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网站将搞垮几家美银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6:41

维基解密网站将公布美银行业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03:07  汉网-武汉晚报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维基解密”远未停歇,史上最强即将登场,目标已锁定美国某家大银行,誓要将其翻个“底朝天”。11月29日最新出版的美国《福布斯》杂志披露,“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11月初接受该杂志专访时言之凿凿地表示,他目前还坐拥“一座巨大的秘密宝藏”,其中一多半涉及美国多个银行和财团的内幕信息,计划在明年年初公之于众;届时“涉案”财团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或银行或将被折腾“倒闭”,其影响将不亚于当年的“安然丑闻”。

  史上最强冲击将至

  在11月11日细雨绵绵的早上,阿桑奇在英国伦敦某公寓接受了《福布斯》记者专访。他一头标志性的银发已被染成了棕色,阿桑奇说这样是为了防止有人追踪他。谈话中,阿桑奇延续其一贯的神秘谨慎作风,回答记者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前都会沉思片刻,想好后才缓缓给出答案。

  什么时候?哪家银行?都有哪些文件?对于此类问题,阿桑奇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释。他仅表示,即将在明年初曝光的机密资料会在美国金融界掀起另一场“安然”风波,再次让公众了解到公司内部交易、暗箱操作等种种龌龊丑行。“你可以把它们称为一个腐败生态系统——监管缺失,管理层滥用职权,心中只想着如何满足私欲。解密资料将使人们真实地了解到银行管理层是如何行事的,相信这会促进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改革。在这点上,只有安然丑闻能与之相提并论。阿桑奇甚至为即将到来的解密起好了名字——“巨量解密”,据称这一系列解密将逐步升级,其带来的冲击力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解密”事件。

  搞垮几家银行不成问题

  谈到网站所获得的巨大成功,阿桑奇毫不谦虚,他直言自己坐拥巨大秘密宝藏,机密文件成指数增加。他现在最大的困扰是,“信息太多,而网站的发布速度跟不上”。

  阿桑奇认为“维基解密”已经闯出名号,业务完全运转起来了。“有人会对我说,听说你干的事很有价值,然后突然间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信赖的事业,这时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阿桑奇自信地说。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有价值的然后公布呢?阿桑奇表示,目前其手中掌握的一半机密都是有关私营产业的,他的团队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这其中挑选出能带来最大冲击力、造成最大影响的一些事件,即将公布的资料“搞垮”一两个银行没问题,这就是“维基解密”想要的结果。

  揭露丑闻感觉很爽

  在“维基解密”存在的世界里,公司如何存活?阿桑奇说,好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坏企业则越来越难混,所有的公司总裁都应该铭记这一点;在公正有序的公司和市场环境中,个人和企业互相倾轧的概率就要低很多。

  阿桑奇表示,他的网站就是要向那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公司”征收代价高昂的“名誉税”,让诚信的领导能够更加容易地领导诚信的公司,创造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业。

  揭露自己鄙视公司的丑闻是不是感觉很爽?对此阿桑奇毫不掩饰地说,这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亲眼看到改革由此而起,知道自己在此过程中曾发挥了作用,看到各种机会应运而生,滥用权力者受到惩罚……

  “可是揭露丑闻会让很多人痛苦?”“有罪的人才会痛,”阿桑奇回答。

   

   美国银行否认自己是维基解密下一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 03:20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消息,泄密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昨天称,将公布美国一家大型银行的敏感内部文件,这一言论令美国银行受到怀疑。但该银行的一名高管周三表示,没有证据表明美国银行是维基解密的下一个目标。

  昨天,受维基解密的言论影响,美国银行股价下跌3%。但该行负责全球战略及营销的高管安妮·芬努凯恩(Anne Finucane)今天表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维基解密的下一个目标,也未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在谈到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时,芬努凯恩说:“在搅合了美国外交界后,现在他看上了美国的一家银行。”她是美国银行对此事公开发表评论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阿桑奇表示,他计划于明年年初公布一批文件,内容涉及美国一家大型银行的“不道德行为”。尽管他并未指明是哪家银行,但外界纷纷猜测有可能是全美资产量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一年前,阿桑奇曾透露,他的团队已经从美国银行一名高管的硬盘中获得了5GB的数据。

  华尔街对可能的泄密十分紧张,但芬努凯恩力图淡化这种可能性,并表示自金融危机以来,该行已经进行了严格审查。

  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饱受打击,正致力于重建声誉。投资者们担心,可能的泄密将导致当局对该行展开进一步的调查。

  周二,美国银行的公关部门发布一份声明,称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阿桑奇的言论。

  芬努凯恩表示,自从收购陷入困境的美林证券和美国全国金融公司后,美国银行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纽约检察长办公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立法机构均已检查了美国银行的文件。“我们已经学会了该如何应对此类事件。”她说。

  美国银行曾在美林证券的亏损和高管红利问题上误导投资者。

 

    陆克文被曝曾要美国对华部署武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13:10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李亮报道,去年3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受邀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白宫共进午餐。他对希拉里表示,自己在对华政策上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主义者”,并提出多项对华强硬的主张。2010年12月初,随着这些言论被公之于众,外媒纷纷撰文,感叹一直被视作“中国通”的陆克文对中国“暗藏黑手”。澳大利亚媒体则称,中国人会因此“看透陆克文的真面目”。

  英国《卫报》12月6日文章引述了美国机密外交电文披露的陆克文与希拉里在餐桌上的几段对话。文章称,希拉里首先表明,美国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获得成功,随后她又提及中国经济崛起对其它国家的“挑战”。陆克文则立即接话说,他在中国政策上“很显然是现实主义者”。他说,他主张让中国有效融入国际社会,担负更大责任,但也“准备部署武力,以应对问题的发生”。他还形容,中国大陆对台湾“非常情绪化,且不太有理性”。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12月6日发表文章称,陆克文这些言论的曝光不会损害中澳关系,因为“这只是肯定了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怀疑的东西”。它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略家曾将去年5月陆克文政府公布的国防白皮书称为一个“荒唐”和“危险”的文件,认为可能引发新的地区军备竞赛。而一些中国高级官员在私下已明确表示,他们对陆克文的对华态度“感到不满”。文章援引隶属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太平洋论坛主席拉尔夫•科萨的话说:“中国人肯定已经看透了陆克文的对华立场。”

  文章还分析说,目前,中国有更严峻的外交事务需要处理,不会对“一个重要的农矿产品供应国”发出挑战。但随着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日益加深,澳大利亚将因为陆克文公开表现出比华盛顿还强硬的对华立场而“面临风险”。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6日则报道说,在自己的言论被曝光后,现任澳外交部长的陆克文“拒绝评论其真伪”。当被问到是否会就此接触中方时,陆克文说:“我无意这么做”。他还称,澳中有着深厚的经济关系,“两国有时会就个别事件有分歧,但双方关系依然稳固”。

  英国路透社12月6日文章还称,虽然陆克文在事情曝光后拒绝证实真伪,但他还是不失时机地表达出一个观点,即“随着中国与全球的联系日益紧密,中澳关系未来或出现难题。”5日,他在堪培拉对媒体说:“外交事务并不是躺下来,让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不时给你挠痒痒。外交是国家关系的重要一部分。”文章称,这些都显示出他对华的“鹰派一面”。

 

    陆克文指责美国应对外交电文外泄事件负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8:06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仲伟东12月8日报道,澳大利亚日前就“维基解密”网站泄露美国外交电文一事,指责美国保密工作不力,并认为美国应当对此负责。

  据英国路透社8日消息,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称,最初泄露美国外交电文的人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不是阿桑奇。他同时还指出,泄密事件也向美国的安全工作提出了疑问。

  陆克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未经授权就公布25万份美国外交网站文件一事,不应当由阿桑奇自己负责。”他认为美国应当为此而负责,“主要责任以及法律责任应当有最初擅自公布文件的个人承担”。他同时还指出:“我认为美国安全系统的完备性面临真正的问题。”

  “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日前已经向伦敦警方自首,根据瑞典警方发布的缉捕令,英国法庭已经正式下令对其进行拘捕。阿桑奇被指控涉嫌性侵犯,不过他对此予以否认,针对此事的听证会将在12月14日举行。

   国际刑警组织对维基解密创始人发红色通缉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08: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日电 据外电报道,国际刑警组织12月1日表示,已经对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发出国际通缉令,并提醒各成员国逮捕阿桑奇。

  据报道,国际刑警组织在网站上表示,基于瑞士当局11月18日发出的“红色通缉令 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决定协助瑞士检方,在全球范围内通缉阿桑奇。现年39岁的澳大利亚人阿桑奇被指涉嫌性骚扰和强奸。

  据资料,“红色通缉令”是国际刑警组织最著名的一种国际通报。它的通缉对象是有关国家的法律部门已发出逮捕令、要求成员国引渡的在逃犯。各国国际刑警组织国家中心局可据此通报立即逮捕在逃犯。红色通缉令被公认为是一种可以进行临时拘留的国际证书。无论哪个成员国接到“红色通缉令”,应立即布置本国警力予以查证;如发现被通缉人员的下落,就迅速组织逮捕行动,将其缉拿归案。

  阿桑奇目前下落不明,他此前对瑞士上诉法院提出的撤销逮捕令申请被驳回。与此同时,阿桑奇可能面临着在其它国家逮捕并被引渡回瑞士的命运。

  阿桑奇的“维基解密”网站由于先后曝光总数数十万份的机密文件,披露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以及外交方面的内幕,在国际社会的“名声大振”,支持者认为他是追求真相的先锋斗士,反对者如美国当局则强烈谴责泄密行为,称其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阿桑奇称如被暗杀追随者将公布大量破坏性机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14:1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5日报道,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日前威胁称,如果他遭到任何国家的逮捕或被暗杀,他的支持者将公布大量破坏性机密。

  阿桑奇已经将包含这些破坏性机密的“加密毒药”发送给一些黑客,其中可能包括有关造成墨西哥湾漏油的英国石油公司和“关塔那摩湾”美军基地的大量细节。他认为这些文档将成为他的“护身符”,以防他遭到暗杀、逮捕,或者他的解密网站被从网络上永久删除等。此前有消息称国际刑警组织已经对阿桑奇发布了红色逮捕令,他可能将于12月6日被苏格兰场警方逮捕。

  阿桑奇的英国律师马克·史蒂芬警告称:“维基解密网站在全球经常受到网络攻击和审查,它需要保护自己。”史蒂芬说,有可靠消息表明,许多人建议暗杀阿桑奇。出于保护维基网站的需要,他们可能会公布阿桑奇称之为“热核装置”的秘密材料。成千上万的支持者已经下载了这些“末日文件”,其内容包括关塔那摩监狱的秘密、美军在阿富汗杀害平民的视频、BP报告以及美国银行文件。这些文件都被长达256位数字的密码加密过,专家称它几乎是不可攻破的。

 

    维基解密已建立200余镜像站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09:15  中国日报网站

  因接连公布美国大量外交机密文件而遭各国政府“讨伐”的著名泄密网站“维基解密”自身正面临着前有所未有的危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2月5日报道,为避免网站遭到强制关闭,“维基解密”当天在自己的主页上发出求救信号,要求支持者依照网站上的说明,一起来设立“维基解密”的镜像站点,以向外界提供与“维基解密”一模一样的信 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息。

  “‘维基解密’正经受着严重的攻击,为了不让网站消失,为了继续我们未完成的事业,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维基解密”网站上写道。

  11月28日,“维基解密”公布了超过25万份美国驻外使领馆向国务院发回的电函,因内容涉及美国与多国交往的细节而使美国外交陷入混乱。其中一份文件显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要求下属获取联合国官员的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信用卡详细信息以及经常乘坐的航班班次等细节。曝光的这些敏感内幕也令国际社会纷纷对美国表示不满。

