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3:52
 

  


一、毛瑟军用手枪概述

十九世纪末德国的著名枪械发明家彼得保罗毛瑟由于其设计的步枪装备而闻名于世界许多国家军队。他是在1870年才开始对手枪感兴趣的。1878年,他设计了一支灵巧的左轮手枪,但该枪并未被德国军队采用。于是,他开始转向半自动手枪。1895年,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军用自动手枪诞生了,这就是7.65mm毛瑟自动手枪。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自动手枪陆续投入实用。从1893年开始批量生产的自动手枪是博查特手枪(Borchardt Pistol),在同一时期,勃郎宁手枪(Browning Pistol)和毛瑟手枪都还处于实验阶段,离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


毛瑟手枪设计工作始于1893年,1895年3月15日完成样枪设计,发射毛瑟兵工厂在C93式7.65mmx25mm博查特(Borchardt)手枪弹基础上改进的7.63x25mm毛瑟手枪弹。其主要结构及原理是: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闭锁卡铁起落式,弹匣供弹,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并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这些结构原理的发明,使手枪的功能更趋完善,并在毛瑟兵工厂沿用了43年之久。此后,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命名为M96式7.63mm毛瑟军用手枪,全称为“M1896式7.63mm毛瑟半自动手枪”,1899年意大利海军首先列装了此枪。


进入20世纪,毛瑟兵工厂又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型号的毛瑟手枪。其中还有9mm口径的,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大部分还可安装枪托(手枪套)。弹匣容弹量也分好几种。除德国外,意大利、土耳其、俄国等开始陆续装备毛瑟手枪,以取代转轮手枪。毛瑟手枪的问世及应用,标志着自动手枪在20世纪初已露出端倪。


毛瑟手枪是毛瑟组织弗德勒兄弟三人设计的半自动手枪,以毛瑟命名,它是由在德国毛瑟兵工厂供职的费德勒三兄弟发明的,而非毛瑟本人。在传说中,驳壳枪是毛瑟公司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闲聊设计出来的。为什么会有争议呢?

第一是该枪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因此有人以此为毛瑟积极参与的明证。但是德国的专利法,允许公司作为代表申请人及专利拥有者,不像美国,必须由发明人具名,再将专利权转移。不过,毛瑟手枪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


第二个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枪、毛瑟手枪,都没了出生证明,大家只有用猜的。烧毁的记录中也包括了研发日志等文件,因此毛瑟手枪到底是谁发明的,至今仍有争议。

 


毛瑟手枪在毛瑟兵工厂又称菲德勒手枪,是该三兄弟与其有极大关系的另一明证。


当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毛瑟手枪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M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大量采用毛瑟手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而毛瑟手枪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毛瑟手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


各国军队不大量采用毛瑟手枪装备军队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格太高,每把在当时就要25美元,而同时期其他的手枪格不过才几美元。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但在中国由于战乱需求和军队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而且为手枪又不在当时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的军火之列,所以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一直到韩战,毛瑟手枪几乎无役不与,和中国现代史紧密的缠绕在一起。


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冲锋枪逐渐的普及,毛瑟手枪的光芒日渐黯淡,以至最后彻底隐身在各个博物馆里。美国有的枪械店至今还有毛瑟手枪展示,只是当镇店之宝,不再出售了。


德国M1986式7.63mm毛瑟自动手枪

产品名称:毛瑟M1986式7.63mm手枪(Mauser M1986 7.63mm Pistol)

 

生产单位:德国奥伯恩多夫-毛瑟有限公司(Mauser-Werke_Oberndorf_GmbH,DE)

现 状:停产

用 途:杀伤近距离有生目标

性能数据:

口径---- 7.63mm

初速----427m/s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发射方式----单发

供弹方式----弹仓

容弹量----10发

全枪长----311mm

枪管长----140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1.25kg

配用弹种----7.63x25mm毛瑟手枪弹

结构特点: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弹仓供弹,由于动作可靠,做工


图片:


  


  图片:

 


  


  二、毛瑟军用手枪的特点


  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的外形独特,方枪身,细长枪管,圆形握把,弹匣位于扳机的前方,从外形上极易辨认。它采用的是管退式自动原理,发射后枪机和枪管一道后坐,运动2.5mm后,枪机脱离枪管继续后坐,完成拉壳和抛壳,然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复进,推弹人膛,完成一个循环。标准型枪枪管长133毫米,枪长305毫米,重1.16千克,短型枪枪管长97毫米,枪长218毫米。


  毛瑟手枪弹匣容量一般有6发、10发、20发几种,6发、10发是固定弹匣,M1932式都是10发和20发的可拆弹夹。西班牙生产的毛瑟冲锋手枪有固定弹仓和可拆弹夹两种,固定弹仓的容弹量又有10发、20发两种,可拆弹夹除了常见的10发、20发外,还有少见的30发、40发弹夹。对毛瑟手枪情有独钟的中国在几年内就仿制了毛瑟M1932式冲锋手枪,具有的文献记载,曾有15响和24响毛瑟冲锋手枪,但不知产于何地。


