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7:09

三时教:依据佛典义理的深浅与佛陀说法的时代,而将佛陀一代教法,分为三个时期,谓之三时教。

法相宗  为慈恩大师窥基的说法,指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又称有、空、中三时教。此等思想渊源于《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一时有教,谓佛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只趣向二乘,故为说四谛法,令小根者登圣位。代表性经典即《阿含经》。第二时空教,谓佛在灵鹫山等地,为由二乘转向大乘者,说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执见,回小向大。彼时所说者,即《般若》等经。第三时中道教,佛在华藏界等,为五乘人谈三性三无性,详示空有之真相,显中道实义,除有空偏执,令入究竟了义之教。彼时所说者,即《解深密》、《华严》等经。此三时中,前二时属有上有容教,第二时虽属大乘教,但其说隐秘,故二者皆是方便未了义;第三时属无上无容教,教法显了,故为真实了义。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所述,并非所有根机皆须历经此三时。根机属渐悟不定性者,始经三时次第,顿根者直入中道,无三时之别。《唯识了义灯》卷一(本)谓此三时有二义,一约前后(年月),二约义类。前者系约渐悟不定性根机之调熟言,即由浅入深最后会入中道,因此在三时的时间上,有所谓初、昔、今之先后。此因佛说法竖被上中下三品之故。后者则就所说教深浅不同言。故以义类相从,则有所谓有、空、中三时的次第。例如《华严经》虽是最初成道所说,以属中道教,故摄于第三时;《遗教经》虽是涅盘时所说,因属有教,故摄于初时。此因佛之说教横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印度智光论师

  即依《般若经》、《中论》将佛陀一代教法分判为‘初时心境俱有’、‘二时境空心有’、‘三时心境俱空’等三类。   初时心境俱有,谓佛于鹿野苑为小根者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之理;二时境空心有,谓佛为中根者说法相大乘,明心外无境、万法唯识之理;三时心境俱空,谓佛为上根者说无相大乘,破内外一切偏执,显诸法皆空,平等一味之理。此三时中,前二时属有所得方便未了教,后者属无所得真实了义之教。

《唯识三十论序说》

三时教

  ◎附一︰井上玄真着·白湖无言译〈唯识三十论序说〉(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8})   依唯识宗的观察,则佛陀虽一代所说的教典多种不同,实不出于三时教。三时教者,即有教、空教、中道教是。一切凡夫,不知无我之理,妄执常住一体之我,以为有自在主宰之用,由之,造诸恶业,沉沦生死。佛陀怜愍,说色心的因缘成败,示一切法,皆无有我,使除实我之执,这是四谛三科的说法,就是初时的我空法有教。然而众生闻到这种说法,却成为诸法实有之执。佛陀因此,进而说届卜为诸法,悉皆空寂,无为之法,是不可得,显一切法皆空之旨,使舍其实法之执;这就是第二时万法皆空教。可是所化的有情,不知佛意,却于诸法的实性事相,以为都是没有,而堕于空见,不得其中道正理。故佛陀在最后说三性三无性非空非有的唯识妙理,使其破除偏执;这就是第三时唯识中道教。

三时对照表

  现在为使读者一目了然起见,把其要点,作三时对照表如下︰   ┌───┬──────┬─────────┬────────┐   │ │初 时 有 教 │第 二 时 空 教│第 三 时 中 道教│   ├───┼──────┼─────────┼────────┤   │宗义 │我空法有 │万法皆空 │唯识中道 │   ├───┼──────┼─────────┼────────┤   │说法处│鹿野苑等 │灵鹫山等 │莲华藏界等 │   ├───┼──────┼─────────┼────────┤   │所被机│赴凡夫二道 │赴二乘趣向 │赴五乘之机 │   │ │二乘之机 │于大乘者机 │ │   ├───┼──────┼─────────┼────────┤   │所说法│四谛五蕴十二│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三性三无性百法二│   │ │处十八界等 │本来寂静自性涅盘 │空十地因果行位 │   ├───┼──────┼─────────┼────────┤   │得益人│憍陈如等证 │须菩提等回心 │胜义生等信解修学│   │ │得二乘之果 │信解于大乘 │ │   ├───┼──────┼─────────┼────────┤   │结集经│四阿含等 │大般若等 │深密、华严等 │   └───┴──────┴─────────┴────────┘   在这三时中,若判其真实了义和方便未了的;则前二时的空有两教,是方便未了,而以第三时是中道教,是真实了义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曾说过,一切法是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的,如偏说于有或偏说于空,仍不是显了非空非有中道之旨;在第三时,才正是显说这中道之理。虽然,在前二时之偏有偏空,是在于所对之机的了解方面;而能说之佛陀,依然是成为中道的。何以言之?就是说︰即初时所说之法有,是依他的假有,圆成的妙有;第二时所说之法空,是空却凡情于依他圆成上所起的遍计所执之妄倒。然前二时,虽是中道的空有,尚未显了地说依他之有遍计之空的微旨,仅漫然地而说空有,故把这总称之曰隐密之教。到第二时,始极明显地述三性中道之旨;且明示初时之有,是依圆之有,第二时之空,是立于三性上的三种无性之空,无所隐覆,故把这名为真实显了之说。这三时的判教,始源于深密会上,胜义生菩萨以空有两教之不同,质疑于佛陀,末了述自己如上所引的领解,深得佛陀之印可。故果欲分判佛陀一代时教,依此三时分判,则了义教与非了义教,判然明白。佛灭度后,印度佛教的兴废,在历史上亦经过有空中的史实,虽可说是偶然,但是明显地告诉我们这样的次第,不是全无所由的。

