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腾冲:中国军队最成功的攻坚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1:24

腾冲城
半个世纪以前在日本,一所军校的教官向学员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中国军队最成功的攻坚战是哪次战役?
然而学员的回答都令教官不满意,最后教官说:中国军队最成功的攻坚战是“腾冲之战”!。
彭荆风是一位资深的军旅作家,为了写作《挥戈落日》一书中的腾冲之战,他来到了位于中国云南西部的腾冲城,在这里彭荆风听到了这个传说。
在腾冲城的西南伫立着一座烈士陵园,它叫国殇墓园。这里安葬的就是在腾冲战役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官兵。墓碑下聚集着成千上万个英魂,他们在此已经整整沉睡了六十多年。
彭:从1944年的5月到9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全歼了日军一个团(联队),三千多(日军)官兵,无一漏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包括欧洲战场、亚洲战场,最成功的一次攻坚战。
但在这场最成功的攻坚战中,敌我伤亡比例几乎达到了1:7。
腾冲之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仅阵亡官兵就达八千六百七十一人,其中阵亡军官一千二百三十四人。
(字幕)国民党军方公布数字:
腾冲战役是一场中国军队以重大伤亡为代价而获取巨大成功的战役,这一切引起了彭荆风极大的关注。
为了更多掌握腾冲战役的情况,彭荆风多次走进腾冲城。这天他来到了一座荒废的大屋前。这是1921年英国人在腾冲历时十年精心打造的英国领事馆。
大屋的墙壁全部是用腾冲当地特有的火山岩石砌成,墙体厚达1。5米。凭借着军人的经验彭荆风辨认出,大屋墙壁上的累累伤痕完全是枪、炮留下的痕迹。枪林弹雨似乎已经依稀可见。
和英国领事馆一样,文昌宫也是腾冲城里经历过那场战役的老建筑。在文昌宫大成殿的柱子上,彭荆风发现了一枚子弹头。
从当地人那里彭荆风了解到,文昌宫里一口明代铸造的老钟至今还在。这口大钟高1。9米,钟口直径1。4米。在大钟的腰身部位,彭荆风看到一个了奇怪的孔洞。
人们告诉他,这个洞口连同旁边斑斑剥剥的伤痕都是那场战争留下的证据。可扑面而来的血雨腥风却在这缄默的证据前戛然而止。
新兴的腾冲城里,除了仅有的几栋老屋之外,半个多世纪前战争的痕迹消失殆尽。
从腾冲城老人们那里,彭荆风听到了一些当年战争的片段,可这些远远不能让他去复原一场战争的全貌。
在多次走访后彭荆风终于捕捉到了一个信息,腾冲战役结束时一大批参战老兵留在了滇西,如今还有人健在。
很快,彭荆风找到了一位叫卢彩文的老人。人们都说1943年卢彩文曾被派往腾冲城从事谍报工作,负责侦察日军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等等。
彭:当时有大批的远征军将士留在云南,向我谈起过他们当年的战斗。
卢彩文在叙述当年情况时还特别提到,他那时的上级是个叫朱宗儆的中校情报参谋。
彭:我在滇西采访过一个第十一集团军的中校情报参谋朱宗儆,他当时在龙陵、腾冲这一带很活跃,特别是参加了第十一集团军的机要和作战。
卢彩文的介绍准确无误,但遗憾的是,1943年底他的身份暴露,被调往了芒市。卢彩文没能亲身参加战斗,无法提供腾冲战役中详细情况,彭荆风只得去寻找其他的亲历者。
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给我启发性很大的有几个人,一个是方天将军,他当时是二十集团军的副总司令,兼第五十四军军长。他是江西人,我少年时代,跟他有过接触。听过他讲当年滇西抗战,这样能够使我从更高层次了解这场大战。
于此同时,彭荆风又开始搜集有关那场战役的文献资料。
彭:一个是从我们(中国远征军)的战史,他们当时一些参战的中国远征军的军事的一些总结,他们的一些回忆作参考。另外也对日本方面,他们(日本)防卫厅对他们的一些,对战争的叙述也作了参考。
从这时起,彭荆风一步步走进了那场发生在62年前的腾冲之战。
(字幕)这里是位于怒江东岸70公里处的保山县马王屯、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1944年5月5日上午8点,远征军的高级将领们都被紧急召集到了长官司令部。
到会的有美国顾问组组长窦恩准将,远征军下辖的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以及各军、师长官。他们正等待着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此时卫立煌的手中正拿着一份电报,电文是蒋介石的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的怒江攻势命令:(字幕)“务必在5月11日向怒江以西攻击,不得再延宕!”。
卫立煌一时搞不清楚,为什么蒋介石把反攻时间选择在了这个时候,而电文中提到的那个“延宕之人”又是谁。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成功偷袭美国珍珠港后,又横扫东南亚各国,很快就到达了紧邻中国云南的缅甸。尽管中国远征军迅速出击,与英国、印度军队联手抵抗,但仍无法挽救败局。
日军乘胜追击,一路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从缅甸北部攻进中国,在1942年的5月占领了怒江以西大片的中国领土。
当时幸好有怒江之险和怒江东岸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日军才停止前进,就此盘踞在了怒江以西。
从1942年下半年,中国远征军就开始在怒江东岸集结,部队早就从防守进入反攻的准备。但两年来卫立煌并没有接到重庆方面发动进攻的指示。没有指示,哪个人敢擅自行动,而如果有了进攻指示,谁又敢“延宕”蒋介石的命令。
就在卫立煌接到重庆方面命令的20天前,(字幕)1944年4月14日,蒋介石也曾接到了一份电报。电文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
(字幕)“云南军如不能协同作战,则空运装备等广泛支援,完全失去了意义。”
蒋介石认为这分明就是在威胁他。
自从日军占领滇西后,刚刚修建好的滇缅公路被切断。中国军队再次面临被困局面,而东南亚局势也日趋恶化。
彭:特别是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和史迪威将军,很希望中国远征军迅速的渡过怒江,向怒江以西反攻,尽快打通滇缅公路,把日军消灭在缅北和缅甸南部。
在罗斯福总统的一再敦促下,从1942年下半年,中国军队就开始在怒江东岸集结。但直到1944年的4月蒋介石就是按兵不动。
彭:作为中国战区统帅的蒋介石,他有他的考虑,第一个就是他被湘桂战事所拖累,他的主要精力放在那一边,另外他担心远征军这几个军的精锐部队,又像1942年5月那样,进入缅甸作战那样。由于英国人的不配合,再损失,所以他是一再犹豫把反攻的时间拖延又拖延。
看来,真正延宕进攻滇西的正是蒋介石本人。
要想向滇西发动进攻,首先要横渡怒江。怒江,就因为是一条水流汹涌、狂暴不驯的大江,才有了这个剑拔弩张的名字。尤其进入雨季,它的水面宽度会陡然间从80多米涨到400多米,水流速度高达每秒4米以上。
此时中国军队和日军在怒江东西两岸已经对峙两年,江上的桥梁和索道早已被炸毁,要想到达西岸,部队必须涉水渡江。
彭:渡怒江应该是春天或冬末春初,天干水浅的时候,这是最适宜的。但是因为一拖再拖,拖到5月10号,怒江已经涨水了,这时是很难渡的,怒江一涨水,就是一泻千里呀。
