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0:58
  
甘 草 上师如意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汇集   【别名】:甜草根、甜根子、红甘草、粉甘草、美草、蜜草、国老  【处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甘草梢,生草梢,草梢。  生甘草,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清热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缓和诸药药性。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症。
  炙甘草,又名炙草、蜜甘草、蜜炙甘草:补脾益气、养心复脉、缓急止痛。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惊痫;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泻,腹中痉挛急疼痛;劳倦发热,肺痿咳嗽。
  甘草梢、生草梢、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辅助药。  【概说】甘草,属补气药,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之功效。在临床应用上有“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小便淋痛,以及解百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食少纳呆,大便溏泻,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气短。于上传统用途外,甘草还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肿瘤、高脂血症、阿狄森氏病、席汉氏综合征、神经衰弱、抑郁症、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肌强直、血栓性脉管炎、急性乳腺炎、子宫糜烂、尿崩症、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手足癣、痤疮、湿疹、银屑病、皮肤皲裂、冻伤、艾滋病等等。
  甘草药性和缓,通行十二经, 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各类药物配合应用,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例如与当归、白芍、地黄、川芍、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药同用,可使补药作用和缓持久、补而不骤;与大黄、芒硝、枳实等泻下药同用,可使泻药泻而不速,充分发挥药力而不伤胃气;与生石膏、知母等寒性药同用,可缓寒药之寒,以防其伤胃;与附子、干姜等热性药同用,可缓热药之热,以防其伤阴;与麻黄、桂枝、杏仁等辛温发散药同用,可使药性和缓,并保护胃气,以防汗后伤津液等等。甘草在各类药力中,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以被前人誉为调和百药之国老。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生品微凉,炙品微温;无毒;入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生者入药,功能清热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缓和诸药药性,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疮疡,胃热,小便淋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症;炙后入药,功能补益心脾之气、缓急止痛,主治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泻,气短困倦,劳役虚损、寒热咳嗽,以及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症。  【用药配伍】  1.生甘草配桔梗:生甘草润肺祛痰止咳,桔梗宣肺利咽祛痰,二药相伍,治疗痰热壅肺之咳嗽效果颇佳。
  2.炙甘草配茯苓:健脾祛湿,甘草补中益气,补益脾胃;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二药相伍,补泻并用,健脾祛湿。
  3.炙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阳,平冲定悸,治以心悸为主之疾病,如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症、神经衰弱等。
  4.配滑石,清热暑,利水和中;配乌梅,生津止渴。
  5.久咳:肺阴亏虚,用乌梅配甘草;心阴亏虚,用五味子配甘草;肝阴亏虚,用生白芍配甘草;脾阴亏虚,用木瓜配甘草。
  6.甘草常与石膏、龙骨、桂枝、大枣、生姜、柴胡、芍药、半夏、人参、干姜、茯苓、附子等同用以主治各种复杂的病证,而与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大黄、枳实、山栀、芒硝等则较少配伍使用。如需使用大黄、芒硝或甘遂、大戟急攻时,或用黄连、山栀清利湿热时,甘草可以不用或少用,患者有腹胀时,甘草也应少用或不用。甘草配吴茱萸,降压作用消失。  【临床应用】  1.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而致脉结代,心动悸者。若单用本品或与桂枝配伍同用,如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主治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若属气血两虚,宜与补气养血之品配伍,宜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品同用。
  治室性早搏:生甘草、炙甘草、泽泻各30g。
  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3克、石菖蒲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之证。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常与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补脾益气药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治脾虚食欲不振:甘草5克、砂仁5克、木香5克、陈皮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婴幼儿腹泻,以生甘草2~3g,加10~15ml沸水泡服,每日1次
  3.用于咳嗽气喘: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既可单用,亦可随证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寒热虚实等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如二陈汤治湿痰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寒痰咳喘;桑杏汤治燥痰咳嗽;桔梗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甘草干姜汤治咳唾涎沫。另外,治疗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外感风寒咳嗽者,常与麻黄、杏仁同用。
  4.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同用,即芍药甘草汤。甘草补脾,芍药柔肝,故可治疗肝脾不和;甘草甘,白芍酸,酸甘化阴可补阴血;临床常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随证配伍用于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如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与桂枝、芍药、饴糖配用,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5.用于咽喉肿痛、热毒痈疽疮疡及药物、食物中毒:生品甘草药性微寒,长于清解热毒。治咽喉肿痛,可单用煎服,亦可与桔梗、板蓝根、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治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浸渍熬膏,内服或外敷,亦可与金银花、连翘、地丁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本品对附子等多种药物所致中毒,或多种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如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治慢性咽炎:生甘草10g,开水泡后当茶饮,轻症服药1~2个月,重症服药3~5个月。
  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将甘草与山豆根按照1:3的比例,共研细粉,搅拌均匀。每次服0.3—0.6克,每日3—4次。
