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百事,只激动了一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3:18
接下来战斗更残酷
天府可乐总经理钱黄接受本报专访称,未来是未知数


走进石坪桥原百事可乐厂址旁一幢破旧的小楼,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总经理钱黄的办公室就在4楼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墙上贴着破了一角的五笔字根表,已过时多年的蓝色丝绒窗帘,灰黄老旧的档案柜,让这里弥漫着一股上世纪80年代落伍国有企业的气息。
钱黄在天府可乐与百事合资过程中坚守16年,亲眼见证了一个当年重庆的知名大型国企从辉煌到没落直至在市场上完全消失的悲壮过程,虽然终于赢来一场诉讼胜利,但昨天,钱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还有很多未知数。
天府可乐衰落16年
他一直选择的坚守
记者:16年过去了,从合资那天起,你就在这幢破旧的小楼里办公吗?
钱黄:这里原来是天府公司的单身职工宿舍,4楼一底,我现在身处的这层楼是原来的男职工宿舍,楼下是招待所,十几年都没什么变化。
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成立合资公司,原来厂里的1123名职工,只有430人去了合资公司上班。剩下的就留在了厂里,每月工资仅300余元。当时我正在天府可乐公司品控处工作,合资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要我过去当品控部的主任,不过我拒绝了。
记者:为什么?
钱黄:我那时29岁,心里正充满了创业的雄心。天府公司让我留下来主管资产管理处,负责找投资项目。我心想,去合资公司上班,每月工资不过多100多块钱,而留在天府,有机会大干一场,发展的空间大多了。
天府有两次再创业
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记者:要重新创业,资金何处来?
钱黄:合资公司付了近七百名职工3年的生活费,有400多万元。当时大家都很天真,以为靠这笔钱用3年搞新项目,而3年后合资公司开始赢利,就可以为我们的创业项目“输血”。可没想到,合资后公司连续12年报亏,最后百事可乐以1.3亿元买断了中方的股权。我们的希望一年年落空了。
最初,公司提出做多功能饮料亭,类似于目前的书报亭,既卖饮料又卖书报,还可以供应打电话服务。1996年,我们把样板亭都搭好了,不过重庆出了个新政策,对违规占道经营开始清理,这个多功能饮料亭项目搁浅了。
记者:后来有新计划吗?
钱黄:公司研究了几年,觉得还是做饮料。1998年,我们花50万去河北廊坊买了条饮料生产线。因为合资公司当时在生产天府可乐,所以,我们生产的饮料就改了个“天鸟可乐”的名字,产量很小,大都销到主城城乡接合地区的一些小超市和綦江、大足、梁平等偏远区县,一年不过卖百把万元。
记者:一年百把万,可谓杯水车薪。
钱黄:的确,不过为了公司几百号人的生计,只有努力维持。
当时我已是天府公司的副总经理,专门负责跑市场。记得那时买了一台长安面包车,每天一早就要去联络客户、送货,有时深夜才收工。有一次,天不亮我就开车出发,走长寿、垫江、梁平,等开到忠县已是深夜12点了,所有的旅馆都没房间了,我只好把车停到路边,在车上睡了一夜。
苦苦维系了五六年,到了2005年,饮料行业开始强制推行QS认证,要通过认证,起码要再投资上百万元,这成了压在骆驼上的最后的一根稻草。
员工工资越来越少
我的压力前所未有
记者:2006年时你当了公司总经理,这段时间你有何感受?
钱黄: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买断股权拿到的1.3亿元,除了填补多年累积下来的债务,已所剩无几。苦等多年的员工,也没能盼来春天,他们的工资,在扣除养老保险后,拿到手的钱反而越来越少,最低的仅有90元,最多的也不过200多元。在这个物价看涨的年代,一两百元能有什么用呢?有的员工因为没钱给孩子缴学费,恩爱夫妻也以离婚收场。这两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我都只能坐在办公室里,对他们的状况深感无能为力,很愧疚。
记者:曾经有一个去合资公司的机会摆在你面前,时过16年,如果让你重作选择,你会怎么选?
钱黄:我的选择不会变。这么多年,我眼睁睁看着留在公司的人像流水一样,不断有人跳槽离开。但我一直相信,坚持到最后总会有希望。你可以说我执着也好,固执也好,就像炒股一样,熬到最后终有出头解套的一天。
靠生活费打赢官司
未来的官司更残酷
记者:你后悔过吗?
钱黄:不后悔。我也曾心灰意冷,亲戚劝我干脆辞职不干算了,出去创业的机会一大把。可转头一想,底下还有几百人在苦苦守候,他们都要靠公司养活。而我18岁就进入了天府可乐公司工作,在这里已经待了26年,这份感情不是轻易就能割舍的。
我唯一的遗憾是,这么多年寻寻觅觅,都没有找到一个好项目,大好的机会被我们白白浪费了。
记者:官司打赢了,你心情如何?