  自开始公开美国国务院保密文件后,“维基解密”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面临关闭风险。过去一周内,多家公司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压力,宣布“维基解密”的行为“非法”,并终止向该网站提供服务。结果,“维基解密”被迫更换域名,并辗转于全球多个服务器之间。此外,该网站还遭到了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的攻击。

  不过,与此同时,多个国家出现了“维基解密”的镜像站点,一些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该网站的支持。仅在12月5日“维基解密”发出求救呼吁的当天,就有数十个镜像站点被建立起来。到目前为止,“维基解密”支持者已经建立了200多个镜像站点,这一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另外,“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也面临着被捕的危险。国际刑警组织12月1日宣布,已经对阿桑奇发出国际通缉令,并提醒各成员国将其逮捕。有消息称,他目前居住在英国境内。
   

   维基解密公开美国在全世界多处重要设施清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16:24  国际在线

  2010年12月6日环球媒体连连看

  原题:List of facilities 'vital to US security' leaked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广播公司12月6日消息,“维基解密”网站公开了一份据称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清单,详细列出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处重要设施,涉及输油管道、通信基地、钴矿等。英国媒体警告称这份清单很可能为恐怖分子袭击美国提供绝好的目标。

  2009年2月,美国国务院要求包括大使馆、领事馆在内的各个机构详细列出全球范围内事关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并指出,这些设施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旦失去,便会对美国公共健康、经济秩序、国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维基解密网站自称获得了这份清单,并表示范围遍布全球,相当一部分都是涉及医学、工业方面的设施。

  根据“维基解密”公开的清单,这些设施包括:位于西伯利亚的输油管道、位于刚果(金)的钴矿、位于澳大利亚的一个抗蛇毒工厂、位于丹麦的一个胰岛素工厂、分布在英国康沃尔郡和苏格兰的卫星通讯基地,以及位于英国爱丁堡的航空工厂、事关核动力潜艇的海军工程企业等。

  清单中还对其中一些设施的重要性做了描述。比如,位于西伯利亚西部纳德姆市的天然气管道枢纽被描述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天然气设施”,“是由俄罗斯将天然气输往西欧的重要节点”。清单中标出了这些设施所在的城镇,不过没有精确到街道。

  “维基解密”的这一做法被英国《泰晤士报》形容为给恐怖分子提供了潜在的袭击目标,该报日前以大字标题《维基解密为恐怖分子提供袭击美国的目标》报道了此事。英国前国防大臣、外交大臣聂伟敬也对“维基解密”的做法予以谴责,他说:“这是恐怖分子们最爱的信息,这种做法再次显示维基解密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做法近乎于犯罪。”

  维基解密称沙特是基地与塔利班资金最大来源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14:3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外交电报中显示,沙特阿拉伯和一些与美国相交甚好的海湾国家是塔利班和其他基地恐怖组织最大的资金来源。

  据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12月30日的一份秘密文件显示,沙特阿拉伯的捐款人是世界各地逊尼派穆斯林激进组织,其中包括基地组织、塔利班、哈马斯等最大的财政后台。其他被列为恐怖分子资金源的阿拉伯国家有卡塔尔、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希拉里当时说:“沙特阿拉伯王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沙特内的恐怖主义威胁,但是沙特官员没有把来自沙特的恐怖主义金融输出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尽管沙特政府在积极调查和拘捕涉嫌资助基地组织的金融家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捐助者仍是全世界逊尼派恐怖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

  美国驻利雅得大使馆的一份电报指出:“沙特几乎完全依赖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用此分析和做出反恐行动的作战方针。但沙特政府不愿完全遏止资金输送,因此沙特是否打击恐怖分子筹资渠道将直接关系到美国是否继续向沙特提供可操作的情报。”

  其中科威特被描述为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组织的重要的“资金中转站”;卡塔尔则被认为与美国合作反抗恐怖主义的总体程度最糟糕的地区。而每年到麦加朝圣的人在为基地组织筹款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备忘录还对打击恐怖分子融资的战略方法提出建议,包括:积极查明、破坏和阻止恐怖分子捐资者;采取适当法律措施,如有效起诉恐怖金融家,公开追究其责任,以及传递强大讯息来阻止这些人;大力监督慈善机构,确保这些机构不为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贡献力量;严格执行联合国1267号制裁决议;以及完全遵循打击洗钱和为恐怖主义融资的国际标准。

 

    维基解密公开7大最令人震惊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 00:21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间消息,在线泄密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日前公开了大量美国政府的机密文件,其中的一些信息令人震惊,如美国政府曾要求其外交官监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俄罗斯总理普京等。

  上周日,维基解密再次公开了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报,内容涉及到反恐、核扩散等一系列敏感话题,以下为这些机密文件所揭发出的“最令人震惊的7大秘密”:

  1. 也门充当美国挡箭牌

  文件显示,在打击基地组织的战斗中,也门曾充当美国的挡箭牌。今年1月,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Ali Abdullah Saleh)曾告诉当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指挥官大卫·彼德雷乌斯(David Petraeus) :“我们将继续说那些炸弹是我们的,而并非你们的。”

  2. 监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曾要求美国外交官对联合国高级官员们进行暗中监视,甚至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监视的内容包括他们的信用卡密码、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地址、手机号码、常用车牌号,甚至是DNA数据。

  3. 希拉里派人监视普京

  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经常熬夜,嗜好狂欢,这几乎众所周知,但文件详细列举了贝卢斯科尼的这一嗜好。此外,文件还对贝卢斯科尼与俄罗斯总理普京(Vladimir Putin)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了质疑,包括两人之间过分慷慨的礼物赠送,利润可观的能源协议等等。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则要求身在这两个国家的外交官报告两人之间的任何商业交易。

  4. 沙特/以色列要求美国打击伊朗

  文件显示,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Abdullah)曾多次要求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消除核设施。阿卜杜拉2008年曾表示,“把蛇的脑袋斩掉”,要求对伊朗的核计划实施军事打击。此外,沙特阿拉伯政府还呼吁对伊朗进行全球性制裁。除了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也曾敦促美国这样做。文件还显示,美国相信伊朗已经从朝鲜获得先进的导弹系统,射程可达到莫斯科。

  5. 偏袒阿富汗副总统

  阿富汗副总统艾哈迈德·塞阿·马苏德(Ahmad Zia Massoud)去年访问阿联酋时,当地政府与美国缉毒局(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发现,他随身携带了5200万美元现金。但美国大使却慷慨放行,不问这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而马苏德则否认携带任何资金出境。

  6. 计划统一朝鲜半岛

  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升级,美国和韩国官员曾讨论过朝鲜半岛的统一前景。

  7. 怒批德国总理默克尔

  美国前大使威廉·蒂姆肯(William Timken)曾表示,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不愿冒险,缺乏创造性。

 

    维基解密泄露美外交密件后各方反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16:20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据英国《卫报》11月30日报道,“维基解密”网站北京时间29日晨公布了首批美国国务院机密外交电报,它还将在未来几天公布更多的外交密件。首批密件的重点是沙特国王呼吁美国对伊朗发动军事攻击、美国外交官奉命对联合国领导层进行间谍活动。对此,有所涉及的各方对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作出反应。

  美国

  国务卿希拉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9日就维基解密泄露美国机密外交电报作出首个官方回应,称这不仅是对美国而且是对国际社会的攻击。她在一个长篇声明中称,美国对机密外交电报遭泄露表示遗憾。希拉里称,文件遭泄露使许多曾与美国外交官进行过交谈的人士生命受到威胁。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维基解密网站的行为表示批评。白宫新闻秘书吉布斯称,这一行为是犯罪行为,总统对机密文件被公开感到不快。

  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即将出任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的彼得·金已请求奥巴马政府决定是否把维基解密网站列为“外国恐怖组织”。他在致希拉里的信中称,维基解密网站看起来符合法律要件,但它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明确的、现实的威胁。

  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利伯曼呼吁关闭维基解密网站。他说:“维基解密公布这些文件的行为使世界各地无数美国人和非美国人的生命和自由处于危险之中。这是蛮横的、不计后果的、应当遭到谴责的行为。”

  俄罗斯

  正在访问印度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他希望维基解密网站泄露的美国机密外交文件中有关对俄罗斯总理普京、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言论不会使两国关系受损。美外交电报称普京是“阿尔法狗”(领头人物),梅德韦杰夫则是 “蝙蝠侠”普京的助手罗宾。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拉夫罗夫称:“当然,它能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不过,在现实中,我们倾向于看重伙伴的具体行为。我们在未来将继续坚持这样的原则。”

  联合国

  联合国官员称,美国下令外交官收集联合国领导层情报的行为可能违反国际法。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在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美外交电报的数小时后表示,联合国不便就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的美国外交电报的真伪发表评论。他提醒美国,联合国成员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等一系列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保障联合国所享有的豁免和特权的义务。

  伊朗

  伊朗总统内贾德称,维基解密披露美国机密外交电报的行为是针对伊朗心理战行动的组成部分。内贾德在电视转播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称:“我们不认为这些信息是被泄漏的。我们认为它是在一个经常的基础上策划的,它们是在寻求达成政治目的。这些文件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我们和地区国家是朋友,那些恶意行为不会影响伊朗与地区国家的关系。”

  意大利

  据意大利安莎社的报道,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对美国机密外交电报并没有感到烦恼。安莎社援引他的亲信称,他对文件的内容抱以大笑。不过,他随后显得急躁,称他对“第三或者第四级别”外交官的言论不感兴趣。美外交电报曾称,贝卢斯科尼“不负责任、自高自大、能力不够”。

  意大利外交部长弗拉蒂尼把事件称为“世界外交的'9·11'事件”。

  法国

  法国外交部发言人称,维基解密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称这将有损国际关系。

  英国

  英国首相府在一个记者会上对维基解密的行为提出谴责。它还表示,它预计维基解密在未来几天内还将公布更多文件。首相府称,文件遭泄露损害了英国国家安全。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发言人阿布杜尔·巴斯特称:“我们认为维基解密网站发布的有关巴基斯坦沙特关系的极端负面报告是误导性的,与事实相反。”

  伊拉克

  伊拉克外交部长霍什亚-泽巴里称,公布外交电报是“有害的”,公布的时机“糟糕”。被公布的电报包括伊朗在伊拉克三月份选举期间施加压力和进行操纵的传闻。

  以色列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以色列将不会因维基解密公布美机密外交电报事件而受到伤害。文件的内容证实了伊朗是地区最大威胁、必须制止伊朗发展核实力的观点。  

《纽约时报》等媒体为公布维基解密文件辩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 19:46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间消息,《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法国《世界报》周日对刊登维基解密(WikiLeaks)公开的大量美国外交备忘录的决定进行了解释,称公众有知情权,而且已经删除了人名等敏感信息。

  上周日,在线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再次公开了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报,内容涉及到反恐、核扩散等敏感话题。维基解密将这些文件提供给了《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西班牙《国家报》和法国《世界报》。

  《纽约时报》称,相信公众会对这些文件感兴趣,它反映出了美国外交的宗旨、成就、妥协和挫折等等。《纽约时报》还称,在公开这些机密文件之前,已经删除了一些可能威胁到信息提供者或国家安全的信息。

  而英国《卫报》和法国《世界报》也表示,刊发前已经对这25万份外交电报进行了编辑。德国《明镜》周刊和西班牙《国家报》也收到了这些机密文件,法国《世界报》称,这五家媒体均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编辑,删除了敏感的人名信息。

  《纽约时报》称,对于准备刊发的内容,已经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美国政府,接受核查。而且,政府也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编辑,但《纽约时报》只接受了一部分,并未全部接受政府修改的内容。

  《纽约时报》称:“问题是,处理这些机密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从未掉以轻心。在让公众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和潜在的人身安全之间,编辑们进行了很好的平衡。”

  《纽约时报》还称:“如果不刊发这些信息,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这些文件反映出了政府是如何做出重大决定的,而这些决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实现。”

  《纽约时报》称:“在政府反对的情况下,公开这些机密信息有些令人心惊胆颤,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公众没有知情权。”

