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 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48:57
2.2.1“和谐世界”理念的首次完整提出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
念。讲话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回应,国外媒体也埘讲话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认为
这是向世界传递了中幽渴簪和平发展、愿做负贞任大国,并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
4
繁荣、和谐世界的信息。
在这次大会上,“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我国外交的新理念也
第一次被具体、完整的全面阐述出来。
演讲中提到:“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
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
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一,在政治上:坚持民主公正、推进协调合作。
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
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逐步改
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和秩序,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各国的内部事务
应由各国人民自行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
务中理应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应尊重
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人。这是联合国宪
章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互相建立
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应峰持以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
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e第二,在经济上: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t
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
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
国发展与全球发展同益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
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联合国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落实
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l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
有发展的世纪”。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
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该
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
充足、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环境;应该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努力普及全民教育,
实现男女平等,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对发展中
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发
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发展,广泛开展南南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
国将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在安全上:峰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
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
突都是灾难。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我们要摒弃冷战思
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
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
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十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应该加强“反恐”合作,峰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峰决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按
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lE核扩散,积极推
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第四,在文化上:峰持包容精神,推动文化交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
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
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
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
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
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
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
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
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
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2.2.2温家宝总理阐释“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
2006年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题为《尊重不同文明,
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内涵。
他在演讲中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勇敢、智慧和勤劳的祖先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有的成为了历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
直延续下来,有的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类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交往缩短了各种文明之问的距离。无论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还
是在北京的长安街,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装、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人们接踵而行。无
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因素
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无
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法兰西民族来说,我们各自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国
家之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
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
实。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和”。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
平,人与人之|’日J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
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
教等多种宗教。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
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
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
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 “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
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
追求的理想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唐代对外交流就非常活跃。世界上与唐朝
交往的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
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
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固家稳定的基础。中国古代
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i如人和。”就是说只要人q]an睦相处,
就什么凼难都能克服。要真J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就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
贫穷与落后,使人们过上富裕的,L活;就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JF义,峰持法律面fj{『
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就需要提倡小刖}屯族、4i同信仰的人们相且包容、相互
尊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谓天人合一,包含着人与tl然界相统一的意思。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就是依附于自然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谋
生存、求发展,而不能破坏自然。有的古文明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
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酿成了文明的悲剧。因此,关
爱自然,善待自然,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个失衡的地球是支撑不起现代文明大厦
的。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文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i00年中,科技上的进步、经
济上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艺术上的创新,都是人类智慧空前的展现,是以往几千
年都难以做到的。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20世纪同样见证了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
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和大量的贫困、饥荒、疾病。21世纪人类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也面l临空Ij{『的挑战。只有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变革中发展进步的。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周易》提
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几
千年来,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虽然在近代曾经一度落后,但又能奋起图强,大步前进,.
这不是偶然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在于它的刚健自强,在于它的独立
意志,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在于它的维新变革。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变革而传承下
来并发扬光大的。
上个世纪中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中华文
明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罩程碑。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是一个开
放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改革开放将贯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全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术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
策。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充分激发亿力J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就是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之,
我们通过改革将使社会更加发达、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也更有秩序、更有法制,使
中华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摆脱贫困、谋求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多少年来,我们的民
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心中总有着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的前程,使每个中国人
燃起希望和勇气的火焰。我们深知,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不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所遇到的问题,无论就其规模还是复杂性而占,都是举世罕见的,彻底摆脱贫困和