  6.用于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诸药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如附子、大黄)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本品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治疗食物、药物、农药中毒症状较轻者:生甘草10g、绿豆30g、金银花15g。
  7.甘草与海藻配伍,临床上常用该配伍组方治疗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肌瘤、结核性胸膜炎、骨结核、骨瘤、肠系膜淋巴结核、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再生障碍性贫血、脱发症等证。
  治乳腺增生:海藻15g,甘草3g。用药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痰核、瘰疠(现代医学如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昆布20g,海藻15g,半夏10g,公英10g,地丁10g,木香10g,丝瓜络10g,青皮10g,郁金10g,甘草6g。颈淋巴结结核,加柴胡10g;乳腺增生,加归尾、柴胡、山慈姑。疼痛甚者,加白芍、龙胆草、牡蛎;阴虚,加首乌、麦冬;兼外感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  【甘草常用配方】  1 甘草12克 桔梗6克(《伤寒论》甘草桔梗汤)
  应用:本方是利咽方。对咽痛、咳吐浊痰,或胸痛者最为有效。本人常加山栀10克、连翘20克,治疗急性咽炎,加制半夏12克,厚朴10克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 甘草6克 桂枝12克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定悸方。多用于心动过缓、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神经衰弱等见有明显动悸感的患者。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克,如果有惊恐不安、自汗者,加龙骨20克、牡蛎20克。  3 甘草12克 干姜6克(《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应用: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征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4 甘草6克 麻黄12克(《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应用:本方是发汗利水方。对于浮肿而恶寒无汗者有效。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肾炎、关节病、风寒感冒、皮肤病等适用。  5 甘草10克 黑豆50克(经验方)
  应用:本方是解毒方。适用于服麻黄、半夏、乌头、附子诸药后出现烦乱、悸动、舌麻者。  6 甘草3-10克 小麦30克 大枣10-20枚 (《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
  应用:本方张仲景用于治疗脏躁。脏躁是古病名,其症状表现为悲伤欲哭,伸欠频作,多见于女性。本方可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夜游症、小儿多动症等。神情恍惚,无故哭笑,消瘦、舌淡、脉细者为其见证。  7 炙甘草6-12克 人参10克或党参15克 麦冬12克 地黄20-30克 阿胶10克 桂枝10克或肉桂6克 生姜3片 麻仁12克 大枣15枚 (《伤寒论》炙甘草汤)
  应用:过汗、失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亦多用于肿瘤化疗放疗以后、心肌病、肺气肿、肺心病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湿盛胀满、水肿及呕恶者不宜用。  1.形瘦肤枯、舌淡脉细者宜用,体胖浮肿、舌苔厚腻者慎用。
  2.单用稍大,久服宜小;补气宜轻,养阴要重;祛痰宜轻,解毒要重;调和药性宜轻,缓急止痛要重。但最大量不可超过30克。
  3.大剂量使用时,须加泽泻、茯苓等渗湿利水药,以防出现水肿。
  3.甘草常用于脾虚、肺虚、气虚、气虚血少的心动悸、脉结代,血虚、阴虚、阳虚者不能用。清 热泻火时,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不宜。攻下、逐瘀须缓峻者可用,逐水、逐瘀通络、凉血、止血不宜用。外感、咽喉不利尤佳,止咳化痰以及痹症、痈肿疮疡可用,对气逆呕呃、气郁、气滞、食积痞满、甘腻、湿阻中满及水肿者忌用。
  4.甘草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不宜同用。
  5.甘遂与甘草配伍,其毒性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随用量比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若甘草等于或小于甘遂用量,无相反作用,有时还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但甘草大于甘遂用量,则有相反作用。
  6.甘草配海藻,古人认为有相反作用,但古方也有甘草配海藻治病,如《医宗金鉴》之海藻玉壶汤,即以甘草与海藻合用。近年来中医药学界认为:两药相伍,无毒副反应;而且在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未将甘草与海藻列入配伍禁忌的药物之列。现代实践在治疗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病时,甘草与海藻同用,均未见不良反应报道。(亦有报道有相反作用者:1.有一患甲亢5年者,服用具有甘草与海藻之甲亢处方平甲煎,当天便发生腹泻、便血、胃腹部胀痛、闭汗等情况,服用两副药后上述病症逐日加重,经检查诊断为重型肝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不是缺碘所致,过量服碘还会引起碘甲亢。是故甲亢患者应慎用海藻、昆布等含碘量高之药物。须知用含碘丰富的中药如昆布、海藻治疗缺碘的甲亢、甲减、亚甲炎、桥本氏病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2.有一患有脂肪肝、颈椎病的患者,其人后颈部以大椎穴为中心有一很厚的肉垫如一馒头,以葛根加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骨碎补有效。后于原方加昆布化痰,肉垫缩小。再后又加海藻,患者身体出现浮肿、头晕的表现。停用海藻后,接近二周才复原。)
  7.海藻与甘草同用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起翻胃呕吐,但是当他们的用量等于或大于3:1的时候,这种副作用就会被消除的。实验结果证明,海藻与甘草在2:1至0.125:1的范围内,毒性明显增强,不利于肝损伤病例,表明两药的毒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解毒的甘草对海藻的毒性不解,反而有协同作用;甘草中加少量海藻,反而使甘草毒性增强。这类“反常”现象,也许是称为“相反”的主要依据。  【化学成分】甘草含有大量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皂甙、甘草甙、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酚、甘草醇、甘草香豆酮、生物碱、甘草葡聚糖、甘草多糖等。  【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抗溃疡、抗炎、抗惊厥、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镇咳、镇痛、解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胆汁分泌等药理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留,排钾增加,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提取液中含有睾丸酮、促肾上腺皮质生成素以及促黄体生成素等四种壮阳物质。
  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甘草酸类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对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阴道滴虫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可以抑制爱滋病毒斑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变化,从而抑制爱滋病的繁殖,其抑制率达98%。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次酸,能治艾滋病。
  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各种肿胀、炎症等都有抑制作用。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和 FM100。甘草酸单铵盐可明显抑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表现为引喘时间明显延长。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甘草水煎液能抑制皮肤过敏反应。甘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症,亦取得较好疗效。