意义

  现在把我对于三时教的意义,约略地说之︰   关于这三时判教,古人有以‘年月’与‘义理’而定论。但是三时之判,到底依于说法年月的前后呢?还是依于所说义理的浅深呢?或者说,唯依年月的前后;或者说,唯依义理的浅深;或者说,是年月义理并依的。依我观察起来,若仅局于年月或义理的任何一方面,俱未尽理,故以双取折衷之态度,最为允妥。怎样呢?因年月的次第和义理的浅深,是相依相成的。大概佛陀设教,是依于义理的浅深;然而一施于对象之机,则自然发生时之前后了。就是︰所谓法体恒有,在凡夫的情虑易解,而其理浅近,故说在最初;所谓诸法皆空,是须真能净离妄想戏论的迷境,进入于平等无差别的理性,较之于初时,已渐趣深远了,故说在其次;所谓中道,是诸法本有之理,而适得中正者,以其义最深远而难悟证,故说亦在最后。若然,则教理的浅深次第,是由于机的证悟时间上之前后;机之解悟的前后,是由于教法上所蕴蓄之义理浅深了。由是观之,义理的浅深与年月的前后,是相待而并行,以之经纬成三时之教相。故慧沼《义灯》中说云︰‘此(三时教)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理。’因为若唯依据于年月来判,则三时判教,不免未能判尽一代佛教之过误,且又有违于唯识宗师教文之疏失;若唯依据于义理立论,则忘却机类悟入之次第,而又反于经文祖释之大旨。故知并取年月之前后和义理之浅深之说为最善。   既然三时教中唯以第三时为中道教真实了义之说,则现在这部《唯识论》正是发挥唯识中道之旨者,故在佛教教理中,可知是处在最高的地位,而为真实了义之说,不是方便隐密之教矣。

《中国佛教史》

  ◎附二︰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三章第五节(摘录)   如《唯识述记》云︰‘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若大由小起,即有三时年月前后,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若顿教门,大不由小起,即无三时前后次第,即华严中说唯心,是初成道竟最第一说。此约多分。’故此三时教判,有年月、义类两说。如上依佛一代说法之前后,立初、昔、今之次第,是为年月三时。又依佛所说法之义类,立有、空、中之次第,是为义类三时。即不拘说时之前后,以教理深浅之义类相从,一切诠有教为第一时教,诠空教为第二时教,诠中教为第三时教。例如《华严经》,虽说中道理,然属佛成道之初时。又如《遗教经》,虽属有教,在入涅盘之最后。虽然,自其所说之内容言,则《华严经》正属第三时,《遗教经》属第一时。圆测于《解深密经疏》,单取约义类说,不约年月。如《疏》云︰‘所说华严及楞伽等,皆第三了义所摄。而言三时所说教者,约义浅深广略义说,非约年岁日月前后说三时也。’慧沼于《成唯识论了义灯》,并取年月、义类两说。如《灯》云︰‘又所说教,非定如是前后次第,判为三时。并约所说,义类相从。望不定性,当第三时。不尔,华严第二十七日,世尊即说;可对渐悟,在般若等后,方始演说,判属第三。此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类。’

《三时判教》

  ◎附三︰刘峰〈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对释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判释而各各不同。三时判教,由于印度传来的中观、唯识两家见解主张不同,所以其内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一代教分作三个时期,即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第二是佛说诸部《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第三时是说《解深密经》等,明三性三无性,空有具陈,为中道教。此三时判教,即是深浅次第,初时说诸法是有故浅,且偏于有;第二时说诸法性空,谈理较深,又偏于空,即各执一边,皆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双彰空有,不落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这就是瑜伽唯识宗的三时判教。   印度中观派同样以三时判教,但主张不同,中观宗的三时判教谓释迦牟尼初时在鹿野苑,为小乘根执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人说甚深般若,无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究竟了义。此三时教也是深浅次第,谓初时为破外道自性等计,故说法从众缘生名之为有;第二为破小乘诸法实有,故说依他缘生之法名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犹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后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为最上乘。   此二宗虽各判三时教,但中国流行却是唯识宗的三时判教,因为玄奘去印度留学,回国后大量翻译弘传瑜伽学派,唯识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于世。中观学派的三时判教,在唐代虽也传入中国,但因没有学派的继承弘传,所以后来就少闻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