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泽》的世界——张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19:19
=800) window.open('http://image18.360doc.com/DownloadImg/2010/12/0100/7250744_2.jpg');" align="center"> 
《佛泽》的世界——张望=800) window.open('http://image18.360doc.com/DownloadImg/2010/12/0100/7250744_2.jpg');" align="center"> =800) window.open('http://image18.360doc.com/DownloadImg/2010/12/0100/7250744_2.jpg');" align="center">=800) window.open('http://image18.360doc.com/DownloadImg/2010/12/0100/7250744_2.jpg');" align="center"> =800) window.open('http://image18.360doc.com/DownloadImg/2010/12/0100/7250744_2.jpg');" align="center">     张望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研修摄影理论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现定居杭州,独立艺术家,浙江省摄影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从影至今获得国际国内多项重大摄影艺术荣誉奖,其佛门摄影作品的艺术魅力曾深深地感动了一位新加坡人,并使其最终竟在中国出家剃度为僧。2005年,张望荣膺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最高荣誉——冠军,2006年,受邀前往欧洲出任国际摄影评委,为中国摄影界获此殊荣之第四人。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评价其作品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台湾《摄影天地》主编评价其作品曰:“张望大师举凡主题、美学、光影、人性的表现,已超越出神入化的境界”。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与《PHOTO》,法国《欧洲时报》、奥地利《皇冠》、国内《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浙江曰报》等三十九家国内外新闻媒体与报刊杂志先后介绍了张望的摄影作品与艺术人生。2005年,张望被杭州市人民政府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同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破格直接评授国家高级职称殊荣,首开全省文化类高职评审重大破格之先河。2007年,张望获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佛的足迹]是一组表现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与最主要精神渊源,包括敦煌、云风、布达拉宫在内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既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具东方神韵与艺术魅力。佛教文化深刻影响和丰富了国人的精神与生活,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历时九年深入佛门,与僧侣同吃住,与法师共悟禅,将深奥的佛境教义通过影像艺术的形式得以传达,以期带给观众一种空灵恬静之禅美享受。
 

张望作品集《佛泽》

  这些照片曾获得一次次大奖,包括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奖——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奖。媒体称张望是“中国佛教题材摄影作品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摄影家”。

    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

  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PHO-TO》、奥地利《皇冠》以及国内的《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都曾辟出大块版面,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介绍。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净》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觉者》

  实际上,摄影于张望也是客串。他大学里的专业是绘画。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攻读油画时,他便已崭露头角,毕业作品被学院收藏。

  但他却舍弃了。1988年毕业后,他舍弃了分配的工作和干部身份到深圳下海了。

  他对记者阐释这一举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一如花与花盆里的泥的关系,艺术是长在泥里的花朵,花离不开泥;但不长花的泥却肮脏不堪。”

  既然这“花泥”“肮脏不堪”,为何还要下海“淘泥”呢?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客》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礼佛》

  “古今中外,有多少艺术家饱受贫困之苦?莫扎特、梵高、贝多芬,全都贫病交加而死。”他说,“艺术鄙夷金钱,但没钱艺术家却无法维持生活。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也不愿因金钱而仰人鼻息,我要用自己赚来的钱干干净净地从事纯艺术创作!”

       在深圳,他创办了出版设计公司,并很快打开局面,成了业界闻人。

  10年间,他设计的画册获得60多项全国和省级画册书籍装帧设计奖,在告别深圳那年,他在浙江省外宣画册设计评比24个奖项中竟囊括了其中的8项。

  可就在事业处于巅峰时,他再次决定舍弃:1998年,他把企业无偿送人,只身回到杭州搞纯艺术创作。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音》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澄境》  

   “当时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一段时间不为钱操心了。”他说。

  谁都没想到,张望一回来,就一头扎进了天台山佛学院。

  这是他辉煌的起点,日后一幅幅在全国乃至世界获奖的杰作便从这里发轫。

    1962年中秋,张望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书香门第,面对中秋的望月,父亲给儿子取名张望。父亲何曾想到,儿子日后竟会以“张望”为职业。

