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民间风俗 俗语 谚语 日常用语 歇后语 民谣集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8:44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4
常规民间风俗 俗语 谚语 日常用语 歇后语 民谣集锦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贴春联
元日,家家户户贴红纸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钉桃符
桃符画的是两个门神——神荼、郁垒。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 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
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尘”。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最后一个“土地爷生”,是祈求财神寄托希望的日子,是总结今年展望来年的日子,在这天泉州“头家”要请伙计吃喝,支付伙计工资,手头上的事暂时歇歇,该让伙计们回家过年了,俗称“尾牙”。“尾牙”过后,各行各业“收尾”了,员工们拿着工资回家了,各家各户便开始布置居家了。一年未扫的“蜘蛛网”该扫除了,灶前房后的污垢该清理了,桌椅锅碗该刷刷洗洗了。“尘”,既有辞旧迎新的内涵,也表达铲除污秽远离疾病的愿望。
“送神”。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送神日”,专奉“灶君公”,供奉麦芽糖、花生糖等,据说是给“灶君公”甜甜嘴,让他到玉皇大帝那儿多说好话、隐恶扬善。
年货。送了“灶君公”后,人们开始忙碌办年货,所谓“蒸糕蒸果做菜包,买鱼买肉做年兜”,贴门神、贴春联,买衣买鞋买家具,忙得不亦乐乎。
除夕。下午开始点香点烛,供奉祭品敬祖先,然后全家人围火炉(相当于今日的火锅)吃团圆饭,相传这缘于原始社会“围火塘”吃年夜饭的习俗,吃了年夜饭后,点香点烛,放鞭炮,开始“跳火墩”了。男跳女看,若有家人在外不能回家,也得有人替跳,老人也要跨一下,小孩得由大人抱着跳,边跳边念“五谷丰登,钱银渐渐来”等。据说火代表旺盛、纯洁、长寿,跳了“火墩”后全家就会兴旺长寿。而后引火“围炉”并“守岁”到晚上12点,然后大放烟花爆竹敬“天公”,接着便开始拜年。
元宵。全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泉州春节的民谣中说道:“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上元丸是圆的,它是团圆的象征。泉州的上元丸,用的是芝麻、花生末、瓜子仁、白糖、肥肉粒做馅,而糯米不是包的,而是一层层“滚”起来的。吃了汤圆开始赏月观灯。过了元宵节,新的一年就启动了。(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泉州人——回家谒祖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堆”(又名“??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
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吵新人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婴儿周岁,俗称“度??”。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 ?? ”字的“度??裘”(披风)、“度??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十六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过番
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送顺风与褪草鞋
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过番 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弄龙刣狮<在泉州一带,弄龙(舞龙)、刣狮(舞狮)是春节、元宵或庆典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节目。弄龙是舞蹈和拳术的结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刣狮则是武术与杂技的糅合,威武雄壮,险象环生,据说泉州少林寺中的武僧曾借此传授少林功夫.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5
风俗!送满月|周岁|宝宝银制的脚\手镯\长命锁\小花生又什么说法和历史?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蚝堆”(又名“蚝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  ”字的“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十六岁生日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泉州民间习俗谈屑
衣服忌反穿,因为反穿是家中有丧事的表示。
居室置床,不能“担梁”,认为是不祥之兆。万一担梁,应在神藤顶(即床顶),放一扁担顶替之。
灶位以坐东向西为宜,即所谓“坐东向西,富得无人知”;忌坐西向东或坐南向北,有所谓“坐西向东食空空”,“坐南向北食空壳”之讳。
忌梦落齿。齿的正常长落与岁寿有关,故以无端落齿为折寿之兆。梦落齿忌有折寿。故必以“金纸”(用以敬祀、祭祀的迷信品)书“昨夜梦落齿,今朝必有喜,东方来送柴,西方来送米,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字句贴于厕所墙上去邪,以示梦凶化吉。
不喜欢“四”,因泉州方言“四”与“死”音相谐。在船上,碗只能叠3块,忌叠4块。
忌“八”。宣扬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白虎道》有7岁为阳、8岁为阴之说。泉州民间有“七成八败”之说。如早产儿7个月可养活,8个月即养不活。男女婚配的岁数相差7岁可成,差8岁为不宜。7岁上学儿童必能上进,而8岁则反之。今儿童入学亦多在7周岁,并大量信守“七成八败”之迷信。今人认为“八”,意“发”,选号码,喜选“八”字,希望发财致富。
忌“九”,俗称为“歹九”。人岁数逢9岁的诞辰,均称为十。如59岁,做60岁。今人喜用“九”,意在长久。有忌9月娶亲,泉州方言中“九”与“狗”音相谐,俗谚有“九月狗头重,不是死‘某’,就是死匡”。
命名忌。限于“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避与祖先之名同字或同音。意在以免不测或表示崇敬。
妇女“月内”或经期忌入庙。妇女“月内”或月经来潮时,视为“不洁”,忌入佛庙或神庙烧香。
门槛忌。过去认为门槛为神所凭依,故忌坐、踏或站立其上。忌用刀砍物其上,否则以为招致灾异。
忌朝外扫地。扫地时,忌从里朝外挥帚。以为此举会扫财气出门,招致蚀财等祸事。店铺及一般家庭均守此忌。
忌指星、月。以为星月是有意志的神,能降福祸于人,不可随意以手指之。若有冒犯,会“割其耳”或有不测。
忌屋内吹口哨。在室内忌吹口哨,夜间尤忌。以为口哨吹响能唤鬼入室。
张挂蚊帐时忌说话,否则会招引蚊子入帐,日后帐内多蚊虫扰人。
闽南祭祖习俗 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播迁,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
闽南民间祭祖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按范围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点分,有墓祭和庙祭;按时间分,有年节祭和择日祭;按仪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两种。除择日祭外,墓祭通常在清明前后各十天到祖坟祭祀。庙祭地点在宗族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两祭,或在始祖诞辰日、宗祠修建完成进主日,以及特别选定的日子祭祖。20世纪中叶前家祭地点一般在祖厝,以后多在家中,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仪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挂红灯、贴红联、搓红丸、穿红衣,设主祭、陪祭、司仪,鼓乐、鞭炮、上香、献花、上供,敬酒、读祭文,跪拜,有的也请僧道做法事。如墓祭或进主,有的还出动仪仗、披红绶带、立碑纪念。祭祀结束,各户带 “烘炉火饭”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亲人聚会的日子,仪式简约。有一种超度先人的家祭,规仪完整的叫做功德,可丧期做,也可择日做,请僧尼或道士作法,超度一人为一“荐”,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荐,多者数十荐。有死葬侨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灵回归故土。最简单的超度为出殡前做“出山敬”,一般为一暝至两昼夜,也可七日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糊纸厝、备冥镪,设神坛、唪经拜忏,自起鼓(奏鼓吹)、捧饭(敬亡灵)开始,拜忏、牵转(纸糊转动轮),普施(普度),跑特赦,劝愿(解愿),至烧库银、纸厝化火结束。唱道情、掷铙钹等民间艺术表演,或穿插其中。
