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知名报纸的一些机密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33:58

此外,该报围绕“今晚”品牌,开展系列市场运作,“今晚”已被注册为驰名商标,以无形资产与当地企业联手,目前已推出“今晚”矿泉水等系列产品。

D、经验之谈:

捐款、为民工讨债类的活动,应掌握火候,不要一个接一个。

多一点正面的、人文的策划。

与国内其他地方媒体合作,制造轰动效应。

我们的建议:

1、新闻策划要倾听一线声音

新闻策划最怕“变形”。一条新闻线索传达到编辑部后,仅仅坐而论道地想当然,策划就容易“变形”。很多记者害怕报线索,主要原因之一是怕报上去后,编前会一讨论,一策划,万一“变形”,却不得不执行,勉为其难。

京华时报策划崇尚“一线制”。他们认为一线的人对情况更为了解,放手去做,让一线对任务的执行有更多权利,其“一线”包括记者和责编、记者部主任构成,紧凑有效。

2、增加另类培训

记者得到线索一般不愿汇报,乐意自己专享。这种现象在很多报社普遍存在。随着报纸规模扩大,重大新闻策划对部门之间、记者之间的合作要求日益增多。

辽沈晚报老总带领一线采编人员,在周末,参加商业公司的“合动力拓展训练”,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员工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并在业务实践中不断体现。

3、给策划的智慧打分

考评机制对策划的“礼遇”起到积极作用。在考评中,沈阳晚报体现了为重要新闻策划提供线索的记者功劳;今晚报则明确:好策划视同好稿,给予稿费加分。

四、关于采编环节运行管理

通过北上考察,我们感受到合理的采编分离,是符合现代报业发展方向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生产力、提高采编质量,推动报纸采编业务的前进。

北京报业里,京华时报是采编分离的先行者,后北京各报先后改为采编分离。如北京晚报,虽然其间有过反复,但最终还是趋向了采编分离。

本节将重点以京华时报为例,介绍北京报业的采编分离实践。

1、如何发挥采编分离优势

采编分离的通俗说法是,记者采集新闻和编辑报纸是两个独立的工作阶段,工作关系是以编辑指导记者,进行新闻的收集、制造和报道工作。

京华时报对实行采编分离目的的回答,只是一个大方向的,具体到采编实践中,采编分离相对采编合一,优势相当显著,表现在:

A、贯彻新闻理念

京华时报一心一意做事件新闻的理念是如何贯彻下来的?靠的就是采编分离,靠的是编辑牢牢把握既定方针不动摇。当记者稿件的方向出现偏差时,编辑可以及时纠正;编辑的方向如果出了偏差,考评人可以进行纠正。如果是采编合一,不同的部门或同一部门中不同的人员想法各异,难于统一,无法贯彻整个报纸的新闻理念

新京报称,它们的理念能够不动摇,在于它们有一个核心团队,组建了成熟的编辑队伍,然后由编辑去指导记者采集和制作新闻。

B、理顺环节

采编合一的模式下,记者和编辑是同一个人,如果第二天的工作停止了(比如休假等),新闻的处理就中断了。采编分离使编辑对版面进行连续的负责,使记者始终处在采集的现场,前后方进行沟通。通过编采分离的方式,可以使新闻的选择有一致性、衔接性和统一性,从而使新闻报道更符合新闻发生的规律。

C、便于管理

采编分离这种互为制约,互为补充的模式,使新闻有多个关口的过滤,同时可以保证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从操作上来说,看起来是采编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对报纸质量的一个新的认定和管理模式。这种类似流水线的编排方式,也是先进报业的工作方式。

D、利于策划

重大新闻的策划,往往是跨多个采访部门的,涉及到诸多环节;而一线采编人员对具体工作的熟悉,又使他们成为必然的策划主导者。采编分离所实行的编辑记者直接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使编辑工作前移,由静变动,释放了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编采人员的智慧在互动中呈现整合优势,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供了及时根据具体情况修正报道方案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版面的方向。

E、推动内部竞争

采编分离打破了采访部门的部门利益,面对整个统一的编辑部门,各采访部门处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中,一切以稿件质量为上版依据,杜绝了人情稿、关系稿,不存在对记者的照顾。因此,各记者为完成工作量,或为了多上稿,必须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地多写稿、写好稿。编辑为了不被淘汰,或不招非议,也必须严格按照编辑大纲,选择优秀的稿件放到所辖的版面上来。

