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带脉的功能与循行结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3:28
与生俱来、随亡而灭的经络系统,是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重要自主系统。其次系统结构之正经与奇经,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亦各有特殊功能的自主性。如正经十二经脉,以运行经气,沟通脏腑之间及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调节后天生理活动为主;奇经八脉,以络脉蓄溢精血、渗诸阳、灌诸阴、通四海、达腧穴,主司先天生理功能为主,在人生命过程中有明显的生长壮老已表现形式。经络系统中最小的独立单位是腧穴,是脉气所发、经气转注、神气游行出入,营卫相会之处,是研究生理、病理,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部位,也是近代探讨经络奥妙的着眼处。
关于奇经八脉系统,由于传世资料文简意赅,近世文献尚欠系统,致使在学习过程中,文不尽析理,图不尽解体,难以领会贯通其结构范围及生理功能。今笔者以奇经中带脉为题,浅述几点学习体会,不当之处,祈望同道赐教。
1 带脉的生理功能
《内》、《难》二经有关带脉的文献记载计有三条,成为历代医家充实发展的框架。《灵枢·经别》在论述经脉循行过程之正、别、离、合时言及“足少阴之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素问·痿论》在论述痿证病起于五脏中言及:“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带脉,而络于督脉。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难经·二十八难》在论述奇经八脉循环中,言及“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上述三段涉及到带脉循行及生理的内容,在理解过程中,相互印证,得出结论是:带脉循环,起于季胁(章门穴),回身一周(身的上下范围尚未明确其界限)。降至明清时代,医家对此认识发展变化不大。但“皆属带脉”,“属带脉”这两句含义较深, 可联想到,肾经、肾脏、阳明经、督脉、膀胱经等都是受带脉所约束,或者皆属于在带脉范围内发生功能的。历代医家对此认识纷纭。唐·杨玄操注释《难经》时说:“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张子和说:“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唯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傅青主说:“带脉者,约束胞胎之系也。”唐容川说:“带脉虽系于腰肾,然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故又属脾土。”沈金鳌说:“一身上下,机关全在带脉,带脉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笔者根据上述前贤文意,充实了对带脉的认识,从而引伸了带脉的生理功能。
(1)带脉为先天之根,后天之本。带脉生于先天,秉赋元精、元气、元神,先于奇经七脉而充,先于十二经脉而成,得交通脾、肾而蓄其精微而充盛,在整体系统制约下主司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过程。
(2)带脉为天癸之源。当人体脏腑发育充盛之期,带脉与冲任二脉协调制约肝、脾、肾及生殖器官,而主孕育。
(3)带脉为天枢之机。带脉环腰贯脐,居六合坐镇中宫。腰以上为天属阳,腰以下为地属阴,阴阳相交之处名曰天枢,使上下通行的经脉,虚者受其充溢,实者得以疏利,使阴阳交泰,气血冲和,升降开阖有序。
(4)带脉为督、冲、任三脉之源。向来对督、冲、任三脉起源之说诸家议论,分歧较大。或曰起于胞中,或曰起于少腹下。设若解释为:督、冲、任三脉始于先天,至后天得气血充养而启动生理活动各司其属,发挥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生理功能。其实, 督、冲、任、带四脉以络脉相互沟通,合而为一,分而为四,在生理活动过程中,枯则俱枯,荣则俱荣。在病理过程中亦相互影响,出现病证也互有挟杂。治疗原则是相互兼顾。如傅青主论带下证一文中曾言:“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而在临证论治胞胎病证,又多责之冲任及督带四脉。鉴于篇幅,带脉的病治内容不在此进行讨论。
2 带脉的体表界限
为了理解带脉的生理功能,应阐述带脉的整体结构环境,为说明其整体范围,先从体表的点面坐标说起。
章门:居季肋,分列两胁,为肝经穴,脾之募穴,“脏之会穴”。《奇经八脉考》说:“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据上所述,从章门至维道距离5.3寸,从维道至五枢0.5寸,从维道至带脉穴3寸,带脉穴至章门1.8寸,其中从带脉穴经背、腹环绕一周,是经络图谱各种版本皆苟同的带脉循行描绘图形,唯有《医宗金鉴》所绘带脉循行是从维道、五枢、带脉三出环行线。
神阙:居肚脐中心,任脉穴。胎儿以脐带连系先天,由此吸取元精、元气、元神,促进生长发育,进行新陈代谢。降世之始,截断脐带,而成为独立的个体,先受包扎肚脐而行束腰拘腹的约束刺激。由此可见“带脉”之命名有脐带的含义。因此说,肚脐为先天之根,后天之本。“带脉环腰贯脐”,说明腹之神阙与背部命门,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况且“脐下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三焦之源,呼吸之门,生气之根源)正居于此位,这也是带脉的“居六合,坐镇中宫”的核心部位。
命门:按《灵枢·经别》言“足少阴之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下,出属带脉。”这段经文所论,十四椎下命门穴部位已是带脉的范围,是带脉约束督、少阴、太阳等经脉的主要部位。
会阴:居背、腹下极,两阴之间,为任、冲、督结聚相会之处。正如《素问·痿论》所言:“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带脉,络于督脉。”由于会阴、会阳、长强、维道、冲门、气冲、横骨、曲骨等穴,皆处于人体背与腹部的下极部位,也是带脉下限所络属的范围。
鉴于上述,带脉在体表的下限及侧界已明确的前提下,再探讨带脉的上限位置。据《难经·二十八》所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已不是“环腰贯脐一周”所能代替的概念。身不等于腰,身应包括腰且超过腰的高度。按一般常识,躯干为身,而又有上半身下半身之分,区分胸腹与区分中、上焦,习惯上皆以膈幕为界限。因此说:带脉的上界应在膈幕之下,就距离而论,腹部从脐至巨阙穴为6寸,从背部命门上数5椎,当十椎之上筋缩穴。腹部巨阙、背部筋缩穴二者皆在膈幕之下,若以脐为中间坐标:章门在脐上2寸水平线上,巨阙在脐上6寸,筋缩在命门上5椎。章门、巨阙、筋缩可为带脉上限的范围,以此为据,带脉绕身一周并不一线,交会穴不限于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命门。而应是从章门穴出4横线,带脉穴出4横线,五枢穴出3横线,维道穴出1横线,共计12条横线绕身如束带然,交会督、任、肾、胃、脾、肝、胆、膀胱诸经之背、腹部纵行线及52个穴位,而符合其生理功能的体现。
3 带脉在人体内的结构特征探讨
当明确了带脉在体表的范围界限,再结合带脉总领六合、坐镇中宫、约束诸脉、主司一身上下机关的生理功能的基础上,不难理解带脉是呈球形、立体、网状的结构特征。带脉以其自系统的横向环行络脉,有似树干年轮同心纹状,依次环绕,亦似整体丝瓜络空间序结构方式:纵横罗织,相互交接,并缠绕纽结成房隔间隙,以容纳形状各异的器官组织。尽管脏腑与外在腧穴的距离有远近浅深、途径有逶迤曲直的不同,但在带脉的制约协调下,使之升降开合疏畅通达,而发挥其各自应有的生理功能。例如足少阴经在背、腹之间,虽有正经别络以络属肾与膀胱。但与该经有关的女性胞宫、卵巢,男性精室、睾丸,前后二阴及背俞(肾俞)穴,胁部募(京门)穴等内容,尚需借重带脉网络协助,方能上下、纵横相互联系成为完整体系而发挥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