闽南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闽南祭祖是两岸同胞寻根溯源重要载体。泉州传统与现代兼容、城市与乡村一体的社会生态,使得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闽南祭祖活动,至今依然相续不断。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5
“敬天公”是泉州地区最盛行的民俗,普通人家每年正月初九都要祭祀,除了天公生外,每逢婚庆或寿辰节日,诚心的人家还会杀猪倒羊来敬天公。
由于原始社会人们对风云莫测自然灾害的恐惧,所以对主宰万物的上苍称之为“天公”,因此就有了人类思维中这位至高无上的神灵。对“天公”的崇拜是闽南人继承河洛文化和中原文明最具体的体现,在这项风俗的流传和演变中,敬天公不仅仅指道教单纯意义的神明,并且又融合了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信仰,这项风俗具有了典型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敬天公”的爱好不仅闽南人,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闽南籍华侨也广为盛行,祭祀的风俗和规矩与闽南地区大致相同。敬天公除了祈福保佑的含义外,也是思乡的一种表达形式。
敬天公有一定的程序。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要预先摆上一张朱红八仙桌(在脚桌),系上一块桌彩。八仙桌的摆放位置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摆在大厝天井里,有人乐意摆在大门口,还有人直接摆在大厅上,但桌面一定要摆横材,也就是要与吃饭摆法不同。因为天公不同于其他神明,所以八仙桌的下面还要有两块矮椅(称天公椅)托着八仙桌。八仙桌上供有五谷、六斋,还要有“搭饭”和花瓶等,八仙桌旁分别用两块琴椅放着刚宰杀的全猪、全羊、鸡公等大牲。然后主人举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大礼,继焚天空金帛,最后鸣炮结束。如遇重大喜事,敬天空还要搬嘉礼(提线木偶)以示诚心。敬天公的时间要求凌晨进行,也就是太阳升天之前,天亮以后敬天公是禁忌的。
祈愿天公保佑赐福,祝各位看官平安!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6
1、纳征:又称过大礼,在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家会依照仪定的条件送娉礼到女家,并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全福之人)同媒人,带备娉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收点大理的工作一定要由女方长辈代办。通常过礼应用(礼饼、礼金、礼品、耳饰等)食粮均用偶数。即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娉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请女方决定大婚之期。
2、清期:即(择日),男方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3、迎亲: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伴郎及几位兄弟陪同下,在12点过后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新娘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阵斗智力和体能测试,重要的是(丰厚的开门利是),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姐妹接过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姐妹茶点金)。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开门后新娘家长要点燃喜烛一对。新娘由大龄姐或伴娘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夫妻见面礼。新郎要向女方父母敬茶,女方父母以红包或物品回礼。最后在出新娘家门前,全体人都要吃鸡蛋甜汤定要成双。出门时伴娘要撑开一把红色雨伞为新娘遮风。(切记,喜烛不能熄灭,要一直燃完,直到第二天办婚宴时最佳。在回到新居时,伴娘应从一下车开始就把(喜庆专用银币)撒向四处,并一边念着(人到缘到)。在进入新房应撒到房间的各个角落。包括(客厅、洗手间、新房、厨房的边边角角等)。在新娘要进新居时新郎应带着新娘进厅说:我们回家了。然后才让伴娘开灯,表示到达。提示:(之前新郎的父母应在新卧室里等待新人的到来)。这时新娘应当敲门敬请父母出门。然后向男方家长敬茶,同时家长要回礼。
4、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信任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似乎(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短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闺中姐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到出嫁当日才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
5、拜天地: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信任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新娘准备两封利市,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6、闹洞房:洞房花烛之夜,素与新郎相好的亲友,组织十余个孩子为新郎,新娘“送孩儿”。为首的提一对孩子灯,接着是捧“孩儿盘”的欢欢喜喜拥进洞房,闹房经过“四句赞”等程序后结束。
7、潮回门:潮回门指婚后第三天,新娘由夫婿陪同一起请伴郎伴娘与娘家长辈吃饭,然后带备烧**及礼品回娘家祭祖。并带一有头尾的甘蔗,一路从新房带回娘家,表示从头到尾,整个婚程完结。
闽南人的新婚禁忌
1、忌于鬼月完婚. 即农历七月.(也忌讳在7月生育)
2、忌于农历六月完婚, 有半月妻的意思.
3、安床时, 要把床置放正位, 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对象的尖角相对.
4、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 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 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如肖龙者.
5、订婚当天, 不管天气有多热, 所有参加订婚的人, 都不可以煽扇子, 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6、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 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 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7、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礼服忌有袋口, 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8、新娘子离开娘家时, 哭得越厉害越好. 越哭越发, 不哭不发的意思.
9、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 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10、在迎娶途中, 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 叫"喜冲喜", 会抵消彼此的福份, 所以必需互放鞭炮, 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 以化解之.;
11、结婚当天, 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 直到晚上就寝. 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12、结婚当天, 新娘子不可躺下, 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5 ZN
13、因小孩容易哭, 所以小孩应禁入结婚礼堂, 因为在礼堂哭会不吉利.
14、新娘进男家门时, 忌脚踏门槛, 应要跨过去.
15、凡是生肖属"虎"的人或寡妇, 不可观礼及进新房.中
16、新娘子小心, 不要踏到新郎鞋, 会有羞夫之意.