  而英国《卫报》称,维基解密此次公开的大部分美国外交电报都已经在美国政府的内网上公开了,因此,对于许多人而言,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卫报》还称,由于来源或内容主题等原因,部分信息将不会被刊发。

  法国《世界报》称,其使命就是对这些文件进行核实,经过分析后,提供给读者。《世界报》表示:“公开信息也要承担责任,透明和筛选并不矛盾。”

维基解密网遭域名服务商EveryDNS.net封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3日15:21  新浪科技                                    EveryDNS.net网站份声明截图。
                                          EveryDNS.net微博内容截图。
                                               维基解密网微博证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3日下午消息,据科技网站skeptic geek报道,为维基解密网站提供DNS服务的美国域名服务商EveryDNS.net以其基础设施遭到威胁为由,于美国东部时间12月2日晚上10点中止了对维基解密网站的服务。

  EveryDNS.net在声明中表示,和其它用户一样,提供给维基解密的服务是免费的。服务被中断是因为维基解密网站违反了有关“成员不应当干涉另一名用户的使用和运用服务、或者另一方使用和运用类似服务”。

  EveryDNS.net表示,维基解密网站成为大规模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对象,这些攻击已使EveryDNS.net基础设施的稳定性遭到威胁,未来的攻击也将产生类似的效果。近50万个其它网络也在使用EveryDNS.net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维基解密网站在其微博中证实:“美国everydns.net在声称遭到大量攻击后中止了维基解密网站的域名服务。让我们强大起来。 https://donations.datacell.com/。”

  维基解密网站正不断遭遇麻烦。亚马逊已宣布不再为其提供服务器支持。美国参议员利伯曼已提交了一份法案,法案将规定任何人刊登美国情报来源的名字将是一项联邦罪行。(宋华)  

专家称维基解密挑战美国预示国际政治新动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01:40  瞭望

  《瞭望》文章:“维基解密”发难美国

  一个小小的非国家行为体能够借助网络与大众传媒,公然挑战霸权国家,预示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新动向

  文/陈向阳

  “维基解密”网站再度大规模曝光美国外交“内幕”、“黑幕”后,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等连日来如临大敌、如坐针毡,国务卿希拉里等急忙“灭火”、“止血”、“消毒”,又是向盟友解释,又是严厉谴责,企图“减少损失”、“挽回影响”、极力推卸失察之责。

  其实,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国际互联网“江湖”的“独行侠”,“维基解密”网站(WikiLeaks)已连续三次大规模公开美国军事外交“机密”,令“世界霸主”寝食难安、颜面尽失。

  7月25日,公开9万份阿富汗战争文件,揭露阿战迄今已造成2万人丧命。

  10月23日,公开40万份伊拉克战争文件,指伊战共导致近11万人丧生,其中63%是伊拉克平民。

  尤其是11月28日,“维基解密”陆续公开美国驻外使领馆发送给国务院的25万份秘密电报,“爆料”之中不乏“猛料”、“辣料”,很是吸引各方眼球。

  其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2009年7月签署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暗中调查联合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收集他们详细的“生物信息”(DNA、指纹和眼球虹膜)、通信密码、信用卡号、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与传真号码,而调查对象则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副秘书长、常任理事国代表、维和行动负责人等。此外,美国外交官们背地里对世界各国领导人评头品足、指手画脚。

  “维基解密”事件表明,一个小小的非国家行为体能够借助网络与大众传媒,公然挑战霸权国家,不仅戳痛了美国的“伤疤”,也预示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新动向。

  其一,解密事件暴露了美国外交的两面性。美国素以“人权卫道士”与“文明守护神”自居,在公开场合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私底下却是骄横跋扈、狂妄自大与残暴蛮横;视国际法为儿戏、任意监控国际组织领导人,傲慢无礼地随意挖苦外国政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滥杀无辜等。

  其二,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向自诩其情报及保密工作天衣无缝,但却连续不断与大规模地“被解密”,其不择手段的种种作为被一再曝光,实在是讽刺。有分析指“维基解密”事件源于“9·11”之后美国的情报体制改革失当,其“情报整合与共享”存在巨大漏洞,美国国务院在事发之后已暂停与国防部之间的外交情报“即时与全面传递”。事件凸显了美国在情报体制、保密工作与纪律上,存在诸多“霸权软肋”。

  其三,解密事件持续“发酵”,美国的“道德光环”黯然失色,其一向“引以为豪”的“软实力”、“巧实力”、“网络外交”备受冲击,事件对美国与有关国家的互信、合作抑或敌对关系势必产生复杂影响,美国的霸权习性、外交与情报运作流程面临“痛苦的调整”。

  白宫事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特地发表声明指出,“该事件不仅会对美国的外交利益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影响到我们在全球的同盟和朋友,我们对此表示最强烈的谴责。”

  而作为美国“巧实力”与“多伙伴”外交的“掌门人”,国务卿希拉里处于事件的“风口浪尖”,她急忙对新闻媒体发表专门讲话,声称该事件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破坏了“负责任的”政府“正常运作”的纽带,不仅是对美国外交政策利益的攻击,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攻击。希拉里一面对“同行之间的私人讨论或者我们外交人员的个人评估和观察”“深感遗憾”,一面强调“奥巴马政府如此努力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将能经受住这一挑战”。

  但“业内人士”所作的影响评估更能说明问题,美国中情局前高官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解密事件对美国可信度和外交的损害“不可估量”,“覆水难收,美国国务院作为可靠传话者的可信度已丧失,而且无疑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其四,解密事件还表明,以网络媒体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为代表,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迅速蹿升。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加速发展,国际行为体日趋多元,主权国家虽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但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能量巨大,并对国家行为体构成竞争甚至挑战。网络“新媒体”堪称“双刃剑”,国际网络空间可谓“刀光剑影”,充满了无序竞争,“虚拟世界”绝非虚无飘渺,新的国际关系形态正在被网络重新塑造。

  “维基解密”事件让世人看清了美国的“霸权真容”,“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既要认清美国“霸道”日益不得人心的事件本质,言行一致地坚持和平发展,也要未雨绸缪,加强与改进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工作。□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维基解密创始人答网民提问:我想念我的祖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 03:24  新浪科技
       维基解密(WikiLeaks)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4日凌晨消息,泄密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英国《卫报》网站接受了网友提问。在回答网民提问的活动时,曾由于访问量过大,导致《卫报》网站瘫痪

  《卫报》通过Twitter称,读者要耐心些,因为网站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超负荷运转。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阿桑奇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只是通过互联网与记者通信。

  阿桑奇今年39岁,被指在瑞典存在性骚扰行为,瑞典当局上个月曾下令逮捕他。有报道称,阿桑奇目前身在英国。

  另外,维基解密周五被迫改用瑞士域名wikileaks.ch,因为遭到新一轮攻击,美国域名供应商已停止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

  以下为问答实录:

  问:你拥有澳大利亚护照,有没有可能现在回澳大利亚吗?由于你公布了该国政府的机密文件,有可能刚下飞机即被逮捕。

  答:作为澳大利亚公民,我非常想念我的祖国。然而,在过去几周内,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和司法部长罗伯特·麦克莱兰德(Robert McClelland)明确表示,不仅不可能允许我回国,还将积极协助美国政府,攻击我和我的雇员。这对一名澳大利亚公民意味着什么?我们是不是要像大卫·希克斯(David Hicks)那样,被美国政府长期羁押,以便使澳大利亚的政客和外交官员可以受邀出席美国大使馆的鸡尾酒会?

  问:你觉得自己对世界局势造成了何种影响?提供保密文件的人难道不应得到你的一句赞扬吗?

  答:过去四年间,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追随那些提供机密信息的人。在几乎每一次泄密中,他们都承担着实际风险;没有他们的努力,新闻人将一事无成。如果事实如五角大楼所述,年轻的美军士兵——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是最近几次泄密的资料来源,那么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举世无双的英雄。

  问:你是否曾经或计划公布带有阿富汗线人姓名的保密文件?你是否会审查这些资料中的人名,以确保没人会因此遭到报复?

  答:维基解密已有四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即使是五角大楼等政府机构也未能可靠断言,曾有人因为我们的活动受到伤害。虽然有人竭力抹黑,试图误导民众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但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不会有任何改变。

  问:美国国务院正在研究你是否算得上一名记者。你披露了某些人不愿意公开的许多信息;就此而言,你是不是一名“记者”重要吗?

  答:25岁时,我与他人合著了第一本纪实文学。从那时起,我一直拍摄纪录片,并向报纸、电视和互联网提供纪实内容。但是,无需争论我是不是一名记者;当人们开始为维基解密写作时,他们莫名其妙地被宣布不再是记者了。尽管我仍在写作,进行研究和调查,但我的主要职责是一名出版商和主编,组织和指导其他记者。

  问:你是否收到过有关UFO或外星人的保密文件?

  答:许多人给我们发来电子邮件,内容与UFO有关,或是宣称自己反对基督。但是,这些材料未能满足我们的两大发布原则:文件并非与个人有关;必须是原始文件。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尚未发布的保密文件确实提到了UFO。

  问:那些在此次“大规模泄密”前发布的保密文件呢?维基解密会在某个时候将它们重新上线吗?

  答:用户仍可从mirror.wikileaks.info获得这些资料的很大一部分;其余部分将在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后立即上线。从今年4月起,我们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一切工作都以美国政府对我们的攻讦为中心。但是,公众并不能轻松获取或搜索我花费三年半时间所取得的成果,这令我很不高兴。

  问:你是否曾料到这些文件对世界的影响如此巨大?你担心自己的安全吗?

  答:我一直相信,维基解密会对世界产生影响;2007年,它改变了肯尼亚大选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原以为,维基解密让别人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只需要两年时间,实际上却花了4年;所以我们仍略微滞后,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曾受到死亡威胁,这是公开记录在案的;但我们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能够与超级大国周旋。

  问:我是英国的一名前外交官。任职期间,我曾负责协调针对巴尔干地区的一个野蛮政权的多变行动,对某个威胁发动种族清洗的叛乱国家实施制裁,并为一个贫穷国家争取债务减免计划。如果外交通讯得不到英国及其他许多自由民主国家的法律保护,其安全和机密性受不到保护,这些工作将无法开展。如果大使馆无法安全地将建议和消息发回伦敦,那么它就无法运行。没有保密和对消息来源的保护,外交工作无法进行。这不仅适用于美国,也适用于英国和联合国。

  在公布大量保密信函的过程中,维基解密不仅特别强调某些错误行为,更破坏了外交的整个流程。如果你们能够披露美国的机密文件,自然也能将英国的电报、联合国的电子邮件公之于众。

  我的问题是:当下一次国际危机发生时,如果由于外交系统停转,问题无法解决,你个人是否应当为之承担责任?

  答:如果你能将这封长信浓缩至一个问题,我将很乐意予以关注。

  问:在公布的机密文件中,一些关键人名未作修改,一些则用“XXXXX”代替,还有一些只显示了一部分。除了美国政府,还有谁能做出关键决策呢?我们知道,你曾要求美国国务院就这些人名提供协助,但遭到拒绝。你能解释一下这些文件中的人名审查吗?此外,机密文件是否按某种顺序公布?抑或只是随机选择?

  答:我们公布的机密文件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类似。记者在详细调查后写作和编辑新闻稿;随后,至少一名记者或编辑会对它进行审核。我们会对其他机构提供的材料进行审阅,以确保这一流程发挥作用。

  问:前不久,维基解密遭遇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亚马逊也宣布不再为它提供主机服务。有人认为,这两起事件是为了提高维基解密的知名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否有意为之?

  答:从2007年起,我们就开始有目的地将部分服务器迁移至其他地区,以应对言论自由受到侵犯的风险。亚马逊是其中之一。

  问:你公布的保密文件有没有涉及《反仿冒贸易协定》(以下简称ACTA)?