蒋介石偏偏把进攻日期选择在怒江最不宜横渡之时,恐怕这一切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1944年3月8日,驻缅甸日军突然发动对印度英帕尔的进攻,企图进袭印度的加尔各答,控制恒河河口。这样同时还可以破坏美国在印度的空军基地,切断对中国的空中运输线。
从1943年冬就在印缅边界进行反攻作战的史迪威将军,决定不能再等蒋介石了,他指挥着中国驻印军和一部分美军要从印度攻进缅甸,目的是夺取缅甸的密支那机场。
(动画)如果夺取密支那机场,美军飞机就可以避开危险的驼峰航线,从中缅边界直飞昆明。而且攻下密支那后,还可以牵制日军对印度英帕尔的进攻。
彭:史迪威将军是一个性情很急躁的人,他已经从印度方面(率)驻英军反攻了,他就必须得到中国远征军从滇西方向的配合,不然他就无法越过印缅边境。
史迪威将军一面指挥部队向缅甸进攻,一面多次请求罗斯福总统,要他敦促蒋介石马上行动。
彭:罗斯福总统一再对蒋介石实行压力,甚至用断绝美援来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蒋介石是无法再拖,只好在1944年5月,命令远征军开始向怒江以西进攻。
此时,除了东南亚和中国滇西战场的角逐外,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已经秘密制订了“诺曼底”登陆计划。原来的登陆计划也是准备在1944年的5月11日实施,只是后来由于海上气候过于恶劣,才推迟到了6月6日。
如果滇西反击战先打起来,将大大缓解德军对法国北部的关注,诺曼底登陆就会多一份胜算。
对另一个半球即将发生的决斗蒋介石并不知道,他能够知道的是进攻滇西已经不能再拖延了,否则将他失去美国一切援助。无奈之下蒋介石指示何应钦签署了“怒江攻势命令”。看来只有蒋介石明白这场反攻为什么被安排在了1944年的5月11日。
卫立煌向到会人员宣读了蒋介石的命令,美国窦恩将军叹息道:“上帝啊,他要是早三个月下命令就好了!”
片花
1944年4月的一天,一支日军小分队正向着腾冲城方向前进,队伍中有一个叫吉野孝公的卫生兵。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时候,彭荆风发现了一本日本老兵写的回忆录:《腾越玉碎记》。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吉野孝公。
(20:40:03)1。“怒江对岸,敌人的行动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卫生队也因被编组到前线部队里面而开始忙碌起来,我也被编到最前线的腾冲守备队里。”
吉野孝公一行人沿着滇缅公路一路东进,他们的前方就是腾冲城,目的是增援那里的日本守军。
早在4月初,占领滇西日军曾召开一个军事会议,议程正是针对中国军队的反攻。
到会的有(字幕)日军第15军团司令官牟田口廉也、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还有113、146、和148联队的三个联队长。他就是驻守腾冲城的148联队长藏重康美。
日军15军团的56师团目前驻守滇西,共28000余人。
牟田口廉也命令113、146、148联队死守腾冲、龙陵等地,全歼进攻的中国远征军。
每当有大战来临时,牟田口廉也都会擦拭一把特殊的战刀。牟田曾挥舞着它,在泸沟桥挑起“7。7事变”,然后又参加了 南京大屠杀。今天牟田要将这把战刀赠送给手下一名爱将,激励他英勇作战。
牟田来到了藏重康美前,这使藏重感到意外。但他很快明白了,因为他的148连队3000多人正驻守着腾冲城。
腾冲城位于怒江以西一个狭长坝子上,东南西三面环绕着座座火山,北面是条大盈江。在它东面还有着两道天然屏障,那就是湍急的怒江和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
彭:腾冲自古以来,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要占领怒江以西,首先要把腾冲控制。
腾冲城在滇西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滇缅公路的北线紧挨着腾冲向西延伸,到达密支那后就和中印公路接通。控制住腾冲城就等于控制了这两条运输大动脉,也意味着控制了滇西的全局。(动画)
彭:1942年日军,侵入到怒江以西后,立即派兵进入腾冲。
腾冲城是在1445年动用15000名南征将士历时三年筑成的。城墙全用的是当地的火山条石,周长3500米,厚6米,墙高8米多,城的四面还各有一座高13米的城门。日军占领腾冲城后立刻又在城墙上修筑起了永久性工事和防御设施。
彭:在(日军)占领的两年多期间,他(是以)重兵驻守,是把他的一个联队放在腾冲。在其它的一些地方,他都没有放一个整个联队,这可见腾冲战略地位的重要。
1944年5月5日,卫立煌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发出了命令:部队5月11日渡江!至此滇西大反攻正式开始。这将是抗战七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对占领日军主动的大规模出击!?
卫立煌指挥的这支远征军由11、20两个集团军组成。11集团军共有三个军,20集团军有两个军,卫立煌手下还有两个军,和6个炮兵团。这七个军多数是美式的最新装备,总人数约为15万。
卫立煌的作战方案是:宋希濂指挥11集团军为左翼,渡过怒江,直取松山龙陵。而霍揆彰指挥的20集团军为右翼,渡过怒江后,立即翻越高黎贡山,重点攻击方向就是腾冲城。(动画)
彭:因为把腾冲攻下来以后,就使得第十一集团军侧翼,他的侧翼没有威胁了,而且反而增加了日军的威胁,这样的话,腾冲之战实际上是保证了中国远征军的反攻的一个重要的战斗步骤。
就在卫立煌布兵的同时,彭荆风从文献中发现,1944年的5月5日还有一个会议也在进行。
主持这个会议的是日军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148联队长藏重康美也在其中。日军与中国军队同时召开军事会议,这在彭荆风看来是一个奇怪的巧合。
松山佑三正在部署日军的防守行动,防守首先始于怒江西岸地区,继而转移到高黎贡山内,再在龙川江一带各个击破突进到高黎贡山西侧的中国远征军。(动画)
腾冲城守军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向他的长官表示,在从腾冲到怒江近二百公里的地段,他已经布置了几个大口子,在那里等待着将中国远征军十几万人化为白骨。
彭荆风隐约感觉到,日军似乎对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计划了如指掌。
到达腾冲城的吉野孝公,立即又被派往高黎贡山。就在5月11日,他刚刚到达阵地的时候:“队长传来命令:今夜可能有敌袭,全体官兵务必严加警戒。”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彭荆风可以肯定:日军早已洞悉中国军队的一切行动。如果说面临大兵压境日军的从容不足为奇,但他们竟然掌握着中国军队进攻的人数、甚至进攻的大致时间,这一切彭荆风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霍揆彰渡江
彭:怒江一涨水,就是一泻千里。
彭:渡怒江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怕日军半渡(拦)出击。
1944年5月11日,霍揆彰指挥的第20集团军5个师约6万人,正集结在怒江东岸准备渡江。
在怒江的惊涛急流中,面对有着准备充分的日军,谁也不知道能有多少中国远征军将士平安抵达彼岸。