17、归宁当天, 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回家, 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 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 夫妻二人要分开睡, 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18、新婚四个月内, 忌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19、新婚四个月内, 忌在外过夜.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6
儿孙自有儿孙福
(傅孙义)文:
明朝宣德年间,江西省永丰县有个秀才名叫罗善平,因家境贫寒以及科场失意,只得远离家乡亲人到外地当私塾先生。罗秀才家有妻子和一个儿子。妻子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知书识理,十分贤慧。儿子叫罗伦,还很幼小。由于山川阻隔,路途遥远,罗秀才平时很少回家探亲,家里一切事务,全由妻子撩理。
有一年岁末,罗善平满怀喜悦的心情从外地回家过年。一天,他觉得儿子罗伦已经七岁了,个子也长高了,就想让他先学习对句子,开窃开窍头脑,再送他入村里的私塾读书,然后继续深造,将来求取功名,好光宗耀祖。奈因罗伦平日总是帮忙家务,从没学过对对子的的方法,结果对出来的句子不是离题万里,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罗善平顿时感到心灰意冷,既怨恨自己与科举成名毫无缘份,又错误地责怪儿子是头脑不开窍的低能儿,眼见日后前途无望,经过再三思虑,终于抛妻别子,出门当和尚去了。
罗善平的突然出走,给这个原来就十分贫穷的农村家庭带来很大的打击。起初,其妻子十分悲伤,成天以泪洗面,后来渐渐地想开了,就坚强起来,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她除日夜辛勤地纺纱织布外,还千方百计教导儿子,开发他的智力。罗伦年纪虽小,却非常争气,每天上山砍柴放牛时,身边总带着书本,认真刻苦学习。长大后,由于得到名师的教诲与指点,进步更快。先在省试中考上举人,后来又往京都参加会试、殿试,结果高中状元,官拜翰林修撰之职,其时罗伦已经三十六岁。 有一次,罗状元衣锦还乡拜祖并为母亲做生日。消息传开,离家二十八载的罗善平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访。其时,看门的人不认识他,便入内报说有一个和尚来化缘。罗伦的母亲便慷慨地吩咐拿一千钱捐给他。谁知那和尚一直摇手,口中念道:“善哉,善哉,阿弥陀佛!”看门人再进去禀报,罗伦母亲以为那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斗米给他。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但求亲眼看看新科状元的模样。正当看门的人左右为难之时,恰好罗状元身穿官服从大厅里走出来,和尚便抓紧时机把他认真地端详了一番。接着,和尚又提出要求:“有话想和罗太夫人当面说。”看门的人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这和尚也太不知理了,竟有如此非份之想,不予理睬。和尚无法,最后只得请求取文房四宝来让他留言。看门的人很不情愿地只拿出笔墨砚给他。和尚并不与其计较,随即磨好墨提笔在墙壁上端端正正地题了一首诗:
一别家乡二八秋,
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和尚题诗以后,依依不舍地把家园反复地看了几遍,心里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最后心安理得地转身往前走,一直没有回头。 后来,罗伦和他的母亲获悉,赶紧来到大门口,看到这首诗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和尚正是他们日夜思念至亲至爱的人,遂嘱咐家人四处寻觅,可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
从此,“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成为一句俗语流传下来。它说明儿孙的智力和前程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长辈只能因势引导,切勿放任或强制,以免适得其反,后悔莫及。
注:罗伦在朝廷为官时,曾被贬到泉州任市舶司副提举。在泉期间,他多次亲自讲授理学,对泉州文化教育贡献很大,被人们尊称为“一峰先生”。后人还在他讲学的地方建造一座“一峰书院”,书院旧址今犹在。
惠安老童生
惠安县原是晋江县的一部份。据《晋江县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在封建社会,惠安的读书人和别地的一样,十年寒窗勤苦读,为的是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有的青灯苦读,皓首穷经,却屡试不第,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上,人们称之老童生。其中的辛酸悲愤可想而知,因而万念俱灰,对科举考试已不抱任何希望,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考无不考。因为“考”与“可”闽南话谐音,所以时至今日晋江老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惠安老童生——有可无不可。”
灵水菜脯
很久以前,在晋江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灵水菜脯,莦下查某(妇女)”。说的是东石镇莦下村的妇女特别会经商做生意,无论是肩挑摆摊的小商贩,还是开行坐店的大老板,都是妇女。而安海镇灵水村出产的菜脯又香又甜又脆,闻名海内外。
灵水菜脯为什么那么著名呢?主要是腌制的功夫。它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菜脯是菜头留的鬃(萝卜秧)特别大。所以人们都说灵水菜脯——大鬃。而闽南话“大鬃”与“大掌”谐音,于是灵水菜脯——大掌,便成为脍炙人口的歇后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责备对方自作主张,大主意,就说:“你真是灵水菜脯——大掌”。或者某事由某人总管,便赞叹道:“老兄今天是灵水菜脯啦!”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6
奇特的“公鸡娶妇”习俗
闽南侨乡不少人从少年时期起即远离家门到海外谋生,一直到了婚配的年龄却因生意缠身尚未返乡聚亲。这时父母十分着急,一来是早已婚订亲的姑娘“女大到嫁”,姑娘家一直来催亲;二是父母逐年衰老,家中需要一个年青妇女来操劳家务,照料堂上双亲。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先把媳妇娶过门,再催促海外的儿子回家成亲。此时鼓乐喧天,新娘的花轿已经来到大门外,但是新郎却远在海外,这该如何是好?聪明的泉州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由“送嫁妈”抱着一只公鸡,来到花轿前面,象征新郎那样把新娘接入洞房,而宴请宾客则照常进行。从此以后,新娘就在夫家尽媳妇之职,直至海外的丈夫回来才过真正的夫妻生活,这就是闽南侨乡独有的“公鸡娶妇”风俗。当然,那只代替新郎的公鸡从此不能被宰杀。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7
闽台两地的婚嫁风俗中,男方家一般派1个少年,一般是新郎的胞弟、堂弟或侄儿,随同花轿,到女方家去担1对六角形的宫灯。担灯者一般走在新娘花轿的前头,这就是“火奄姑(萤火虫)挑灯来照路”;迎亲的花轿一般由4个基本固定的轿夫抬着,在童谣中就成了“水鸡(青蛙)扛轿目土土(眼睛突出)”;至于“山呢(蜻蜓)举旗叫艰苦”,据说是豪富之家将帐前所有的金钩玉坠、金苍珠帘等贵重饰物的帐眉张开,然后一一悬挂,再由两人撑起前行,以炫耀于人前。
当年泉州名宦黄宗汉的后裔黄子镇长女出嫁,嫁妆行列从镇抚巷内黄宗汉故居大门口一直排到镇抚巷口的中山路。这个嫁妆行列,以“红甲吹”为前导(因为是喜事,吹鼓手都穿着红色的马甲,所以才叫“红甲吹”),这就是“龟吹箫,鳖打鼓”;“虾蛄担盘勒腹肚”就是指轿前应该送出的若干盘礼品,以及包括纳彩礼在内的盘担,礼品有全猪、全羊,甚至还有送双猪双羊者。猪羊以外,还有鲜花、花包,以及扎了红线的面线、猪脚等项。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7
闽南风俗之"普渡"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据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不过近年来由于"迷信"及"浪费",政府已劝导民众不作"普渡". 不过似乎效果不大,只是没有以前热闹了. 下面是网上找的关于"普渡"习俗的介绍.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 ,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
