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萧萧和他的《灯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07:36

台湾作家萧萧和他的《灯火》

(2010-07-22 21:24:00) 标签:

杂谈

                                  台湾作家萧萧

                                       童年时的萧萧

     萧萧本名萧水顺,民国三十六年生于彰化县社头乡朝兴村。其曾祖父是晚清的秀才,在乡里声望颇高,曾经拥有三个歌仔戏班,远近驰名。后来家道中衰,戏班遣散。在曾祖父、祖父相继过世之后,萧家的家庭重担,全靠祖母独力撑起。

     祖母一再对萧萧说:“你阿祖是秀才,做一个秀才是真不简单。”萧萧也就在这样的期望下,熬夜苦读,冀望十年寒窗后的一番成就。

    萧萧的父亲是一位终年忙于农事的农人,也是一位为家计奔波的父亲。在稻香路一书中,萧萧这样叙述着:“三分地的收成,一年只能换取七千块。面对割稻、粜谷、卖菜、卖龙眼、剖篾片,终日勤劳的父亲,仍要面对讨债人的压力。往往日夜的辛劳、夫妻的努力,刚刚够付三个月的利息,还要隐瞒老母、稚子,不让他们因此而烦忧。父亲硬挺的苦心,做为长子的我,从小学时代,就深深体会那分苦涩与无奈。”

    萧萧也因此对父亲产生无限的敬爱。他描述父亲:“不仅终年赤脚,从春末到秋凉,他也很少穿上衣。裸露的上身经常承受太阳的炙烤,早已形成一层深棕色的保护表皮,不畏雨淋,不怕日晒。”父亲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霜,再寒,也是赤着一双大脚,在田埂间来来去去。他常说:“没衫会冷,我有一袭‘正’皮的衫。”这样开朗幽默的话语,也遗传给萧萧。萧萧每次穿着那件仿制的皮外套,总有人问是不是真皮的皮衣,作者的答案斩钉截铁:“真皮!”,相当肯定:“真正塑料皮。”

    而作者童年就在朝兴村生长,在朝兴村茁壮。童年里有着无限的趣事,有着无限的回忆,绝不因贫穷的生活,而打击了作者的斗志。毕竟有着祖母的庇荫,与父亲的支持。从作者的散文中,不难想象他是一个穿着内裤,吃着番薯、萝卜干,看布袋戏,滚着铁环,梦想吃天霸王冰淇淋的乡下小孩。童年的生活曾如作者自云:“童年的苦痛,成长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翻涌到眼前。我必须压抑这些,要以十足的信心叙说朝兴村的爱,要让别人知道,幸与不幸的分际也只是一线之别而已。”萧萧的童年虽苦,但他不认为是不幸,反而是洋溢着温馨的亲情。

                                       求学中的萧萧

     萧萧在朝兴国小毕业之后,考入省立员林中学初中部。民国五十一年直升员林中学高中部,并创办校内刊物晨曦文艺,此刊物随即改为员中青年。民国五十二年习作第一首诗发表于民声日报,当时只有十六岁,堪称是早慧诗人。

   民国五十四年七月,萧萧参加大学联考,发榜后,特地到街上买一份报纸回来,从“孙山”处往前找,每看到一个“萧”字就要抑住一下激动的心,一方面祈祷自己的名字早点出现,一方面又怕太早出现。最后,完完整整地看到自己的姓名时,心头的激荡更厉害,是兴奋,但也夹着一丝失望与愧疚,因为他考上的是一所私立大学,昂贵的学费问题马上成为他心头上的阴影,他如何向父亲开口呢?

    放下报纸,堂哥问他:“有中没有?”

   “有中!”他神情萧索地回答。

   “什么学校?”