2、采编分离的分工

简单地说,采编分离的分工,就是记者只管采写信息,编辑只管编辑稿件经营版面,两者互不交叉。

在京华时报,多数采访部门已没有与其相对的编辑部门,记者只是供稿,并可向多个版组发稿,编辑对稿件的质量负责。在京华时报早期,采编上只设两个中心,即新闻中心和编辑中心,所有新闻生产严格实行采编分离。在后期其版面规模扩大后,采编业务上分四个中心:针对北京新闻的叫新闻中心,下分时政、政法、摄影等各部门,另有财经中心、编辑中心(下辖国际国内和文体)、出版中心。现在的四大中心只是为了方便人的管理,其动作模式还是和以前的两大中心(采和编)模式一样,在新闻中心、财经中心和编辑中心里严格实行采编分离。

北京晚报的分工目前基本类似于京华时报,新京报因其报道侧面重点不同,所以在部门划分上稍显差异,其中国新闻部地位相对突出,但在记者和编辑各自对应的职责和上述两报还是一样,实行编辑主导制,编辑有话语权。

北京晨报的采编分离不像上述三报那么纯粹,虽然在部门划分上,采与编辑分开,并且提倡编辑与记者的交流,但编辑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版面仍然由采访部门来主导,其中采访部门的主任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但对于可预见性的重大战役性报道,可由相应版的编辑牵头策划,并由编辑挑选记者制作报道。

3、采编分离的运作

各报采编分离的运作大致差不多,一般流程为:下午四点左右召开编前会(北京晚报是早上八点),报选题和分稿,编辑确定自己版上会出现的稿件及重点后,找到采写该稿件的记者,针对稿件提出自己的采写意见;记者也可以主动找到编辑,对采写稿件的一些看法进行交流。在碰撞或沟通中确定采写方向。

各报无一例外地要求责编参加每日编前会,采访部门只需派一名代表列席会议,以作部门工作的解释,或领取会上而置的任务。在京华时报,责编往往中午12点时就到报社,熟悉记者有些什么料,指导记者写稿(或放弃某稿)。新京报则要求编辑下午三点左右到岗,开始工作。

京华时报还实行退稿制,对于每日未能上版的稿件,要求编辑附上意见退回给记者。

4、采编分离的责权利

采编分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编辑主导制,由编辑来主导版面上稿件的选题、角度、采写,记者只负责采集信息,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

采编分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编辑的平均收入要高于记者。

在京华时报,责编直接对中心主任和老总负责。记者部门主任,主要职责是主持例会、进行策划,起联络人的作用,是业务带头人。该报注重采编之间的互动和对稿件的筛选。编辑对稿件作出评估后,自行确定各版头条,将一般稿件弱化处理编成简讯,其毙稿率一般在50%左右。其热点版以本地事件为主,本地新闻版需要版面,其他版让道。重大新闻策划由责编负责,要闻部是编辑部主任牵头,由主任定责编人选及人员数量,然后由编辑来组织策划,编辑直接与记者沟通。中心主任只负责协调作用。

新京报在新闻策划上是动态滚动的,对记者素质要求较高。编辑先指导一个方向,记者将所见所闻报告给编辑,编辑再修正,寻找新的方向。

5、编辑人员的成熟

北京晚报是有一定历史的老报纸,经过长期的发展,采编人员相对成熟,因此对于实行编辑主导制,在编辑人选的确定上没有出现困难。而对于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因为历史并不长,采编队伍年龄普遍较低,选择编辑人员则相对困难。

新京报因为有南方都市报过去的核心层,而且在面向全国招聘时,网罗了一批精英,所以,尽管人员年轻,但对版面和稿件的驾驭能力上,相比京华时报也显得游刃有余。

京华时报创刊之初,队伍素质并不出色,编辑的水平也常为记者所诟病。但京华时报坚定地推行编辑主导,让年轻的编辑在岗位上成长,在机制中锻炼,形成了现在行之有效的采编分离机制。

到目前,京华时报队伍已经相对成熟,该报则实行择优秀记者为编辑的做法。

我们的建议:

本报目前在基本上是采编分离的管理机制,但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采编分离标准,本着择其优点为我所用的原则,结合本报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A、对现有采编部门进行梳理,对可纳入采编分离体制的部门进行重新整合,重点考虑文体新闻。

B、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在保障收入优势的情况下,将优秀人员放在编辑岗位上。

C、加强编辑与记者之间的沟通,提升新闻生产力和新闻生产质量。

D、通过完善采编分离机制,改革现有编前会模式。
五、关于人才培养管理

我们考察的七家报社中,老牌报社人员平均年龄老化,以《今晚报》为例,中层干部平均年龄达到49.5岁;而新兴报纸人员结构过于年轻,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如何培养人才,保持报社的可持续发展性,成为各家报社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尚没有一家推出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最有借鉴意义的理念是《辽沈晚报》,提出哪里对年轻人放手,哪里就活起来,而且越放手的地方,年轻人会越慎重;

最有冲击力做法是《北京晨报》,建立数十万元基金,在首席记者中选派出国培训,比如去英国学习传媒管理。

1、被广泛采用的培训方式:

A、 走出去,到先进的报社去学习,或参加商业公司的培训班

新京报、辽沈晚报都采取现代公司培训体制,组织记者编辑和中层干部参加商业公司举办的“拓展力培训”,增加记者编辑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B、定期业务讲评

辽沈晚报总编辑半个月为记者编辑举办一次业务讲座,近段记者的好稿与编辑的好版,由本人会上评讲十分钟,共同研讨。

C、各部门派记者轮流参加每日编前会。

D、请专家来报社讲课,拓展编采人员知识面。

2、《北京晚报》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A、新人培训。

针对新人,每季度培训一次,采取拉出去的方式,封闭式培训两天,主要讲新闻把关。

B、外语培训

从去年起,请来戴尔等两所学校,员工一周一次外语学习。学费两千,员工考试合格,学费退给员工,由报社出。

C、内部粮票

提拔优秀员工。未提拔的,以“主任助理”、“责编”等“内部粮票”的方式鼓励。

我们的建议:

1、继续以专栏方式为优秀记者搭建成才平台

在今晚报、北京晚报等年龄层较大的报社,因为中高层的领导位置相对稳固,年轻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本报为优秀记者、个性记者开设专栏,在业务上为人才搭建平台的做法,引起了他们的一致认同,认为是人才培养的开拓性思路。但不能一劳永逸,要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2、为优秀编辑搭建舞台,以吸引人才。

六、新闻热线和新闻源拓展管理

目前7家媒体新闻热线、新闻源拓展的管理上,大多处于传统两种模式:一是依靠通讯员,二是以热线联系起来的百姓报料员。这两种模式呈现它的诸多不利面,最大弊端是新闻报料的趋同,造成各报新闻趋同,少有独家报道。有媒体尝试着推出不少好的改革举措:

1、今晚报:把新闻热线办成盈利性公共信息平台

2000年开办的今晚报96860特服号码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新闻线索、百姓服务、物流等多元公共信息平台。现由独立核算公司运作,运作方式如同联通呼机的126服务平台。首批投入300万元后,去年已盈利200多万元。

A、今晚报使用的系统。当初购买的是深圳华为一套CTI数据同步弹出系统,同类系统有1860、126等电信、联通客服系统。它的特点是,向电信部门购买一个特服号码,6条终端线,可同时多线接入180部电话,除固定20多名接线员人工接线外,其它可设置为自动接听或排队等待,比如若咨询一些政府电话号码或企业服务热线,可在电脑内设置对应的电脑对答方式,让这一部分电话分流,让那些想真正反映问题和线索的读者由接线员来负责接听。

 


B、信息平台系统分类

今晚报将该系统设计成19类,除新闻线索外,还包括广告发行投诉、电子购物、咨询业务、医疗信息、电子黄页、热点调查(含商业调查)、订票、广告预订、电脑俱乐部等。

每一类又分许多项,比如电子购物,可分为购书、订报、送牛奶、送花等许多项目。依靠这个系统今晚报每天可受到4000多个电话,其中10%是新闻线索,20%是读者各类投诉,20%为读者评报,其余则为商业运作范围。