宋代以来 ,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 ,其祈求的内容甚多 : 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 ;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 ;或蕲雨泽以抗旱 ;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七月朔( 初一日)起 ,各社副曾道设瞧 ,作盂兰会 ,俗名普渡 ,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 ,各家另有私祭。
至新中国成立前 ,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 ,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 ,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 ,在晋江 ,初一起 ,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唐王……" 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 ,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 ,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如适 逢闰月 ,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 ,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 ),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 ,互相宴请。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 ,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 ,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惶神 ,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 ,并利用城惶神威 ,倡善惩恶 ,令百姓安分守己 ,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
新中国成立后,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为收敛,但80年代以来,民间又于中元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私下拜敬无祀鬼魂。但社会新风也在不断树立中。
(转载)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7
按泉州道教民俗,泉俗正月初九日叫“天公生”,即天诞,也称“天香”,为玉皇大帝的生日,要举行各种活动“祈年拜天”。
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赐福,各家要祭祀祖先和吃元宵丸,夜张灯,举行迎神赛会,谓之“进香”。三月,清明节,俗称鬼节,各家要祭祀祖先和扫墓。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插松艾避邪,以纸扎大舟和五方瘟神,然后焚之。七月七日,为七娘夫人神诞,各家设神案敬七娘妈,并焚烧“七娘纸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据传是日地官赦罪,各家做“普度”祭祀祖先和无祀鬼神。八月仲秋日,以薯、芋和月饼祀神与祖先。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据传水官解厄,沿溪河居民做“水普”。十二月廿三日,要祀灶神,谓之“送神”。据传是日灶神上天,各家设酒菜佳肴送之,希望在天帝面前多讲好话。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各家隆重祭祀神和祖先,“烧过年金”,吃团圆饭。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要敬天公,初二、十六日要祭土地公。晋江石狮市区城隍庙的“七大巡”神的生日,也成为民俗节日,其盛况罕见。还有许多铺、境的道教俗神的生日,也都演变成为地方民俗的节目。
乾隆《泉州府志》引《温陵旧事》详细记载清代泉州的游神活动的盛况。每年正月,各铺、境推举出德高望重。而且富于资财都为主事,集合资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巡其境。境内居民,家家户户置几案,焚香楮甚恭虔。如绅富之家事先有祈请,则负责妆神像,名叫“赛答”。饰假面具,高擎其座及于门楣、屋檐。正神入座后,其前行开道者为“某将军、某元帅”等道教杂神,皆由人妆饰入座,挺立抬中。***时道路高低转折,挺立者“凝然不动,足称绝技者”。***队伍中的乐器,有马上吹、步吹、五音铜鼓;旗之部有高招旗、五方旗、帅旗、三军司令旗、清道旗、飞虎旗、巡视旗;执事则戈、铤、矛、戟、剑、箭架、盾、刀;还有材官、骑士、奚奴、军校、苍头、旗手之类。神像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两类,视其神格而定。抬吴真人、天妃神像等采用缓步而行,而其他诸神像皆采用奔驰冲撞,其“疾如风,虽奔马弗及”。队伍中的“异饰面,极为丑态,鸣鼓助喊,以为神威。”而神行列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虎冠假面为厉鬼之形。”凡一日之会,大抵如此。
入夜,其首事者鸣锣知各家“门首点灯,二更时呼出灯牌、火把”。于是,不论大小人家,各持一盏长柄方灯,或执香灯,上书写“风调雨顺”、“祈保平安”。每间隔十步,就有一个四人抬的钟、鼓架,四周饰以灯火、锦、缎、流苏。鼓鸣于内,钟声应于外。又有一种类似钟、鼓架的“香架鼓吹”,形如“吴下酒船,长河官座,四周纱屏,画山水人物,皆名笔也。灯火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矣。”而整个游神的行列中,“关大帝、吴真人灯牌,以数千万计,钟鼓架、香架同,以数百计,火炬亦千百计”。是夜,泉州城区的盛况是“长街一望,如星宿,如燎原”。最后,府志补记:“凡兹皆不招而至,不约而同,欣欣而来,满愿而归者。”
以上记载,表明清代泉州民间道教的盛行,也表明清代泉州道教的某些仪式活动,已演变成为民间习俗,而逐渐成为泉州民俗的一部分,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今日泉州地区乡间民俗的“巡境”和台湾民间的“巡境”民俗活动,皆渊源于此。
民间婚事的“拜天”、“谢地”庆典,以所谓“生辰八字”测算;民间的求子和其他妇幼问题,即找祈仕妈祈祷;寿庆要拜天、谢天;丧事要做功德,超度亡魂;破土建屋要举行“安土”、“上梁”、“镇宅”等仪式;造船航海,从开斧动工到造龙骨、安桅、落成下水,都要举行法事。避邪的形式,除前文说过的“石敢当”、土地公、四洲佛以外,有的在屋梁上、门楣上、厅堂中、照墙上等,悬挂八卦图案。还有,古代丧葬,下葬处要埋下“买地券”,标明墓地四至,写上道教咒语,并于墓地树石碑,上刻“土地神(即土地公)三个大字。今此葬俗已演变为树“后土”石碑。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8
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播迁,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
闽南民间祭祖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按范围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点分,有墓祭和庙祭;按时间分,有年节祭和择日祭;按仪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两种。除择日祭外,墓祭通常在清明前后各十天到祖坟祭祀。庙祭地点在宗族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两祭,或在始祖诞辰日、宗祠修建完成进主日,以及特别选定的日子祭祖。20世纪中叶前家祭地点一般在祖厝,以后多在家中,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仪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挂红灯、贴红联、搓红丸、穿红衣,设主祭、陪祭、司仪,鼓乐、鞭炮、上香、献花、上供,敬酒、读祭文,跪拜,有的也请僧道做法事。如墓祭或进主,有的还出动仪仗、披红绶带、立碑纪念。祭祀结束,各户带 “烘炉火饭”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亲人聚会的日子,仪式简约。有一种超度先人的家祭,规仪完整的叫做功德,可丧期做,也可择日做,请僧尼或道士作法,超度一人为一“荐”,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荐,多者数十荐。有死葬侨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灵回归故土。最简单的超度为出殡前做“出山敬”,一般为一暝至两昼夜,也可七日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糊纸厝、备冥镪,设神坛、唪经拜忏,自起鼓(奏鼓吹)、捧饭(敬亡灵)开始,拜忏、牵转(纸糊转动轮),普施(普度),跑特赦,劝愿(解愿),至烧库银、纸厝化火结束。唱道情、掷铙钹等民间艺术表演,或穿插其中。
