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今生今世:张爱玲、“李莫愁”、翁美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17:24
                负面榜样张爱玲

 

  人不光得有正面榜样,还得有负面榜样,据我的经验,负面榜样给我们的贡献甚至更大,在许多不知该如何去做的刹那,是他们为我指明了方向——凡是他们会去做的,我就不应去做,凡是他们有可能采用的做法,我们就得反着来。

  张爱玲的“影射小说”(“张爱玲最后一个亲人”陈子善先生的定义)《小团圆》问世,书店脱销,网上书店几次卖到断货,要买一本,得提前预订,半个月之后才能拿到手,报纸杂志上的报道评论铺天盖地,副刊有、读书版面有,连娱乐版面也有,连电视剧《倾城之恋》也借得光来将《我的团长我的团》挤下收视宝座,《锵锵三人行》也将它作为节目话题。难怪有人说,这本小说的出版,是今年文学界最大的一件事。但这本书里看到的张爱玲,是个多么典型的负面榜样啊。

  她敏感、不合群,读书的时候,与同学老师都不合拍,挨个苛刻地打量他们,后来和妈妈和姑姑生活在一起,也并不愉快,因为她的母亲总要提醒她,是她养活了她,为她做出了牺牲,她为此耿耿于怀,从自己开始赚钱,就惦记着要还她母亲一笔钱,后来把胡兰成给的钱换了两根金条,还给了她母亲,她母亲不肯收,落着泪说“虎毒不食子”,没用,她硬是把金条再推过去。她母亲去世前想见她,她也硬着心肠不去,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她母亲的所有冷落和慢待,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没有得到过爱,一定要隔绝所有的联系、断绝所有的根系,以孤零零生活的方式,执拗地把自己受到过的伤害越滚越大。

  男女关系上的失败,更是全国著名,她对找上门来的胡兰成并不设防,也毫不计较他在政治上的不清白,明知他是个“集邮男”——像集邮一样收集女人,却对他怀着宽谅和种种不切实际的奢望,爱得毫无保留全身心投入,为他声名狼藉,为他患上妇科疾病,为他耗干了感情,心灵枯竭,甚至拖累了她的创作。她书中的人物精明世故,为求生泼辣爽利,她却完全不是那样。中年以后选择赖雅,依然没有一点算计,他穷、病、过气、年纪大,还有点小清高,全靠她东奔西跑写剧本养活,《小团圆》里引用埃·洛夫林的话:“男女最好言语不通。”她选择他,大概就是基于这种需求,认为交流是无效的,索性连交流都不要了。当然她英语好,但真正没有障碍的交流,是文化背景和民族性相近基础上的交流。

  从《小团圆》里得到的教益,全是反的、负的、不该做的:1、不要过分敏感。2、不要用情太深。3、不要隔断世俗的联系。4、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她的沉溺、颓然、沉落,呈现在小说里,形成了奇异的审美,但落实在生活里,一定毫无美感,她去做的事,就不应该去做,她所采取的做法,我们就得反着来。

  我人生最初的教益,都是从那些被我树为反面榜样的人身上得来,看来,幸福与不幸福的路都有千万条,但好在,总有人以身试毒、拿脚踩地雷、用手摸电门,为我们剔除那些绝对的死路,甚至指明正确的方向——或许就是相反的方向。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是正面的榜样,作为人的张爱玲,是个负面榜样。

 

  如花美眷“李莫愁”

 

  金庸小说里的配角,印象最深的是李莫愁。她因情海生变,性情大变,从此成了女魔头,出手毒辣,杀人无数,每次出现,必然伴着凄厉的歌声:“问世间,情为何物……”她这形象,是女魔头,却不惹人厌,是为情所困,又非常美貌,黄衫飘飘,还有主题歌,和盲目且用骷髅头练宋朝保龄球的梅超风的江湖地位又不一样。

  喻可欣就让我想起李莫愁,二十年前,和刘德华相恋,“君未成名我未嫁”,都年轻,都美貌,都没有太多顾忌,都确是真心,有点小波折,也是感情本身的波折,没有外力掺杂进来,那感情,是甜蜜之中的甜蜜,只可惜,这“一段情,多少遗憾”,他们分开了,却并不是“无怨的青春”,分开的缘由也许是有,但过了这么多年,江山代有才人出,更真挚的感情,放了在更年轻的脸和更明艳的唇上,连当时的月亮都在代表新人的心,那隔了二十年的缘由根本无从追溯。

  他早放下了——男人都比女人放得快。她没有放下,开始是隐痛,像雨天里的伤,找个潮湿天气就发作,她明知道,根本不去治,挟以自重,后来就成了心里的癌,她终于带着癌重现江湖,唱着她的主题歌:“问世间,情为何物。”

  她的武器不是剑,她的武器是接受记者采访,是写书,更有当过报纸主编的父亲做润色。她也不杀人,她折磨人,隔几个月招呼记者去一次,吐露一点心声。先吐露恋爱时节大被同眠被父亲撞见,又控诉和他多年后偶遇时他的冷漠,又赞美他的闺房表现,又怨叹自己十年没有得到灌溉,又希望他能捐精给她生孩子,让她留个爱的纪念。别的报纸马上跟上来,说她跟六十岁的老母争同一个舞男,说她包写真男星。一城风雨中,李莫愁就这样练成了,依旧是如花美眷,却稍微有点丧心病狂。

  书上说,沙丘最早不过是被草丛拦住的小土堆,终于拦住了更多的沙土,成了大沙丘。

  人心里的失望,就是最初的那个草丛,会拦住越来越多的性质相近的失望,日月流年,重复叠加,终于纠结成一个心理大沙丘,渐渐掩盖了最初的生机和真挚。不学会化解失望,怎么活?