   “辅仁大学。”

   “不错啊!现在妇产科也很赚钱。”

   “辅仁大学”他堂哥听成“妇人大学”,以为是妇产科。读大学,当医生,赚大钱,当时乡下人心目中的大学就是这样。

    萧萧成为朝兴村的第二个大学生。然而家境贫苦的他,仍在父亲的支持下,勉强筹措第一学期的注册费三千元。但即使父亲四处借贷,在贫邻穷戚中,也仅凑齐一千元。本来萧萧想放弃上大学,但又想起祖母的期许——“秀才后代,耕读世家,要能光耀萧家门楣”,使得他终究隐忍不说。后来是仰赖其员林中学初一导师何乃斌先生的帮助,向员林镇上的医师、工厂募捐。当时何老师带着他走遍员林街上的医院诊所、市郊的工厂。有的老板不在,有的给他一百、两百,有的鼓励他好好努力。两天下来,募集了三千元,何老师催着萧萧父亲把借来的一千元退还给邻居亲友。于是萧萧就带着所有员林人的善心,流着眼泪,北上注册。临走时,何老师说:“这是第一次,老师帮你筹钱注册,以后的生活费都要靠你自己了。”

    开学后,萧萧看到工读生登记的通告欣喜异常,但规定要大二的学生才能登记。他就详细写了一份报告,从家里微薄的三分田地,说到募钱入学的经过,呈请训导主任魏钦一神父特别核准。三天后,布告栏贴出工读生核准名单,他的名字赫然在内,他是唯一的大一新生。工作是打扫一○四教室——中文系一年级的教室。一个月一百五十元,足够半个月的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奇怪,萧萧怎么那么“乖”,天天自动当“值日生”。有很多同学自动帮他挪桌椅、关窗户,他则勤快地扫地、倒垃圾。后来同学们知道他是工读生,仍然帮着他整理教室。每次扫完地,他总有“晚饭有着落了”的感觉。到了大二,工读生的工作改变了,文学院前面有一大片荒地,训导处画好区域,每一块长约五十公尺,宽三公尺,工读生负责把杂草铲除,把地翻松,整好一块地仍然是一百五十元,这是劳力的工作。瘦弱的萧萧,拿起锄头,整理着荒地,收工后腰酸背痛、头晕目眩。这时,仍然有许多好友帮他劳动。有时同学们开拓的比他还多,但钱仍然全数归他。

    父亲每隔一个月的时间会寄来两三百元给他,但萧萧喜欢买书,一趟重庆南路,往往破坏了全部的预算。有一次回到宿舍,口袋只剩下一块五毛钱,买个馒头夹着豆腐乳,就成了他的晚餐。萧萧就在这样省吃俭用,努力工读和同学热诚相助的情形下,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于民国六十一年取得硕士学位。

                                       成家的萧萧

    拿到硕士学位之后,萧萧返回员林,任中州工专讲师兼课外指导组主任。民国六十一年十月与大学同窗戴惠樱老师结婚。戴老师是名门闺秀,其家世乃斗六望族,两人是因萧萧在大二时帮她复习声韵学,因而结下了这段姻缘。戴老师是见其冬天因冷而瑟缩的身躯,心生不忍,就送他一件羊毛衫,而使得萧萧心头一热,决定以自己的一生回报她。两人恋爱时,萧萧更为了安抚戴老师的情绪,远在金门服役的他,竟用刀片割食指,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戴老师感动之余,没有发生“兵变”,安心在家乡任教,等待萧萧退伍回台。在戴老师心中的丈夫是:“二十九年来,水顺是位好父亲,也是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老师,相信熟悉他作品的读者都可从他的作品中得知。虽然我常开玩笑地说:如果有来世,宁愿做他的女儿。但凭心而论,他也实在是个好丈夫,因为他是那么努力地工作,让我和孩子过着舒适的生活。尤其近年来我的身体虚弱,多亏他的扶持照顾,才能勉强胜任教学的工作。”而谈到萧萧的长处,他的夫人如是说:“从认识水顺到现在将近三十年,我最佩服的就是他永远具有‘高三人’的冲劲。别人两天的工作他一天就完成,从不让自己懈怠下来,即使过年或出国旅游,他也是手不离书和笔的,也因此才能有这么多的著作,更重要的是赢得儿子们的敬重。其次他尽管出身贫苦,却有达观的心境,遇到困难时不着急、不慌乱。他常说:‘有问题想办法解决就是,烦恼有什么用!’”