闽南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闽南祭祖是两岸同胞寻根溯源重要载体。泉州传统与现代兼容、城市与乡村一体的社会生态,使得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闽南祭祖活动,至今依然相续不断。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8
与注重形式、理性和偏爱整齐划一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关,中国人对发式的态度,曾是非常慎重和严肃的,甚至把它纳入礼法统辖的范畴。古代儿童“垂髻”,让头发自然下垂;稍长“总角”,把头发束为左右两结;成年时,女子束发穿笄,男子结发加冠。清代发式与政治挂钩,男子被强制剃发留辫。民国建立,剪辫留发,其时泉州人的发式,有平头、光头、分发(发分左右,有“二八分”和“三七分”两种),“满堂发”(全发后梳)至颈剪齐)等等,幼童留护卤发。清末民初的女发式,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泉州有一位熟悉闽南风俗人情的艺术家叫张春霖,在他所作的泉州民俗画中,有一幅是《泉州民间妇女头髻》,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曾流行于泉州民间的崇武头、蟳埔头、辫子头、包子头、打结头、目镜头、面干头、鲍鱼头、扁针头、双鱼头、粗脚头,信杯头等十几种妇女头髻。抗日战争时期,推行“新生活运动”,男学生一度推行剃光头,女学生则剪短发。
自古以来,饰品为女性所重。爱美的泉州女,盛行戴花之俗,有鲜花,也有绢花,花色以红、白、黄为多,喜庆时须插红花。头饰有笄(簪)、钗等。耳饰有耳坠、耳环、耳钩、耳柱等。项饰有各式项链,以及胸饰,手饰有戒指、手链、手镯。足饰有脚环、脚链,上述饰品多为金、银、玉等所制,男于亦有戴项饰、手饰,足饰一般为儿童所佩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朴素,再加上50年代未的“献金”运动,销金匿玉,金、银、玉饰品遂逐渐敛迹。至80年代,重新兴起饰品热,男女佩带戒指、项链者,为前所未有。佩金带玉,不仅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审美观念,而且还蕴含着避邪趋吉的潜在意识。
晋江vs滨 2010-06-19 00:18
生 育 礼 俗
来源:泉州历史
(一)婚后产前。(二)诞生。(三)满月。(四)命名。
(五)“四月日”。(六)周岁。(七)“头生日”。
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一)婚后产前
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二)诞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生女为“弄瓦”。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同时还要在各旦中选一个时间,备上米、鸡、酒、油、肉、菜等物,送到婴儿外婆家“报酒”,供献外祖。“公妈”、外婆要回赠外孙婴儿衣服、帽、裙子以及活鸭一只。
这一个月也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要在房内卧床静养,多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以恢复体力,并保证婴儿奶水充足。是月产妇房间,外人一般都不能进入。
(三)满月
这是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时所行的仪礼。惠安则于满月前择吉进行,称“请送庚”。
届时产妇外家要送婴孩衣服、被仔、背中(襁褓)等,另有银项圈、天官牌、八卦图、脚环、手镯等避邪金银饰品,意在锁住小孩,不让受灾受难,永保长命。德化习俗,还要送大米约0.5公斤,陶器1个,内装带骨的猪肉一块,以祝愿婴儿根基壮固。
“剃满月头”:是日祀神宴客,宴毕,请一位高龄剃发匠给婴儿剃胎发。其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水中有银币或铜钱,枚数各地不一,惠安要16枚(16文),安溪则要与一年中的月数对应,若逢闰月要置13枚,铜钱一面铸有汉字“某某通宝”的谓之“字”,反之为“万”。在惠安,有的地方还在盆边放几株葱,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谓聪明。剃发毕,洗头水泼弃,认真察看钱币翻多少“字”,如果翻八个铜币有字,就说婴儿“好八字”。
内地县的习俗,要再由一个婶姆,用背巾把婴孩背上,遮着一把裂缝的雨伞,绕自家的房屋走一圈,并边用手中一根裂尾的竹梢杖儿,不停地敲着地板,边喊:“拉叶呼!”(“拉叶”为老鹰的闽南语,德化称“叶婆”)认为经过这个仪式,婴孩以后胆量就大,可临事不恐。为进一步增长婴孩的胆量,以使日后不畏风险,还要于婴孩睡时,在其胸前压上一个轻巧的小秤锤,叫做“压胆”。有的家长还把刚剃过“满月头”的婴孩,第一次抱出家门到村中或街上一游,让婴孩见世面,增见识。
这天在赠送亲友邻居的:“龟餜粽”中,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餜,其状有如奶头,上面点红,是母乳饱满、婴孩健康的象征。
满月这一天,婴孩就可以离开母亲的身边,开始睡摇篮,在母亲《摇篮歌》中渐入梦乡:
“捂捂摇,捂捂困,婴仔乖乖困,一瞑大一寸。
摇啊摇,婴仔摇,狗仔乖幺幺,一瞑大一尺。”
旧时,婴孩满月时,泉州还有认贫困多子女的亲朋邻里,甚至是乞丐(需品行端正并有家属者)为干爹娘的习俗,希望分享他们的福根,使婴孩顺利成长。这大概是人们认为婴孩有如花草,娇贵者难养。“臭贱”者易活。一般干爹娘要于满月时送给干儿子木饭碗、木匙(可能是瓷质易摔碎)、长命锁以及衣、帽等生活用品。如干爹娘是乞丐,所送礼物则主要是一个草编的微型“加志”(行丐的标志,用来装纳碗筷、钱物的草袋),给婴孩挂上,就可以像干爹娘那样“贱命少病”,耐拖磨,顺顺大。
有的婴孩是于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
(四)命名
命名也是诞生仪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在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即由父母为其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主。也有请爷爷或村中长者和族中有威望者为之命名。但实际上,无论古今对于命名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名的实质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命名首先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感受。春秋时期,申繻根据当时命名习俗归纳出5种命名方法:“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根据春秋时期社会上的命名习俗加以归纳的,对后人的命名思路影响很大。
如明代有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张岳(惠安人),对命名表字是很讲究的,他曾根据与儿子张宓出生有关的情况,为之取乳名“癸郎”。“癸”即癸山,位于当时张岳游宦之地广西桂林,是字又与桂林之“桂”声相似。后更名“宓”,是因为宓的字义很好。这两种命名方法,用申繻的话讲,就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命名习俗,各有时代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其共性,如从命名所取文字的本义看,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和人文现象(如道德修养、经典用语、生活用品等)两个方面。