  枪管的长度一般来说,以133mm和140mm为多见,短管的则多为97mm,西班牙制的毛瑟仿制品中,枪管长度有155mm和181mm数种,这都只是较长见的,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几个标准。


  口径方面,毛瑟手枪原设计是C93式7.65mmx25mm博查特(Borchardt)手枪弹,因为那是当时生产中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博查特式手枪(Borchardt)并不成功,但后来根据博查特式手枪结构方式改进为P-08卢格(Luger)手枪却成为一代名枪。毛瑟手枪生产时,改为7.63x25mm,又称.30毛瑟(Mauser)手枪弹,大受欢迎,一直到停产,都是主要的口径。

 


  毛瑟手枪的主要口径为7.63mm。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手枪流传甚广。在一次大战后,1916年,德国将许多毛瑟手枪改用9×19mm帕拉贝鲁姆枪弹,因而被称为M1916式9mm毛瑟手枪。.30毛瑟手枪改为9mm很容易, 因为两者的弹壳底径几乎相同,9mm子弹较短,所以除了枪膛、枪管内径须要放大,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状。在这些枪的握把上均刻有漆成红色的大大的9字,以供区分,收藏家称为大红9。除此之外,还有些手枪发射9mm毛瑟手枪弹,但这种弹太长,无法与其他9mm弹互使用。


  另有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根据M1896式7.62mm毛瑟手枪曾经生产过发射11.43mm柯尔特手枪弹(.45ACP)口径的毛瑟手枪,由于是民国十七年量产,称为一七式,在枪身右侧刻有生产年度,如“民国十八年晋造”等,左侧是“一七式”,均为篆书。这是全世界唯一生产这种口径毛瑟手枪的例子,因此在收藏家之间很有名。


  毛瑟手枪的正式装填方式,和毛瑟步枪相同,用10发装的桥夹,由上方压装,无论是7.63mm或是9mm,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如果没有,5.56x45mm的桥夹也可以凑合著用。固定弹匣型如果没有桥夹,几乎无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枪机一手装弹,再同时用两腿把枪夹住。


  在现代手枪中,毛瑟手枪用起来不算是舒适,类似于枪弹的握把的设计,对任何人而言都不称手,在美国一般称之为扫把柄,但是中国人因为深受盒子炮的影响,曾在自制其他的手枪时,竟也仿造采用了这一种握把。


  毛瑟手枪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是它的枪套倒转后驳装在握柄后,立即转变为一把卡宾枪,成为肩射武器。这是当时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传到中国后,成为一种惯例,不论是白朗宁(8寸1900型)、转轮枪、后来的毛瑟M1912、M1916、M1932等型号及各国仿制各型,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这也是毛瑟手枪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毛瑟兵工厂也生产过长管带枪托的骑枪型,但产量不多,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产。


  毛瑟手枪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它的照门,刻度高达800m或1,000m!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事,即使有人能对1,000m的目标,用手枪瞄准射击,纵然7.63x25mm毛瑟手枪弹是一种高初速的子弹,在飞行1,000m后也没剩什么力量了。

 


  勤务保养时分解一支毛瑟手枪基本不需要专用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毛瑟手枪发射机构的零部件象拼图一样结合在一起,精密、复杂的结构和可靠性,充分体现了日尔曼民族在机械设计和加工方面的天赋。但是这种结构加工生产难度较高,生产时需要多种机械加工设备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一支毛瑟手枪要经过几百道工序的加工、修整、装配才能完成,费工费时,造很高,不适合大量生产装备,所以除旧中国外没有国家列为制式装备大量列装。


  毛瑟手枪在其生产的1896年至1939年四十多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毛瑟手枪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有史以来,没有几把枪能有这样的定位。也许是因为这样,在拍摄星际大战时,才会想到让汉索罗使用的雷射手枪,以毛瑟手枪改装。在新中国军用手枪中有一种1980年式战斗手枪,这是驳壳枪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全新设计的唯一一种类似驳壳枪的军用手枪,1980年定型,此枪原预备配备连、营级军官,由于短突击步枪的研制成功和冲锋枪的微型化,没有列装,再也没有重现毛瑟手枪的辉煌。


图片:


  


  三、毛瑟军用手枪的称呼


  毛瑟手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在毛瑟兵工厂又称菲德勒手枪(Feederle),中国称“驳壳枪”,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子枪”的。

 


  有全自动功能的毛瑟M1932式7.63mm冲锋手枪,其最大特点:自动装填并能连发,使用10发、20发可换弹匣,我国对其称谓多样,例如"二十响驳壳枪"、"盒子炮"、"自来得二十响木壳"、"快慢机"等等。毛瑟兵工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


  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见诸于公牍之一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廿年之后才会出现。


