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工兵:为中国战略导弹筑巢14年 未见过真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00:45

夜静,秋山空。月出,惊山鸟。

星空下,龚晓斌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身后小山坳里,卧着静静的、小小的营区;再往后的山深处,潜隐着静静的、深深的导弹洞库;再往后的山外面,是静静的、辽阔的麦地稻田,是静静的、温暖的城市乡村。

作为一名导弹工兵,龚晓斌知道,自己的阵地在大山深处这小小的角落,自己的坚守却是为了山外面一个大大的和平的梦,自己的使命就是打造捍卫和平的战斗力链条上这一默如雷的一环。

龚晓斌深深爱着自己的阵地,深深体悟着导弹工兵的心。与他长夜促膝而谈,仿佛在聆听一条山间小溪流过心田……

一个工兵的使命:我有许多第二故乡,那是一座座无名大山

一个人穿上军装走出故乡,他戍守的地方,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导弹工兵龚晓斌和战友有许多第二故乡。然而那不是一串城镇乡村的名字,而是一座座人迹罕至的大山。

这是珍藏在龚晓斌记忆深处的一座座山,只能回味,不能倾诉。那些坐标,是机密绝密,是共和国安危所系的和平盾牌。记者与龚晓斌促膝而谈的深山工地,是他的第多少个第二故乡,只能秘而不宣。

在被允许的范围内,龚晓斌给出这样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从军15年,完成10余个重点导弹阵地工程测绘任务,测绘控制点近万个,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他“打前站”的阵地,达8个之多。“打前站”就是在每个阵地开工前,按照上级的设计图纸,先期进到山里去寻找阵地的坐标,测绘洞库切口、打出安家场坪、测设接近道路,为大部队进驻施工打好基础。

回忆那些与高山深涧、密林荆棘、风雨雪雾、毒蛇野兽打交道的日子,龚晓斌轻描淡写。可这样一个细节令人难忘:有次“打前站”,和龚晓斌一道进山驮运物资的骡马,累死了3匹。

8次“打前站”,意味着龚晓斌8次作为第一个探路者,开垦了8个为导弹筑巢的处女地。这是一个导弹工兵永远的骄傲。

龚晓斌笑着说,他记得所有走过的山川沟壑,而那些大山深处的崖石草木,也都认得他。

15年来,龚晓斌曾荣获第二炮兵首届十大优秀士官等诸多荣誉,在这些奖章奖状的背后,雕刻着穿行深山幽谷的足迹,雕刻着维系祖国安危的导弹地理图。

一个战士的感恩:举起我心中的火把,照亮没有凯旋的征途

提起火箭兵,人们脑海中往往是长剑飞天惊天动地的一刻。然而那耀眼的烈焰,照亮的是发射部队官兵的脸庞,映衬的却是导弹工兵的背影。

龚晓斌轻轻对记者说,当那辉煌一刻到来时,导弹工兵早已走进了下一座深山,去建设下一座阵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弹工兵脚下,是没有凯旋的征途。

近些年,第二炮兵迎来了阵地建设的一个高峰期。龚晓斌和战友们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考验,更面临着阵地建设理念、施工技术升级换代的挑战。

可以说,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要完成的,是与时间的赛跑,龚晓斌是这个队伍里的排头兵——

他用80天掌握了一般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工程测绘专业技术;他熟练掌握26项工兵技术中的23项,会操作6种工程机械装备,堪称“全能工兵”;他是第二炮兵历史上第一位战士技术员……

说起这些,龚晓斌有着朴素的语言:没有部队,我也许在家里种田,也许在城里打工,而绝不会有机会为导弹筑巢安家、建设阵地,这可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从事这样的崇高事业,我该如何感恩?就得用精益求精的技术,用经得起历史检验、战争考验的工程质量回报。

这,是一名军人心中的火把。

正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大时代,给了原本平凡的一名名军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契机和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龚晓斌在完成一个现代工兵的自我重塑的同时,也完成了内心深处的精神重塑。

在龚晓斌和战友手中,中国战略导弹阵地军事地理图每天都是新的。这里面,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匆匆的脚步声,更是一个大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急行军。

