕塑的作品.罗丹为了充分表现19世纪法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巴尔扎克,把他塑成披着头发,裹着睡衣,昂着闭唇,凝视远方,两手交叉胸前的文豪形象,浪漫的造型更显出了这位文坛大师的豁达。
    罗丹望着雕塑,激动得不能自己,随即叫醒自己的一个学生到他的工作室,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视线从雕塑的全身落到了雕像的那合在胸前的双手时,不禁高喊了起来:“太好了,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顿时变得不安起来,于是他又拖来了两个学生,他们的反映全和第一个学生一样,异口同声地赞美那双手:“简直像活的一般。”几个学生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一席话竟引起了老师的焦虑。罗丹不声不响,用手拍着脑门,在工作室里来回踱个不停。突然,他操起身后的一把大斧,冲向雕像,没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罗丹已经砍断那双“奇妙而完美”的双手。几个学生一下子惊呆了:这时,耳边响起了罗丹急促的声音:“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不属于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们砍掉!”
    工作室里变得出奇的宁静,罗丹恢复了往日的神情,只见他挥了挥手,对三个学生郑重地说:“记住!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罗丹的雕塑原型都放在室内区,跟我慢慢来看。。。。

著名的思想者,围观的人极多,我转悠了半天,找了一个最佳的时机偷拍到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艺术展览会上,有具与真人一般大小的男子形体雕塑《青铜时代》很是引人注目。它的形体与真人的肌肉结构非常相似。于是有人在上面挂了块牌子,上面涂写着“本铜像按模特肉体浇铸而成”的字,嘲笑它的作者罗丹不是艺术家而是浇铸工匠。
罗丹当然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他提出书面抗议,可没人相信他能塑造如此逼真的人体塑像。
多年后,巴黎第十五区的炉窑街一间雕塑工作室里,来了五位神情严峻的绅士。他们奉命当场考查罗丹的雕塑水准。因为罗丹的《青铜时代》要求参加法国艺术展览,展览主办者以同样理由拒绝了。被考察的罗丹留着胡须,三十多岁模样,眼睛或许是因为近视,看上去并不很有神,但那对眉头却聚敛如弓,似乎他的意志全部集结在此。罗丹在五位考官的不相信神色中,轻松地随手抓起一团黏土。室内没有任何模特儿,可没过多久,一具正在大步走的男性形体塑像就被罗丹完成了,只是没来得及雕塑头部。那塑像的肌肉感同样是逼真得惊人。五位巴黎有声望的艺术家考官先是惊讶,然后赞赏,甚至敬佩地相互用眼光交换一下意见。谎言不攻自破。
终于,《青铜时代》1880年在巴黎展出,罗丹也由此一举成名。为了补偿他被损害的名誉,法国政府委托他雕塑即将动工建造的法国装饰美术馆的青铜大门。从此直到1917年,罗丹二十七年的时间和精力,绝大部分都花在这项艺术的创作中。罗丹自小喜爱美术,曾花很大功夫临摹大师名画。只因为贫穷买不起油画颜料他才改学雕塑。他画过许多裸体人物习作,因此对人体肌肉骨架结构了如指掌,同时他又读了维吉尔、但丁等人的经典著作,从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他决定将装饰美术馆青铜大门的雕塑,用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主题,命名为《地狱之门》。那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遭遇,被他精心构思的一组组雕塑形象地表现出来,反映生活在情感痛苦与欢乐中的人间百态。那每一组人物雕塑,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寓意深邃的故事,如《三个影子》、《痛苦》、《逃逸的爱神》、《夏娃》、《亚当》、《当年的美人奥尔米爱》、《思想者》等。
此外,罗丹又完成了《加来义民》、《雨果》、《巴尔扎克》等雕像。
罗丹的雕塑艺术,已超越了形似阶段,追求用神态与形体表达思想。他敏锐的艺术感悟与非凡的表现方式,时常超越常规,因此成为那些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思想的艺术保守人士横加攻击的目标。
《思想者》是一具比一般人体大的男性形体像。这个裸体的男性托着腮,显出沉思的模样,却被一些人攻击说是“妖怪”、“猿人”。为了支持罗丹的艺术创造,罗丹的朋友们凑钱购下《思想者》,赠送给巴黎,要求将它陈列在巴黎市内的公共广场。谁知《思想者》的石膏像陈列的第二天夜里,就被一些人砸碎了。于是当浇铸的《思想者》铜像正式陈列时,法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宪兵保护它免遭破坏。
罗丹非常敬仰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他说:“《人间喜剧》是我的《圣经》,巴尔扎克教会了我如何观察和描绘。”为了创作《巴尔扎克》雕像,罗丹先后雕塑了二十来个巴尔扎克像,甚至特地找了个形体与巴尔扎克相似的人做模特儿。在不断比较、思索后,罗丹才正式动手塑造一个比一般人体大一倍的《巴尔扎克》。最初完成的《巴尔扎克》像有一双生动的手,罗丹对此很满意,他召集几个自己赏识的学生到场,听听他们的意见。罗丹问:“你满意这双手吗?”
他的学生布尔德尔说:“不。老师,我感到这双手过分有力,过于生动……”
罗丹猛然明白了。他毅然砸掉自己花不少时间精心雕塑的这双手。因为它喧宾夺主,阻碍人们去观察、感悟《巴尔扎克》整体的涵义。
但是,一具高扬着蓬散的头发,形象粗犷,披着长袍,却没有手的巴尔扎克像,在那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巴黎的文学家协会主席皮斯内对此大发雷霆:“这叫我感到恶心!巴尔扎克连手都没有,他难道用脚趾写书吗?”
有人附和说:“这不是巴尔扎克,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
保守的人们拒绝接受《巴尔扎克》,
巴黎市政府同样拒绝在市内任何地方安置《巴尔扎克》。
罗丹退还了文学家协会的一万法郎预付制作费,也拒绝一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筹集三万法郎买下《巴尔扎克》的好意安排,他将塑像拉到巴黎城郊自己别墅的花园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德军进攻到离罗丹别墅不远的地方,奉政府公告不得不撤离的罗丹在离家前夕,特地赶到别墅来看《巴尔扎克》,他深情地说:“这具雕像太大了,眼下根本不可能运走。但愿战火后它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罗丹的《巴尔扎克》一反传统的将文学家塑成温文尔雅绅士的习惯。他认为粗犷、不修边幅的巴尔扎克,才是目光犀利、精神强健、毫不畏惧地敢于在《人间喜剧》中解剖社会丑恶病态的文学大师。他说:“我的《巴尔扎克》,他的动态和他的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
罗丹死于1917年11月。他的墓前,按照他的遗嘱,竖着《思想者》塑像。
《巴尔扎克》后来被日本神奈川雕刻美术馆珍藏。而罗丹的思想,给石膏、黏土、青铜等材料铸造的雕塑注入了灵魂。这些作品都已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人们从中可以思索和品味生活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