  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兵工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兵工厂无关。


  许多人也称毛瑟手枪为C96(Construktion96━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毛瑟手枪,与Bolo一样,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


  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党人,因为3.9寸的毛瑟手枪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其风行的程度,由后来的7.62x25mm托卡列夫(Tokarev)子弹,外形诸元与7.63x25mm毛瑟(Mauser)手枪弹尺寸几乎完全相同可见一斑。


图片:

 


  


  图片:


  


  四、毛瑟军用手枪的区分


  自毛瑟手枪从诞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除德国奥伯恩多夫-毛瑟有限公司生产外,西班牙、日本都曾大量仿制,特别是中国,从1901年开始,汉阳、青岛、太原、沈阳、大沽、长沙等11家兵工厂先后进行仿制。这还只是政府控制的规模较大的兵工厂,那些军阀自办的小型兵工厂,也都纷纷效仿,到底有多少家兵工厂生产毛瑟手枪,又生产了多少毛瑟手枪,已经难以计数。各国的仿制品有的是原样仿制,有的又略有改进,德国也一直不停地改进,这样,就使各种型号的毛瑟手枪达到数十种,还不算同一型号的不同枪管长度的手枪。


  此外,德国驳壳枪还出口东南亚、南美洲、土耳其以及巴尔干半岛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数量不等地仿制。这些口径以及局部外观或构造不尽相同,镌刻铭文各异的驳壳枪,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也曾不同程度地流入我国。但根据铭文还是比较容易识别国别的。

 


  1、奥伯恩多夫-毛瑟有限公司原产毛瑟手枪


  毛瑟兵工厂在生产毛瑟手枪的四十多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是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一般常有M1912型、M1920型之类的称呼,事实上毛瑟兵工厂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型号,大多是收藏家后来才赋予的名称。对原产毛瑟手枪不难识别。除了在枪管弹膛部的上平面上刻有"WAFFENFABRIK MAUSER OBERNDORF A/N"字样(意为"奥伯恩多夫毛瑟兵工厂"),以及在枪的下部分(即机匣)的右后平面上,刻有"WAFFENFABRIK MAUSER OBERNDORF ANECKAR"和"D.R.P.u.A.P "(意为"德国国家专利和其他专利")等字样外,还在弹匣槽左侧,刻有繁体汉字"德国制",机匣左后平面上,则刻有毛瑟旗标。


  因为原始记录丧失,目前收藏家用来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另外也根据毛瑟手枪的零组件的特征来区分,其项目有:


  1)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突起,后来改成大圆孔,最后改为小圆孔,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一共有六种。


  2)枪身表面的纹路。最早有铣出的减重凹痕,后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镜面盒子”,最后又回到铣窝的表面,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3)握把。大红九(Red9)自成一系,有两种,其他至少还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4)保险。1930年后,包括速射型,换装通用保险片。在上保险时,扣下扳机,击锤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针。在此之前,有三种不同的保险片设计。


  5)撞针。早期用锁片固定,后来用单榫,最后改成双榫,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6)退壳钩,有大小两种。


  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照门、刻字等。以这些方式,大致可以决定一把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的年份。


  初期生产的7.65mm毛瑟半自动手枪


  该枪没有表尺,仅有缺口式照门。弹仓容弹量有6发和10发两种。其中6发弹仓的枪全长为250mm,10发弹仓的枪全长为260mm。在其外表面上,均刻有"MAUSER"字样及旗标。

 


  M1896式7.63mm毛瑟半自动手枪


  通常称之为十响驳壳枪,其与毛瑟M1932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快慢机机构,采取固定式弹仓供弹,装弹具为10发桥形弹夹。此外,还有两种较早期生产的毛瑟构造与上述后期生产的大同小异,只是弹仓容弹量有6发、10发或20发的明显区别。在这些半自动驳壳枪的机匣组件的左面或右面,刻有"MAUSER"字样及旗标。


  M1916式9mm毛瑟手枪


  1916年,有许多毛瑟M1912式手枪改用9×19mm帕拉贝鲁姆枪弹,因而被称为毛瑟M1916式手枪。在这些枪的握把两侧上均刻有漆成红色的大大的9字,以区别7.63mm驳壳枪,收藏家称为大红9。


  M1932式7.63mm毛瑟冲锋手枪


  德国M1932式7.63mm毛瑟冲锋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932年定型生产的M1898系列自动手枪的最后一种产品。我国对其称谓多样,例如"二十响驳壳枪"、"盒子炮"、"自来得二十响木壳"、"快慢机"等等。其最大特点:自动装填并能连发,使用10发、20发可换弹匣,故也称之为冲锋枪。其机匣左侧、扳机护圈后方装有"桃形"的快慢机,机匣右侧、扳机护圈前方装有弹匣扣,有效射程比一般手枪远,能在100m的距离内可靠地杀伤目标,初速为4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