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牟:县电视台点名曝光县处级领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8:40
河南中牟:县电视台点名曝光县处级领导作者:奚春山来源:东方今报来源日期:2010-12-18

  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而应是正面报道。现在的舆论监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将创造条件努力支持舆论监督!——卢展工

  【核心提示】

  行政级别为科级的电视台可以点名批评县处级的领导干部。在河南中牟县委书记的主导下,11月9日,该县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开始了划时代的变革,每天晚间的中牟新闻,前10分钟设置为“评优评差”专栏,4个县委常委、3个副县级领导负责的工作全部置于电视台的镜头下,有褒有贬,公开点名。

  截至目前,7名县级领导全部被电视台批评过,包括电视台的主管领导,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也不例外。

  ●电视台“评优评差”栏目点名批评县处级领导

  12月3日晚7点,在中牟电视台台长冉顺昌的陪同下,今报记者提前看了一遍当天要播出的时政新闻。

  中牟的时政新闻,很有看头。首先播出的是“评优评差”栏目。该栏目是这样设置的:对每个乡镇、办事处的路容路貌进行曝光,字幕上打出乡镇党委书记、督导组组长、分管的县领导的姓名。当天的“评优评差”栏目,用冉顺昌的话说“还比较温和”!展示的都是领导带领群众热火朝天搞清洁卫生的镜头。

  冉顺昌说,从11月9日开始,县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开始了划时代的变革,每天晚间的中牟新闻,前10分钟设置为“评优评差”专栏,4个县委常委、3个副县级领导负责的工作全部置于电视台的镜头下,有褒有贬,公开点名。而在此之前,中牟县电视台晚间7点半的时政新闻,和中国内地大多数县级电视台一样,播出的都是领导活动和开会场景。

  但在11月1日才走马上任的新县委书记要求下,中牟县的时政新闻首先要播出“评优评差”新闻。而且每天滚动播出8次,副科级以上领导必须看,也肯定能看到,县委书记杨福平不论多忙,每天必看时政新闻。

  为保证播出效果,杨福平要求,县领导的其他“重要活动”都可以往后放,他的活动可以放到最后一条播出。

  杨福平明确要求,该栏目是用媒体记者的第三只眼,发现好的和差的典型,帮助政府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好的要表扬,差的要曝光,尤其是对乡镇书记、负责的督导组组长、分管的县领导,都要点名曝光”。

  在11月10日召开的全县农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专项综合整治行动观摩会上,杨福平特意阐述了“点名曝光”的想法和意义。

  按照他的设想,中牟县以宣传手段做抓手,同时还有组织手段做保障。中牟县抽调7个县领导分包全县18个乡镇,县领导工作的好坏与所分包乡镇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挂钩。同时专门成立了9个督导组,将正副科级后备干部纳入督导组,作为下一步提拔和取消后备资格的重点依据。综合整治的实际成果,更是每个乡、镇(办事处)考核、调整的重要依据。并且以经济手段促落实,县里拿出奖补资金,奖励先进、处罚落后。同时,根据今年的整治成果和综合考评成绩,对明年村支书、村主任的工资增量部分分为三个等级,而对于由县里派人帮助清理整理的费用,不但要由所在乡、镇(办事处)负担,而且还要被处以费用3到5倍的罚款。

  栏目开播不到一个月,7个县处级领导都被点名批评过。

  ●被批评的领导心里都不好受

  按照中牟县目前的行政级别设置,电视台属于副科级单位。县处级领导难道不能通过“协调”等手段,不在电视上丢面子吗?答案是做不到。

  按照党管媒体的组织原则,“评优评差”专栏的每一次新闻节目,作为宣传部长的李红乐都要审稿、签发。

  李红乐也分包了3个乡镇的村容村貌专项治理行动。11月10日,县委派出的4个观摩组分别对18个乡镇、办事处的村容村貌、路容路貌专项治理行动进行现场观摩评比,第二观摩组负责评比的乡镇中,最差的是八岗镇。而这个镇是李红乐分包的。被点名曝光后,李红乐坦言:“心里的确不好受,震动很大,但此举确实推动了工作,解决了问题。”

  李红乐认为,曝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曝光后,分管领导和乡镇负责人不去想办法整改。不过,这种情况没有出现过。因为在电视台第二次追踪回访时,原先排名最差的几个乡镇,没有出现连续垫底的现象。

  县委常委心里不好受,但工作推进速度却快了。中牟县白沙镇是省会郑州的东大门,镇党委书记朱麦囤和他的领导班子是“先进公务员集体”。

  县电视台曝光商都路部分路段仍然脏乱差,点名批评了白沙镇,被领导批示整改。朱麦囤随即被邀请在县电视台做访谈节目。他当着全县人民的面作出承诺:“中牟是省会的东大门,白沙镇形象的好坏,不仅关乎中牟形象,更关乎省会的形象。我们一定高标准、严要求,建立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为全县作出表率。”