    萧萧育有二子,长子必沛,次子必浩。夫妇常带孩子旅游,参观各地著名大学。曾到康桥参观,根据戴老师描述当时的情形:“六年前我们第一次到美西旅游,曾参观了美国加州的柏克莱大学,那时大儿子刚上建中高一,一向爱子心切的我们,面对柏克莱大学的现代宏伟建筑,由衷地赞叹之余,心想:要是将来儿子能来这儿留学就好了。前年暑假,我们又带了老二到欧洲,行程最后一站是参观伦敦近郊的康桥,刚从小学毕业的他,望着这么多古老的建筑,自己说:‘我长大后要是能来剑桥留学不知有多棒。’夫妻俩听了相视一笑,为孩子的宏愿而欣喜。但是当我们坐上撑篙船,穿过柳条,穿过康桥,望向那一片无垠的草坪,水顺的眼眶竟然湿润起来,他说:‘年轻的时候不知康桥这么大,年老才来当观光客。’然后就哽咽了,我真是吓一跳,面对康桥的开阔与深邃,的确也激荡了我的心,但是我万万想不到他会有那样大的壮志与伤感。”萧萧为着家庭与孩子的奉献,是令人感动的。

                           (摘自萧萧《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四十七岁的我》序言,台北尔雅出版社)

                                     教书的萧萧

    萧萧先后任教于彰化县中州工专、达德商工、台北市私立再兴中学、景美女高与北一女中。在学生心目中,萧萧是一位幽默风趣、博学多闻的好老师。曾经有一次,萧萧需在第八节补课,走到教室发现门窗紧闭,不见灯光,敲了两下门,推开一看,全班趴伏在课桌上,一看见老师进门,以抖颤、哀怜的声音齐声诵读:

                  “天这么黑

                    风这么大

                    可怜的孩子上学去

                    为什么还不回家

                    只因狂风萧萧

                    还要留校填鸭”

     黑板上一幅愁眉苦脸、倚闾而望的妈妈像。萧萧忍住笑,听学生把改编歌谣诵完。但学生念到“狂风萧萧”、“留校填鸭”时,已忍不住笑声。而萧萧也只上了五分钟,阖上课本说:“风停了,我们下课。”转身将妈妈下弦月的嘴形改为上弦月,不仅全班哄堂,连妈妈也大笑。

    在北一女中任教时,当时公班的学生献上粉红的玫瑰,还有一张“如沐春风”的卡片。一开始她们写着:“从开学第一天知道您是我们的国文老师,‘我们的国文老师是萧萧!’就成了我们逢人便说的一句话,而且是说的人兴奋,听的人羡慕。”最后她们又问:“我们很诚恳,很真心地问您一句:您愿意让我们称您一声干爹吗?”然后学生大声说:“老师您回答啊!”萧萧当然说“愿意”。就这样,他拥有了六十四个干女儿。

     萧萧的北一女中同事兼好友臧正一老师说:“萧萧的师生之情,是让人羡慕,让人佩服的。他是绿园里唯一能在母亲节收到康乃馨的男老师,可见他的学生对他的爱戴与尊敬。他待学生亦师亦友,学生能在他的课堂里,尽情地徜徉在文学的领域中,悠游于学习的喜乐里。”

                                                 (摘自萧萧着在尊贵的窗口读信,九歌出版社)