一个军人的坚守:为战争而生的军人,别怕被和平遗忘

一个民族总得有一些耐得住寂寞的人,为了国家昌盛和平坚守着寂寞的事业。

导弹工兵,就是这样坚守寂寞的一群人。

无论走进哪座深山,龚晓斌床头都贴着同一张作息时间表。再苦再累,他也得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士兵一样工作、生活。

然而,这是一张形同虚设的时间表。一个导弹工兵的战斗生活,模糊了白天黑夜、阴晴晨昏。

“打前站”,他们在一个个深山“无人区”里风餐露宿,山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

进入施工阶段,他们在坑道里夜以继日,坑道外的日升月落,都化作了无休止的掘进……

工地营房,电视、广播常常因山遥水远而收不到信号,报纸信件更是一种奢望,兵看兵,数星星,只有战友们几把口琴、吉他,偶尔弹奏寂寞的音符……

作为技术员,龚晓斌更是长年累月守在坑道里,测绘,丈量,计算……

这一切,需要沉心静力,需要淡定坚守,需要超人毅力。

因为工作性质,他从不向家人提及自己干些啥,父母只知道自己有个永远不知身在何处的工程兵儿子,妻子只知道自己有个一去数月就无音信的丈夫。

除了亲人,更多时候,没有人会想起他。仅有的那些入伍前的同学,他也从不联系。如果不是翻动旧照片,不是闲散时偶尔回忆,不是他作为默默无闻的工程兵的一员受到广泛宣传——龚晓斌基本上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今年9月下旬,龚晓斌走出大山,作为唯一的士兵代表,进京参加“第二炮兵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座谈会”。大都市,让他感到新奇。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的心又飞回了大山。也许你说他远离现代文明,但这位导弹工兵掌握着在都市专业院校里都称得上高深精尖的技术。

军人为战争而存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准备时期,为遏制战争而默默耕耘的军人,就别怕自己的寂寞角落,被身在和平幸福中的人不经意地淡忘。

龚晓斌,就是这样一个兵。

一片真情的倾吐:命运用刚强支撑,人生得活出精彩

东方既白,踏着秋露回到宿舍,龚晓斌拿出他珍藏的两张照片。

一张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大阅兵时,大国长剑昂首经过天安门的画面——龚晓斌说,为导弹筑巢14年,还没见过真的导弹,但看着照片上的导弹,心里就升起崇高的自豪。

另一张摄于1999年7月1日。画面里,深山坑道的岩石作业断面上,探照灯把鲜红的党旗照射得格外鲜艳,龚晓斌和战友们一起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龚晓斌说,不是唱高调,而的确是为自己是一名军人、一名党员而自豪。

这两张相隔10年的照片,是龚晓斌军旅人生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等人生角色的精神支柱。

2006年11月6日,龚晓斌正肩负某重点工程测绘任务。远在故乡湖南的妻子李剑辉,独自生下他们的儿子龚轶。8个月后,他才赶回家与母子见上匆匆一面。

2009年12月9日,某重点国防工程进入攻坚阶段,龚晓斌奋战在一线。此时,身患重病的父亲悄无声息地走了。父子诀别,他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从2008年初,龚晓斌就一直被腹痛腹泻折磨,然而为了不耽误施工,他藏起了卫生队给他开的13张到大医院就医的转诊单。2009年9月,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术后1个月,他便回到大山工区,他说:“只要投入工作,我就被一种深深的幸福包围着,这对我就是最好的休息和治疗。”

如今,龚晓斌正乐观地度过术后的5年观察期。按政策,他可以评残,享受国家终身保障待遇,但必须得脱下心爱的军装。他说:“即使有一天我倒下了,也要倒在工区的阵地上。”

这就是照片背后的故事。命运也许无奈,但人生得活出精彩。

窗外,晨光笼罩大山,雾气氤氲阵地,深爱祖国和平之美的人,都会陶醉于这幅深山导弹阵地的晨曦图。(记者 丁海明 特约记者 韦存韧 李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