以泉州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为例,较为典例的如:骆日升、张岳、吴桂生、黄凤翔、王忠孝、吴鲁、陈琛等。其中吴桂生,名增,桂生为其字。名是一个人的本来名字,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字,一般在成年礼后命取(参见《成年礼俗》)。
动物类中的龟,是古代文人歌咏的灵物,故不少人以之命名,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登科的11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魏国龟、黄龟助等入。清·乾隆《德化县志·人物志》为六位宋代文学名人立传,第一位为苏总龟,第二位为黄龟朋。但后来“龟”字常被用来骂人,故如今似乎没听说有人再用“龟”字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和今人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而以“元”字命名,无论古今使用频率都很高,如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登科的13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胡元衮、庄元成、杨元龙、王元震等人,今天四、五十岁以上名字中有“元”字的人仍很多,这说明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的积淀根深蒂固。《周易.乾卦》说:“《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这当是人们长期以来喜爱“元”字的根本原因。近代,取“元”命名的人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可能与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淡化有关。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多以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文字命名,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个人在命名时,就不能不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宗法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是贯彻其始终的,因此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法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并较快地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影响至今。
例如“范字”,是在命名之前就早已确定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如张岳为儿子取“宓”为名,除了与其字义好有关外,还因“小侄辈名皆从‘宀’(宝盖头)”,更命之曰“宓”。可见“宓”为局部“范”字。这种“范”字以后较少人使用。泉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南宋·晋江人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这个“克”字即为完全“范”字。“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它具有显示其家族辈分的意义,日后要登录于族谱,故又称之谱名。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今命名使用“范字”的习俗已大为淡化。
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或早于正式名字,或同时取定。乳名可取狗、憨等鄙俗轻贱的文字,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五)“四月日”
满月过后三个月,即婴儿出生四个月,要做“四月日”。其仪俗与满月大同小异。
晋江等地做“四月日”时要第二次剃发,但这一次连眉毛也要剃光,说是才不会“遮眼光”,长大后也就不会贪心。
有的地方,还要取红头绳或红绒线在婴儿的四肢腕部,各系一圈,说是可使其长大后不偷不盗。
婴儿出生四个月,各方面都大有长进,消化能力也大大提高,故这一次又得多增加一个“开荤”仪式。拿一丁点熟虾肉或肉和蛋,在婴孩的嘴唇上拭擦一下,表示开始食用荤菜;有的还要用香菇再擦一下,意为香嘴。
(六)周岁
俗称“度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
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龟那样善爬、长寿。
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是日还常有“抓周”仪俗,又称“抓龟”。婴孩沐浴后,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这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如婴孩抓取书、笔,预示将来喜爱读书;抓取算盘、秤,则预示日后善于经商。
“抓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就已经流行民间。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回,讲的是贾宝玉周岁时抓周的情景,贾政见他只抓取些脂粉钗环之类来玩弄,便认为他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故不甚爱惜。
(七)“头生日”
“度晬”实际上是人们的第一个生日,但泉州人却是把婴孩两周岁时称为“头生日”。
古时原不做生日,到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才开始出现了做生日的风俗,但只限于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是出于孝亲观念;后来,即使双亲亡故,做生日的习俗依然如故。
到了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结合起来,并为后世所传承。当成年仪礼逐渐淡化后,寿庆仪礼就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以50岁为分界,50岁前称贺生,过生日;50岁后为做寿,俗称“做大生日”,逢十举行,但泉俗是做“九”不做“十”,因“九”与“久”谐音,寓有“岁寿长久”之意。有的地方却说是人们因怕“九”,才逢“九”做“十”,谓之岁寿可添不可减。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0
做十六岁生日
大约自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之冠礼推移至要结婚成家时才与婚礼同时举行,且大多只行一加之礼。如今,男、女的冠、笄之礼仅作为一道例行的小手续,保留在婚嫁仪礼中,而且十分简化,只要于结婚当天早晨,双方各请一位福寿俱全的长者,分别用木梳在新郎、新娘的头上象征性地梳三下就行了,俗称“上头”(参见《婚姻礼俗·冠礼、笄礼》)。
因此,在当代泉州民俗中,只有十六岁生日,才可称得上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成年仪礼。
泉俗视男于16岁为“成丁”,因此是岁的生日仪式比较隆重,家里要备上三牲寿面,前往宫庙酬神。在德化,有些人家要已“成丁”的儿子拜神佛为父,并宰猪谢天。是日要设筵请客,外婆家则按例送成年衣帽鞋袜、鸡蛋、寿面、雄鸡等,为外孙祝贺。
自廿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家长为子女做16岁生日日益普遍,且大摆宴席;亲友所送贺仪也逐步升级,有手表、金项链,自行车,摩托车等。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1
头饰
旧时,成年女子挽髻,戴有各种头饰。
一是笄,如骨笄、银笄或金笄。古时女子15岁成年时举行笄礼,俗称“上头”,盘发为髻,以笄横贯固之。笄的首端或两端镂以花鸟装饰纹样,并配以小垂链。
二是簪。就质料而言,有骨簪、角簪、象牙簪、铜簪、银簪、金簪等。发簪是用来插髻使头发不 散乱的饰品,后来经过改进,缀上珠宝花饰,装饰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钗。是一种由两股簪子合成,别在发髻上的首饰。有金钗、银钗,常配备成对,首端一缀凤,一缀凰,称为凤钗;还有钗首镶嵌珍珠的珠钗,镶嵌玉石的玉钗。
此外,发饰还有耳挖、发夹、发梳、扣花、扣链等。民国以来,去髻剪发,饰品一般只用发夹,夹上饰以金花。
簪花围