钱黄:下面的员工都很兴奋,但我仅激动了一天,就清醒了。因为接下来如果要打商标权官司,将是一场更残酷的战斗。之前的起诉费都是员工一点一滴的生活费积累起来的,我们输不起。眼下公司正在咨询各方专家作评估,不会盲目启动新一轮诉讼。
人物档案:
钱黄,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党委书记兼总经理,1984年进入天府可乐,1994前担任天府可乐品控处主任,合资公司成立后,1996年任天府可乐资产管理处处长,1998年当上总经理助理,负责生产自救,2000年为公司副总经理,全面主管生产,2006年起开始担任公司总经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徐菊 曹嘉智采写


天府可乐负责人钱黄和品牌创立人李培全拿出当年两乐合资“蜜月期”拍摄的广告,表示“天府可乐”将重出江湖。本报记者 杨新宇 摄
天府告赢百事后续
天府曾占据7成可乐市场,工厂覆盖全国
走进天府可乐位于石坪桥的老厂大门,眼前一片废墟,以前轰隆隆的车间生产声没有了,设备已经搬空,9层楼高的办公楼墙上,玻璃窗破成了大洞,摇摇欲坠,厂区很多地方长出了杂草。
记者在唯一一栋有人上班的红砖办公楼看到,这里是以前天府可乐集团的单身宿舍,楼道没有灯,里边的桌椅基本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家当,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曾与世界500强巨头百事可乐合作的企业。而70多岁的李培全是天府可乐兴衰的亲历者。
占据7成国内可乐市场
“当时,很多人都要开后门、托关系才能进入天府可乐公司工作。”在工资水平只有100多元的上世纪80年代,天府可乐的工人工资有200多元,还有福利分房。
李培全是天府可乐公司的重要人物,他1978年进入天府可乐前身重庆饮料厂,担任厂长,直到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合资后,他才退休,他是天府可乐公司的创始人,见证了天府可乐的兴衰。
“最辉煌的时候,旗下灌装厂达到108个,除西藏和港澳台没有外,工厂几乎覆盖了全国。当时的天府可乐,占据着国内可乐市场70%以上的份额。”李培全回忆,当时的天府可乐曾作为国宴饮料进入人民大会堂,随后以其特有的口味迅速打入莫斯科市场,还出入于美国世贸中心,与百事、可口可乐有过交手。
见证牵手百事,很纠结
就在天府可乐如日中天的时候,全国的可乐市场开始受到来自国际可乐巨头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冲击,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利用外资改造国有老企业"的方针,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联姻”。
“当时也与可口可乐有过接触,可口可乐的要求比较苛刻,而百事可乐承诺与天府可乐一同发展。”1994年1月18日早上,李培全代表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代表正式签约,成立重庆百事天府公司。“当时的心情很纠结,不是我们与世界500强牵手的喜悦,而是对天府可乐前途的隐隐担忧。”李培全说,当时重庆并没有国外可乐的踪影,就是签约时的百事可乐样品,还是从成都的一些涉外酒店收来的,他不知道,几年后情况会怎样。
1994年合资后,李培全退休了,而他的担忧却变成了现实。
昔日辉煌
天府可乐的生产厂房一片萧条。
天府重生,前途难料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实力悬殊的官司,如果不是与“百事可乐”这个世界知名品牌打官司,估计现在的80后90后很少有人知道,可乐行业还有“天府”这个品牌。
这个曾在全国叫得响当当的知名可乐饮料,它曾经昂首进入人民大会堂国宴,也曾经以其独特的配方和口味打入莫斯科,甚至进入美国世贸中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可乐品牌,最后却遗憾地倒在了通往世界名牌的路上。
现在,曾经的一代名饮天府可乐宣布要重振旗鼓,重出江湖,这一消息,让天府100多名待岗员工又看到了希望,但是,天府可乐复出,前途却雾霭重重,让人担忧。
天府可乐要回了属于自己的配方和技术,且不说,现在的天府可乐公司已经山穷水尽,连打官司都是靠法律援助,就算真的生产出来了,现在的市场,早已不是当年国产品牌一统天下的年代,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几乎垄断了可乐市场,天府可乐凭借一个特殊的中药配方,如何与两乐抗衡?而市场,仅仅靠怀旧是远远无法支撑的。
记者手记
“何时恢复生产?”
“天府可乐何时恢复生产?如果资金不够,我愿意投两万。”昨日一早,天府可乐集团工会主席蒋忠英就接到卓大红的电话。卓大红是原天府可乐公司调度室主任何长贵的爱人,两人以前都在天府可乐工作,后来内退了。卓大红说,投资两万对她并不容易。
“我甘当义务销售员”
退休职工张辉英原是天府可乐的库管员,在看到报纸刊登的天府可乐要回配方的消息时,连忙乘车到公司咨询详情。她说:“虽然市场上有14年没有见到天府可乐,但是要说销售,哪有卖不出去的哟?我甘当义务销售员。”
员工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