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两千年,《非常师生》一书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6:43

       2400多年前,当孔子离开人世时,西周各国的官兵百姓、士农工商依然在忙着各自的事情。或许有的人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奔走于各国朝野,跑官要官;有的人在为抵御外敌而集结于军营,枕戈待旦;有的人在和着《诗经》里或俗或雅的曲调,向异性表达爱慕;大多数人却仍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劳作、渔猎。只有孔子的一些弟子,也就是极少数人,在试图完成一项巨大工程,不是造陵园、立纪念碑,而是将孔子的言论收集整理,最终以《论语》为名公布于世。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们反复品味孔子和《论语》时才发现,那些孔门弟子在当时作了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虽然在中原各诸侯国之上,有一个共同名义上的大朝廷——周,但各个诸侯国,却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体,没什么两样,人们似乎可以从今天欧盟各国的人才、学术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中,依稀看到早在2000多年前东方各诸侯国之间,就弥漫着一股清新自由的人文空气,与孔子前后大致同时代的李耳、墨翟、孙膑、苏秦和屈原等人,为历史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道家始祖李耳,号称老子,一直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地孤独地思考,到他晚年乘青牛西去,也只对有“索拿卡要”行为的函谷关总兵尹喜传授真经,由这样一个行伍出生的“营团级干部”将他的理论精髓记录成《道德经》传世。与李耳相反,墨子墨翟却喜好广收弟子,鼓吹“非攻”,然而,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团体,成员都必须绝对听从帮主号令,“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就是一个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黑社会”而已,所以,墨家弟子们,虽号称人数过百,大多却是一些只知玩命的愣头青,不见一个人有能力将“大哥”的言行总结、归纳到系统理论的高度。至于稍后的孙膑、苏秦和屈原等,或精于战阵、或巧言善辩、或爱国忧君,他们的才华、智慧和口才丝毫不逊色于孔子,留给历史的,也有《孙子兵法》和《离骚》等,但与《论语》相比,仍然逊色许多。

让孔子成为那个时代最卓尔不群的一位,除了他本身具有的高超学识水平,还有着同辈大师们所不具备的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他的72个弟子,正是这些孔门弟子,在他死后,将他的教诲进行总结、加工,让他成为一个圣人,也让百姓眼中的教书匠孔仲尼、孔老二,成为了孔夫子、孔子、甚至干脆尊称为“子”。

如果没有孔子,颜回也许只会一个人清心寡欲地住在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饮”地过着他的“新生活运动” ,没人会理解、称赞颜回的行为,哪怕有一天李耳从颜回的家门口经过,也不会把他带到身边,更不会传授给他什么《道德经》;如果没有孔子,有勇有谋的子路也许会成为“墨大哥”手下一位得力干将、甚至会提拔到类似诸葛亮一样的地位,可能,墨家的子路和孔家的子路的结局会殊路同归——死于与人拼杀的混战中,但墨家子路却不能留名千古,顶多就由几个“墨家帮”的弟兄事后多上几柱香而已;同样可以设想,子贡也许会成为纵横家和舌辩高手,但不幸的是,子贡没有后辈苏秦那样的名人效应和官场人脉;樊迟会接过父亲的锄头,埋头在他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耕作,一直到终老;曾点会也许是一个成天带着一帮小兄弟游山玩水的游手好闲之辈……。

反过来,如果没有72个非常弟子,孔子能成为孔子吗,也不行!

让孔子成为圣人的理论基础,是《论语》、《春秋》,单就《论语》而言,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无非是记录了孔子一些言语记事,但不全是孔子本人所讲、所做的,也有孔子若干学生言行。孔子生前是自称“述而不作”的,也就是只讲不写,坐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却没有给学生们发个讲义或大纲、甚至连个“板书”也免了,学生全靠记“课堂笔记”,以记录老师只言片语,来留住其经典思想,尽管不同的学生记录孔子同一言论会有不同的表述,如“人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之人不己知也”等,都是说的同一个意思,但这丝毫不影响《论语》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这一传世经典的地位。也就是说,是孔子的弟子们,在老师过世后,通过推出《论语》等手法,达到了使孔子成为万世师表这一造圣运动的目的。

这就是商务印书馆最近推出的由石毓智编写的《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表达和颂扬的,正如作者所言:

“以前,人们是站在孔子的肩膀上瞟一眼他的弟子们,因此感受孔门弟子是渺小的、模糊的,他们仅仅是孔子伟大形象的陪衬。现在我们换个位置来观察,站在这些弟子的中间来体验,会看到非常不一样的东西,这些弟子们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个性鲜明,有自己的理想,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也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参与者、创造者和宣传者。一句话,换位观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群体,而不仅仅是圣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