  答:是的,有此类文件。该协定从制定之初,就是为了满足美国版权和专利产业巨头的利益。事实上,是维基解密让ACTA首次受到公众关注。

  问:加拿大总理的(前)高级顾问汤姆·弗拉纳根(Tom Flanagan)最近表示:“我认为阿桑奇应该被暗杀。。。奥巴马应当下达命令。。。如果阿桑奇失踪了,我不会感到不高兴的。”你对这些作何感想?

  答:以严肃态度发表这些言论的弗拉纳根先生及其他人士应当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谋杀。

  问:你为什么认为有必要“让维基解密面对公众”?身份保密不是更好吗?

  如今,这场辩论已经非常个人化了,只针对你一个人:“朱利安·阿桑奇公布保密文件”,“朱利安·阿桑奇是恐怖分子”,“据称朱利安·阿桑奇强奸妇女”,“朱利安·阿桑奇应当被暗杀”,“朱利安·阿桑奇互动问答”,等等等等。已经没有人把维基解密看作一个机构。甚至有许多人不知道维基解密还有其他工作人员。

  我认为,这将使维基解密变得脆弱,因为你的对手可以进行人身攻击。如果他们让公众相信,你是一个罪恶的、强奸妇女的恐怖分子,维基解密将声誉扫地。此外,维基解密其他勇敢而勤奋的工作人员,也应和你一样得到赞誉。

  答: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最初,我尽力防止维基解密为人所知,因为我不希望个人在我们的活动中扮演任何角色。这与法国的一个数学家秘密会社十分相似,他们共用笔名“布尔巴基”(The Bourbaki)。然而,这种做法很快使人们对我们的身份极为好奇,还有一些人自封为维基解密的代表。必须要有人对公众负责;领导人只有勇敢面对公众,才有资格要求消息来源承担更大风险。我就像一根避雷针。我遭到了大量攻击,但也收获了极大信任。

  问:西方政府一直宣扬新闻自由受法律保护,并以此获得道德权威。但对你和维基解密的法律制裁将会削弱这种论调。你是否同意,西方政府攻击维基解密将使他们丧失道德权威?或者说,西方政府是否拥有任何道德权威?

  答:西方政府已经通过合同、贷款、控股、银行等工具,将基本权力关系财务化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言论很容易“自由”,因为政治的任何变化只会导致这些基本工具的改变。在西方社会,言论几乎不会对权力造成任何影响。审查制度的强弱能够体现一个国家中言论的潜在力量。美国对我们的攻击令人充满希望,这表明言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力量,能够打破财务工具形成的枷锁。

  问:网络服务提供商总是被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你能否一直与这些国家玩捉迷藏?如果维基解密网站被亚马逊之类的主机服务提供商“踢出”,你对这些保密文件有何备份?你们是否拥有第二手准备?你们公布的保密材料已经广泛散播,这是否意味着停止服务并不等于抗争的结束?

  :“密电门”(Cable Gate)已经开启,已经有10万人获得了加密格式的文件。如果我们遭遇不测,这些文件的关键部分将自动公开。此外,多家新闻机构也获得了这些资料。历史将会胜利。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能否幸存?这取决于你们。   

   英媒称维基解密创始人藏身伦敦 英警方拒绝抓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 19:3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宋华12月2日报道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来自英国报纸的消息称,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目前藏匿在伦敦,英国警方已掌握其确切藏身位置和电话号码,但迄今尚未批准根据国际通缉令对其实施抓捕。

  英国《独立报》的报道称,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今年39岁,是一名澳大利亚人,日前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大量美国外交密电。今年10月在到达英国后,他向英国警方提供了详尽的联系方式。

  英国《独立报》还援引伦敦警方的话说,警方知道阿桑奇藏身之地以及他的电话号码。消息还称阿桑奇目前藏匿在英国东南部地区。

  报道还说,国际警察机构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本周针对阿桑奇发出“红色”通缉令,决定协助瑞典通缉阿桑奇。阿桑奇被指控涉嫌性侵犯罪,但目前英国严重犯罪调查机构却拒绝批准对他的抓捕。

  《独立报》引用匿名消息称,严重犯罪调查机构需要澄清有关瑞典检方发布的“欧洲通缉令”的问题,但其称这种拖延为技术性问题。

  伦敦警察厅和严重犯罪调查机构拒绝对路透社所提相关问题做出评论。

  阿桑奇在成立网站之前是一名黑客,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带有一种神秘光环。上月在瑞典当局表示将对阿桑奇涉嫌强奸和性侵犯等几项指控进行调查后,阿桑奇离开瑞典。

  美国机密文件外泄给美国当局造成重大国际损失,他们已承诺采取行动终止这样的行为。11月29日,美国司法部长艾里克•霍德尔表示,司法部“正在积极就此事进行调查”,他坚称奥巴马政府采取行动的承诺“并非武力威胁”。   

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被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18:46  中国新闻网        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阿桑奇

  中新网12月7日电 据外电报道,英国警方12月7日表示,“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于当天遭到逮捕,他被指涉嫌强奸。

  据报道,伦敦警方在一份声明中称,现年39岁的阿桑奇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上午9时 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30分左右在伦敦一间警察局现身,其后遭到了警察的拘捕。阿桑奇将于当天稍晚时出现在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

  声明写道:“12月7日上午,基于瑞典当局对朱利安-阿桑奇涉嫌强奸的指控,伦敦大都市警察厅引渡和国际协助处(Ex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Unit of 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将其逮捕。”

  之前报道称,本月2日时,瑞典警方对阿桑奇发布了新的国际通缉令,这个通缉令适用于英国。英国警方已经接到了将阿桑奇引渡到斯德哥尔摩进行审判的请求。

  但在伦敦的阿桑奇律师罗宾逊说,阿桑奇可能将抗拒回到瑞典,他担心瑞典方面会将他交给美国司法单位。罗宾逊指责瑞典追缉阿桑奇的行动显然出于“政治动机”。

  罗宾逊还表示,任何对阿桑奇的逮捕令都不会影响维基解密网站继续公布持有的25万份密件。

  阿桑奇被指在今年8月对两名瑞典女子进行了“强奸”和“猥亵”。瑞典检控机构11月18日签发了针对阿桑奇的逮捕令,阿桑奇提出了无罪的抗辩,但瑞典上诉法庭上周驳回了他的请求,裁定他有罪。 
        | 视频:维基解密创始人阿...

   维基解密创始人出席听证会:拒绝被引渡到瑞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 23:43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7日晚间消息,维基解密(WikiLeaks)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周二向法庭表示,他不同意将自己引渡到瑞典。

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

  格林尼治时间周二上午9点30分(北京时间17点30分),阿桑奇在英国被捕。随后,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地方法院举行了一场引渡听证会,以决定是否将阿桑奇引渡到瑞典。

  在听证会上,阿桑奇明确表示,拒绝被引渡到瑞典。上个月,瑞典当局下令逮捕阿桑奇,原因是有两名妇女指控阿桑奇对其进行了性侵犯。今年8月,阿桑奇曾去过瑞典。

  12月14日,威斯敏斯特法院将对此案进行进一步听证。目前,阿桑奇已被押回看守所,并拒绝保释,主要是担心阿桑奇成为一些情绪激动人们的攻击目标。
 

    维基解密称阿桑奇被捕不会阻止更多机密曝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20: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7日电 据外电报道,虽然12月7日当天泄密网站“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才在伦敦被警方逮捕,但“维基解密”网站立即表示,不会因为阿桑奇被捕,就停止泄密行为,该网站还将继续“曝出更多秘密”。

  阿桑奇因涉嫌强奸和性骚扰遭到伦敦警方的逮捕,之前消息指他可能被引渡至瑞典受审,也有可能被瑞典当局移交给美国司法机关。

  阿桑奇被捕后,“维基解密”立即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微博,宣称“今天针对我们主编朱利安-阿桑奇的行为,不会影响我们的运营,我们将和平时一样,在今晚释放出更多消息”。

  一名为“维基解密”网站工作的记者表示,该网站的职员都在正常工作。

  “维基解密”网站因公布多达数十万份驻伊拉克、阿富汗美军大量机密文件和美国外交密件而声名大噪,美国将其视为“害群之马”,谴责其泄密行为损害国家安全。

  全球多家媒体获得了与“维基解密”网站享有机密文件的权利,网站一名发言人稍早时曾表示,这些密件均存有数份备份的文件。阿桑奇本人上周在接受英国《卫报》网络即时采访时也表示,一旦他的网站或他本人被“拿下”,他有办法公布更多机密文件,“已有超过10万人握有这些密件”,“一旦我出了什么事,密件的关键部分将自动被公之于众”。

维基解密称曾将美国机密文件交付逾10万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00:02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薛洪涛

  当地时间12月7日上午,被瑞典司法当局指控涉嫌强奸罪和性骚扰罪、遭到国际刑警组织全球通缉的维基解密网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伦敦被捕。

  伦敦警方在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证实,现年39岁的阿桑奇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上午9时30分左右在伦敦一个警察局现身。“基于瑞典当局对朱利安·阿桑奇涉嫌强奸的指控,伦敦大都市警察厅引渡和国际协助处将其逮捕。”当天晚些时候,阿桑奇将与他的律师一起前往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首次面见法官。

  在遭到国际刑警组织通缉后,即有消息说,阿桑奇就在英格兰东南部某地,当地警方已掌握了其确切的藏身地点及联系方式。12月3日,伦敦警察厅一名发言人说:“如果国际通缉令符合正常程序,并且瑞典向英国提出协助请求,我们在知其下落的情况下当然会对阿桑奇进行抓捕。”

  就在世界舆论密切关注英国警方将对阿桑奇采取何种行动时,12月6日,维基解密网站突然发布消息称,网站创始人阿桑奇预计在未来24小时内主动向警方自首,随后出席地方法院的庭审。

  扑朔迷离的通缉令

  今年8月,就在维基解密公布美军在阿富汗行动的机密文件后,两名瑞典妇女指控阿桑奇涉嫌强暴。瑞典检方随后立案指控阿桑奇涉嫌“强奸和性骚扰”并实施抓捕,阿桑奇否认检方指控。8月20日,瑞典检方发出逮捕令,但法院立即驳回了检方的指控,认定证据不足。

  但瑞典检方坚持,阿桑奇有逃亡的嫌疑,必须予以拘捕。11月18日,瑞典检方在取得法院同意后,再度发出逮捕令,并向国际刑警组织提出在全球通缉阿桑奇的请求。12月1日,国际刑警组织发布对阿桑奇的“红色通缉令”。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教授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有人在瑞典指控阿桑奇犯罪,瑞典警方有权在瑞典逮捕他,他不在瑞典,瑞典司法机关也有权请求国际刑警组织通缉他。至于阿桑奇是否真的实施了指控的犯罪行为,只能等到他被瑞典法院审判以后才能揭晓。

  这位国际刑法专家表示,国际刑警组织是各国警察间的协作组织,应各国请求发布通缉令属于正常的职务行为。但该组织只有一个秘书处,没有专职警察,并且不具体实施抓捕,影响有限。

  据了解,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令是没有强制力的,各国接到通缉令以后,是否抓捕被通缉的嫌疑人,抓捕后会不会引渡给申请国,完全由各国自主决定。国际刑警组织对各国的逮捕申请只进行形式审查,并不进行实体审查。

  阿桑奇透过各种途径否认被指控的罪名,声称是因揭秘而遭陷害。在瑞典上诉法庭驳回了阿桑奇对逮捕令提出的异议后,12月2日,瑞典最高法院表示,拒绝受理阿桑奇就其逮捕令提出的上诉。这意味着,阿桑奇将无法再通过任何法律途径来要求撤销这项通缉令。