在程序上,这些分类和具体的项目,已制作成图标,到读者来电时,接线员根据读者的诉求立即在电脑上点出具体的项目即可,操作非常方便、快捷。

电脑还可自动统计,每日各类来电的分类及其具体的内容。网络中心根据局域网,在几个相关部门设立随时可查询的权限,记者点击线索,电脑自动显示记者名字,已备上级领导跟踪和监督线索的执行。另外,该系统还设立了企业QQ服务(相当于内部网络寻呼),接线员接到突发线索后,立即在企业QQ上公布,同时这条信息也会在记者、主任的QQ上公布出来,并伴有声响和音乐提醒。

该系统还规定,一个记者一天只能获取3条线索,相当科学。其它关于水电气等相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投诉,该报每天下午4时会已社情动态的名义向100多家各级职能部门反馈,以利于他们立即迅速落实。

C、信息平台为何能赚钱?

首先在观念上,今晚报认为数十万订户和近百万读者是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资源是可以产生报业之外的效益的。目前的今晚报将60多万订户的资料归纳整理输入电脑。60万订户是60万具有稳定收入的家庭,这是商家梦寐以求的资源。首先是订奶、购书、送水等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产业积极和该报联系,依靠该报的网络和发行队伍负责各家产品的物流配送。比如,该报发行队伍已负担起全市50%以上的送牛奶业务。

其二,庞大的读者网络,也是各项产品调查、推介的天然平台。比如,他们创办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期间预备着天津市几十家医院,数百个专科,只要读者致电该报,咨询医疗问题,他们便可直接给读者介绍去何医院以及乘车路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医院介绍都是要向各家医院收费的。许多商品也依靠该网络进行销售、宣传调查,收费一般是数千元一次。该报去年还依靠该平台,建立短信聊天网络,比如同城短信约会、几元一月的短信新闻服务、生活咨询服务,每月仅短信收益都是十多万元。(今晚报信息服务平台今后可作专题汇报)

今晚报开创的盈利性信息平台,是传统热线与报纸资源经营的延伸,目前已被扬子晚报等媒体借鉴。

2、辽沈晚报:把报料员武装成记者

辽沈晚报从去年起试行一套巩固独家线索源的措施,针对对象包括通讯员和群众报料员。

具体操作是,年度评选一批独家、重大线索,给获评通讯员以及报料员奖励一部小灵通;老总承诺,只要这些获奖者继续给辽沈晚报提供独家、重大线索,将在2004年给连续获奖者奖励数码相机。

更有吸引力的是,若铁竿线人提供独家、重大信息,报社每月定额补助500元。这就是辽沈晚报“二年将报料员武装成记者”的策略。

其长处在于:一是从薪资和装备上,区别于别报的单一、一次性奖励机制,鼓励和保障他们向报社长期提供独家信息;二是从待遇和地位上向记者靠拢,笼络通讯员,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和责任感。

该报老总算了一笔帐,用养一个记者的钱,可以武装3-5名铁杆通讯员,也就能造就一批独家线索,这是非常划算的措施。为此该报定期做线索评比,将获奖提供者请到报社来,一是给他们进行基本的新闻线索识别培训,二是给予他们独家、重大的线索奖励。


3、今晚报:功臣通讯员评比制度

为巩固铁杆通讯员队伍,减少大路货的新闻,今晚报一方面采取对给各报同样稿件的通讯员进行坚决封杀;一方面,大力奖赏和扶持自己的通讯员队伍。该报每年评十个功臣通讯员,一般都选择那些给独家线索的通讯员,当选后每人每月给固定薪资500元,所有通讯员稿件和记者打分一致,并在评好稿上,不进行记者和通讯员稿件的区分。只要是好稿哪怕是通讯员一个人写的,也坚决奖励,而且和记者稿件一起每日、每月好稿评选,奖励政策都是一样的。

由于制度的保障,今晚报铁杆通讯员相当稳定,甚至有通讯员提前内退到该报专职写稿。

对本报的建议:

1、本报的线索奖励机制还比较单一,在长期提供和一次提供,独家信息和公共信息区别不大。此举不利于维护和稳固本报铁杆通讯员队伍,因为他们和一般性的通讯员区别不大,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