1944年5月11日,(字幕)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指挥部里,霍揆彰再次重申渡江部署。他命令198师、预备二师为集团军的右翼攻击部队,从栗柴渡过江,沿 马鞍山、冷水沟、北斋公房一线进攻。36师为左翼进攻部队,从双虹桥渡口过江,攻取大塘子、南斋公房。两路人马翻越高黎贡山后直奔腾冲。(动画)
为防止日军从对岸伏击,集团军所有的榴弹炮团和山炮营都布置在了渡口东岸的山头上,只要对岸日军枪声一响,就全速给予覆盖。
这天的中午,198师594团的一个营已经秘密过江,现正在西岸监视着日军,准备掩护大军渡江。各军师团长和作战参谋被派到渡口坐镇,各部队乘船渡江的次序也都作了周密安排。霍揆彰命令所有人不得迟疑、抢先,更不准喧哗、争吵。
彭:但是渡怒江应该是春天或冬末春初,天干水浅的时候,这是最适宜的。但是因为一拖再拖,拖到5月10号,怒江已经涨水了。
进入雨季,怒江的水面宽度会从80多米陡然间涨到400多米,流速达到每秒4米以上。而这几天又是连日大雨,从这样的急流中渡江,不知要葬送多少性命。
彭:就连蒋介石也跟他(卫立煌)有过电报,问他(卫立煌)能不能够渡过怒江。
而更危险的是,大军渡江过程中一旦惊动对岸的日军,势必遭之敌人的半渡出击。
彭: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四军军长方天将军,他都担心,他就问他那个工兵营营长,假设说我们在半渡遇见了日军的阻击,能不能回来,
此时的霍揆彰比任何人都担心,但滇西大反攻的时间已经到来,他只能执行命令,指挥他的第二十集团军在今夜强渡怒江。
彭:所以在这个时候的话,卫立煌是考虑到要付出(巨大)牺牲,但是不渡过怒江是不行的。
从腾冲城出发的卫生兵吉野孝公,在5月11日登上了高黎贡山,就在他刚刚到达阵地的时候。
“队长传来命令:今夜可能有敌袭,全体官兵务必严加警戒。”
藏重康美大佐指挥的日军148联队,原来有3000多人驻守腾冲。他似乎预感到远征军反攻的时候到了,把联队主力都调往了高黎贡山,日军已经进入阵地,在中国军队的对面严阵以待。第20集团军左右两翼渡江部队,都将面临藏重康美部队居高临下的正面阻击。
1944年5月11日晚6时正,渡江开始了。霍揆彰始终守侯在电话前,等待着大军渡江的消息。他希望渡江部队的损失能减少到最小。
日军在这个时候专门增调重兵,加强怒江西岸和高黎贡山一带的防守,并且调兵的时间又恰好是远征军渡江之时,彭荆风为此感到十分诧异。
几个小时过去了,怒江东岸霍揆彰的指挥部里却没有听到一声枪响。
这时前线传来了消息:大军顺利渡江,只有一个上士班长邓超被横在江上的绳索缠住不幸淹死。
大军横渡怒江没费一枪一弹、只损一兵一卒,如此顺利,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
彭:几万人一夜之间渡过了怒江,这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做得这么井井有条也是不容易的。
天亮之前,霍揆彰也乘着木船平安渡过了怒江。
“半渡而击”本是兵家常用的兵法,而大军已经完成渡江,西岸依然出奇的寂静,日军的“宽容”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彭:一个是准备充分,从1942年到1944年,第十一集团军它的工兵营就一直在洱海里面训练强渡。后来五十四军它的工兵营也在滇南的红河这一带早就做了强渡训练。再一个就是美国给了九百多个橡皮艇,当地怒江的民工全力支援。
但面对几万人的渡江大军,日军不应该听不到一点动静,包括那个守在西岸阵地上的吉野孝公。
彭:日本的话它的兵力不够,他无法踞守每一个渡口,也搞不清楚中国军队是从哪一个渡口出发,所以他们只能派出巡逻队,偏偏那几天又下雨,天冷,他们的巡逻队不愿意下山,再加上他们这些年对中国远征军一再喊,宣传要反攻,他们也听腻了,觉得这可能又是宣传,怎么会在雨季反攻呢?所以他们也麻痹了。
1944年5月12日拂晓,霍揆彰命令部队迅速按预先部署抢登高黎贡山。根据情报,驻守高黎贡山几处隘口的日军不过两个大队,总共也就2000多人。而此时中国军队的进攻兵力接近20000人,面对接下来的战斗军官们信心百倍。
中国远征军渡过怒江后一接触高黎贡山,就感到了它的不寻常。老天把砍削得最陡峭的一面留在了怒江西岸边,这里几乎无处不险峻,无处不高耸。
彭:5月份是炎热的,到了山顶上又是终年积雪,雨雪交加。中国远征军当时是穿着单衣。
霍揆彰的部队要想到达腾冲,必须翻越高黎贡山。在腾冲前方的一段山脉海拔有3780米,仅有的几处隘口更是终年积雪、人迹少有。
彭:高黎贡山当时的话,就一个南斋公房,一个北斋公房,还有一个红木树,这三条(路)是从怒江以东向怒江以西,向腾冲的交通要道,没有其它的路了,必须要经过这三个古驿道,他们(日军)在这三个古驿道上的几个险峻的地段做了坚固的工事。
刚刚奋战过惊涛骇浪的远征军,不仅要面对又一个天堑,还要面对敌人的严密防守。这将是一场从山下往山腰攀登再向山顶仰攻,并对敌人的据点、隘口逐一攻击争夺的战斗。
此时霍揆彰部署第198师三个团为右翼负责攻打北斋公房一线。第36师的三个团和第116师一个团为左翼,攻击南斋公房一线上的日军据点。
5月12日拂晓,第198师师长叶佩高从前线打来电话,他准备攻打北斋公房。叶佩高决定以594团为右翼,592团为左翼,593团迂回到敌人后方阻断敌人的运输线和退路。(动画)
霍揆彰和54军的方天军长对叶佩高的部署很满意。在他们看来,以三个团10倍于敌人的兵力攻击北斋公房,很快可以取胜直捣腾冲。
“守在阵地的部队有联队炮一门,大队炮一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两挺,士兵八十余人。”
四天后的深夜,5月15日,霍揆彰接到一份战报:198师592团团长陶达纲率领的三个营,连续四天没能拿下敌人据点。部队被阻在了北斋公房前一个叫冷水沟的阵地上。四天里一个营长负伤,一个营长阵亡,九个连长中7个伤亡,全团死伤250多人,团长陶达纲也不幸负伤。大军第一次出击伤亡惨重。
而对于霍揆彰来说,高黎贡山上的血雨腥风这才刚刚吹起,中国远征军和日本占领军的生死决战还远远没有到来。
彭:中国军队都是从下往上仰攻,这就很不利了。再加上中国军队的大炮拖不上去,只能靠步兵、靠轻武器来进攻。
在保山市彭荆风遇到了李枝彩先生。李枝彩对抢攻高黎贡山的战斗曾做过许多调查。
李:日本那个碉堡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是这样,它就是在路口特别狭窄的一些地方,一个山高出来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碉堡,他的碉堡就是修在最明显的地方,看到下面清楚的地方,只要你从路上一走,他机枪一扫你就全部倒下了。
“5月22日,敌人从一早就又开始了进攻。天也从一早就下起了雨。敌机不顾气候的恶劣,利用机枪扫射,猛烈地对我进行攻击。地面的敌人在机枪、步枪和迫击炮等的掩护下步步向我阵地逼近。”
李:中国军队冲上去,日本军队从两边一封就非常难,但是其它路没有,只有从这个地方冲上去,所以就硬冲,不断地冲上去,不断地死,不断地冲上去不断地死,打了几天以后,那个山沟全部给填满了。人都全部填满了,人死了以后,那个血就往那个山沟往下淌,一条水沟全是红的,
在冷水沟阵地上,一个团打光了,另一个团接着冲上去。但10天过去了,中国远征军却没能前进一步。
吉野孝公部队的枪炮使这里变成了杀人场。
“5月22日,队长看到阵地快要守不住了,命令道:‘立即处理身边的重要文件和军马。’残活的军马尚有四十几匹,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它们落入敌人之手。由于子弹已经打光了,就只能让它们死于刺刀之下了。”
在远征军不顾一切的强攻下,日军已经难以招架。但他们困兽犹斗,准备最后一博!