泉州城四郊,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农村部分妇女,保留“簪花围”习俗。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含笑、玉兰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穿掇绕成环,围绕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四环,色彩相同。还簪插玉簪、银梳、金丝练和“佛仔线”,双鬓脚又簪挂大朵鲜花,把满头青丝装饰得明艳照人。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风俗延续下来的。
耳饰
一般由金、银制成。
耳环:环状的耳饰,末端开口,可伸可缩;带坠耳环一般在坠上嵌以珍珠、玉石、翡翠、宝石之类。
耳钩:状如倒置的问号,俗称“丁香”。
耳栓:状如圆头螺丝钉,用螺母旋定。
清至民国,女童从小穿耳,栓以红线头,至十一二岁才戴 耳栓或耳环。建国后,女童不兴穿耳孔,妇女不爱戴 耳环,耳饰一度敛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轻女子重兴耳饰热,且花样品种不断翻新。
足饰
有足圈、足链,多为少女少妇使用。至于婴幼儿的手饰(手圈、手链)、足饰(足圈、足链),一般为银制品,旁系小银铃,活动时 叮当有声。
项饰
成年人佩带的项链,质料大多以黄金为主,此外还有珍珠项链、宝石项链、水晶项链、玉石项链、白金项链、钻石项链等,胸前多配以诸如金牌坠、鸡心坠、瓜子坠、佛像坠、十字架坠等饰 品。80年代选购项链讲究质地,以链体粗硕显富者为重;90年代以来,项饰则注重小巧美观,讲求个性的体现。
小孩戴银项链,配以长命锁(俗称天官锁)或八卦牌,这常是外婆家在小孩满周岁时,连同手、足镯(链)一并送来的吉祥物。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1
冠、笄之礼
古代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笄礼”。冠礼,即男子的成年仪礼;笄礼,即女子的成年仪礼。囿于男尊女卑偏见,古人在言及成年仪礼时,一般只称“冠礼”。
冠礼素为儒者所重。“朱子曰:‘男于年十六至二十皆可冠。’司马温公曰:‘古者二十而冠。’皆所以责成人之礼。盖将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于其人,故其礼不可以不重”。
明代万历、隆庆年间任过惠安知县的叶春及,即称其施政以“四礼齐民”,而冠礼位列四礼之首,并特地手定冠礼四条为乡约,要惠邑百姓严格遵守。但是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之一的成年仪礼,在封建社会后期已逐渐淡化,叶春及知惠安时,即指出当时社会上已出现了“三加不举”的无礼现象。
所谓“三加”之礼,乃举行冠礼过程中的三道重要程序。据民国四年《南安县志·风俗志》载,古时男子行冠礼时需穿戴的服饰甚多,包托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古代革制的腰带)、鞋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头上所戴部分,即首加之“冠中”,再加之“帽子”,三加之“幞头”。三加之后,理发为髻,以示成人。
此外,还需另起个名字,即“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择偶成婚资格。(参见《生育礼俗·命名》)
至清· 乾隆年间,各地遵行古礼不一,从各县旧方志中所记载的风俗来看,大概只有安溪所行礼制较为近古:“冠昏(婚)丧祭,风俗攸关。安溪为朱子过化之区,遵家礼(即《朱子家礼》)旧矣;然贫富不一,奢俭顿殊,城邑乡村习俗,不无各别。今以冠礼言之,惟官行三加之礼为近古,若乡村庶人,于将昏(婚)之前,只用一加之礼,择吉延亲友之具庆者为滨相,冠毕,拜祖先、父母。是日以米粉为丸,奉祖先,馈亲友。”而永春、德化等县则“冠礼久废”。
成年女子所行之笄礼,时间或在十五、六岁时,或于订婚以后出嫁之前,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礼。例如清代前期安溪“女子将嫁之前,择吉行笄礼。母为主,延诸母之有德者为梳发、戴冠,加簪(笄),着嫁时服。祝词大约以孝顺宜家为勖,乃字”。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1
有趣的闽南嫁妆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
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令人目不暇接。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1
闽南人生活中的“厝”
有人说,在地球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给人类最为温馨感觉的就应当数“家”了。的确,家是狂风暴雨中一个安静的避风港,家是寂静深夜中一点温暖的火光。
闽南人习称家为“厝”,如:家宅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家里人叫“厝内人”;房东叫“厝主”;乔迁新居叫“入厝”等等。闽南所属县市舍“厝”的地名很多,在闽南人心目中,“厝”不仅是家宅,而且是乡里,是村社。在闽南,你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话:“有起新厝了吧?”“买新厝了吗?”。厝在闽南人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新厝、买新厝成为闽南人的第一追求,故有“富不富,看新厝”之说。
“厝”对闽南人来说,包蕴着温馨、亲睦乃至团结的感情,凝集着“厝内人”和家乡人的无限亲情,如我们经常说“厝边头尾”、“大家都是好厝边”等等,这里说的“厝边”,就是邻居之意。说来顺口,听之亲切。另外,闽南人也常客气地邀请亲友:“有闲来阮厝坐!”即请你有空到我家坐坐,多么朴实、热心、温情的氛围!闽南方言歌曲风靡海内外,闽南人更是遍布世界各地,若在异国他乡相遇,闽南人便会情不自禁地互问:“恁厝在哪里?”有的回答:“阮厝和恁厝都在闽南。”在闽南方言中,“阮厝”就是“我们家”的意思。一问一答,让人真正体味到“亲不亲,故乡人”。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1
公妈厅的变迁
公妈厅的建筑和其他民房建筑并没有两样,只是其厅堂的香案桌上放置的大神龛中挤满了逝去的先人木主神位。逢年过节香烟绕缭方显得热闹。
我们小小的份头就有四座公妈厅,其中算我们这族的公妈厅颇具规模:五间张两落并带有护厝,门前还有围墙,墙外有一小溪,流水潺潺,像给公妈厅系上绿腰带;背面有高山,树木蓊郁,又似把公妈厅揽在绿色的怀抱中。然而,岁月的沧桑,公妈厅已变得和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了。
先前我们就居住在这里。从我记事起,二十来间的房子住有八九户,五十多人,拥挤得很。有的没有厨房,就在房门口砌起灶台,权作“厨房”之用。每到烧饭时间,柴草的浓烟弥漫了整座屋子,呛得令人难受。由于住处狭窄,没有一家像现在围在一桌吃饭的。除小孩外,人人都备一菜碗,吃饭时饭碗用五指兜在掌上,饭碗下再压一小菜碗。大大小小都有此“特技”,这样便于自由走动。冬天,男人蹲厅边,坐门槛;热天,到外面找阴凉的地方,坐石板石凳。这是典型的旧农村吃饭时的一道风景,与现代生活极不相称。
那时,立冬时没有钱买什么补品,故家家户户都喂养家禽家畜,以备立冬时补一补。这样家家都养鸡呀,养鸭呀什么的。白天,这些活物放逐到外面觅食;晚上把鸡笼放在厅边或厅前,鸭子们则被罩在深井中。大门对面的墙下一座座猪舍和一个个小厕排列着。热天,臭气扑鼻,令人恶心;雨天,污水横流,又叫人举步艰难。
后来有两户归侨在外建了新居搬了出去,我家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旅外叔叔资助建了新房子,便告别了聚族而居的老屋。改革开放后,家家都有了新房子,公妈厅就没人住了。再过几年,陆续坍塌了。神龛里的那些木主任凭日晒雨淋,公妈厅显得多么凄凉。
后来,有些人认为,公妈厅是先祖繁衍我们后代的神圣摇篮,我们不该住上新居,就让其成了废墟,应该重修,让逝去的先人有个安息之处,又可以作为老人的活动场所,还可以成为教育子孙的活教材。如此提议,大家都赞同,但考虑人力财力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去年初,有人说,本份头四座公妈厅大半已倒塌,没有倒的也成危房,不如以我们这座较有规模的为地基,把其他的三座“合四为一”。想不到这一倡议得到全份头族人的一致赞同,连港胞都赞扬这大胆的设想。真是众人添柴火焰高,不久,数十万资金全部到位。历经半年时间,一座堂皇的公妈厅就矗立在眼前。
这座公妈厅按其原规模外,护厝还加上一层。所有柱子、大门、边门都采用本地优质花岗石经雕琢磨平,刻上对联。大门廊壁上用青色砻石,刻上各种题词。外面墙堵砌上红砖,显得古朴古风。里面所有木料都上了油漆,特别是八仙桌,香案桌及神龛,还镂刻各种图案,又是古色古香。过去埕上那些猪舍、小厕,一律铲平,埕面全铺上石板。为了方便交通,墙外还铺上一条一百多米的水泥大道,连接村外的公路。看到如此幽美环境,精神为之一爽。
不久,公妈厅举行祔祧之庆,港胞都回家参加。他们看到公妈厅旧貌换新颜赞不绝口。