2、可参照《今晚报》热线运行模式,开创盈利性信息平台,将传统热线与报纸资源经营进行延伸。

七、报纸的市场监测管理

1、 沈阳两报:自我日常调查和专业公司调查相结合

-沈阳两报的共同操作

辽沈晚报和沈阳晚报在报纸广告、发行的市场监测上,采取相同的方式:

第一,每日进行广告、发行、新闻监测,分别由广告、发行、总编室所设立的专门机构拿出。比如广告每日监测参数划分较细,分为房产、汽车等十多项,并根据每日这些项目在不同报纸上所在总广告位大小,和他们实际的广告价格来核算,每天每项广告在平面媒体上投入的总金额,本报所占份额,以能上升的空间是多少等等,用于实际指导广告员去拉广告。

新闻方面,总编室所属策划室,划定一个考核表,对每日各报新闻独家和本报漏稿做对比,并以表格的形式提交总编辑。

第二,每年花数十万元购买央视或其它专业调查公司的沈阳报业市场调查。这种调查一般是每半年一次,包括广告、发行、新闻、读者构成、报纸风格等多达几百项的专业调查报告。据各报内部认为,这样的调查比较专业也很有指导性。

2、今晚报:千人评报机制

今晚报的千人评报机制,创建有两年。是由该报发行部发起,征集1000位读者参加,(没有固定薪酬)每日对该报新闻和版面评选,最佳新闻和版面以及最差新闻和版面,发动读者评比报纸,指点新闻的不足。

该活动要求,入选的1000名读者定期给今晚报热线打电话,热线接线员电脑内早已制定好一个简单的问答式表格,1分钟内即可回答完问题。如果规定期限内不打电话,会取消评报资格。

报社根据,每天公布抽奖结果,进行奖励;此外一年进行总量和质量评比,奖励10人出国旅游。1000名读者的年龄段、收入水平和文化结构都有登记,可作为报社每日最直观的读者调查参考。

可借鉴处:

1、 避免闭门办报的弊病,加强同读者的沟通和联系。

2、 1000人评报员就是1000个铁杆线索员,评报员是报社开辟的一条廉价而广阔的线索源。

3、 今晚报的千人评报机制是建立在强大的公共信息平台上,本报若借鉴,以现有的热线接待量不易搞这么大规模的。

八、关于与集团及子报公关管理

除《今晚报》外,其余6家报社均属报业集团的子报,和本报一样面临与集团及子报公关管理的课题。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

1、除《北京晚报》外,其余5家报社的单独核算,有充分的人权、财权、物权,这种操作模式更有利于发挥报社的生产力,适应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发展需要。

《辽沈晚报》总编辑自称如同集团内的长子,“憨厚,孝顺,挣钱”,去年上交集团5000万。政策上享受充分人事自主权,中层干部的提拔与待遇,人员的辞退,定编定岗工作,只需在集团备案即可。此外无论是奖励政策、车改、广告抵房改,报社都有充分自主权,重大事与母报要通气,与子报保持相应的平衡。

《沈阳晚报》、《北京晨报》也享有类似的宽松政策,沈阳日报集团还帮助《沈阳晚报》卸掉改革包袱,轻装上阵,无条件接收不能跟《沈阳晚报》落岗的老职工,正因为集团的支持和帮助,沈阳晚报才能推出一系列看起来过于严酷的改革方案。

至于《新京报》、《京华时报》,管理模式套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当规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南方报业集团只对其业务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具体操作并不过问、干涉,甚至暗自为其争取比当地宣传部主管报纸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至于广告、发行,由与外来资金成立的文化传播公司管理,对股东负责。公司完全采取市场化操作方式,管理层持股,并执行年薪制,核心人员年薪约为20万,收入透明化。

 

《北京晚报》隶属于京报集团,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手中无人权、财权、物权,仅是一个独立的编辑部门。该报编辑记者收入略高于集团,总编辑手中全年仅有71万元的管理基金支配。报社对此抱怨声不断。

2、与集团资源共享

相比较而言,传统报社很少能与集团形成业务资源共享,原因是现有体制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乏沟通的源动力。

