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重温习、“笑问”句中得天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8:04
QQ410055205愿意与您一起分享人生所悟。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上午十时毛泽东有信给少奇同志。信中分析了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中“儿童”是指哪家“儿女”的几种可能性并驳斥了用“少小离家”一诗来断定古代官吏是禁止携带家眷的说法。就这两个问题我认为“毛”的看法是正确的。
“老大回”——从长安辞归,贺知章己八十六岁高龄了。“儿童”若指贺知章“儿女“必然不符。从医学的角度讲:甭说是在那个时代,就是现在,贺知章再年轻二十岁也是不可能的;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像”儿童“这般大”儿女“,除非家妾”红杏出墙“所生。在封建社会,尤其是这种大家庭当中,这种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绝不可能是指贺知章的”儿女”。
其子任会稽司马,此时亦过花甲之年。若指贺知章的”孙儿女“还勉强说得过去。毛泽东指”儿童“应该是贺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亦或玄孙儿女”是有道理的。但“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孩子”却受“笑问”的钳制。一般老百姓家出生的孩子面对因“乡音无改”但却“相见不相识”的陌生人[尤其是与自己身份、地位、不同的陌生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此从容地“笑问”。虽说童真无邪、童言无忌,但这些只能会出现在那些“无邪”“无忌”不受破坏的“儿童”身上,平民百姓家出生的小孩这些往往过早的就与生活擦肩而过了;也就是说“别户人家的小孩”只能是达官贵人家娇生惯养的“小孩”。
诗中“笑问”的到底是自家还是别家的“儿童”,那就得看是在什么场合出现而论了。在外”笑问“的答案两种可能性都有;若是家中就不必多费口舌了。贺知章衣锦还乡,乡中官吏定早获息,接风洗尘必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