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金融报 - 钻石投资,警惕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4:25
钻石投资,警惕潜规则发布日期:2010年09月25日  在关于钻石的神话中,“全球顶级的加工链条”是一个极具迷惑性和诱惑力的招牌。“南非钻石”、“比利时顶级切工”……这些频繁出现的字眼,无非是在告诉你:你高价买来的钻石,不仅是一颗宝石,更凝聚了全球的顶级产地、工艺的价值。
  然而,这些关于钻石的旖旎想像,不过是一个蒙敝消费者的噱头。在钻戒的加工上,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城市——深圳,更是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钻戒加工份额。当你从品牌钻石商手中买来各种国际噱头的钻戒之时,你手中的钻石,其实很可能是澳大利亚矿山、印度工人和深圳工厂的结晶——这才是全球化的钻石生产的真实图景。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钻石之所以高贵,除了其稀有宝石的天然属性外,“永久保值”,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在人们印象中,钻石是和黄金相似的类金融商品,具有极强的流通保值能力,因此,购买钻石,同样也是一种投资。
  的确,在国际钻石市场上,钻石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上涨,年涨幅通常在5%—10%之间,而消费者从主流品牌珠宝商手中买来的钻石,也几乎毫无疑问是可资信赖的真钻。然而,这两者间其实存在着一个错位——消费者花钱买到的不仅仅是钻石,钻石行业最大的潜规划,恰好藏身其中!
  目前,中国国内的钻石零售终端主要包括四种模式:综合性百货卖场、专卖店、珠宝批发市场和网络。其中,综合性百货具有压倒性的垄断地位,每年的销售额约占全国钻石总销售额的60%—70%。因此,综合性百货卖场掌握了国内终端钻石的定价权。
  然而,由于卖场自身并不经营钻石,其所有的钻石商品均由处于中间环节的珠宝商采购,因此,消费者购买钻石的价格,实际上是由“钻石(或钻石制品)出厂价”、“中间商利润”、“卖场扣点”三部分构成。而消费者经常听到的关于“钻石保值”的宣传,并不包含其“中间商利润”和“卖场扣点”——而这两部分的价格,往往比你购买的钻石本身的价值还要高得多!
  每克拉美钻石商场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子红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钻石在终端的零售价格通常是其出厂价的3—3.5倍,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名牌的加价幅度则在6倍以上。例如,一枚0.3克拉的钻戒,倘若在百货商场珠宝专柜的售价是10000元,那么它的出厂价应该在3000元左右。中间商在买进这个钻戒后,再以7000元的“成本价”进入卖场,最终以10000元售出。在这次销售中,中间商和卖场各自得到了4000元和3000元的利润,而以为能“保值”的消费者,其实在他付钱的那一刻,就已经损失了高达70%的价值!
  更有甚者,钻石甚至能“绑架”其他珠宝的价格。例如,铂金、黄金的市场价格本来非常透明,然而,一枚价值600元的铂金戒指,在镶嵌上一颗几百元的碎钻之后,其身价便立马搭上了“钻式”的顺风车飙高到超过2000元。消费者被告知,这同样是一枚能保值的钻戒——而实际上,具有保值功能的钻石,至少应在0.5克拉以上,而且是越大保值能力越强,碎钻则根本没有保值的空间。
  此外,由于回购渠道匮乏,即使是那30%的价值,在国内也很难实现。通常,珠宝行只回购黄金,不会回购钻石,而典当行收购钻石的价格往往只有其售价的10%—20%。 (摘自《商界》第6期 蓝唐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