彭:日本(军队)的话就能够以一抵十,甚至以一抵百,加上他们那种法西斯这种亡命的精神,给中国(军队)带来很大的损失。
高黎贡山上的远征军将士们,在血泊中顽强战斗着。
这一天,由于部队伤亡太大,身负轻伤的592团团长陶达钢,只得亲自带领部队冲锋。现在他准备再次出击。
“敌人已经逼近到距离我们四、五十米的地方。他们似乎连抬下同伴尸体的时间都没有。”
李:他们(要)非常近的才打,一般就是四五十米他们才打,远一点他们就不打,
李:后来团长也发怒了,就带着冲,冲了以后,打了以后,他也受伤了,一堆的人就死在那儿。
“敌人的尸体象小山一样在我方阵地前堆积。”
李:日本人以为他们全部死光了,枪声就停了,结果他又从死人堆里站起来端着机枪冲上去,
“敌人立刻在层层尸体上架起了机枪,开始扫射。”10.“但我们赖以反击的重机枪,子弹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样我方枪炮就只能万般无奈地沉默了。”
李:最后就是他带领的这个部队,他的警卫排冲上去才把那个碉堡炸了,才把那个斋公房冷水沟这个山隘口给抢占了,这个地方打了一个多月,最后这两个团几乎一半人都死在了山上。
负责攻打冷水沟的远征军198师592和594两个团,整编后每个团只剩下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北斋公房。
在查阅中国远征军攻打高黎贡山的史料时,彭荆风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
彭:我是看见一个回忆录,就是说他们打下了日军的一个据点以后,就是红木树的据点以后,从日军的一个大尉身上,搜出了中国远征军进攻的计划。他们就把这个计划送给宋希濂。
这是一份中国远征军反攻怒江以西的全部战斗计划,看到这份计划竟然掌握在日军手中,宋希濂不禁冷汗森森。
彭:宋希濂就认为这是国民党高层有卖国贼、有汉奸,要求赶紧彻查。
看来正是因为中国远征军进攻滇西的作战计划被日军掌握,所以日军才能有准确的判断和充分的准备,彭荆风以往的怀疑得到了证实。但如此机密的文件怎么会落到日本人手里,莫非真的是国民党内部出了奸细。
彭:当时我看了这个回忆,我也相信这一点,我说不然的话,怎么会远征军的计划会到(日本人)那边去呢。因为当时确实是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亲日派。
冷水沟阵地被拿下后,远征军来不及休整,198师立刻准备进攻北斋公房,指挥这场战斗的是594团团长覃子斌。
这时按照198师师长叶佩高的部署,593团的穿插也已经完成。
彭:放弃了对北斋公房的正面攻击,采取先牵制它(日本人)的战术,然后另外有一个团,198师的另外一个团穿插到后面,到了马面关,到了桥头,把它后方的运输切断,这样就使得北斋公房日军的话,运输供应不上、粮食供应不上、弹药供应不上、兵援也供应不上,处于困守地位。
在北斋公房的日军阵地上,后来人们发现了被困日军的一个秘密。
李:后来我们远征军攻上去以后,当地的一些民工老百姓告诉我们说,日本人的死人堆里面,肌肉没有的人好多,有的是大腿上,胳膊上,大腿上,臀部这些肌肉都没有了,一看他知道,哦,原来日本人,他们也是弹尽粮绝了,他们在吃自己人的肉,最后是这样。
日本人掌握着中国远征军的行动计划,这是否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奸细,彭荆风没有立刻下结论。
彭:因为作为一个作家,你不能够单信一面,特别是回忆录,回忆录是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因为他是个人的回忆,而且当时他只是一个副(营)长这一级别的,
在一本日军滇西作战史中彭荆风发现了这样一条记载。
彭:中国远征军在反攻前有一架飞机,一个校官带着密码本去送到前线的时候,飞机因为大雾失事,在腾冲上空被迫降落,这架飞机和这个人员、密电码全部被俘。
在日军资料中详细记载了他们这次意外的收获。飞机上这名少校参谋不仅带着一本新的电报密码本,还有中国远征军兵力部署、编制表等许多机密文件。
显然,日军是在掌握、破译远征军密电码后,再通过电台截获了中国远征军所有的战场电文。
彭:这样我们很多的中国军队很多进攻的部署,几乎是大部分被他们破译了,所以这也给远征军带来很大的困难。
彭荆风随后还发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日军掌握远征军密电码的事情,并没有被告之远征军的高级将领,他们仍在使用着这个密电码。
5月29日,北斋公房也被拿下,但前线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覃子斌团长牺牲在了战场上。
原来,在冲锋时,覃子斌的手脚都被日军机枪打断,因为失血过多,来不及抢救。这是远征军第一位在滇西战场上牺牲的团级军官。
仰攻高黎贡山的战斗,从5月12日一直打到6月21日,历时40天才结束。远征军以伤亡近万人,198师594团团长覃子斌阵亡的代价终于翻越了高黎贡山。
彭: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是一位有战斗头脑的将军。他和他的参谋人员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考虑,和敌我的力量对比以后。他作出了先渡过怒江,然后进入高黎贡山、崧山这些险要地区,把这些险要地区攻下来以后,再攻腾冲,攻龙陵,这样一个战斗步骤。现在来看,他这个战斗步骤是对的。
中国远征军正按照卫立煌的部署一步步向着滇西的纵深挺进。
日军失守高黎贡山阵地后,退下来的一小部分人马准备撤回腾冲。卫生兵吉野孝公也侥幸逃脱一死,跟随着溃退的队伍走向腾冲城。
“通往腾冲城的路,下着雨,漫长而迷茫。”
霍揆彰指挥着第20集团军,横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一路起伏跌宕。现在他的进攻目标就只剩下一个腾冲城了。
通过电台他得知,宋希濂指挥的第11集团军正向着崧山、龙陵进发。
然而,霍揆彰却丝毫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日本人监听着,远征军脚下的道路也将漫长而艰辛。
 

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1944年5月11日,霍揆彰指挥着第20集团军五个师,平安横渡怒江。经过近两个月与日
',1)">
军的浴血奋战后,又攻克高黎贡山。7月初,他们终于可以走向最后一个目标——腾冲城。
腾冲是一座小城池,方圆不过3平方公里。但它的周边却有着四座小山和一条江。其中距离最近的就是城南的来凤山。山峰比腾冲城高出150米,可俯瞰全城。只有把来凤山等外围高地控制住,才能居高临下攻打腾冲城。
彭荆风了解到,日军当年知深来凤山的重要性,失去来凤山就等于失去腾冲城。而腾冲是日军在怒江以西最重要的据点。
早在1942年日军占领腾冲城的时候,他们就在来凤山上依山势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工事共有四层,每层都筑有钢筋水泥的地堡。这些工事还与城里相通,增援和退守都很方便。
困守腾冲城的是日军148联队,他们已经知道中国远征军的几万大军正向着腾冲城进发。联队长藏重康美希望凭借山岭、大河的地理优势,并以高大的城墙为依托守住腾冲城。因为他的上级告诉他,只要坚守到10月,援兵就可以到达!