《新京报》、《京华时报》,则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很多方面与集团及其相关子报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共享资源,形成合力。比如《京华时报》在重大国际事件中,充分发掘人民日报记者的优势,进行特稿交流。《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共享资讯、稿件,并声明凡向《新京报》投稿,即视为同时向《南方都市报》投稿,包括《地球周刊》等专刊共用,此外该报还与《光明日报》驻外记者建立联系,邀约特稿。
我们这次考察了竞争异常惨烈的南京报业市场,以及日子过得比较滋润的杭州报业。在南京,我们选择了市场霸主《扬子晚报》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现代快报》,还有老牌市级晚报《金陵晚报》。在杭州,我们着重探究了杭州报业老大《钱江晚报》长盛不衰的奥秘,也访问了钱江晚报的竞争对手《都市快报》。5天的考察,收获不小,现报告如下——

一、策划机制

我们所考察的5家报纸都很注重新闻策划,都有其独到的策划机制。5家报社一般一天都要开两个策划会,上午11点开一次,下午4点半或晚上7点再开一次定版会,只不过,参加策划会的人员各报有所区别。

南京《现代快报》11点的策划会规模庞大,不仅正副老总基本出席,各部主任、版面主编铁定到场,全报社记者都被要求参加,以致诺大的会议室站都站不下。不过,记者赴的流水席,报完了自己当天上午的选题就走;不能回来的记者要将选题报给主任或主编。由于人员多,该报上午的策划会经常开到12点半甚至1点钟。之所以要全体记者直接参加,是想听到记者原汁原味的陈述,不让信息在传递中走样、失真,以便让老总们现场决策。我们报社就常常出现主任报的选题与记者实际采访的大相径庭,以致误导老总决策。现代快报这方面经验值得我们辩证地学习。

《现代快报》上午策划会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有一专人要将上午通过搜索网站、电视、电台、报纸,将当天上午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别的媒体的重头报道在会上宣读,能够本地转化的,当场拍板安排记者落实。如报道哪里发生禽流感,马上派人调查本地家禽市场的卫生安全情况。

《现代快报》上午的策划会,该报高层高度重视,决策迅速,会议效率很高,基本敲定了该报当日报道的格局。而下午4点半的会议就比较淡化,主要议题就是定版。反观本报,上午的策划会常因没有老总们参加,各部仅仅报报选题而已,当场决策的不多,会议效率不是很高。只有在老总参加的情况下才能开出效果。

《钱江晚报》、《金陵晚报》因是完全的部版结合,上午的策划会以部门为单位召开,各部门由几位主任召集主编开会,由主编汇报提前搜集的记者的选题,六七个人一起策划当日重头操作的稿件。若需要进一步做大的,由部门主任向值班老总申请版面,或推荐一版关注。

二、奖惩机制

5家报社中,我们认为《钱江晚报》的评奖机制很科学,起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该报好稿一月一评,奖项设置别具一格,报社需要加强什么就给什么项目设一个奖。譬如鼓励大家创新,就设一个“特别创意奖”;鼓励大家多写现场新闻,就设一个“现场新闻奖”;鼓励记者写作创新,就设一个“写作创新奖”。每项奖的奖金也很高,确能起到杠杆调节作用。具体如下:

特别创意奖 7个 每个2000元
深度报道奖 12个 每个1000元
独家报道奖 12个 每个1000元
人物报道奖 8个 每个500元
写作创新奖 15个 每个300元
现场报道奖 30个 每个300元
优秀评论奖 15个 每个500元
当月见报无差错部门奖 有则奖 每个奖2000元

该报还有两条举措对我们有借鉴作用:(1)上头条导读稿件加150元,上中导读每条加60元,小导读每条加30元。(2)广告冲版,按所在版面50%的奖金下拨到部门。他们认为,如果广告冲版对部门和记者没有一点补偿,势必造成广告越红火,记者收入越低的怪现象,从而影响记者的积极性,让记者对广告产生抵触情绪。纵观本报,就已出现广告越红火、冲版越多、记者稿费越少的不合理现象。

扬子晚报的好稿一周一评,多的10篇,甚至20篇。一周好稿自动成为年终好稿候选篇目。该报不再评月度好稿和季度好稿。他们认为,好稿一周一评,有利于及时调动记者的积极性,并及时向全报社记者树起稿件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