如今,公妈厅简直成了俱乐部。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到此看看电视,下下棋,讲讲古,欢度那夕阳红的美好时光。 林志明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2
土地公供奉案桌下由来
晋江侨乡居家住宅,务必在厅堂中供奉一尊显赫有威且令老百姓亲近的土地公。但奇怪的是土地公神位,竟然安放在案桌底下,使人仿佛觉得此神地位低微。其因何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君临天下之后,一天,携同一个监生著便装走出皇城到一著名酒家小饮,不料宾朋满座,连个席位都没有。明太祖龙眼一扫,发现供奉土地爷爷的案桌空闲着。他走上前把土地神挪到桌下,曰:“土地老头闪一边。”遂坐下同监生对席斟酌。这一大胆的举动,惊动满座,人们深为愕然。过后,老百姓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当今皇上。自此之后,南京城里的老百姓纷纷把土地神从案桌上移到桌底下供奉。这则有趣的故事出自翟颢《通俗编》中引《剪胜野闻》的记述,便成为土地神供奉在桌下的风俗由来。
许宗昶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2
〖佛教的节曰〗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曰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曰的佛
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
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
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曰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
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
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
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
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曰外,在二月八曰释迦牟尼出家曰,二月十五曰
释迦牟尼涅盘曰,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曰,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曰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
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曰,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
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曰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曰,普陀
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佛教节曰表〗
弥勒菩萨圣诞        韦驮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曰          六月初三曰
释迦牟尼佛出家      观音菩萨成道
二月初八曰          六月十九曰
释迦牟尼佛涅盘      大势至菩萨圣诞
二月十五曰          七月十三曰
观音菩萨圣诞        龙树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曰          七月二十四曰
普贤菩萨圣诞        药师佛圣诞
二月二十一曰        九月三十曰
文殊菩萨圣诞        阿弥陀佛圣诞
四月初四曰          十一月十七曰
释迦牟尼佛圣诞      释迦牟尼佛成道
四月初八曰          十二月初八
〖观音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曰        二月初九曰        二月十九曰
三月初三曰        三月初六曰        三月十三曰      四月二十二曰
五月初三曰        五月十七曰        六月十六曰        六月十八曰
六月十九曰      六月二十三曰        七月十三曰        八月十六曰
九月十九曰      九月二十三曰        十月初二曰      十一月十九曰
十一月二十四曰    十二月二十五曰
晋江vs滨 2010-06-19 00:22
民间习俗
喜鹊叫兆喜。古代即有流行,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有“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之句。喜鹊为常见鸟类,叫声及毛色使人愉悦,又以“喜”名,故多视为吉祥,以为其鸣叫枝头,即有喜事将至。
鸟屎落身兆灾。出门行走时,遇鸟屙屎在人身上,其人则以为有祸事将临。若正月初一,或新年第一次出门,或平时每逢初一、十五遇之,则更加惶恐不安。
蛇交合兆灾。以为看到雄雌蛇交配,有祸事加身。
母鸡打鸣,家有不宁。母鸡喂养多年,因输卵管堵塞,生理变态报晨,以为家祸将临之兆。远古时代即有流行。《尚书·牧誓》载:“古人有害,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民间仍视为死人或失火之兆。
左眼跳福,右眼跳灾。以为人的眼皮不由自主的跳动为祸福之兆,左为吉,右为凶。又有男右女左之说。上古即有流行,今民间仍有残留。
耳热面红兆晴。以为人的耳朵发烧,面部非病而潮红,可以预测次日主晴。
晴蜓兆雨。以为红晴蜓云集低飞为将雨之兆。
闰月之年兆灾。不宜婚嫁、造灶。除不得已外,一般不拾骸,不迁葬,不修复坟墓。由于不明闰月是调整季节和月份关系的人为规定,数年才出现一次,故将其与社会上生活中的异相联系,以为能预兆年成之丰歉、人生之祸福。今仍有残留。
扫帚星兆灾。彗星,因头尖尾阔,形似帚,故称扫帚星。以为其出现为灾荒、瘟疫、死亡和战争之预兆。上古即广泛流行,古人称之为妖星。由于彗星运行大部分时间离太阳甚远,故难以经常看到。偶然一现,似乎是突然而去,且形状怪异,故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今民间仍有人信此邪说。
旋风兆灾。以为旋风是鬼走路所带走,遇之以为不吉。若万一遇之则需立即啐一口唾沫。由于不明旋风产生成因是空气流动受阻和受热不均匀所致。泉州地区均有流行,称之为怪风。
晗兰涵 2010-06-28 01:39
春暧花开,春回大地,想不想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去玩呢?还在为苦苦排队买车票回家或者去旅游发愁吗?现在租车出游正成为一种风尚,租辆车到城外潇洒走一回,岂不快哉!
租车出行,舒心又自由。不知不觉春天又到了,感觉刚过完春节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不久,不知您是怎样计划和安排将有的假期呢?您是否打算出外旅游,还是借次机会疯狂购物一番,或是彻底的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一下身心呢?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旅游度假,不论是在广东周边的风景区携家眷小游几日,还是背起行囊和两三好友到心中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挥霍一整个假期的时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能在旅途中有一辆车代步,岂不是更加惬意,您不仅不需要为交通工具发愁,还会因为节省了不少时间使假期变得轻松,玩得更加尽兴,何况如果能自驾车旅游还能去一些坐车去不了的地方,在人迹罕至、风景如画的地方留下足迹和身影,让自己有一个不一般的精彩旅程。
自驾车旅游的种种优点是经常驾车出游的人所津津乐道的,您不妨也租一辆车,体会一下其中的乐趣。
第一次选择旅游租车的李先生说出了他租车的理由:“经常工作,忙得忘记了顾家,想一家人打算去城市周边等地旅游去玩玩这个念头都打了好久,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租车出去最稳妥。主要是考虑去的地方不算太远,如果跟旅行社走受时间和景点的限制,不太方便,而且比坐火车更舒服,更重要的是时间可以灵活支配了,而且愿意上哪儿就上哪儿,随时可以调整旅游路线,很自由。
赶快行动吧,在这温暖和煦的春天租一辆车去旅游,尽享春的惬意!
租车热线:15889610284  4006603168许小姐
查看完整版本: [--常规民间风俗 俗语 谚语 日常用语 歇后语 民谣集锦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