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600年海外移民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9:44
  • 顺德600年海外移民史
  • 时间:2010-11-04 19:47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有据可证,顺德人侨居海外史,比550年的顺德建县历史还要长。目前,顺德有超过50万的海外乡亲,分布在世界的58个国家和地区。

      远渡:源于农民起义

      距离顺德30公里外的广州,明清时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曾这样描绘1840年之前中国海外贸易盛景:“此时欧洲正值启蒙运动抬头,沙龙鼎盛之际,中国之磁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着富丽堂皇。”在珠三角地区,“景德镇-广州产业链”形成,源源不断地按照欧洲王室贵族提供的订单,生产奢侈的外销瓷产品。在工业革命前夕的航海地理大发现时代,三桅帆船在东南季风帮助下,一周内,即可从东南亚甚至印度等地到达广州。

      1602年,成立不足一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劫获了从中国满载货物归程的葡萄牙商船凯莎琳娜号,他们将船上的数十万件中国瓷器运抵阿姆斯特丹拍卖,引来大量富豪贵族的关注和抢购,其中不乏君主的身影,比如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购买了一套精美的餐具。这艘葡萄牙商船途经之地为:马来西亚、印度、马达加斯加、南非等沿西印度洋的航线。“这条商路铺就了乐从海外移民路线。”蔡遥炘说,顺德先民正是通过此条航线漂洋过海,去到遥远的南半球谋生。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海冲鹤堡(今属顺德勒流)的黄萧养,在家乡招兵举义,攻占大良,自立为“顺民天王”,建都大良。明景泰元年(1450年),义军接连受挫,明王朝大举清乡。为躲避朝廷缉捕,水藤乡的一群村民和义兵背井离乡,冒险乘船沿南中国海边缘航行,漂流辗转至印度登陆,在那儿,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繁衍至今。这是迄今所知,顺德第一批真正的华侨。

      在《顺德华侨》一书这样表述:鸦片战争前,已有众多顺德人在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侨居。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加上要向外国赔款,百姓饱受压榨,经济愈加不景。于是,顺德人出国谋生者日增。从19世纪40年代起,前往非洲和东南亚各国的顺德人络绎不绝,出现了第一次顺德人移民外国的高潮。

      1840年之后的香港,国际贸易港作用彰显,这让距其64海里的顺德,有了旅居的历史。据港岛西环盂兰值理会在摩星岭建立的义冢碑刻可知,同治五年(1866年)就有顺德人在此筑坟。而1886年,由顺德杏坛人创办的香港顺德绵远堂也正式成立,初时主要办理国外同乡灵枢经香港运回家乡安葬等事务。宣统二年(1910年),顺德人还成立了香港顺德商会(商务局),该会的宗旨在于研究商务,联络乡情,举办公益事业。上世纪30年代,该会曾开办养正义校,招收贫苦儿童就读。

      与台山、恩平以及开平等地赴美加修筑铁路的侨民不同,顺德人侨居外国主要是为了逃难和避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避战乱,不少顺德人相率出国,侨居异国的邑人也千方百计帮助亲朋出国谋生。1939年顺德沦陷后,顺德人更是联群结队涌向东南亚和南非、留尼汪(法属殖民地)、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等西印度洋诸国。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水路受阻,仍有人辗转到达越南。这时期,出国的邑人数以万计。马荣业和刘锦堂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去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其实,这段时期的离乡背井,也与当地经济有直接关系。上世纪30年代,顺德蚕丝业衰落,日军入侵,破坏更是严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货恶性膨胀,顺德人纷纷前往港澳谋生,其中亦有部分商人富户到港澳开店铺。

      新中国成立后,顺德出国人数大大减少,是数百年来最少的时期。1962年至1985年,只有2500多人出国。其原因,一是邑人生活比较安定,二是侨居国限制甚至严禁华人入境。而这时期出国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亲人团聚或继承父辈产业;二是港澳邑人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