落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孥信,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着希望和勇气的灯火,
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团结奋斗,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簪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互利共赢的丌放政策。全世界有识之士都
看到,中目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凼的稳定和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
平与繁荣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重灾难,培养了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民族精神。中固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虽饱经忧患,但以自己的勤劳和
智慧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信修睦、崇尚和平的民族。
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列强入侵的苦难,深知和平的可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
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利益需要的必然选择,是长期的、坚定不移的。”
这次对于“和谐世界”内涵的揭示,实际上向世界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即,
构建“和谐世界”的提出首先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底蕴
几千年来对和谐的孜孜追求使我国的党和政府得以让和谐的思想融入外交理念之中,
成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主导话语。中华民族也从来都是一个注重“和”的民族,永远
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2.3“和谐世界”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在2006年中国与阿盟领导人“峰会”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丰富了和发展了构建
和谐的内涵,即,构建“和谐世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
所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新安全观的努力为背景的。
他首先指出,当今世界讵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
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Ij{『景光明。同时,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继
续扩大。人类也面临着需要认真对待的种种矛盾和挑战。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
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谐世界,
需要国际社会每一个成员携手努力。
(一)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
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
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孥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
民主化,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
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在平等的基础
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各国应该重视并采取有
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
消除贫困;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维护经济安全;应该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努力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
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
(三)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各国应该维护世界多样
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峰持平等对话和交流,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使不同
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
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更不能把
世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归因于哪一种文明、哪一个民族或哪一种宗教:应该努
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3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不断实践
近期我国外交可以说是在构建和谐中迈进,从构建“和谐世界”首次提出到现在,
包括中国与阿盟领导人“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困与东盟领导人“峰会”、上海
合作组织《联合声明》以及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和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等,构建“和
谐世界”、“和谐地区”的声音时刻伴随着我幽近期外交活动,并被写进多个外交公报
之中。
2.3.1政治上互信的集中体现——中俄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
2004年10月14 R中国外长李肇星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今天签署了《中俄关于 §3.1国际上对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认同危机
3.1.1西方对国家崛起的传统思维
崛起,在英文中是RISE,意味着大规模地兴起。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崛起与衰亡
(DECINE、FALL)天然相联系。在西方语境中,崛起带有“霸权交替”、“霸权转移”
的潜在逻辑。在他们看来,崛起意味着一个新的霸权的兴起。而在西方的现实主义理
论看来j崛起就意昧着冲突和战争,崛起是与战争相伴随的。在他们那里,崛起都是
战争的,没有和平崛起,而霸权却可以带来稳定与和平。正如西方学者不承认社会主
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一样,他们也不承认崛起可以与和平结合。美国学者约翰·米
尔斯海默指出,“一个富裕的中国将是一个决心获得地区霸权的侵略性的国家——不是
因为一个富裕的中国将具有邪恶的动机,而是因为任何国家为了生存而使它的繁荣达
到最大限度的最佳办法就是统治世界上它所在的地区。”米尔斯海默的依据就是他的
“大国的悲剧”他认为,自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国际政治的性质并没有大的变
化;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任何大国都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不由自主地参与
安全竞争和追求霸权。亨廷顿也指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
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
张和实行帝国主义。这道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西方国家的崛起都是非和平式崛起。
因此,纵观近现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国家崛起方式的论述大多仅片面地停留在国家之
间在各方面难以弥合的竞争加剧和霸权更替才能创造出国家崛起的条件等理论。
3.1.2文明冲突论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1993年在《外交事务》杂
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首次阐发了他的文明冲突理论。3年后,他在出版的《文
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专著中,对文明冲突理论作了更详尽和更系统的论证和
阐述,这一理论从产生伊始便得到西方国家许多学者的推崇。
亨廷顿提出,世界上有6种现代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
东J下教文明、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和两种可能的候选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
明)。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这8种主要文明构成的,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将是这8种
主要文明相互作用、合力影响的结果。亨廷顿}兑:“在冷战后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
的基本源泉将不再首先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
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问。文明的冲突将丰宰全球政治。?下一次世界大战,
如果有的话,必将是所有文明之间的战争。”明显,亨廷顿将文化和文明看作冷战后
时代幽际关系中的关键变最,将文明的冲突看作冷战后时代叫际上冲突的主要原I岗。
在淡剑大国关系时,亨廷顿认为:“当代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幽家JF在取代两个冷战超级大国,成为吸引或排斥其他国家的首要支柱——文明核心国既是文明
内部又是文明之间秩序的源泉——是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的核心要素。”亨廷
顿提出,在8种主要文明中,有5个具有文明性质的重要的核心国家,分别是:印度
教文明的印度、日本文明的日本、东正教文明的俄罗斯、儒家文明的中国和西方文明
的美国。而另外3种现代文明,即伊斯兰教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却没有这
样的核心国家。他认为:“由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卷入的全球战争虽然爆发的可能性
极小,但并不是不可能的——这种危险的根源在于文明及其核心国之间权力均势的变
换。”
文明冲突论者还提出:在冷战后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政治成了多极和多
文明的政治。他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将由几种强大的趋势形成:第一,西方主导的
世界正在终结,几个非西方国家正在作为大国凭借自己的权利崛起;第二,这些新兴
大国愈来愈反对西方的价值观,偏爱它们自己的文化规范,西方物质优越性的持续衰
弱将极大瓦解其文化吸引力;第三,每种文明内部蕴含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个人
和政治认同的源泉将变得愈来愈重要。
3.1.3“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中国威胁论”一般是指中国的崛起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的观
点、理论和思潮。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开始出现并且成为某些国际舆论中的
一种时尚。宣扬、赞同与附和“中国威胁论”的人可谓形形色色,既有来自发达国家
的,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既有声东击西、别有用心的政治家,也有不知内情、人
云亦云的普通民众;既有故弄玄虚、耸人听闻的新闻记者,也有标新立异、各执己见
的专家学者。
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龙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题为《论中国
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从国力角度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敌人,因而被认为是“中
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但该文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992年以后,美国和其
他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甚至某些政界领导人开始对中国国力的上升
表示担忧,并从各种角度、在各种场合提出并宣扬“中国威胁论”。英国《经济学家》
1992年出版的专刊《当中国醒来时》和美国传统基余会刊物《政策研究》1992年秋季
号刊登的文章《觉醒的巨龙:亚洲的真萨威胁来自中国》可谓开“中国威胁论”先河
之“大作”。自此,“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舆论中开始赢得市场。1997年,罗斯·芒
罗(Ross H.Munro)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Bernstein)在合写的《即将到
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宣称:中国在下世纪成为世界主导力量后,肯定是美国的长期
敌人而不是战略伙伴。《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可算是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巅峰之作。
这些西方媒体的思想很快在亚洲引起了回应。1992年8月12日,日本《朝日新闻》
断言:“中国正在成为破坏亚洲均势的不稳定因素。”1993年5月,同本首相宫泽喜
一在会见美国总统克林顿时则表示中国经济一经发展,就可能在军事上抱有野心。而
东南亚国家由于在历史、领土及意识形态上与中国1字在着利益冲突,因而“中国威胁
论”一度在东南亚也颇具市场。1995年lO月,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
演说时宣称:“中国是东亚地区头号威胁。”菲律宾军事领导人甚至还宣称: “中国
像是南沙群岛的传染病,我们必须发展足够的抗体以预防它的传染。”印度等国出于
自身的政治需要,对“中国威胁论”在亚洲地Ix=的扩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2构建“和谐世界”理念需要更多理论支持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是为中
国今后在国家发展和对外丌放特别是今后在国际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一个终极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