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 ? 修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8:26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院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他的藝術效果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早已經超出了原先的宗教內涵,成為了讓全世界都為之癡迷的一種藝術表現。 飛天,是佛教中幹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幹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幹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裡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裡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幹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範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等等。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捲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以上圖片均採用曾浩老師?敦煌世界,若有侵犯版權,請于告知》     飄然轉旋回雪輕,嫣娥縱送驚遊龍。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
煙娥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 - 白居易《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