  眼下商都路上,原来在商户门口停放的拉货车,一律要停在仓库附近,店门外的垃圾也被清理干净了。原来标准较低的绿化带换成了新的绿色植物。商户们都说,环境好了,生意也比原来更红火。

  ●群众来电从每天5条增加到80条

  开设这个栏目后,讲情的人很多,但电视台顶住了压力,而且对他们的记者也严格要求,决不允许接受有关单位的吃请,冉顺昌说。“评优评差”专栏播出后,电视台的收视率、关注度提高了很多。冉顺昌说,在这个栏目播出前,电视台每天接到的群众来电有5~7条,现在上升到每天50~80条。

  作为执行者,电视台记者李先生说,这个月忙坏了,星期天也没休息过,因为每天都要播出,不少同事都是带病坚持采访,但大家干劲很足,因为很有成就感。冉顺昌说,过去电视台也搞过舆论监督,但对县级领导从来没有涉及过,因为搞不了,也不敢搞。现在有了县主要领导的支持,记者们的采访再也没人敢阻挠了。

  家住中牟大街的周先生说,电视新闻的变化的确很大,没播出这个栏目时,记者们都是客气地请领导“讲两句”,群众听到的都是“官话”,现在记者们开口就是质问的口气,“为啥你负责的区域没搞好”?群众看着过瘾!

  电视台的整风指向的是领导干部作风,杨福平认为,要通过报道使全县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中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解决不了问题不报告”的作风。

  记者注意到,中牟县“评优评差”目前针对的只是村容村貌、路容路貌,会不会随着专项治理工作的结束,“评优评差”栏目也昙花一现,随之消失?

  对此,杨福平明确表示,今后中牟的一切工作都要采用“评优评差”、电视“曝光”的手段来推进,下一步中牟的信访稳定工作也采用电视“曝光”的形式来进行。

  ●中牟县监督机制开了全国先河

  针对新官杨福平的新政,中牟县的领导干部并非没有非议。中牟县直机关一位领导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县委常委们,不合惯例,科级电视台监督县处级领导,全国都没有这样的先例!

  从记者手头掌握的资料看,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科级监督县处级的制度安排,中牟县此举可谓开全国先河。但饶有意味的是,中牟县对此创新之举,却抱着“只做不说”的态度,多家媒体的采访申请被有关部门婉拒。

  中牟新政符合目前的“大环境”,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朝聚教授认为,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总理讲话后,各级地方政权,对如何监督政府,怎样推进政治改革,进行了很多新探索。

  媒体报道,今年4月以来,浙江海宁市斜桥镇开展镇机关部门与村(社区)间作风效能执行力建设双向督察活动,镇机关部门督察组的5名成员都是村(社区)工作人员,有人大代表,有村干部,也有党代表。镇村两个督察组互动,每月不定期“突击”对方。《嘉兴日报》评论员徐宁认为,镇干部查村里情况比较平常,村干部查起了镇干部,就值得说一说了。下级对上级监督说难不难,前提是上级部门多一些接受下级监督的雅量,制定出操作性强的监督细则,从制度上给下级监督上级“铺路搭桥”,确保无论提出的是善意的建议意见还是尖锐的批评监督,都能得到制度的保护。如是则必能塑造出更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王超斌说,下级监督上级,看似反常,实际正常。因为中央领导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意见都能接受,闻过则喜。

  ●民主评议让干部连大蒜都不敢吃

  本报曾经报道,今年10月5日,漯河市2010年评议涉企科室和重点岗位大会召开,1027名社会各界代表成了47个单位159名科级干部命运的主宰者,该市稽查队被评为“机关作风最差科室”,按照市委文件,其主要负责人要被责令引咎辞职。

  漯河此次所评议的科室共159个,涉及公安、检察、法院、土地、客运、环保、交通、房管、医政、工商、税务、药监等部门下设的二级部门。

  评议大会现场,由商户、工人等各界人士组成的代表每人3份评议卡,分别为执法类、服务类和综合类评议卡,用铅笔填涂“满意”或“不满意”等选项。记者看到,一名群众代表对多个执法类单位投了40个“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按照漯河市委下发的《2010年涉企科室和重点岗位评议活动实施方案》,执法类、服务类、综合类各取最后一名,确定为“机关作风最差科室(单位)”。

  这3个科室中排在末位的那个科室,主要负责人将被市委责令引咎辞职,上级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将被诫勉谈话一次。另外两个科室负责人是县级干部的,给予效能告诫;是县级后备干部的,取消县级后备干部资格;不是县级后备干部的,两年内不得推荐为县级后备干部。

  对两年内连续被评为“最差科室”的,给予其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

  另外,今年5月,河南新密市掀起了一场民主评议风暴,新密市转变以往评议模式,痛下决心,剑挑痼疾。对评议落后的三委局进行通报批评,相关领导也受到诫勉谈话,其中有五个科室领导被当场免职。

  据报道,很多经历过和没经历过这场“风暴”的人,都对此拍手称赞。新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靳文平笑称:“以前工作时间中午不敢喝酒,现在连大蒜都不敢吃。怕下午工作时口中有异味,给前来办事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