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翔漫谈福州女的“不守妇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2:16
来源:《闽都文化》2010秋季号
福州话很特别,特别到你很容易把福州人与这奇怪的方言串在一起。我在福州读了四年的大学,也没少接触福州人,福州话便极深地印在脑海里。一个省会城市,竟有着一种顽固而独特的方言,一离开这个城市便几乎听不见了,这在全国可能也是罕有的。我惊讶的是这种方言的生命力,它竟可以在如此多外乡人面前畅通无阻,甚至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外乡人。

于是,我便想到了福州人赫赫有名的“惧内”,想到了福州闻名遐迩的甜食与虾油。和我一样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许多男同志,如果没有特殊的免疫力,大体也都会在结婚后急速地染上“惧内”的流行病,而且往往不是一般的怕。只要在单位或餐桌闲聊,这个话题似乎永远也不会过时。笑料常常也因此展开,如某某在家天天做饭,都快成了一级厨师;某某在外天天早请示晚汇报,妻子查岗无处不在;某某晚上应酬每到九点多就坐立不安,因为妻子规定其十点前必须回家……如此等等。福州因此有句俗语极为流行,叫“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郎”,说的就是福州女人厉害,娶了没有好果子吃,而莆田男人又太过于大男子主义,嫁过去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旧时有一则说法流传甚广,说的是过去老福州城三坊七巷,因为居民晚上方便都只用马桶,一早便有收粪收尿的推车来收,于是,清晨便出现了这样的奇观:家家户户大门次第打开,走出的都是清一色的提马桶的男人。可以想象,初来乍到的外乡人自然没见过这个阵势,因为在农村,马桶是断然轮不到男人来倒的。因此,此种盛况流传甚广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仅此一出似乎还不足以让福州女人如此有名。相关的传闻甚多,如福州打麻将者大凡都是女人,而做饭带小孩的常为男人;翘着二郎腿嗑瓜子看戏也是女人,在家带小孩睡觉的还是男人……

福州女人的地位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女同胞的一种福音。我好歹也在福州生活多年,也真的感受到了福州女人的地位比别的许多地方高,但如上所说的却有明显的个案之嫌。福州女人之所以如此出名,如此被人诟病,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男权为中心的观念在作祟。男人心底里还是多多少少有着深厚的大男子主义情结的。我就想,好在福州女人地位高,不然,我还真不知道福州方言为何如此顽强地生长着,而福州的闽剧为何透着一股浓浓的市井气息与虾油味,更不知道这里的人们为何如此喜欢甜滋滋的美食。

这一切的答案似乎已是昭然若揭,我现在才明白,为何林觉民会写下那么缠绵悱恻的绝笔——《与妻书》,为何闽剧会充斥着如此浓郁的市井气息与家常里短的调侃与戏谑。每次看闽剧,我都能够感受到那极为纯正的民间戏曲的血脉,更为其生存环境之浓郁的市井气息而深深感叹,我在想,这才是戏曲命脉所系的东西。有着这样的环境,有着如此爱好看戏的地位崇高的女人,闽剧真是生对了地方了。

因为市井,福州人是温和的,他们不排外,也不傲慢,就像没有火气的闽剧一样,兼收并蓄,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以闽剧的剧目来看,这点就非常明显。

闽剧的剧目极为丰富,既有源于儒林班的《紫玉钗》,江湖班的《开封府》、《珍珠塔》,平讲班的《招姐做新妇》等,还有大批的徽班剧目。此外,前辈闽剧艺术家还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中相当部分是乡土题材,如《红裙记》、《龙凤金耳扒》、《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甘国宝》、《六离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闽剧传统剧目有1400多本。有文戏也有武戏,有喜剧、悲剧也有正剧,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阔。而不论是反映乡土题材的剧目,还是改编移植的剧目,往往都融入了福州浓郁的民风民俗。

这种民风民俗是根植在福州根深蒂固的方言上的。福州方言不仅是闽江下游旧福州“十邑”的共通语,也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而闽剧正是福州方言最为权威的代表,它不仅是现存用福州方言演唱、道白的唯一戏曲剧种,而且也是福州方言得以传承的最重要载体。福州方言之所以还能够在闽北闽中的建瓯、顺昌、沙县、尤溪、将乐等部分地区及浙江的泰顺、平阳、苍南等部分乡镇通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由我想就是闽剧。

当年夜夜笙歌的戏曲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一个事实却格外清晰,那就是乡村的夜空因此不再寂寞,农人的生活因此变得多姿多彩,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充实,方言也因此得到维系与扩展。

特别是与民众贴得格外亲近的闽剧,这种力量就更为巨大。闽剧的剧目不仅紧贴民间与乡土,而且大多极为诙谐幽默,充满了民间的智慧与生活情趣。以我看过的来说,《贻顺哥烛蒂》就堪称经典,还有《天鹅宴》、《贬官记》、《红豆缘》、《红罗衫》、《红裙记》、《王莲莲拜香》等也足称完美。这些浸透着地道方言俚语与浓郁民俗风情的戏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我一直相当惊讶与好奇。

虽然,闽剧自开创以来就博采众长,既承继了儒林班、昆曲的典雅、细腻,又吸纳了江湖班、徽班的粗犷、奔放,另外,还融汇了平讲班的生动、诙谐,但是,这都还不足以成就闽剧如此地道与本色的表演。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闽剧的市场就是福建别的剧种所无法比拟的,正如资料显示,建国后,全省专业闽剧表演团体最多时就有20多个,不仅是福建省各戏曲剧种中专业表演团体数最多的剧种,而且是观众量最大的剧种。即使到了今天,闽剧民间民营剧团的数量也远在其他剧种之上。

当然,闽剧大师们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有着如此繁荣的市场,闽剧大师们才在一方土地上续写着自己的传奇,闽剧才涌现出了“郑、曾、薛、马”的“四大名旦”,以及陈春轩、关长庚等著名武生,同时,也开创了风靡海内外的机关布景。特别是被誉为闽剧“四大名旦”之首,有“福建梅兰芳”之誉的郑奕奏,以及有闽剧丑角“三宝”之称的唐秀山、林赶三与“活贻顺哥”林务夏,有闽剧第一俏旦之称的陈杏芬,还有被誉为“大炮剧师”的严鸿荃和陈启肃、林舒谦、林亨仁等著名剧作家,以及闽剧布景大师俞鸿冠、贺逸云等等,只要看一看这些称谓,就可以确实地想见当年的繁华,真可谓群星闪耀,灿若星河,举不胜举啊!正是这些人,共同筑就了闽剧的辉煌与顶峰,共同造就了痴迷于嗑瓜子看戏的福州女人。

有时,我便想,要是没有这些为了看戏就可以把男人晾在一边或呼来唤去的福州女人,那福州的戏还会有这样的辉煌吗?也许,我们在感谢这些大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些为了看戏而“不守妇道”的福州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