  甘草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均有祛痰镇咳作用。
  甘草对胃酸过多的胃肠道溃疡病,能抑制其胃酸分泌,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地FM100对溃疡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钠盐)能加速胃溃疡面愈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能完全抑制胃溃疡形成,对胃酸分泌具有抑制作用。甘草锌能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有显着解痉作用,其中以甘草素的作用为最强。
  甘草制剂和甘草甜素对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和减轻间质炎症反应,使肝坏死和气球样变性明显减轻。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HBsAg)向细胞外分泌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具有直接抗乙肝病毒及改善肝功能障碍的作用。
  甘草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经水解而释出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甘草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炙甘草提取液对心室纤颤、心律失常有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甘草总黄酮可减少心室纤颤发生率,延长心律失常的潜伏期。
  甘草甜素对高胆固醇症及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对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小剂量的甘草甜素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减轻,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剂量大时反而无效。甘草次酸盐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成的作用。甘草次酸对骨髓瘤及腹水肝癌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黄曲霉素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癌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综上所述,与甘草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与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与其缓急止痛功效相关的作用为抗溃疡、解痉和保肝作用;而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与其镇咳、祛痰、解毒作用有关。甘草还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素及异黄酮类。  【不良反应】  1.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过量服用甘草(50-100g)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可导致水肿;钠的排出减少,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可引起高血压;排钾增加,血钾流失过多,可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化障碍。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导致阳痿、阴茎缩小、睾丸萎缩、阴毛脱落。如能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医院报道服用大量甘草也可导致霎时性失明的5个病例。患者都曾服用大量的甘草,分量每天由100毫克到900毫克不等,这可能和甘草所含的甘草次酸和甘珀酸有关,因为这些药物成分能够引起网膜或视神经血管收缩,引起缺血,影响视觉。
  3.更有报告指出它还可以影响脑部,病人会出现嗜睡的症状。  【甘草与西药之配伍禁忌】  抗菌药:甘草及其制剂中含糖皮质激素类物质,大剂量的甘草与四环素族、红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联用,可降低这些药物的吸收率,如长期配伍联用还可引起二重感染。甘草还忌与异胭肼、两性霉素B长期配伍,以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增大。黄连素与甘草同用,抑菌作用呈降低趋势。另外临床中还有将抗菌消炎的头孢氨苄片与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甘草合剂同用,结果导致头孢氨苄片抗菌作用降低的报道。
  水杨酸类及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甘草所含的甘草酸经酶的作用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醛酸。甘草次酸的结构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相似,若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的溃疡率增加。曾有报称,将复方甘草片与阿司匹林合用,使患者原有十二指肠溃疡面积增大,导致上腹部疼痛加剧,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对原有溃疡者尤应慎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对消化道的刺激,故在用药上不宜联合应用。
  降糖药: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降糖灵、优降糖,胰岛素等若与甘草配伍同服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葡萄糖和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所以与降糖药在药理上是拮抗的。有报道称降糖灵与甘草甜素片同服使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这是由于甘草甜素可影响降糖灵的降糖效果。此外,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
  强心甙类药物:甘草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可潴钠排钾,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脏对强心甙敏感性增加,从而发生中毒。临床上有炙甘草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患者出现室早、二联律、一联律的报道。这是由于甘草能导致低血钾,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极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反应发生。应避免二者联用或联用时适当补充钾盐。
  利尿药: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保钠排钾。若与排钾性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利尿酸、速尿、氯噻酮、乙酰唑胺等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易加重发生低血钾的危险,增加不良反应,如水肿、压升高、全身无力,甚至可发生严重低钾性瘫痪。临床上出现过复方甘草片与双氢克尿噻片同服,导致患者浮肿加剧并出现尿潴留。原因是甘草次酸有排钾作用,能引起低血钾,双氢克尿噻片也能加速钾离子的排泄,故二者合用可引起低钾性水肿、尿潴留。应避免二者配伍使用或合用时加强补钾。  【文献摘录】  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9.《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
  10.《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11.《本草新编》: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无毒。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
  12.《别录》:“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13.《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14.《神农本草经》:“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壮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