从高黎贡山溃退的残余日军,龟缩到了腾冲城,这其中就有卫生兵吉野孝公。
“我腾冲守备队将要迎击20倍于我的敌人,也就是要面临20:1的挑战。”吉野的回忆里充满了绝望。
为尽快拿下腾冲城,霍揆彰决定以重兵出击。他部署53军为左翼,(加动画8秒)攻取飞凤山。54军为右翼先攻占宝峰山,再夺取来凤山,1944年7月2日清晨开始进攻。
彭:第二十集团军是五个师,他们号称是五万人,当然这当中在攻高黎贡山的时候损失了一部分,但是经过修整,他们的兵力,根据我从资料上,各方面的核实,也有两三万人。
相对于日军,远征军的兵力有着绝对的优势。
彭:日本的守兵就是三千人左右,但这三千多人是日军的第一四八联队,他们是从高黎贡山撤下来的,当时的一些残军,经过整顿,还有一些伤员。这三千多人包括他的炮兵、包括他的步兵、也包括他的伤兵,负伤的人员,要讲人数的话,是无法跟中国远征军来比的。
霍揆彰就是要用这十多倍于敌人的强大兵力,速速拿下腾冲城。
但彭荆风了解的情况却是,仅腾冲城外的这几座小山,就让一个集团军攻打了近一个月,为此霍揆彰还撤换了一个军长。
几天后,霍揆彰接到了胜利战报,飞凤山,宝峰山相继拿下。
但惟独来凤山阵地上发来的却是接二连三的伤亡报告,部队死伤已经近千人。
彭:来凤山是用了预备第二师,一个整师三个团,再加上第三十六师一个团在后边做预备队,将近四个团的(兵力),攻这一个山头。
不拿下来凤山,掌握住腾冲城外的制高点,部队无法进攻腾冲城。为此霍揆彰和他的将领们焦虑万分。
和高黎贡山相比,来凤山太小了,而固守来凤山的日军也不过四百多人,但远征军就是无法逾越这座小山。
也许驻守来凤山的日军异常清楚,来凤山已经是腾冲城最后的屏障,他们只能孤注一掷,否则末日将临。
日军在拼死抵抗,中国远征军不顾一切的冲锋,谁也不知道这样的角逐到什么时候才能见分晓。
“此前,我们曾得到指示:敌人不到近旁,决不要开火”。
日军的这一战术曾在高黎贡山上让中国军队死伤惨重,现在他们又故伎重演。
可这时的远征军似乎也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只能迎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不断地冲锋,伤亡,再冲锋,再伤亡。半个多月过去了,来凤山依然没有攻克。
日军的气焰如此嚣张,彭荆风发现,这和日军掌握了远征军的密电码有很大关系。
彭:中国军队很多的进攻部署几乎是大部分被他们(日军)破译了,这也给远征军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样对于日军来说,这就是一场先知先觉,知己知彼的战斗。
彭:打腾冲的时候,预备第二师师长,要攻来凤山了,就向霍揆彰报告,弹药不足,缺乏火焰喷射器、缺乏大炮,这些情况上报去,都被日军破译了。这样的话日军把这个电报后来又传达给他们的守军,这就加强了他守军的信心。而且还知道,我们这个军队部署如何,他们都知道。比如预备二师是(负责)攻来凤山,他们知道地。所以就增加了攻击的困难。
但为了早日夺取来凤山,霍揆彰不停地用电报向他的军师长们施压,使用的依然是被日军掌握的密电码,因为没有人告诉他真相。
彭:还有在战术上也有问题,就是说他们不能够集中火力去攻来凤山,
霍揆彰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他的手下只会利用人多枪多硬拼,战术上缺乏灵活性。
为此他大怒,问身边的军师长们:“为什么不多用炮?”
霍揆彰知道负责攻击来凤山的54军,有的是美式装备的火炮,但却不去使用。五十四军军长方天受到了严厉斥责。
而这时,54军副军长阙汉骞顺势提出:集中所有炮火狠攻来凤山,把日军明暗工事摧毁后,步兵再上。
彭:在这种情况之下,(来了个)临阵换将,把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四军军长方天免了,把第五十四军副军长阙汉骞提升为军长。
在采纳阙汉骞建议的同时霍揆彰又电告卫立煌建议提拔这个副军长。
“7月24日,敌人的巡逻机一早便嘈杂地在上空盘旋侦察。五十多架战斗机、轰炸机的庞大编队,和敌人的地面部队互相配合,俯冲着对我周围阵地展开了攻击。”
这些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是从祥云、保山机场调来了美国第14航空大队。
原来卫立煌不仅十分赞赏霍揆彰的新攻势,还特别与美军空军联系,增加了空中打击。
飞机轰炸刚刚结束,地面的几百门大炮又开始轰击。
日军原来只重视地面防御,忽视了空中打击。他们为视野开阔,砍光了来凤山上所有树木。现在面对美军飞机的轰炸,日军傻了眼,整座山上连个隐蔽的地方都找不到。由于没有遮挡,空中炸弹和地面炮弹的命中率极高。
强大的立体攻势让远征军第一次有了畅快淋漓的感觉。
“我们接到‘来凤山阵地危急’的报告后,迅速赶赴来凤山营救被困官兵突围。”
立体攻势果然奏效,来凤山上日军的抵抗几乎停止。
这次负责冲锋的远征军配备了一种在当时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在来凤山上所向披靡。
“‘我们是救援队,大家坚持!’我们跑过去不停地鼓励他们,但他们无奈地摇摇头,其中有一人开口说道:‘我们已经没救了,很遗憾,我们放弃了阵地。’”
7月25日,经过23天的奋战,来凤山终于掌握在了远征军手中。霍揆彰接到卫立煌转发来的重庆大本营命令: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4军军长方天,被免除军长职务,只留任第20集团军副司令一职。
原54军副军长阙汉骞任军长。
7月28日,城外日军的大小据点都被清理完毕。霍揆彰的部队终于可以直起身子打敌人了。
“我们背起剩下的伤员退回到了腾冲城里。”
在来凤山的山脚下有个小乡镇叫和顺乡,和顺乡的家家户户都有着一份战争的回忆。在一位叫张孝仲的老人家中,彭荆风看到了一些 老照片。老人说他的父亲当年在和顺开了一家照相馆,这些老照片是一位美军战地记者留下的。