  阿桑奇的律师史蒂芬斯指控,瑞典检方根本没有依照欧盟法律正式告知阿桑奇涉嫌的罪名,就对他发逮捕令,“这是迫害而非起诉”。

  贾宇教授说:“阿桑奇被通缉,不排除是美国施加影响的结果。虽然国际法律问题离不开国际政治关系,但从法律层面还不能得出阿桑奇遭到美国陷害的结论,阿桑奇在瑞典被指控犯罪与美国是否迫害阿桑奇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知道阿桑奇涉嫌强奸指控的人并不多,但很多人都知道从11月28日起,阿桑奇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接连向美国政府丢下重磅炸弹,抖搂了美国2007年到2010年2月间的外交机密文件25万份。这些机密文件是274个美国驻外使领馆在过去3年发给国务院的秘密电报———

  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签署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暗中调查联合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收集他们详细的生物信息、通信时所使用的密码、信用卡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传真和传呼号码等信息。

  上述指令显示美国利用其一万多名驻外机构工作人员收集了驻在国大量高度敏感的信息。指使外交官充当收集情报的特工,很容易引起驻在国的反感。

  这批文件还披露了美国和一些国家的幕后交易。比如,美国开出各种价码让他国接收关塔那摩监狱的在押犯。同时也证实了媒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些猜测,如美国在荷兰、比利时、德国和土耳其这四国都部署了核武器。

  挑战新闻自由边界

  维基解密初始于2006年,当时挂在“阳光通讯社”主页,2007年1月正式独立出现。没有总部、没有传统的基础设施,仅仅依靠服务器、5名全职员工和全球800名兼职志愿者来运转。这个创建时间极短的网站致力于揭露政府、企业的腐败行为,每天贴出30份以上的机密文件。

  基于生存的需要,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极为巧妙,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审查。它的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境内,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保护消息来源的法律。在瑞典,法律禁止政府和其他机构要求媒体交代消息来源。

  维基解密的工作流程十分隐秘,一般是用户的材料首先被送到位于瑞典的主服务器上,然后再被传到它设在比利时的另一个服务器上,之后再传到“另一个在法律方面提供保护的国家”。然后,这些文件将从“终端机”上被删除,储存到其他地方。

  维基解密整条渠道以及通过它所传输的资料都经过严格加密。每天,网站的5名核心人员都会更新和维护网站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菁,删除那些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及伪造文件。数百名志愿分析人员帮助审核,这些人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

  阿桑奇称,维基解密在全球各地有20多个服务器,以及数百个域名。“这是一个可以规避检查的系统。”他说,如果某个政府或者公司想要移除维基解密的内容的话,可能不得不几乎拆除整个国际互联网。

  为了防范不测,维基解密预留了“杀手”———将更多尚未公布的更加敏感的美国机密文件加密后,分散放置于部分秘密人士手中。目前已经有超过10万人获得了加密文件,一旦他和同事们遭遇不测,这些文件的关键部分将自动公开。此外,多家新闻机构也掌握有这些资料。

  在接连抖出让美国难堪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大量机密文件后,今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外交文件撕破了美国外交官员举止优雅、说话得体,具有绅士风度的假象,暴露了他们私底下的尖酸刻薄,甚至从事刺探情报的勾当。让人清楚看到美国驻全球各地大使馆如何在幕后进行见不得人的交易。

  除了国际和外交问题外,2009年11月,维基解密还曝光了“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超过50万条短消息的内容。

   维基解密拥护者成立黑客组织开展网络报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10:3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9日电 据外媒报道,维基解密拥护者组成了“黑客军团”对万事达、Visa信用卡、PayPal第三方支付、银行、个人等展开攻击,报复其对维基解密做出的不利行为。

  这支大约由1500-2000人组织的团体,代号“匿名”,据猜测对信用卡公司及瑞典检举机构的网站进行了数百万次的虚假访问。攻击发生在信用卡、在线支付平台、瑞士银行等业务最繁忙的一天,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前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佩林因曾提出应像追捕基地组织一样追捕阿桑奇,而导致其个人网站遭到攻击。她个人及她丈夫的信用卡号也被称在网上曝光,但随后证实卡号是假的。

  黑客鼓励志愿者们下载一种软件,进而通过软件远程操控志愿者的电脑,并借用他们的力量进一步对目标开展攻击。

  在一份声名中,“黑客军团”指出他们将攻击所有删减维基解密信息的网站,包括资产上亿的大公司。

  黑客也曾经指出要攻击Twitter网站,称其删除了有关维基解密的对话内容。但Twitter给予否认,并解释说他们误解了Twitter展示热门话题的形式。
        中新网12月9日电 据英国媒体报道,信用卡公司万事达(Mastercard)遭到黑客攻击,影响到客户付款。万事达公司和其它几家网站都受到名为“匿名者”(Anonymous)黑客组织的报复性攻击。攻击者誓言要报复那些切断对维基解密网站服务的公司。

  停止为维基解密服务的万事达公司指出,黑客的攻击事件对客户使用万事达卡“没有带来冲击”。

  不过,一个付款公司说,其客户“完全不能使用付款服务”。

  另外还有一些网友也表示,他们在网上付款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不过涉及范围目前还不清楚。

  对于这些说法,万事达公司没有发表看法。

  “匿名者”已经声称对网络攻击事件负责。该组织说,他们攻击了数个网站,其中包括对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检控方的网站。

  7日,万事达卡公司宣布,切断维基解密的支付服务,并指责维基解密从事违法活动。

  另外,互联网付款公司Paypal早些时候也因停止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而遭到黑客攻击。

  Paypal表示,该公司收到美国政府信件后,停止了为维基解密网站提供服务。但是美国政府却做出了否认。

 
  

分析称欧美欲封杀维基解密网站存在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00:02  法治周末

  由于多次公布猛料,美国《时代》周刊刚刚评出的美国历史上十大泄密事件,有四件与维基解密有关。

  虽然维基解密不肯透露文件来源,但被捕的23岁美军情报分析员曼宁或许能够解答人们的部分疑惑。在维基解密网站今年7月公布美国阿帕奇直升机2007年在巴格达滥杀无辜的录像后,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曼宁就被逮捕了。至今,他仍被关押在弗吉尼亚的匡蒂科海军基地。

  曼宁被控下载超过15万份国务院文件并泄露一些密电。作为情报分析员,曼宁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在美国军方机密电脑网、保密IP路由网(SIPRnet)里的机密文件。但没想到,曼宁窃密事件败露,是因为在网络聊天室,向黑客朋友拉莫炫耀窃取文件“轻而易举”,而遭拉莫举报。

  维基解密的大胆爆料使其毁誉参半,引发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维基解密是在个人自由和集体安全间大胆的博弈。”但反对者认为,今非昔比,“9·11”事件后的美国,国家安全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体有义务帮助国家一起维持秩序和安全。

  皮尤人民与新闻界研究中心近日对1000人的调查显示,53%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维基解密的所作所为损害了公共利益,并不是正确的事情。它在最近公布美国外交机密文件后,就遭到多国领导人的谴责。

  虽然遭受到了质疑与抨击,但维基解密并不孤立。它选择了与传统新闻媒体合作,多次把机密材料提供给世界著名媒体分享,不但使其泄密更加方便,也让泄密的信息披上了新闻报道的外衣。

  曾任教于香港树仁大学的著名传播法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魏永征教授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虽然新闻自由在美国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但是没有司法判例确定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可以泄露国家秘密,“如果证明新闻确实危害了国家安全,那么它不能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政府可以向法院申请禁止令”。

  魏永征说:“互联网有利有弊,既能推动舆论监督,做有益的事情,同时也可能发生泄密、侵犯隐私、传播虚假信息、语言暴力等问题。这次事件会引起各国关注,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美国政府束手无策

  泄密事件之后,虽然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出来谴责维基解密,奥巴马总统也很愤怒,但却无计可施。一方面阿桑奇不是美国公民,维基解密服务器也不在美国;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无法使用“防火墙”之类的技术手段屏蔽维基解密网站,这些不是美国政府不想做,而是法律不允许它这样做。美国法律对新闻和言论自由的严密保护不是美国政府所能撼动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行政当局和媒体在法律面前平起平坐,除了法律和广播电视领域之外,它没有限制媒体的其他手段。如果诉诸法律,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证明责任,要向法院证明言论和报道对国家造成实际危害并非易事。

  面对法律,美国政府对维基解密网连篇累牍地刊登它的外交和军事机密文件无可奈何,对一个飘忽不定的网络黑客干瞪眼。

  这场风波最大的苦主,在被弄得超级尴尬、颜面丧尽之后,也只能从自己做起,忍气吞声地做自我批评———美国政府表态将会强化内部资料控管,包括减少可存取机密内容的人数。为尽快平息这场风波,国务卿希拉里过去一周相继致电12国领导人,就泄密事件表达歉意。

  魏永征说,美国与所有国家一样,都十分重视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保护,但美国采取的不是全民保密制度,除非触犯《间谍法》等规定,媒体和个人没有为政府保密的义务。

  以1971年6月发生的“五角大楼文件”案为例。当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公布了一个名为埃尔斯伯格的人提供的一批国防部关于越南战争的决策文件。尼克松政府认为文件是政府机密,关系国家安全,将《纽约时报》告上了纽约地区的联邦法院,请求法院禁止报纸刊登相关报道,获得支持。《纽约时报》随即将此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由于政府无法证明报道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实际损害,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政府败诉。美国政府只能坐视《纽约时报》披露越战机密文件而无计可施。

  魏永征特别强调,世人对此案存在误读,似乎美国为了新闻自由可以不顾国家安全,但9位大法官没有一个说新闻自由比国家安全更重要。判决书只是说政府“未能承担证明事先限制必要性的责任”。

  魏永征说:“美国只有政府官员、对国家宣誓过的人才有保密义务,媒体和老百姓不是保密义务承担者,除非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国家秘密再泄露。”据了解,在保密的事情上美国对官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媒体普通人要求很宽松,不追究他们的泄密责任。

  在这次外交文件泄密过程中,美国媒体也跟着起哄,大肆报道。阿桑奇是外国人美国没办法,而对于本国媒体,美国政府也没辙。宪法第一修正案及其相关判例是美国政府阻碍媒体表达自由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展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美国建国后形成了媒体独立于政府的传统和一系列新闻自由的原则,美国政府轻易不敢也没有能力去突破宪法《第一修正案》,而一旦被扣上了违宪的帽子,它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只有短短的45个单词,却成为美国言论自由的基石,这主要归功于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他们透过相关判例对言论自由的原则进行了深刻阐释和制度性创造。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1919年的“申克诉合众国案”、1964年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和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案”。

  其中,联邦最高法院通过“《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确立了“实际恶意原则”。这个裁决确定了新闻界能够完全地、无拘束地报道和评说公共事务,甚至是在战争期间,包括对政府和官员进行批评,从而为新闻媒体建立了一道免受政府权力侵害的“防火墙”。

  展江认为,美国政府对媒体和网站泄密没有办法十分正常。美国是个法治国家,只有法律才管得住媒体,美国开国理念就包括新闻和信息自由,目的就是防止政府信息不公开。新闻媒体可以挖掘传统保密范围以外的所有政府信息,公众、网站也都可以公布,美国还为此在1966年专门出台了当代第一部《信息自由法》,这对于一个普通法国家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立法行动。

  不但美国政府没有办法对付媒体,有时候政府官员向媒体自曝家丑,这使得政府在与媒体较量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1972年6月17日,5名来自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成员,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华盛顿邮报》两位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告密者“深喉”的帮助。根据“深喉”的情报,记者将调查的矛头指向了白宫高级人员,从而揭开了时任总统尼克松指使共和党“暗探”窃听民主党大选情报的政治丑闻。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终因“水门事件”丑闻而宣布辞职,两名记者一举成名。

  时隔32年,美国《名利场》杂志抖出了惊天谜底:年届九旬的联邦调查局原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终于现形:“我就是‘深喉’。”

  相比之下,维基解密所处的环境更加凶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这个非常另类的互联网站和势单力薄的阿桑奇,不仅要面对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而且也不会得到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尽管如此,西方国家政府要想彻底灭掉它也很困难。