  所以,放下吧。放过自己,季节一过,就拔掉最初的那棵草吧。活着,可真不是为活成李莫愁,活成一个大沙丘。

 

  活在不干胶贴画的翁美玲

 

  如果套用经典句式“某某某永远活在某某处”来为翁美玲做出生平论定,下面这个句子显然最适合她——翁美玲永远活在不干胶贴画上。

  作为一种亚传播方式,上世纪80年代的不干胶贴画,承担着明星当红程度确认、作品宣传、八卦扩散等等功用,83版《射雕》于1985年底在内地播出之后,她迅速成为不干胶贴画女王,甚至有可能,不干胶贴画就是为她而研发。因为没人比她更老少咸宜,更温润明媚,更适合随时随地看见。在这点上,别说是同时代的陈玉莲曾华倩周润发刘德华,就是林青霞,也根本不能望其项背。多年后,也只有小燕子稍稍接过了她的衣钵,并带来一波不干胶贴画的重新复兴。

  更何况,在内地观众看到她,并为她倾倒时,她已经去世,而她的怒放,竟然如此短暂,如此符合中国人对于“红颜”的全部想象:1982年回香港参加香港小姐竞选,并签约无线;1982年9月,无线公开征集“理想黄蓉”,5000人报名,翁美玲也报名参选,并最终成为黄蓉的扮演者,而在传说里,她之所以得到这个机会,是当她和另外四位女孩的照片放在金庸的面前,待他定夺的时候,她灵机一动,着古装,折一枝柳条,趁着导演和金庸都在时出现,并用一个侧翻落在金庸面前,抱拳施礼道:“桃花岛主之女黄蓉,拜见金大侠。”

  当真存在这样一个细节么?已经无从考证,重要的是,在这个神话里,嵌入这样一个细节,并不显得突兀,甚至与这个神话处处贴合。

  1982年12月,《射雕英雄传》第一部《铁血丹心》正式开拍,翁美玲在第九集出场;1983年,《射雕英雄传》开播,翁美玲迅速成为巨星,观众完全把她和黄蓉混为一谈,她于是撰文写下《我与黄蓉》,剖析自己对黄蓉的体悟,以及自己和黄蓉的同与不同:“而少年的我亦有着黄蓉那几分刁蛮、倔强,而且最爱撒娇。只不过年事渐长,明白了点人情世故,才不像从前任性,但对着相熟的人,还是改不了那坏性子。至于黄蓉的冰雪聪明,我当然不及,但自问并非愚不可及之辈”,“黄蓉给人的感觉是冰雪聪明,娇俏可人,而且善解人意。但个人觉得她是个极其复杂的个体,而且性格非常极端;她自私、自我、野蛮、任性、主观;自己喜欢的人可以千般关顾,对不喜欢的人却不屑一顾;就如黄药师给她的评语:‘七分邪中三分正,三分正里还有七分邪。’”

  神话,自然有个神话式的收稍。仅仅两年后的1985年5月14日,她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去世时才26岁。

  她是六七十年代香港女星自杀潮过去之后,最后一位以自杀作为谢幕的知名女星。于是,她没来得及被大面积的负面新闻困扰,没有进入后来狂暴的八卦时代,没能在后来日趋碎片化的世界里被粉碎,她从此成为神话,而且是最毋庸置疑的那一个。

  这个神话带有某种童稚色彩,她所在的时代,是娱乐业的童稚时代,是这一波电视观众的童稚时代,她赖以成名的武侠剧,是公认的成人童话,还有她所扮演的角色的专情,和她本人的生死不顾的重叠,而这一切,都凝结在她所代言的不干胶贴画里了,这个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物品所具有的那种纯真年代色彩,既说明了她神话的由来,也预言了这种神话难再:理想黄蓉之所以出现,只因那是一个理想的时代,相信神话,也并不嘲笑纯真。

  而“理想黄蓉”之所以不再,只因为,那个纯真年代不再。所以,即便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些演员还继续活着,但我们却觉得他们已经不是他们,《射雕英雄传》几乎是前生前世。

  我们唯有借着“理想黄蓉”或者“理想郭靖”,向那个异域般的时代投以远望。        (转载自《信息时报》)         作者简介:  韩松落,70年代生人,专栏作家,祖籍湖南,生于新疆,现居河北。人生传奇而跨度极大,曾是电视台主持人、歌手、夜总会主持及养路工、工会干部、电台主持人、图书编辑、报纸编辑等,现专事写作。        书籍:      《我们的她们》  韩松落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11月        本书描写了60多个女子。她们都是正当红和红过的女子,然而时光有限,走红有年,人生真的是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当初红到发紫的,现在寂然无人问,昨日爱笃情深的,今天劳燕各自飞。时光带来的,又会一样一样收回去,这就是人生大义。

  作者以己度人,以情运笔,在她们热闹的人生中读出苍凉,在她们起伏的命运中读出嗟叹,两岸三地女子人生的起落沉伏、悲欢爱怨,都透过他的笔尖鲜活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