这是一张霍揆彰当年的照片,老人告诉彭荆风,霍揆彰身后就是和顺乡图书馆的阅览室。攻打腾冲城的时候,他的司令部就设在了这里。和顺乡图书馆距离腾冲城不足4公里,按照一般情况,师级指挥部都不会设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内,更何况是集团军的总司令部。看来霍揆彰是有充分的信心压制住日军炮火和反冲锋。
从来凤山上中国军队看到的腾冲城死寂一般,在城中早就埋下的眼线,已经将准确的军情情报送到了指挥部:城内的百姓已经被日军撵出,腾冲成了一座没有居民,全是侵略者的城市。日军人数也比前些日子少了一千多人。
“敌人渐渐逼近了城墙,联队本部决定在城内与敌人展开决战。我被调到东门前的饮马水河阵地。此时的守备队共有一千三百人,要迎击已层层包围我们的四万敌军。敌我兵力悬殊三十余倍。”
没有了居民,正好放手攻城,又有来凤山立体攻势的经验,霍揆彰从容进行着攻城部署:(动画)8月2日,他要以四个师的兵力从城的四面同时进攻,一个师负责一个方向。同时他还报告卫立煌,请求美军轰炸机再次前来助战。
霍揆彰认为,以第一梯队6个团兵力,就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腾冲城。
8月2日,60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飞临腾冲城上空。
随后,所有地面大炮齐轰,3000多发炮弹几乎同时出膛。霍揆彰知道,这次卫立煌的方针就是,绝不吝惜弹药。
然而傍晚时,霍揆彰接到的却是死伤惨重的报告:6个团,每个团都死伤一、二百人。第二天依然如此,不但城没有拿下,连城墙都没有受到重创。
霍揆彰木然了,他能够知道的就是卫立煌发火了。
(宋希濂照片)原来就在霍揆彰指挥第20集团军攻打腾冲城的同时,(动画)宋希濂指挥的第11集团军正在攻打龙陵和松山两处日军据点。
这是卫立煌当初的滇西作战部署:20集团军和11集团军同时对这两处日军据点发动攻势,然后会师向缅甸进发,增援史迪威将军从印度对缅甸密支那的进攻。
和20集团军一样,11集团军也遇到了日军顽强抵抗,两个多月来,龙陵和松山久攻不下,第11集团军伤亡惨重。
“就在这时,我们接到了师团出人意料的命令。”
原来,日军为了解救被围攻的龙陵,命令腾冲城守军,调出一个大队前往支援。
卫立煌本指望霍揆彰能将腾冲城尽快攻克,好去增援龙陵。不想,倒是龙陵的日本守军先得到了增援。(加动画10秒)
而史迪威将军正焦急的等待远征军尽快与他的部队在缅甸会师。面对停滞不前的两个集团军,(加动画5秒)卫立煌怎能不发火。
腾冲城的日军因为有一部分兵力增援了龙陵,剩下的人越来越少。
“师团命令宣告了腾冲守备队全军覆灭的开始。7月28日,腾冲城守备队最高长官藏重康美再次接到56师团的命令:‘在师团主力的龙陵会战之前,要死守腾冲!’”
中国军队对日军善作困兽之斗还是估计不足,而坚固的腾冲城给进攻部队带来的巨大阻力,人们更是无法预料。
霍揆彰被逼无奈,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下令部队强攻,哪怕有再多的伤亡!
在腾冲,传说着一个连队命运的故事,它是由两个见证人完成的。
其中一位老人记得:一天早上,由他母亲做饭的连队接到了攻打西门的命令。但那天,大锅里的饭怎么也煮不熟。于是,连长对士兵说:“也许今天就是我们分别的日子!”正午时分,整个连队只有连长、传令兵和勤务兵三个人回来了。
另一个老人记得:那时我还是孩子,每天跑去看死人。刚过大桥,就见沟里躺着几个士兵,越往前走死人越多。在城门下,两个死亡士兵的炸药包还在手里握着。全连一百多人都死在了那里。
几天下来,在霍揆彰接到的战报中,只有一项是不变的,那就是伤亡数字:每天都是3、4百人。
腾冲城的城墙依然屹立,而霍揆彰已经无计可施。这时人们才明白,这城墙确实不一般。就连美军顾问们也感叹:怎么中国到处都有这样坚固的 长城?
接下来的日子里,美军连续动用强大机群,猛烈轰炸腾冲城,但都没有把城墙炸开,这让美军也很诧异。投弹后的飞机经常不立刻飞走,仍在空中反复盘旋。
战后,彭荆风曾多次来到腾冲城仅存的一段老城墙前,他发现与其他地方城墙不一样的是,腾冲城的城墙是用火山岩石修筑的,这种岩石不仅坚固、光滑,而且非常有弹性。在投掷了无数颗炸弹后,都没有对城墙造成损伤,看来这并不是炸弹威力不够。
彭:炸弹炸到城墙上的话,就(会)被坚实的城砖把它弹开。
原来这种特殊的岩石能将炸弹弹到数十米以外,几百磅的炸弹即便爆炸,对城墙也没有杀伤力了。
彭:我1956年来的时候,知道它(最后还)是被美国飞机把它炸开的,但是怎么炸开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用重磅炸弹把它炸开的,有的人说是重磅炸弹也炸不开,是在炸弹上绑上刺刀,把这个炮弹插在城墙上,让它炸开的,但是作为一个军人,我不大相信,炸弹上能够绑刺刀。因为500公斤的一颗炸弹,绑上一把刺刀是绑不上去的,另外刺刀也承(载)不起。所以我对这个事情一直是怀疑的。
腾冲城的城墙是被上了刺刀的炸弹炸开的,这个说法在腾冲一带广为流传。
直到2004年,彭荆风得到了一个美国老兵的回忆。
彭:抗战59周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飞行员叫克利福隆德,他来了,他对记者说,腾冲城是他炸开的。
原来克利福隆德,曾是当年美国第14航空大队的飞行员。
彭:后来他们经过了多少次摸索以后,在炸弹上装上钢筋,让钢筋插在城墙上,立在(城墙)上面以后,然后再爆炸。这样才把它炸开。所以这个第一手材料,还是(美军)飞行员给我的。
在美国老飞行员的叙述中,彭荆风还了解了更多的秘密。
原来美国飞行员认为利用炸弹下落的重力,能让金属刺插进城墙,但试投后发现,垂直下落的金属刺依然会被这些特殊的岩石弹开。
他们后来考虑可能是金属刺的下落角度不对。因为从力学原理上讲,只有45度角才是最佳角度,金属刺才有可能刺入墙内,固定住炸弹。
要想让炸弹保持这个角度,飞机必须超低空飞行。而超低空又是日军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
美国老兵回忆到:8月4日,我们接到了超低空飞行的命令!