                                      作家的萧萧

     萧萧是一位诗人、散文作家与诗评家。他十六岁即在民声日报上发表第一首诗作。入辅大,更是疯狂阅读并背诵现代诗。他想参加暑期“战斗文艺营”,但是生活困顿的他,如何筹措两三百元的报名费?他在文艺营十块钱一文中是这样记载的:“我真的不知道谁发起的,每一节下课,他们就会交给我三十元、五十元,都是跟同学口头募捐来的。不仅是班上的同学,连高一届的学长林文宝、林明德都听到消息,也慷慨解囊,亲自送钱来。几乎整个文学院都知道萧萧要参加文艺营了,那一天黄昏,同学就把文艺营的报名费凑齐了,陪着我报了名,确定我可以参加才放心。十块钱,是同学们一天的生活费用,不知道多少个同学牺牲了他们几天的生活费用,才把我送进文艺的营垒,我能够不珍惜吗?进入文艺营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是代表许许多多的同学参加的,我不仅为自己努力,也为辅大的这一群伙伴努力。那时,我曾告诉自己:要把同学的十块钱变成一百块钱、一千块钱的力量发挥出来!‘请问萧老师,你为什么会走上文学这条不归路?’你说,背负着十块钱的情债,我能够不奋力向前吗?”(摘自萧萧在尊贵的窗口读信)萧萧成为作家的动力,即在于此。

    民国七十一年,他在出版穿内裤的旗手的献词上写道:“三十五年来,时代、社会、父母、亲友,给了我生命以及生命之所需。我谨以感谢的心,记录成长过程的欢笑与辛酸,穿内裤的旗手——朝兴村杂记(再版时改名来时路),这本书,其实也就是我生命历程的投影。以最虔敬的挚忱,我愿意将这本书献给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的乡亲,献给真正心怀家国拥抱乡土,真正疼惜这块土地的人。本书全部售卖所得,将捐献朝兴国民小学设置育乐场,期望更活泼、更健全的下一代,为这块土地带来更多的平安与光灿。”当他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时,就立刻回馈乡里,回馈家乡的子弟。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以及一个诗的关心者,萧萧因具有一分“常怀感谢心”,使得他比别人献出更多的心力。他自己写诗之外,更不停地从事着诗的导读工作,今天新诗日渐受到大众以及青年朋友的喜爱,萧萧是个不可或忘的人。他和“创世纪”的张默,“蓝星”的向明,都是诗国的播种者。萧萧的现代诗创作演练、青少年诗话、新诗三百首等书,都是现代诗入门的重要读物。

      萧萧的散文多侧重描写人与人的关系,他写家乡、写故人、写亲情、也写师生之情。其间莫不充满了温馨又沉郁的感情,笔尖充满真性情的“爱”,既抒情又写实。诗人兼文评家罗青说:“萧萧的散文集来时路,为台湾的乡土散文开拓了一个平淡自然的新境界,笔法朴实而含蓄,是一种包容而又体贴的乡土文学。”

萧萧曾说:“为了求学、就业,我们来到都市,过着与乡村截然不同的生活。每每午夜梦回,脱去知识分子的外衣,那种孤独与哀伤,在我的散文里无时不在。即使我今天驾轿车、住华厦,想起家乡父母生活的种种,一种无力感在内心里仍不时隐隐作痛地抽动着。因为,你无法提升每一个人的生活到如你一样的水平。”(萧萧作品讨论,文讯月刊十五期)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时时洋溢在他的散文中。

                                  萧萧二三事

     萧萧从小营养不好,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调,读小学时身材一直是瘦瘦小小的,同学为他取了个绰号——“老鼠”,还为他编了首歌谣:

“萧水顺,老鼠咬竹笋,竹笋咬不断,老鼠咬鸡蛋,鸡蛋团团转,老鼠干瞪眼。”

     歌谣中,所有的“老鼠”指的都是萧萧,甚至于课堂上、老师的面前,同学照样脱口而出。有时在萧萧家门口,肆无忌惮,就问萧萧父亲:“你家老鼠有在吗?”

    成人以后,萧萧一直保持着削瘦的身材——一六八公分,五十六公斤。小学毕业后二十二年,班上同学举行第一次同学会,男同学都三十五、六岁了,携家带眷参加,大家一见面就猛“相”,相脸、相肚子,只有萧萧不必,一说“老鼠”,大家猛拍他的肩膀:“我知我知,阿顺仔从前就是这个样子。”萧萧笑答:“我小学时有这么老吗?”