  对艺术与生俱来的爱好源于家庭的熏染。父亲是报社美编,长于书画文学,叔叔擅长文学与书法。奶奶虽是农妇,却是张望的艺术启蒙者。张望从小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精通剪纸、画画、刺绣等民间技艺,每当奶奶剪纸画样时,张望总会静静地观看,随后便开始模仿,渐渐便“画什么像什么”。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寻佛》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禅静》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佛国》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流年》     “我出生在中国佛教胜地天台,巍峨的殿宇,神秘的僧侣,一直激发着我强烈的好奇。”张望说。

  上大学后,张望在大量阅读中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佛教文化遗产比例很大。

  那么,能不能用图片摄影来表现佛教文化呢?机缘很快来了。

  1999年,天台山佛学院成立,佛学院希望拍摄一些宣传图片及存档资料,他们找到了张望。他尽心尽力为佛学院拍了大量照片。

  初次接触使他对佛门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渴望跟踪拍摄,佛学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望成了佛学院的编外人员。凌晨4时,睡意正浓,木梆声响了,他立即起床;4:30,学僧到大殿做早课;6点“过早堂”(早餐);8点上课。晚餐后是他重要的拍摄时段,他带着相机与学僧们一起散步聊天;周末,学僧外出,或逛街,或购物,他亦跟随拍摄。

     2001年夏,学僧要到普陀山受戒。受戒是佛教徒接受佛教专门机构审查、考察,合格后发给戒牒的仪式,戒牒是合格僧侣的身份证明。受戒者必须在指定的日期到达,逾期则被取消资格。张望跟随近30名学僧赶赴普陀山。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凡圣》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堂》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四季》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心尘》  

      灵隐寺还破例允许他接触寺庙里的任何僧侣,特地派了一个小沙弥做他的助手。灵隐寺有150多位僧侣,许多僧侣都是高学历者,部分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甚至是海归学子。与这些法师的接触使张望对佛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开始虹吸鲸饮地博览佛教典籍,并经常向法师请教。藏经楼重地,僧侣也是非许莫入,但藏主法师却破例允许张望不经请示随时出入,还特许他在藏经楼上拍摄。

  白天,张望跟随拍摄僧侣,晚上则深入一个个僧寮(僧侣的宿舍)与法师们交谈,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僧侣的机会。

  都说做和尚闲适清幽,事实绝非如此。不要说每天凌晨4时即起,就是那繁多的戒律也时时约束着僧侣们的行动。张望获知,受过沙弥戒的僧侣须遵守不少于十条戒律,而上升到比丘戒的更须遵250条戒律。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乐园》

  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张望在灵隐寺拍摄了3年,近年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佛家教义中的“空”玄虚飘渺,难以把握,如何用镜头传递“空”的意境?

     在灵隐寺藏经楼,他发现了一幅绝妙的图像: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他架好三脚架,手按快门线屏息静候。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他灵感勃发: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4年,杭州市需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其中佛教专题交由张望拍摄。这次拍摄使他登上了国际顶尖大奖的巅峰。

  杭州烟霞洞,洞窟幽暗,壁上雕刻着许多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张望在僧人的陪同下前往拍摄。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雕像时,张望怦然心动: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古代异域的神僧与现代的中国僧人,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迷离神奇的画面效果。杰作《烟霞洞之谜——寻佛》诞生了!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空门》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洗心》

  2005年5月,《寻佛》参加被誉为国际摄影界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比赛,获得了最高奖专题组冠军。

  按照奥赛规定,获得最高奖的作者第二年成为奥赛评委。2006年,张望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他是中国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家。

    2007年,他的系列摄影专题《佛的足迹》获得中国最高政府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填补了金像奖佛教题材的空白。业界评价:张望独创一种用空灵虚幻来表现佛教教义的风格,他的作品充分传达佛教文化的内涵,用视觉艺术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达了佛门特有的禅意美感。

  此外,在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他的《禅静》和《过堂》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奖和三等奖。