看来腾冲的城墙把美国人也气着了,他们这是在冒死一拼。
8月4日下午,8架美军轰炸机在腾冲城上低空盘旋着。
城内的日军怎么也会不想到这些炸弹带给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炸弹落下了,美军观察员们紧张地注视着。(加照片8秒)炸弹稳稳扎在了城墙上,但是没有马上爆炸,几个日军还走出了掩体上前观看。但就在这时,几声巨响,城头上的炸弹炸开了!
随后更多的美军飞机赶来,向着腾冲城特殊的城墙投下了更多特殊的炸弹。
“南侧城墙有好几处被炮火炸毁,敌人从缺口处冲了进来。”
腾冲城的城墙终于被上了刺刀的炸弹打开几个缺口,轰炸还没有结束,一支远征军的敢死队就冲了上去。
“城墙被攻破以后,守备的士兵不得不后退到城内的中央门阵地。”

火焰喷射器
1944年8月4日,腾冲城的城墙终于被美国空军的特殊武器撕开了一个个缺口,将士们蜂拥着冲进了腾冲城。从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大反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
彭:自从城(被)炸开以后,他(日军)就知道他们是必死无疑了,所以他们采取死守的态度。
继20集团军之后,宋希濂指挥的第11集团军也在5月29日渡过怒江。从6月3日到现在,他们仍在松山战场上与日军绞杀,11集团军已经死伤几万人,而日军气焰则极为嚣张。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敦促霍揆彰尽快指挥20集团军解决腾冲城,增援11集团军。
8月4日晚,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传来电报,霍揆彰不禁抖擞精神。原来卫立煌告之:8月5日,从上午9点40分到下午4点20分,将有30多架美军第14航空大队的轰炸机分8次连续轰炸腾冲城。
每架轰炸机都特意携带着许多枚500磅重的炸弹,这也是一次特殊的轰炸。
“第二天一早,敌人便又开始了猛攻。数万发炮弹刹那间被倾泻到城中各个角落。这样下去,位于东门阵地的联队本部处境就非常危险了。”
原来,根据城中内线报告,日军的148联队部很可能设在城东门,联队长藏重康美就在里面。所以在8次轰炸中有四次轰炸的重点就是城东门。但遗憾的是,因为具体位置不明,5日的轰炸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以后的几天里,美军仍然坚持不懈地轰炸东门。
这天,一架美军飞机丢完了炸弹升空扬长而去,这个飞行员并不知道,他投下的其中一批炸弹有着特大的收获。
“8月13日,敌人的飞机袭击了城里。其中有颗炸弹命中了位于我们阵地后面的城东门。
我们反应过来的一刹那,随着一声巨响,东城门燃烧着倒了下来。
联队长藏重康美及部下30余名官兵刹那间从这世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这枚炸弹使得驻守腾冲城的日军,几乎丧失了所有高级军官,148联队已经群龙无首。战后,人们在东城门下发现,这30多名日军军官是被倒塌的废墟活活闷死的。
“今后,我们就只能尽力死守着阵地,期盼着援军的到来。此时的守备队只有1300多人了,要迎击已层层包围我们的四万敌军,敌我兵力悬殊30倍。”
这时围住腾冲城的部队已经增加到五个师,(加动画8)尽管人数有所减弱,但也如吉野预料的是日军十几倍的兵力。加之美国空军的助战和充足的弹药,拿下腾冲城应该不是问题。
但人们还是轻视了日军的抵抗,正如吉野说的那样,他们要拼死等待援兵。
自从城墙被炸开好几个大口子后,几个团都顺利冲进了城里。
但从城西进攻的36师108团的冲锋却屡屡受阻,远征军被挡在了一座大屋前,它就是英国领事馆。
这时的领事馆已经被日军当作了野战仓库,他们的粮食弹药都存放在这里。这座大屋成了日军和远征军争夺的焦点。
彭:日军要死守的话,他利用腾冲城的这些房屋的坚固,把它都改成了地堡了,所以要攻一个房子,是要费很大的力量的。
日军从高黎贡山败退后,不断接到师团命令:死守等待增援!他们就把每条街巷里坚固的房屋都改建成了可以顽抗的据点,准备在巷战中和中国军队逐街逐屋拼杀。
美军飞机的剧烈轰炸也没能撼动坚固的领事馆,守在大屋里的400多名日军用轻重武器不断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
8月15日,霍揆彰接到了36师师长李志鹏电报:“目前一个团的战斗兵减少到400人,已无战力。”在领事馆前,108团二营包括营长陈艺在内的600多名官兵已经全部战死。
从攻进城的那天起,就意味更惨烈的巷战开始了,这是霍揆彰预料之中的,但他没有想到竟会如此艰难。而他更加没有预料到的是这封电报也被日军截获了。
中国军队的电报不断被日军破译,给进攻的师、团、营增加了不应有的巨大伤亡。
领事馆门前的战斗打了几天,仍没有结果。彭荆风后来了解到,直到8月18日,美军派出3架飞机,急速俯冲将18枚火箭弹准确从屋顶和门窗射进领事馆后,才拔除了这个硬钉子。
战后的英国领事馆,只剩下了这些烧不掉,炸不烂的火山石。
彭:就是因为腾冲的街巷适于巷战,特别是地下水道,可以变成他(日军)的交通壕,而且中国远征军严格地说,他(们)不适应巷战。
部队进入街巷战的五天后,8月23日,霍揆彰接到战报,一天里部队就死伤3、4百人。城西的部队向前推进十五米,城东只推进了十米。
彭:像预备二师,他向上面报,今天进展了十米,第二天又说今天进展了十五米,第三天又说已经比前几天进展了五十米,他们是十几米、十几米这样一步步的攻进去的。所以这就要伤亡很大。
8月30日,霍揆彰直接去电蒋介石:“请求增派一个师,以期早日攻下。”
就在滇西前线战事正酣的时候,蒋介石亲自给卫立煌发去了一份机密电报。原来蒋介石得到消息,驻缅甸日军,有调兵增援滇西日军的动向。他担心中国远征军很可能会重蹈两年前溃败的覆辙,准备调整部署。
蒋介石认为如果滇西进攻还不见成效,远征军就得放弃久攻不下的腾冲、松山两地,主力撤至怒江东岸占领原阵地。
为了保存实力,特别是保证重庆的安全,蒋介石在最关键的时候准备放弃滇西。他命令军事委员电告霍揆彰:“本会现无控制部队可资增援。”
看到电报霍揆彰长叹一声:“那我就把这点军队打完算了。”他抱定了要和日军血战到底的决心。
8月30日,53军116师从城东进入,348团攻打到文昌宫时,部队在一座大钟前再也无法前进。
这是一口铸造于公元1450年的大钟,钟高1。9米,口径1。4米,钟身厚达两厘米。在大钟的腰身部位,一挺机枪从一个奇怪的孔洞里探了出来。
原来有一名日军躲藏在倒扣的大钟里,至今人们也不清楚,日本人是怎样凿穿了比坦克还牢固的钟壁。
348团团长毛芝荃命令迫击炮、重机枪、手榴弹集中瞄准大钟,但一顿狂轰滥炸后,却不见大钟被炸开。
直到四天以后,大钟里的枪声停止了,几十名中国士兵冲上去掀翻大钟,才发现里面的日本兵弹尽粮绝,而人则是被震得耳鼻流血倒地毙命的。
“9月1日早上,敌人正目空一切地走过来。我们想要开枪射击,却又没有子弹,早饭吃了个半饥不饱,更拿不出力气赶走敌人。”
原来,美军飞机早以根据内线的指点,炸毁了日军多处军备仓库。吉野孝公的部队现在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这时友军飞机俯冲下来。。。。。。”
