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气难受 自己动手消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28:55

胃胀气难受 自己动手消除

         www.39.net  2008-8-27  39健康网社区            胀气是胃肠道出毛病的一个信号。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胃肠道内存有100~150毫升气体,分布在胃与结肠之中,并无胀气之感。当胃肠道内存在过量气体时,人就会有胀气的感觉。

  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头疼脑热等一系列小毛病?除了吃药打针,自己也可以掌握一些自疗办法。试试这些方法,你的不适之感也许会跑得无影无踪。

  胀气是胃肠道出毛病的一个信号。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胃肠道内存有100~150毫升气体,分布在胃与结肠之中,并无胀气之感。当胃肠道内存在过量气体时,人就会有胀气的感觉。

  进食时边吃边说或狼吞虎咽,不经意之间吃进许多空气是胀气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消化不良(因生活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生活不讲规律等均可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而各种胃肠道疾病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通路受阻、肠壁气体吸收减少等也往往会引起胀气。当然,大量摄入易发酵产气的食物,如豆类、花生、山芋等,或因对某些食物过敏导致肠道产生过多气体,也易感到胀气。还有人由于过多服用抗生素,抑制了正常细菌,造成菌群失调,也会出现胀气。只要尽量避免这些容易造成胀气的因素,如养成进食时不说话、细嚼慢咽等好习惯,就能够大大减少胀气的发生。消化能力较弱者,常食稀软少渣食物是避免胀气的最佳选择。

  不过,一旦出现胀气,也有不少简便方法能将之消除。

  1.常喝粥汤:如果腹中胀气,胃里 觉得灼热,可以频频而少量地进食米汤、大麦汤或稀的粳米粥、大麦粥。

  2.喝点稀醋: 若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胀气,可以每天饮两三次稀醋。将一汤匙米醋加入一杯冷开水中,调匀服下。每天清晨喝一杯柠檬水,也有一定作用。

  3.多做运动:若无大病、重病,出现胀气后,应该增加运动,如快步行走、做体操、收腹等。

  4.食疗方:①鸡肫皮煎酒曲:腹中胀气、胃中堵塞、不思饮食的人,可用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可使胀气消除、食欲增加。②橘皮茶:用新鲜橘皮50克,将其撕碎,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泡,当茶饮,对较轻微的胀气颇有疗效。若无新鲜橘皮,可去药店买 6克陈皮泡茶饮服,也有一定作用。③杨梅酒:鲜杨梅洗净,晾干,加高粱酒浸满,封固三个月备用。食欲不振、胀气不舒时,少量佐餐饮用,可获立竿见影之效。④山楂麦芽汤:生山楂、炒麦芽各15克,水煎2次, 1日分2次饮服,连饮数日。食积不化、胀气持续者服用,能较快消除症状。

  5.适当用药: ①出现腹泻、腹胀,最简单的办法是立即吞服0.3克或0.5克的药用炭片3~5片,因为活性炭既能止泻,又能有效地吸收过多气体,迅速消除胀气。但必须注意,切勿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因为炭片也会吸附药物成分而使药效降低。此外,炭片不宜经常使用,因为它还会吸收有用的营养 素。②在消化不良胀气时,可常服些嗜酸菌制剂如酵母片等。③胀气难受时,可在中药房买十香丸,每次服3~9克,日服1或2次,连服3~7天。湿重苔腻、食积不化的腹中胀气,可口服白蔻调中丸,每服9克,日服2次,连服3~7天。

  6.温熏足三里:大病之后或劳倦过度,出现精神疲乏、腹胀绵绵时,可以用干艾叶点燃熏灼足三里穴(间隔1~2厘米),也可用隔姜灸。每次约5分钟,每日1或2次,连熏3~5天。

       特别提醒:

  经常胀气甚至胀气持续不消者,应尽快去医院检查,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梗阻、慢性肠炎、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硬化、胰腺炎、腹膜炎、心力衰竭、败血症、毒血症、肠系膜血管栓塞等,均可出现顽固的胀气,需医生明确诊断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责任编辑:叶惠玲)

          

口气重?消化道有问题!



          www.39.net  39健康网社区            一般情况下,口腔和鼻腔的疾病可使口中发生异味。其他一些脏器的疾病,也可使口腔的气味发生改变。

  健康人口中没有什么气味,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经常吸烟、喝酒或吃大蒜的人,口中有烟味、酒味或蒜味,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排除了上述因素,口腔中还有异常的感觉或气味时,往往是身体有病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口腔和鼻腔的疾病可使口中发生异味。其他一些脏器的疾病,也可使口腔的气味发生改变。因此,口味常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通过口中的气味辨别疾病呢?

