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里都有哪些虚假情节 国共隐蔽战线较量真相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2:44:12

  链接:谍战剧中的历史谬误

  1、传递情报没有那么“玄”

  最初,共产党传递情报的方式主要是靠邮政通信,但经由国民党控制的邮检很不可靠。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中,也有用碘酒显影的方式来传递情报的史料。1928年,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无线电台。周恩来指示李强自行装配电台,派张沈川考入国民党的无线电学校,还选送涂作潮等4人到苏联伏龙芝军事联络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28年春,周恩来亲自编制了第一部密码“豪密”(周恩来当时化名“伍豪”),并确定了秘密工作的方针和方法。1930年9月,周恩来又在上海举办训练班,为各地苏区和红军部队培训无线电干部。

  《潜伏》中余则成用的收音机也是现实中经常使用的传递情报工具,而布告栏前的会面,在《东风雨》和《风声》中也曾出现,这叫“暗语”,只能传递非常简单的情报信息,比如“我有危险”、“立即撤退”之类,但这种方式比较低级,无法传递准确的地点和日期等信息。此外,还有的人用皇历、《唐诗》等普通的书用做传递情报的道具,当年国民党时期人人家中有一本蒋介石写的《中国之命运》,它也成为很多人用来传递情报编写密码的常见工具。

  《东风雨》中比较“玄”的一段是柳云龙通过弹钢琴来传递摩斯电码的片段,在历史上只有欧洲人用过这样的方式,在中国人的情侦史上基本没有以这样的方式来传递情报的,因为这对于双方的音乐素养要求十分高。

  2、“录音拼凑”穿越历史

  《潜伏》剧中一段录音取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李涯、谢若林通过假八路军战士许宝凤套取了翠平的录音材料,让翠平的真实身份暴露,余则成面临空前的危机。好在余则成熟悉录音操作,派人设计获得李涯、许宝凤的语音资料,拼凑成“李涯是共产党”的录音,绝地翻盘。拼凑录音材料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只是1949年还处于电子管时代,所有录音机都大如皮箱、笨重不堪,微型录音机出现是集成电路时代以后的事情了。这段情节固然好看,却不合历史真实。

  3、潜伏名单太过简单

  在《潜伏》剧中,余则成先收到五百人的潜伏人员假名单,后来又敦促保密局总部发来真实的名单,只有96人。名单均为印刷字体。这两份用现代电脑打字排版、打印的名单都只有名字。在1949年,中文印刷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排铅字,速度缓慢,仅仅印刷一份不经济,还容易泄密。所以这类电文稿件都是手写(译电员也因此被要求写字快且工整)。真正的潜伏名单上也不会只有姓名。天津这么大,重名重姓者众,上哪里去找名单上的人?真正的潜伏名单上有真实姓名、化名、代号,以及住址、职业、体貌特征、联络方式和接头暗号等重要信息。潜伏报务员还有约定电台呼号、波长、联络时间、双方代号、密码更换方法等。历史上,南京保密局总部发给天津站含有潜伏人员名单的电报,足足有两三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