腾冲城守备日军久久盼望的增援,终于出现了。
“空投下来的物资有弹药、粮食和卫生材料等。接着从云层的另一端,一群编队飞机正向腾冲上空逼过来。这是敌人的飞机编队。”
美军飞机早已等待着日军飞机的到来,日军飞机刚刚投下物资后便被打下了几架。这也是腾冲城日军得到的唯一一次援助。
“友军飞机冒死投下的弹药,马上被分给了守备队全军。每人分得手榴弹一枚,步枪子弹十发。这是腾冲守备队得到的最后一批弹药。”
根据有关情报,这次日军只空投下来500颗手榴弹。那么按照吉野的回忆计算,腾冲城里的日军现在最多不过500人了。
9月2日战报:攻下半个腾冲城。两天内伤亡营连级军官44人,士兵538人。
这天,有人将抓到的几个日军俘虏带到了指挥部,俘虏讲了一个重要情况:自从148联队长藏重康美死后,守备队下级军官有逃跑的想法。
彭:当时,这个太田正人(日军)守军的指挥官,打过几次电报,给他们师团部,要求撤到腾北打游击,
然而俘虏讲到,日军56师团总部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担心弃守腾冲城,势必影响松山、龙陵守军的信心。
彭:他们(日军)也知道,他们是无法退到别的地方去的,所以他们(只剩下)一个胳膊也好,一条腿也好,都要守住枪眼打。这样就给中国军队带来很大的伤亡。
驻守腾冲城的日军,虽然只剩下几百人,但他们是一群没有退路,注定要以死相拼的困兽。
在日军文献中彭荆风发现,日军为了增援腾冲,的确从中缅边境的守军中七拼八凑了300多人。但这支增援部队被一路的大雨泥泞阻挡,走走停停。后来他们又听说中国军队有一个团已经从腾冲出来迎击,就再也不敢前进了。
这时,在中缅边境两侧的对日战事却有着不同的局面。史迪威将军指挥的部队进攻顺利,已经迫使日军第18师团退守曼德勒。史迪威迫切希望卫立煌的部队尽快攻入缅甸北部,与他一起消灭缅甸境内的日军。
但卫立煌两只大军都在停滞不前,与霍揆彰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他们在松山已经鏖战了3个月,死伤5万人却没有打下这个据点。
霍揆彰在9月9日得到消息,蒋介石发火了,电令卫立煌:“务须于9月18日国耻纪念日前夺回腾冲!”原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史迪威的不断催促下,再次告戒蒋介石,必须消灭滇西日军,向缅甸进军。
这天,霍揆彰签署了一份命令:“自明日起,限5天内各自地域之敌彻底肃清,违限者,各军师长应负贻误之责。”
从整个腾冲城来看,还在战斗的面积只有百余平方米了。(加动画6秒)但就在这些全已坍塌的瓦砾中,似乎无处不躲藏着日军,冷枪冷弹更是险恶莫测。
彭:(腾冲城的)地下水道成了日本侵略军的交通壕了,他(日军)可以通过交通壕跑到你后面来,跑到你侧面来,
为了避免伤亡,远征军只好在炮兵轰炸后,小心地确认日军已经没有反击力量,再用火焰喷射器扫射每一栋房屋,肃清躲藏在房角屋后的伤残日军,不能让日军有一个人活下来。
彭:中国远征军的话,第一没有巷战经验,第二个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所以我们的伤亡大,但是从当时战斗进展来看,中国军队确实也是英勇向前的。
从1944年的8月4日到现在,中国远征军五个师近三万人的兵力,在腾冲城里已经整整血战了一个月。尽管蒋介石始终没有派出必要的增援,甚至曾经想过退缩,但远征军的将士们却依然勇敢地向前移动着。
前线发来的依然是伤亡惨痛的战报:9月9日到9月12日的4天中伤亡军官128名,士兵1132名.。
这时,很多团、营的连、排长都已负伤阵亡,部队只能由团长、营长亲自带领着冲锋,
“9月12日太田大尉给师团司令部发了诀别电报:‘我们已经弹尽粮绝,准备在13日进行最后一次突击。’电报发出后,我们随即焚烧了148联队军旗,大尉召集了所有剩下的官兵,发布了最后一道命令。”
9月13日,预备二师第五团负责攻打李家塘,这是敌人最后的阵地了,团长李颐亲自带领士兵冲锋。
守卫这个据点的就是太田大尉,面对远征军的冲锋他见死期将至,炸毁了电台、烧掉了密电码,带领残余的士兵准备做最后的顽抗。
9月13日傍晚,霍揆彰接到战报:
团长李颐阵亡,年仅36岁。这是第20集团军渡江后,阵亡的第二位团长。战后李颐被追任为陆军少将。
9月14日上午10点,随着最后几声枪炮在李家巷北头停息,全腾冲城的日军被彻底歼灭。
在经历两年四个月又四天后,腾冲城终于结束了被日军占领的屈辱日子。
彭:腾冲之战从8月2号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前后历时43天,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五个师,阵亡官兵八千六百七十一人,其中仅军官就阵亡一千二百三十四人,这个代价是很大的。
自从1937年“七•七”抗战以来,国民党政府投入抗日作战的军队约有386个师,400万多人。面对侵华日军的34个师团,大约120万人的军队。7年以来在不少战场上,由于官兵的英勇抗击,打得也是十分惨烈,但总的局面是节节败退。只有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这支部队,经过8个月的苦战,全歼日军守敌,总算为饱经侵略压迫的中国人民出了口气。
这是抗战8年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向日军主动进攻,也仅有这次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追击部队传回消息,突围的日军残兵基本被消灭,逃到大山中的也被当地百姓俘虏,吉野孝公就是其中之一。
“我被从担架上放了下来,马上又被带进一间屋里。完全出乎意料,这儿竟是司令官的房间。”
彭荆风认为吉野见到的这位司令官很可能是198师师长叶佩高。吉野在回忆中记录了这位将军的一句话:“我讨厌战争!”
根据国民党军方公布的数字,人们发现,滇西大战中,共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远征军自身总伤亡66294人。其中11集团军47748人,20集团军18309人。但也有人估计当时大约死伤15万人。
彭:责任不在英勇作战的官兵,而在于国民党的高层,也就是说蒋介石和何应钦,他们在一个不适宜作战的季节,就是雨季下命令作战,雨季作战在怒江、在高黎贡山、在滇西是兵家之大忌。
但这千万个长眠地下的将士们,他们将永远是人们心中的民族英雄。
在中国近代史中无论怎样评价,腾冲之战中的远征军官兵们,他们是在用鲜血和生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滇西大战结束后的7个月,诺曼底登陆后的第434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腾冲之战后,霍揆彰指挥的第20集团军即将面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