  一、口苦

  口中有苦味,往往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当火热之邪侵及肝、胆、心、胃等脏器时,均可出现口苦感。这些病人常伴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内热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药物治疗。但如果病人的身体虚弱,则不可轻易服用上述降火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二、口酸

  偶尔感到口酸,多是由于饮食过量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所致。如果经常感到口中发酸,并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这些病人可服用保济丸或山楂丸治疗。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中的酸水上泛有关,并伴有烧心、胁肋疼痛、舌红、脉弦等症状时,则多半是由于肝火亢盛引起的肝胃不和所致。这时在治疗上应以泻火和胃为主。病人可服用左金丸。

  三、口淡

  如果经常感到口淡,食物无味,并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时,则多半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病人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

  四、口腻

  如果经常感到口中粘腻,吃东西无味,并伴有不想喝水、胃胀、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时,则多半是由于脾胃有湿所致,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病人可服用藿香正气丸或平胃散。

        五、口臭

  如果病人口中有臭味及酸腐味,并伴有胃部胀满、打嗝等症状时,则多半是由于饮食停滞所致。病人可服用保济丸治疗。如果病人口臭,并伴有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大便干燥等症状时,则多半是胃热所致。治疗上应以清胃泻火为主。病人可服用清胃黄连丸。如果病人大便干燥较重,可用凉膈散治疗。如果病人肺部有热,亦可出现口臭。此类病人多伴有胸痛、咳脓痰等症状。这种情况最好请医生诊治。

(责任编辑:叶惠玲)           

消化不良咋选中成药

         www.39.net    39健康网社区             你是否有过因哪顿饭吃得过多或油腻,接下来的几天不想吃东西的经历?这时你就需要吃点助消化药了。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消化内科郭淑云教授建议,治疗消化不良最好选择相对安全的中成药。

  保和丸:该药是个老牌助消化药,用于饮食不节导致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由于药性平和,无论体弱体强、老人小孩都可以服用。

  山楂丸:具有消积化食的功效,主要用于食肉过多引起的积滞,胃酸多、烧心者则不宜服用。

  鸡内金片:具有健脾开胃、消积化食作用。用于脾胃不和造成的食积腹胀,食欲不振等。该药与前两种药一样,都是常用的助消化药。按说明书服用,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沉香化滞丸:具有消食、除胀、通便功效,适合胃脘撑胀,没食欲,大便秘结的人服用。老年体虚或大便溏泄者,要酌情减量。

  六味安消胶囊:该药里有少量大黄,故可除胀消食,清热通便,适合胃脘胀痛、大便秘结、食积化热者服用。该药说明书上写的是每次3~6粒,可根据大便和体质情况而定。便稀和久病体虚者每次3粒,便秘者6粒。

         王氏保赤丸:主要用于小儿食积、便秘。

  郭淑云提醒说,以上药物“中病即止”,不可久服,症状缓解消失就要停药。

(实习编辑:伍智聪)           

红藤愈萎养胃汤 治胃炎

         www.39.net   39健康网社区            “红藤愈萎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清除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的幽门螺旋杆菌,从而阻断向胃癌发展的风险。此项研究成果由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院长马伟明主任中医师领衔的课题组完成,最近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嘈杂”、“胃痛”等范畴。其机理以脾气虚弱为本,气滞血瘀、痰热互阻为标。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较好、副作用小的优点。

  “红藤愈萎养胃汤”正是根据中医脾胃理论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发病机制,针对“虚、滞、热、痰、瘀”立法组方并立题研究。课题组选择门诊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药为“红藤愈萎养胃汤”:红藤30克,人参10克,丹参15克,姜半夏10克,川连6克,木香10克,九节茶15克。饮片加水500毫升煎煮至200毫升,头煎、二煎混合分装每袋200毫升,餐后1小时温服1袋,每日两袋。对照组:服用胃复春片,1次4片,每日3次。如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第1周加服洛赛克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常规用药。两组各治疗10周。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67%,疗效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组抗幽门螺旋杆菌总有效率50%,表明“红藤愈萎养胃汤”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同时还明显下调了胃黏膜细胞增殖凋亡基因蛋白的表达,多数病例降至正常胃黏膜表达水平,而部分病例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说明胃黏膜的病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红藤愈萎养胃汤”方中,人参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丹参、红藤,活血化瘀、凉血散结;木香、半夏,调气化痰,和胃止痛;黄连、九节茶,清热解毒利湿。诸药共奏益气调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之功。经现代药理学分析,“红藤愈萎养胃汤”对萎缩性胃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菌、抗炎、纠正基因调控失衡,调整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来实现。

(实习编辑:伍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