     不过身材削瘦的萧萧,生肖却是肖猪。有一次在课堂上,学生问他:“老师,十二生肖你属什么?”他说:“我是猪。”全班同学笑成一团,笑了五分钟还余音袅袅。萧萧说:“一生之中不知讲过多少笑话,从没有一个笑果胜过‘我是猪’三个字。”

-----------------------------------------------------------------------------------------------

                                  台湾作家萧萧简介
   萧萧,本名萧水顺,1947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大中文研究所硕士,十六岁开始接触现代诗即投稿发表,步上诗坛。先后参加过水晶诗社、龙族诗社、后浪诗社(诗人季刊)。曾获第一届青年文学奖、创世纪诗社创立二十周年诗评论奖,“中国青年写作协会”30周年优秀文学青年奖。曾任教景美女子中学、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校,现任南山中学教师,东吴大学、真理大学“现代诗”、“现代文学批评”课程兼任讲师。一生戮力于现代诗创作、评论及推广的工作。
    萧萧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在诗作方面以简洁凝炼的意象取胜,在形式空间的安排上,有较为突出的尝试。在散文方面以抒情的调子表现人生的多元性,《美的激动》以前意象鲜明,多少记录了少年情怀的真挚与年少激情,《来时路》以后,他在题材的选择上大有突破,他“愿以‘人’为中心点去探讨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因而了解人性的生命的真正本质所在”(《感性萧萧》自序)。除诗和散文外,萧萧对现代诗评论所投入的心力,亦颇见用心。

    曾与张默编选《新诗三百首》,搜罗完备,成为各大学“现代诗”课程所必备之教材。

    其代表作品有诗集《悲凉》、《毫末天地》、《缘无缘》、《云边书》;诗评论集《镜中镜》、《灯下灯》、《现代诗纵横观》、《现代诗学》。

------------------------------------------------------------------------------------------------

                                       萧萧简历

作家: 萧萧
本名: 萧水顺
性别:
籍贯: 台湾彰化
出生日期: 1947年7月27日

就学经历: 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曾任中州工专、达德商工、再兴中学、景美女中、北一女中、南山中学教师,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中文系、真理大学台文系兼任讲师。曾参与「龙族」诗社创设,筹组并主编《诗人季刊》。现任明道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台湾诗学季刊》主编。
文学风格: 萧萧的创作文类以诗和散文为主。诗作方面以简洁凝炼的意象取胜,在形式空间的安排上,有较为突出的尝试,主张将现实生活提升到诗的境界,让心灵获得更大的满足。在散文方面以抒情的调子表现人生的多元性,早期意象鲜明,纪录了少年情怀的真挚与年少激情,《来时路》以后,他在题材的选择上大有突破,以「人」为中心点去探讨人与土地的关系,纪录上一代的农村生活,也写出人世间的关怀与领悟。除诗和散文外,萧萧多年来致力于诗运的推广、诗史的建构与现代诗的实务教学,并且对现代诗评论、赏析与创作投入许多心力,与张汉良合着的《现代诗导读》(5册),带领读者进入现代诗的领域。此外,萧萧长年参与年度诗选、年度散文选的编选工作。至2007年止,其著作、主编、论述的诗论、诗作、诗选等作品,高达一百部,对台湾现代诗坛,贡献良多。
文学成就: 曾获奖诗运奖、五四奖、创世纪诗社二十周年诗评论奖、第一届青年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章、新闻局金鼎著作等奖项

--------------------------------------------------------------------------------------------------

萧萧的散文《灯火》入选2010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

 

                                  灯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

高考试题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文章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作答。考察细节描写的作用。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第一句从比喻的本体和比喻义及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情感,可以得到答案。第二句抓住“迷失”来分析作答。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分析】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人称变换与作者情感的变化。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分析】考查概括中心主题。结合全文分析灯火在文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