  展江认为,一个在私生活领域中涉嫌犯罪的传奇人物和一个自诩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的促进者,这是阿桑奇的独特角色。但是他在私人领域的问题与他可能对公共领域的贡献不是一回事。即使阿桑奇被引渡到瑞典受审,能否定罪也很难确定。

  阿桑奇在英国被捕后,如果不出现法律程序问题,预计他将毫无悬念地被引渡到瑞典接受审判。剩下的悬念,是在失去创始人阿桑奇之后,重压之下的维基解密网将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

 

维基解密阿桑奇发文:别扼杀揭露真相的信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02:37  新浪科技
                                      阿桑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消息,澳大利亚时间8日凌晨,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澳大利亚人报》网站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自己和维基解密的新闻理念,并为维基解密辩解,同时呼吁捍卫媒体报道真相的权利。阿桑奇称,维基解密应当得到保护,而不是威胁和攻击。

  以下为阿桑奇文章全文:

  《不要扼杀揭露真相的信使》

  1958年,时任《阿德莱德日报》老板兼编辑、年轻的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写道:“在秘密和真相的赛跑中,真相总是会不可阻挡地获得胜利。”

  他的这番言论或许是影射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Keith Murdoch)揭露战争真相的事件。基思·默多克曾爆料:由于英国统帅的无能,无数澳大利亚军人在加里波第战役中作出不必要的牺牲。英国试图使基思·默多克禁言,但默多克并未就此沉默。最终,他的努力促成了加里波第这场惨绝人寰的战役的终结。

  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维基解密也在无所畏惧地公布那些理应得到公开的事实。

  我成长于昆士兰州的一个乡下小镇,那里的人们直言不讳。他们不信任“大政府”,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监管不得当,大政府很容易出现腐败。在菲茨杰拉尔德调查(Fitzgerald inquiry,译者注,澳大利亚80年代的一起警方腐败案)之前,昆士兰州曾经历一段腐败盛行的黑暗时期,那正是政治控制媒体并压制真相的恶果。

  我将这些历史谨记于心。维基解密是围绕这些核心价值观建立起来的。在我仍居住于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产生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报道真相的想法。

  维基解密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科学的新闻理念。我们与其他媒体合作,既向大众传播了新闻,同时也帮助证实新闻的真实性。这种科学的新闻理念允许读者阅读一篇新闻,然后点击鼠标,在网上找到产生新闻的原始文件。这样,读者就能够自行判断:这篇新闻是否真实?记者的报道是否准确?

  民主社会需要强势的媒体,而维基解密正是这种媒体的一部分。媒体可以使政府更加诚实。维基解密已经公布了一些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真相,以及有关企业腐败的新闻。

  有些人说我是反战主义者:但确切地说,我不是。有时候,国家需要参与战争,而这个世界不并缺少战争。然而,一个政府能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向民众隐瞒战争的真相,并要求这些民众为谎言付出生命或税务的代价。如果政府真的拥有参与战争的合理理由,那么它应该公布真相,让人民决定是否支持战争。

  如果你读过任何维基解密公布的阿富汗战争或伊拉克战争记录,或任何一条美国外交电报,或任何一个维基解密报道的新闻,你就应该能够理解媒体自由报道这些事件的权利有多么重要。

  维基解密并不是唯一一个报道美国外交电报的媒体。其他媒体机构,包括英国《卫报》、《纽约时报》、西班牙《国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都公布了相同的编辑过的电报。

  然而,维基解密是其他这些媒体的统筹机构,也是遭到最多美国政府及其他国家攻击和批评的机构。尽管我是一名澳大利亚人而不是美国人,却被美国指责犯下叛国罪。美国国内要求特务“干掉我”的呼声不断。萨拉·佩林(Sarah Palin)说我应该“像萨达姆那样被围捕”,共和党向美国参议院提出议案,试图将我列入“跨国威胁”名单,并依照跨国威胁分子予以处分。加拿大总理办公室的顾问在国家电视台呼吁刺杀我。一名美国博客作者甚至呼吁,到澳大利亚绑架并伤害我20岁的儿子,目的仅仅是为了抓到我。

  澳大利亚人民应该看得到,茱莉雅·吉拉德(Julia Gillard)总理和她所掌管的政府正在无耻地迎合这些言论。在是否取消我的澳大利亚护照,或监控、羞辱维基解密支持者方面,澳大利亚政府的权利似乎已经完全被美国所支配。澳大利亚首席检察官正在竭尽所能地帮助美国人进行一项调查,目的显然是绑架澳大利亚公民并将其送往美国。

  吉拉德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没有对其他媒体机构进行半个字的批评。这是因为,《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资格老且势力较强,而维基解密既年轻又弱小。

  我们现在是被压迫者。吉拉德政府试图枪毙说出真相的人,因为它不希望它的外交和政治交易等真相被人揭露。

  在我和其他维基解密员工遭遇无数公共暴力威胁的时候,澳大利亚政府的回应在哪里?澳大利亚人或许会以为,总理应该保护她的公民免受这些伤害,但政府给出的只有尚未证实的非法指控。澳大利亚总理和首席检察官本应独立于事件本身,以有尊严的方式履行他们的职责。但他们不会,他们只想挽回自己的面子。

  每一次维基解密公布美国机构滥用职权的真相,澳大利亚政客们都会追随美国国务院的论调:“你会置众多生命于安危!国家安全!你会威胁军队的安全!”然后,他们却又说维基解密公布的内容并不重要。问题是,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到底哪种说法才对呢?

  两种说法都不对。维基解密已有4年的历史,这段时间里,我们改变了整个政府的运作方式,但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一样,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伤害。相反,在澳大利亚政府的默许之下,美国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就杀死了数千人。

  美国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在一封写给美国参议院的信中承认,没有任何敏感情报来源或途径因维基解密公布的有关阿富汗战争的文件而中断。美国国防部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维基解密的报道导致了任何人在阿富汗受到伤害。北约驻喀布尔人员向CNN表示,没有发现任何一个需要保护的个人。澳大利亚国防部的表态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澳大利亚军队或情报人员因为我们公布的材料而受到伤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公布的信息不重要。美国外交电报向我们揭露了众多令人震惊的事实:

  美国违法了国际条约,要求其外交官窃取联合国和人权组织官员的个人材料和信息,包括DNA、指纹、虹膜扫描、信用卡号码、网络密码和身份证照片等。澳大利亚驻联合国官员可能也被美国外交官当做窃取目标。

  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请求美国攻击伊朗。

  约旦和巴林官员希望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停止伊朗的核计划。

  英国的伊拉克战争调查计划要求必须保护“美国的利益”。

  瑞典是北约的隐藏成员国。

  美国正在要求其他国家接收关塔那摩监狱释放出来的囚犯。奥巴马甚至表态,除非斯洛伐尼亚愿意接收一名囚犯,否则不会会见斯洛伐尼亚总统。美国还曾提出给澳大利亚邻国基里巴斯数百万美元,要求其接收关塔那摩关押的囚犯。

  在1967年的“五角大楼文件”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曾说过,“只有一个自由和不受限制的媒体环境,才能有效拆穿政府的谎言”。维基解密今天所陷入的漩涡风暴,恰恰再次表明了捍卫媒体报道真相的权利的必要性。

 

澳大利亚外长承诺支持阿桑奇 确保其不被引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10:08  中国新闻网

阿桑奇被捕

  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8日强调指出澳政府将会坚决支持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并确保其合法权利得到保护。

  尽管澳总理茱莉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曾指出阿桑奇将机密信息公布在维基解密上的行为是违法的。司法部长罗伯特•麦克莱兰德(Robert McClelland)也给予谴责,称这些解密的信息将严重影响美国及其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国的国家安全。

  但陆克文表示,作为外长,他有责任维护所有澳大利亚公民的领事权利。并称阿桑奇已经联系了澳驻伦敦总领事,希望获得领事援助。他们稍后将通过信函告诉阿桑奇领事馆已经准备好了探视及其他领事援助。

  澳驻伦敦总领事昨天已经和阿桑奇通过电话,确保他的合法利益及法律代表权。

  澳绿党主席鲍伯•布朗(Bob Brown)今早表示,除了领事援助,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行动来帮助阿桑奇。他还呼吁外长或司法部长提供明确证据,确保阿桑奇的法律权利,并证明阿桑奇不符合条件被首先引渡到瑞典,再由瑞典引渡到美国。


 

澳大利亚称将向阿桑奇提供领事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2:54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章磊

  从大众视线中消失一个月后,“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如其律师所说,7日向伦敦警方自首,随后英国警方把他逮捕。在当天中午的庭审中,阿桑奇依然否认瑞典方面称其性侵犯两名女性的指控,并拒绝被引渡到瑞典。英国法院则拒绝让阿桑奇保释,并决定14日在此举行听证会。

  自首后被逮捕

  英国警方6日收到来自瑞典的最新通缉令。阿桑奇涉嫌今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强奸、性骚扰两名女子,11月遭瑞典警方全球通缉。

  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本月1日把阿桑奇列入头号通缉名单。阿桑奇否认这些指控,声称自己遭人“泼脏水”。

  阿桑奇的律师马克·斯蒂芬斯6日在伦敦告诉媒体,瑞典警方要求伦敦警察局逮捕阿桑奇。斯蒂芬斯等人与伦敦警察局协商,安排让阿桑奇“自愿与警方见面”。

  按英国警方说法,阿桑奇按照事先与警方达成的“约定”,当天上午前往伦敦一处警察局自首,警方随即把他逮捕。伦敦警察局7日发表声明说:“今天早上,伦敦警察局引渡事务部门警员代表瑞典当局以涉嫌强奸为由逮捕朱利安·阿桑奇。 ”

  当天中午,阿桑奇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治安法庭受审,他否认在瑞典对两名妇女进行性侵犯的指控,并拒绝被引渡至瑞典。分析人士就此指出,针对阿桑奇的审讯由此将成为一场漫长的司法战争。

  律师公布指控细节

  在庭审期间,法庭以担心阿桑奇不能按期报到为由,拒绝让他获保释,并将于14日再次举行听证会。法官霍华德·里德尔宣称,拒绝阿桑奇获保释的理由是其可能在保释期间逃逸。阿桑奇对此并未做出太多反应。而当里德尔询问阿桑奇,是否愿意接受引渡时,阿桑奇表示这“并非他的意愿”。

  代表瑞典有关部门的律师杰玛·林德菲尔德在庭审时对阿桑奇提出了强奸、性侵犯等指控,并提供了相关细节。

  林德菲尔德宣称,一名受害女性控告阿桑奇不顾她坚持让他使用避孕套的要求,强迫与其发生了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并且在几天后再次以“违背其意愿”的情况下对她实施性侵犯。另一名受害女性也指控阿桑奇未经其允许,在她睡眠时与其发生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根据瑞典法律,与喝醉、睡眠中或失去意识的人发生性行为可被认定为强奸,可能被判2至6年监禁。

  阿桑奇的辩护律师此前宣称,两名女性之所以会指控阿桑奇,完全是因为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据美联社报道,瑞典检方尚未对阿桑奇提出任何正式的指控。因此阿桑奇的律师马克·斯蒂芬斯指出,目前瑞典方面是否有权利将阿桑奇引渡至瑞典接受质询还存在疑问。

  澳大利亚提供领事支持

  根据阿桑奇的瑞典律师比约登·胡蒂格介绍,裁定是否引渡的过程最少将耗费1周至2个月时间。即使阿桑奇败诉,他仍能够向高等法院提起上诉。而如果英国法院作出对阿桑奇有利的判决,瑞典方面也有权再次上诉。斯蒂芬斯表示,他将继续向法院申请保释阿桑奇。

  部分英国民众也在法院外面举行游行活动,支持阿桑奇。他们高举标语,上写“保护‘维基揭秘’,保护言论自由”等。 26岁的电工金·克拉斯尼奇说:“他是无罪的,整个欧洲在恐吓他,因为他们不希望他公布更多的机密文件。 ”