  佛门摄影9年,张望的系列作品获得“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大奖;他历时3载设计并摄影的画册《灵隐寺》获得国际国内十大摄影、设计奖;他担任总摄影的杭州大型文化丛书《西湖全书》第一分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在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他的佛像摄影作品被作为大会开幕式主题形象展示于来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天外》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幻灭》

  张望的摄影作品还引发了一段传奇故事。

  2003年,英联邦高级财政官员、新加坡籍人士陈永宏看了张望的中国佛教摄影作品非常震撼,在作品的昭示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决心遁入中国佛门。经国家宗教局批准,陈永宏于2007年在天台山剃度出家,终生为僧。

  此事在境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有学者评价: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批准在中国入教,表明中国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表现。

    “我的未来目标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进入世界顶级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张望说。

  要抵达目标并非易事。10年的消耗,张望的经济库存已渐见囊底,他又要为他所鄙夷的金钱操劳了。但张望对前景充满信心:“我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佛泽》,是一本“影像中国佛学文化”的读本,图文之间,渗透了摄影家张望在佛门中历经九年所参悟的大智大慧,却是用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式,告诉人们许多生活中随处可得的哲理。他在九年中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同时通过镜头中的光影变幻,超度了一般人难以想象 的神秘体验,完成了一次从身体到心灵的洗礼。 
 
    在虚实之间缓缓铺开,一张一弛体贴自然,让人读来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快感。他的全景画面寓恢宏气势之间不失灵动气韵——才浏览了天台上密不容针的寺院、溪流和丛林,又见佛学院学僧参谒天台宗智者大师说法处的博大空灵的意境,或是山上学僧与山下灯火辉煌的天台县城遥遥对望的虚无……他的特写画面更是出神入化,最喜欢那幅学僧顿悟的低调作品,侧逆光下的回眸瞬间,将人生的诸多困惑融入了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还有虚实之间的处理,绝非是为了展示摄影家的表现手段,而是在一种若即若离的时空转换的瞬间,信手拈来的妙笔生花——或是景深的虚实,或是慢速快门的虚实,让佛教艰深的道悟,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礼仪。比如那幅奥赛获奖作品《过堂》,将一种虚实之间的人生哲理,通过流动的光影缓缓铺陈开来,韵味十足。
 
    通过张望的镜头,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如果你对佛学文化有兴趣,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入门读本——让平凡的心灵也浸润一下佛家智慧的泉流。如果你对摄影情有独钟,则更应该细细浏览全书,它可能就是一本从入门到进阶的摄影读本,带你突破艺术创造的瓶颈,得以一览众山之小。至于你读完全书,是否会和英国艾克斯特大学硕士、曾为英联邦财政部官员的新加坡人陈永宏先生那样,深受张望佛门摄影与文学作品的感染,最终在中国天台山剃度、终生为僧——我不敢有奢望。但是最后摘录对张望的评价,还是应该一读的。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这样说:“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台湾《摄影天地》主编则是这样评价的:“……张望大师他已将禅学造诣融入了摄影技巧之中,举凡主题、美学、光影、人性的表现,已臻出神入化的境界。”    不过,想达到张望的境界,你是否有九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准备?然而我所希望的是,中国摄影界应该多一些静下心来面壁十年的“智者”,而非心理浮躁的沽名钓誉者。 

    这是一双慧眼对佛教文化的张望,是作者张望倾情9年的成果:《佛泽》,淡黄色的封面,书名下,一个圆形镜头聚焦着一个正俯伏在地虔诚朝拜的僧人。

  打开《佛泽》,是一篇篇深入佛门的传奇历程;100余幅佛教题材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来历不凡。 






     梦幻泡影

洗心

五台山的清晨


顿悟

 


神游




佛的足迹--轮回




佛的足迹--天外



佛的足迹--四季



佛的足迹--岁月




佛的足迹--心尘



佛的足迹--礼佛



佛佛的足迹--过客



佛佛的足迹--佛国




佛的足迹--乐国



佛的足迹--过堂



佛的足迹--禅静



佛的足迹--澄境



佛的足迹--凡圣



佛的足迹--梵静



佛的足迹--觉者



佛的足迹--寻佛



佛的足迹--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