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孤独执手相对,作者胡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2:27
蒋勋的《孤独六讲》就充分呈现出他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角。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这是情欲孤独。

    记得有一句诗:“你看云时,你离我很近;你看我时,你离我很远。”这,应该是情欲孤独最好的诠释吧。我爱你,但和你无关。我用爱情包装出关于你的“意象”,试图填满我心灵的虚空,但和你真的四目相对时,才悲哀地知道,你不是,也不可能有人是我的那一半。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是语言孤独。

    无意义的语言充斥着我们的空间,似乎是为了沟通。但常常,发出来的声音和内心是疏离的,语言,有时候,让我们彼此更加遥远。所以,“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革命是一种梦想。而成功的革命者走向现世与权力后,他就无法再保有梦想。”——这是革命孤独。

    每个政客的前身都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可是,在现实的政治中,他们的成功却是以背弃梦想为前提的。这个梦想,不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而是面对自己的革命。“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抱持这样梦想的革命者,注定是孤独的,比如托尔斯泰,比如写过《一个反叛者的话》的克鲁泡特金。

    “当非法暴力被政权有效地遏制时,合法暴力却以各种形态上演。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暴力本质,只是不愿触碰。”——这是暴力孤独。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回避暴力美学,但人性中的暴力却越演越烈。对于文革中革命小将的表现,蒋勋战战兢兢地想:“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也去做那些事情?”因为人的暴力因子在合法的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当人对人性中很多东西处于不自知的状态时,是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支配,去做一些事后想起来都恐怖的事情。

    “思维开始于无,我们能放下一切成见,抛开一切结论,保持自己永恒的鲜活的思辨,在放弃思考的社会做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走下去吗?”——这是思维孤独。

    蒋勋认为,鲁迅就是一个不断从群体文化中出走的人,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鲁迅知道,他必须与孤独相濡以沫。只是,这样的出走者,太少了。

    “我试图在家族和社会中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时,为什么,仍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这是伦理孤独。

    伦理是群体文化的一种规范,它维持的,是群体生活的秩序,但对于鲜活的个体生命来说,伦理是保护也是牢笼,我们许多人都在伦理依赖中让“自我”灰飞烟灭。

    孤独,是生命中无法抗拒的荒凉。情欲、语言、伦理、思维……甚至革命与暴力,似乎都无法将我们救赎。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蒋勋说,我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孤独六讲》中,蒋勋用中国的老庄文化,用西方的“反叛者”思想努力拼贴着我们破碎的孤独感。

    茫茫人海,我们一直在寻求另一半让生命圆满。殊不知,我们生命中的另一半,就是多年来被我们刻意放逐的孤独。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懂得与孤独执手相对,懂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也许只有到了那一刻,我们才会看见一个完整的、充满喜乐的自己吧!

    □ 胡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