  澳大利亚政府官员则声称,他们将像对待其他在国外被捕的国民一般,向阿桑奇提供领事支持。澳大利亚政府称,驻伦敦总领事已经告诉阿桑奇,确保他的合法权利。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称将不会要求引渡阿桑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1: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菲利普•克劳利称,美国并没有计划提出对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的引渡要求。

  据报道,上周瑞典检方以涉嫌性侵犯等罪名对阿桑奇发出国际通缉令,阿桑奇则对这一罪名表示否认。12月7日,阿桑奇向伦敦警方自首。

  克劳利称:“我们对他的调查还在进行,除此之外,他的被捕是英国和瑞典之间的事情。”他强调:“英国警方是基于瑞典的通缉令才将阿桑奇逮捕的,美国并不会牵扯进来。”

  他还表示,美国并没有向英国法院提供信息,将来也不会这样做。

  除此之外,他还否认了因为维基解密泄露机密文件,美国将重新安排外交人员的报道。

  他表示:“我们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不会做出很大的改变,希望那样做是没有必要的。”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律师指责瑞典当局迫害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 10:18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日上午消息,“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律师马克·斯蒂芬斯(Mark Stephens)周三指责称,瑞典当局正在迫害阿桑奇。他指出,瑞典当局对阿桑奇性犯罪的指控已经促使国际刑警对其发出了“红色通缉令”。

  瑞典检方官员称,他们已经发布了针对阿桑奇的国际通缉令,原因是这名39岁的澳大利亚人没有出席检方的一次会议。斯蒂芬斯则表示,瑞典检方官员曾多次拒绝阿桑奇提出的对话请求。

  今年,阿桑奇创建的“维基解密”网站已经泄露了一系列的美国机密情报和外交报告,其中包括在本周早些时候公布的美国国务院机密文件等。美国政府官员已经对此作出了强烈回应,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指责“维基解密”网站的泄密行为是非法的,并承诺将采取“激进措施来让那些窃取了这一信息的人承担责任”。

  阿桑奇遭到通缉的罪名是涉嫌强奸、性侵犯和非法胁迫,但这些罪名的确切性质还不十分清楚,原因是阿桑奇尚未受到正式指控。到目前为止,阿桑奇的确切行踪仍属未知,但他曾与一些媒体组织进行过网络访谈。

  阿桑奇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称,“如果有证据表明克林顿曾命令美国外交人物在联合国从事违反国际协定的间谍活动”,则她应引咎辞职。白宫对此作出回应称,阿桑奇的说法“荒谬可笑”,并表示美国外交官从未从事间谍活动。

  斯蒂芬斯表示,他所在的伦敦法律事务所正在展开调查,以查明瑞典当局对阿桑奇的指控是否与美国方面承诺起诉泄密案背后人物一事有关。斯蒂芬斯抱怨称,阿桑奇尚未收到他所面临之指控的正式通告,而根据欧盟法律的规定,这种通告是法律程序所必需的。

  斯蒂芬斯还对瑞典检察官Marianne Ny提出谴责,称其从未遇见过“如此不尊重”自身义务的检察官。他表示:“瑞典是一个文明国家,因此我不愿被迫作出结论称,这是一种迫害(persecution)而非检控(prosecution)。”

  目前,瑞典最高法庭正在审查阿桑奇对拘押令提出的上诉。负责处理此案的瑞典最高法庭法官科尔斯汀·诺曼(Kerstin Norman)称,预计法庭将在周三晚间或周四作出决定。

  Marianne Ny称,瑞典检方已经颁布了针对阿桑奇的欧盟逮捕证,但出于“保密理由”,她暂时不能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时代周刊:维基解密的机密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 11:18  新浪科技
 时代周刊封面文章:维基解密的机密战争

  导读:《时代》周刊网络版本周刊文,分析了维基解密近期披露美国机密文件带来的影响,以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如何处理机密信息。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伊拉克服役期间,一等兵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将数十万份外交文件下载至CD-RW光盘中。军队认为,曼宁触犯了美国法典1030(a)(1)节的18个条款。美国法典这一节主要针对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下载。不过,这并不是普通的犯罪。当曼宁将这些电子文档发布至“信息自由活动家”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创建的维基解密网站时,他已经走得更远。他的做法促使政府思考什么是机密,并重新评估他们在通信保密方面应当做出什么改变。

  维基解密从11月28日开始发布了超过25万份美国的外交文件。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未经授权的当代机密信息被泄露。这其中包括1.1万份标记为绝密的文档。根据美国政府的说法,任何此类信息被发布将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在美国,这一事件导致各部门之间情报共享被暂停,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新的措施来控制电子文档。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到最低级别的外交官员都在采取一切措施,减小因机密文件被泄露带来的影响。

  维基解密所披露信息的影响才刚刚体现出来。例如,伊朗总统内贾德已经知道,尽管伊朗的阿拉伯邻居表面上对伊朗示好,但私下却呼吁美国打击伊朗的核项目。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一信息披露后,伊朗将会采取怎样的姿态,以及是否会在未来的会谈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但是,无论对伊朗还是其他国家来说,维基解密发布的内容都可能将改变历史。

  不过,并不是所有被披露的文件都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文件显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有4名金发的乌克兰护士,而英国王室的年轻一代仍然能够用嘴咬到自己的脚。这些信息不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此类机密信息的存在使维基解密的发展成为可能。实际上,政府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这些信息,并使真正需要保密的文件得到保护。

  自从特洛伊的木马计以来,政府就一直希望将自己的意图保密。与此同时,政府也一直受到泄密的困扰。一些信息确实应当保密,但另一些信息却没有保密的必要。例如,在美国内战的安蒂特姆河战役中,如果罗伯特·李(Robert Lee)将军的命令没有被提前在一支雪茄上发现,那么战争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走向。然而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文档设定为保密,这使得外界有些无法理解。根据美国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的数据,1996年时,美国政府的机密文档为105163份,到2009年时这一数字上升至183224份,上升幅度达到75%。与此同时,使用这些机密创建的文件和其他通信材料数量从5685462份上升至54651765份。毫无疑问,有权限获取这些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2008年,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发现,仅五角大楼就将权限授予63万人。

  政府将越来越多不是机密的信息视作机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观点、备忘录和传闻的传播更加容易。综合这些因素,尤其考虑到类似阿桑奇的人士致力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一些机密信息被披露成为可能,正如近期发生的事件一样。

  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他曾是一名黑客,随后成为一名政治活动家。他认为,所有信息的传播都应当是自由的,政府对信息保密是对公民的一种侵犯。在维基解密运营的过程中,他发布了各类信息,包括美国军队杀害伊拉克平民的视频,以及所谓的“气候门”事件。阿桑奇只是一名追求平等,并且不愿守密的人。有传闻称,阿桑奇可能拥有属于美国银行高管,存有5GB内容的硬盘,这一消息导致美国银行股价11月30日下跌3%。阿桑奇目前因强奸案遭到政府的通缉。他在通过Skype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维基解密试图使世界更符合公民利益,并对抗那些滥用职权,导致世界向相反方向发展的组织和机构。

  曾经的情况

  不过,外界并不认为阿桑奇的做法给世界带来好处。过去20年中,每一任美国总统都在与机密信息的泛滥作斗争,但他们均认为,政府事务中的一些信息需要被保密。希拉里11月29日表示:“在几乎每一种职业中,人们都需要依靠机密通信。”然而,随着被称作机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可以获取这些信息,并且知道维基解密等网站可以发布这些信息,那么问题再次出现:美国政府,或者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否仍然可以按照希拉里所说的方式依靠机密通信来完成工作?

  不久之前,这一问题的答案仍然是“是的”。在冷战时期,维基解密这样的机构不可能存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敏感信息总是被妥善处理,以防前苏联特工的窃取。前苏联的机密信息也以同样的方式被保密。在华盛顿,机密文件的拷贝被编号,并在每一工作日结束时进行清点,锁至相应的保险箱中。一些文档甚至含有水印,以表明文档的来源和作者,并防止被复制。对任何敏感材料来说,远程传输被严格限制。如果希望传输,那么只能在私有网络中以国家安全局提供的加密技术来进行。

  然而在此之后信息技术开始发展。最初,美国政府不愿接受信息技术。但在80年代末的企业界,互联网,以及快速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发展使得在大范围信息的查找和共享成为可能。然而在政府中,各个部门之前缺乏互信,并且拒绝共享文件。这一状况由来已久。例如二战后,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和中央情报局一直不知道,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军方已经破译了前苏联的密码本。情报部门之间相互的猜疑一直延续至冷战结束,而目前仍然存在。

  这一状况也使美国政府付出代价。2005年,“911”事件的调查委员会发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问题是导致“911”恐怖袭击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联邦调查局已经知道“基地”组织的支持者扎卡利亚·穆萨维(Zacarias Moussaoui)试图了解航班信息,但却并未通知中央情报局。在“911”事件发生之后,情报部门之间共享信息成为必要。

  为了应对新的环境,美国国务院创建了“网络中心外交数据库”(以下简称“NCD”)。美国国务院以最高的保密等级将信息存储在这一数据库中。政府的各部门则通过各自的安全网络访问这些信息。五角大楼的网络创建于1995年,名为“安全互联网协议路由网络”(以下简称“SIPRNet”)。然而,从五角大楼最高官员到各战地情报人员在内,军队的所有人员都可以使用该网络。

  简化信息共享很重要,但这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信息成为机密。1995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布了12958号总统令,授予包括总统在内的20名人员将信息归类为绝密的权限。这意味着,一旦这些信息泄露,那么美国的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危害。然而,这一总统令允许这20人将加密权限授予另外的1336人。实际情况甚至更复杂。根据1997年美国两党的国会报告,大约有200万名政府雇员和100万名行业承包商被授予此类权限。

  然而,更多的政府官员有权给文档加密意味着,政府需要更多人来查看这些文档。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深度调查中,《华盛顿邮报》发现,有85.4万名政府和非政府人士有权查看保密等级最高的绝密信息。确保这些人都是可信的很困难,尤其考虑到权限的授予存在缺陷,而且并不严密。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曾经抽查了3500份用于批准授权的调查报告,发现其中87%按照政府调查标准缺少至少一份所需文档。这些文档包括所调查人员此前供职情况等。其中12%的报告甚至缺少对被授权对象的面谈记录。自2005年以来,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已经将存在缺陷的授权流程标记为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问题,这一情况目前仍然如此。

  危害更大的是,外界对政府不信任的发展速度超过机密信息的增长速度。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里安(Daniel Patrick Moynihan)在199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机密信息在90年代的快速增长,保持机密的必要性正在下降。莫里安表示:“几乎所有信息都被宣布为机密,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机密,信息被泄露也没有任何惩罚。”随着更多信息被泄露,政府的可信度也受到影响:这些信息要么很重要,泄密的惩罚太小;要么完全不重要,没有保密的必要。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主管威廉·博桑科(William Bosanko)表示,当内部人员不再对政府对机密的判断有信心时,他们将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将带来大问题。

  阿桑奇的经历

  阿桑奇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外界对他持什么样的看法,阿桑奇现在都有能力对什么是机密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因此而名声大噪。

  阿桑奇本人有着丰富的经历。他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父母经营着一家剧院公司。在14岁之前,阿桑奇曾经搬家超过30次。在他父母离异之后,他和他的弟弟跟随母亲。1991年,由于黑客行为以及其他与计算机相关的犯罪,阿桑奇与其他数名同龄人被逮捕并遭到指控。阿桑奇随后在墨尔本大学从事数学专业的学习,但未能毕业。他曾经表示,他退学是因为他的同学为美国国防部“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从事研究工作。该机构被认为发明了互联网,但同时也研究先进武器。阿桑奇随后成为一名程序员,并于1997年为从事人权工作的人士开发了一款加密系统。

  2006年初,阿桑奇意识到,技术的发展,以及机密信息越来越多给他带来机会。受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的启发,阿桑奇于2006年12月创办了维基解密。他创办这一网站的理念是为任何不同意某一组织活动或机密的人提供一个发布信息的场所,无论他们是谁,身处何时何地。最初,阿桑奇聘请一些活动家运营该网站,该网站也得到了约800人的临时帮助。阿桑奇自己则继续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有时则声称自己被跟踪。瑞典当局已经针对阿桑奇发出逮捕令,因为两名女性称遭到阿桑奇的性侵犯。阿桑奇否认这一指控,但国际刑警组织则发出针对他的“红色通缉令”。

  在上线的第一年,维基解密的数据库中有120万份文档。根据该网站的说法,该网站目前每天新增1万份文档。其中一些文档引人注目,包括对肯尼亚前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Daniel Arap Moi)的腐败指控,以及美国关塔那摩监狱的工作手册等。

  最初,阿桑奇并未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对他的态度更多是好奇,而不是担心。然而,在布拉德利·曼宁的事件发生之后,情况出现变化。曼宁现年22岁,他去年前往巴格达,担任美军的情报分析师。今年5月,他对一名加州的黑客表示,他能够接入SIPRNet和“联合国际情报通信系统”(以下简称“JWICS”)。这两个系统主要供政府官员和承包商传输机密信息使用。此前,SIPRNet和JWICS的用户不能向可移动设备下载数据,但美军中央司令部一度取消了这一限制。

  今年5月,曼宁对他的黑客朋友表示,他已经将数据下载至一个带有Lady Gaga标签的CD中。他向维基解密提供了一段来自阿富汗的视频,一份美国军方有关维基解密安全威胁的机密文档,以及26万份美国外交文件。这名黑客告发了曼宁的行为。政府官员表示,曼宁是外交文件泄密案的唯一嫌疑人。曼宁的律师则没有做出回应。5月底,美国军方逮捕了曼宁。但是这已经为时过晚,维基解密已经获得了这些文件。

  阿桑奇有可能是在说大话,他对外的形象更像是一名表演者。由于维基解密此前公布的一些文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阿桑奇随后就发布了吸引全球媒体目光的信息。维基解密发布的一段2007年4月来自伊拉克战场的视频震惊了美国人。阿桑奇表示:“媒体审查和政府的反应非常巨大,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阿桑奇对许多事情态度激进。对于英国措辞强硬的“官方保密法案”,阿桑奇表示,英国政府仍然存在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他计划消除这一切。对于自己的做法,阿桑奇则谈到了推动美国宪法诞生的“革命行动”,并称间谍法案当前的覆盖范围过于宽泛。

  阿桑奇本人可能有朝一日面临该法案的惩罚,因为美国政府对阿桑奇的态度逐渐转向敌意。美国国会议员皮特·金(Peter King)将维基解密称作恐怖组织。11月29日,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德尔(Eriv Holder)表示,美国司法部将调查此事。不过,即使阿桑奇被逮捕,如何对其提起诉讼也很困难。美国政府官员表示,目前调查主要集中在曼宁身上。一名官员表示:“这一问题有很多先例。随后我们需要确定,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维基解密是否可以被视作媒体。”

  系统的修复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阿桑奇的看法一致,即机密信息应当越来越少。在2009年1月21日就职的第一天,奥巴马向政府机构发信,呼吁政府机构更开放、更透明。奥巴马随后发起一项政府部门之间的评估活动,并催生了2009年12月29日的总统令。该总统令要求数百万“衍生的”信息加密者定期接受培训,学习哪些信息应当被加密。该总统令还要求政府部门引入外部专家,评估加密规则。最重要的是,奥巴马的总统令要求信息加密者在他们创建的文档上署名。目前,信息加密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美国国防部。一名政府官员表示,国防部对这样的改革持“抗拒”态度,因为国防部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加密能够保障军队安全。作为回应,奥巴马今年7月要求所有部门发布新规,在今年底之前执行2009年12月的总统令。目前美国国防部已经拿出了新规的草案。

  不过,这样的相似之处并不能使奥巴马和阿桑奇成为盟友。奥巴马已经发现,重建政府的可信度非常困难。阿桑奇的工作也不容易。希拉里表示,大规模披露加密信息将导致人民的生命处于危险中,并威胁国家安全,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一些共同问题的解决。维基解密的做法也导致美国收紧了安全政策。在与白宫进行讨论之后,美国国务院切断了NCD和SIPRNet的联系。美军中央司令部则重新封杀了对可移动设备的使用,并要求任何机密文件向不安全设备的下载都需要第二人批准,而计算机上也将安装软件监控对机密信息的恶意使用。

  这些举措是否有效仍然未知。美国情报部门一名前官员表示:“世界正在向更加开放迈进。相对于在大量机密的环境下工作,在机密较少的情况下工作将更有优势。”然而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不过,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x)对未来的发展表示乐观。盖茨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以及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他11月30日表示:“这一事件是否令人难堪?是的。是否令人恐惧?是的。对美国外交政策造成的后果呢?我认为将很小。”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持这样的态度,这也是美国历任总统希望在机密信息和透明性之间找到平衡的原因。1971年,美国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在一份文件中定义了这样的平衡。他表示:“真正有效的内部安全系统的特点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披露信息,并承认只有当可信度能够维持时,机密才能够被最好的保存。”这段话也被阿桑奇援引在维基解密网站上。  自从阿战9万份情报被“维基解密”网站曝光,种种消息的披露都如同电影蒙太奇般制造着诡异而迷离的效果,其精彩程度赛过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然而,抽丝剥茧后我们发现,这部大片包含的人情与道德权衡,正是当下人类面临的两难困境:是追求绝对正义还是尊重国家利益?可能永远都是个沉重的话题。

 

 核心角色一:布拉德利-曼宁

 

事发:阿战9万份情报曝光 系美军史上最大泄密案之一

一家名为“维基解密”的美国网站7月25日公布了91000多份涉及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秘密文件,这些秘密文件主要包括大量的美军和北约部队的作战内容、行动。 

 

关联:美军滥杀无辜的视频被公之于众 疑似泄密者:布拉德利-曼宁

 

今年4月5日,美军在伊拉克滥杀无辜的一段视频出现在网站“维基泄密”上。在这段拍摄于2007年7月的绝密视频中,两名驻伊美军飞行员驾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平民开火,造成12名平民死亡。

 

线索:作为一名军方情报分析员 曼宁将各种绝密资料泄密给维基解密网站

 

据曼宁透露,除了将上述绝密视频泄露外,他还向“维基泄密”网站泄露了2009年5月4日美军在阿富汗的空袭中打死无辜平民的录像、军方将“维基泄密”评估为“安全隐患”的机密文件,以及26万份机密的外交电报。

 

行动:22岁的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被逮捕或面临数十年监禁

 

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对这段视频被泄露大为光火,下大力气对此事进行追查,终于查出了泄密者——现年22岁的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5月底,曼宁在巴格达东部65公里处的“悍马”前线作战基地被美军刑事调查处逮捕,据称目前被关押在科威特阿瑞坎军营候审。

 

 

 核心角色二:阿桑奇与“维基解密”

 

定位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

 

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是朱利安·阿桑。他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童年时,由于父母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从小就过着吉普赛人式的流浪生活。他在中小学阶段一共上过37个学校,还上过6个大学。也许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他不安分的冒险性格。

 

动机:网站提供各种解密信息,相信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

 

为何要将9.2万份军方机密文件公之于众?阿桑奇的解释是,他希望通过公开对战争最详细细致的描述,来改变人们关于阿富汗战争,甚至对所有战争的看法。“也许仅靠公布机密不会让战争结束,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将改变政治风向。”他相信,只有将不公平不正义的事公开,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保障:支持者秘密捐款,网站声称: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

 

全球捐款者们通过贝宝网络支付或电汇至基金会银行账户的方式向“维基解密”捐款,这些款项均由基金会管理。“维基解密”在电子银行Moneybookers网站上也开设了账户,接受捐助。 

 

 

核心角色三:美国与其战略合作方

 

表态:美国强烈谴责文件

 

秘密文件曝光引发媒体一片哗然。美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则对文件公布表示强烈不满。“美国政府强烈谴责个人和组织泄露机密信息的做法,这样做会把美国人和我们合作伙伴的性命置于危险境地,威胁我们的国家安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詹姆斯·琼斯发表声明说。他同时坚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以及阿富汗战事不会受到影响。


行动:美军方扩大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外泄调查范围


军方刑事调查人员询问了与陆军前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有交往的一些人,调查区域集中在波士顿,包括波士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眼下不清楚军方是否掌控了证据,证明有人协助曼宁将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转交维基揭秘。

 

反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府严重不安

 
“维基解密”还披露了阿富汗政府试图与塔利班激进分子和解的内幕。自从今年1月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结束以来,卡尔扎伊总统一直在积极落实重新接纳那些放下武器、支持宪法并切断同国际恐怖组织联系的激进分子,同他们和解。巴基斯坦官员长期以来一直表示支持这个计划,甚至还提出,由于在20多年前苏联占领阿富汗时期,巴基斯坦曾支持过这些激进组织,所以巴基斯坦可以利用这层关系,帮助双方进行调解。
 
 【详细】

 

 

——网络在政治与战争中角色凸显

 

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回响,“维基解密”这回为求一举打响名气,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记录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出现不过短短数年,就已经在新闻业扮演中坚角色,而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 “新闻报道”概念。

 

——“无国籍的新闻机构”挑战自由民主理念

 

“维基解密”再次打破传统媒体,以电脑空间迅速传达大量信息,越过国家控制,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说在电脑空间“无法无天”,无限传播,怪不得有人称它为“无国籍的新闻机构”。从此,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任何商家或国家的机密可以安全掩饰的了。不过,同时自由民主也到了极限,政府或国家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自由与集体安全,绝对开放与绝对保密问题。

 

——“维基解密”挑战政府与媒体合作潜规则

 

“维基解密”的兴起,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掩饰事实,谎言连篇;媒体在配合,成为政府的传声虫。主流媒体没有扮演它们应该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类似“维基解密”的互联网,很多真相可能永久埋藏了。从这一点看,我们肯定“维基解密”存在的价值

 

 

道德权衡:为了人权和真相,是否可以放弃驻阿士兵的安全?

 

一方面,由于披露的材料中确实存在隐瞒和修饰平民死亡事件的描述,公众舆论对于阿战的看法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微妙变化;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背景以及基于特定人格特征而采取的行动,本身会引发对真实动机的争议,例如,将北约驻阿部队的战术通讯细节与术语公诸于众,进而将士兵的人身安全置于危险的境地,可以被解读为“不负责任”的表现。公共舆论是否愿意接受阿桑奇的行为逻辑,即为了人权和真相,可以不计后果地披露此类文件,将构成未来事态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所在。

 

 

传统媒体在泄密事件中的解读权左右事件进程

 

对比五角大楼文件,“吹哨者”当年披露的是已经形成确定结论的“最终报告”,战争日志文件本质上是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原始情报”。所以这些材料显得分散而琐碎,在提供了某些“震撼”事实的同时,也为从不同角度进行“多重解读”提供了可能,这使得不同背景的评论员、媒体乃至政客,各取所需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从而为事件最终的定性,乃至结局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传统媒体与白宫里应外合左右大国关系,正当性值得怀疑

 

此次《纽约时报》的解读重点与美国白宫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一致,事实上在7月27日最终报道这些文件内容之前一周,《纽约时报》已派出了包括驻华盛顿办公室主任和记者在内的小组,携带其报道大纲,甚至可能是从维基揭秘网站获得的材料原文,前往白宫与美国政府相关官员进行了会谈,讨论如何进行报道,并最终将报道的焦点集中在“战争日志披露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与塔利班过从甚密”的视角上。显然,《纽约时报》此举把文件泄露的公关危机,转变成了间接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压力,推动其与美国强化地区安全合作,联合反恐的契机。

 

结语:“维基解密”能破解的秘密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秘密只存在于当事人内心,秘密也就是不可告人,不可告人的事情多了,坏事自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