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电视的前世今生来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7:33
电视的过去:尼普柯夫圆盘、机械电视、电子电视铸就三座里程碑
1883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Paul Nipkow)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尼普柯夫圆盘”也成了电视的老祖宗。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于1925年问世,英国发明家约翰·贝尔德(JohnBaird)在“尼普柯夫圆盘”的基础上,发明了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并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影像,宣告了世界首台电视的诞生,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但机械电视存在着清晰度和灵敏度低下的致命缺陷,很快被随后出现的电子电视所取代。
1931年,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Vladimir KosmaZworykin)制造出比较成熟的光电摄像管,即电视摄像机,并在一次试验中将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再利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随着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开始成为真正的信息传播媒介。而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Tube)也开始作为电视的核心部件,一直沿用至今,使用阴极射线管为显像部件的电视,被简称为CRT电视。
以下是电视发展历史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董机型:

1926年的Baird falkirk Transmit

1928年的GE Octagon

1929年的Semivisor

1939年的GE HM171

1946年的RCA 621TS

1948年的Admiral 19A111

1957年的Tesla 4102U

1969年的Zarach

1971年的Panasonic TR-005

1980年的Magnavox Tabletop
电视的现状:CRT逐步淘汰,液晶、等离子抢占市场
在当前,老百姓家中的电视较之前的老古董,不论是清晰度还是色彩,都有了巨大的飞跃,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视类型,除了已显老态的CRT电视在慢慢淡出市场外,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正迅速成为消费者所青睐的对象。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而有粘性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如果把它加热会呈现透明状的液体状态,把它冷却则会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由此而取名为LiquidCrystal,即液晶。液晶显示设备也就是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电视的基本原理是对两面玻璃之间的液晶施加电压,从而控制分子的排列变化和曲折变化,屏幕通过电子群的冲撞,制造画面并通过外部光线的透视反射来形成图像。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时至今日,液晶电视已经占据了平板电视市场的最大份额。

液晶电视原理图

典型的液晶电视
1964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提出PDP等离子体显示的概念。PDP全称是Plasma DisplayPanel,即我们所说的等离子。PDP是一种利用惰性气体电离放电发光的显示装置。同LCD一样,PDP也属于矩阵模式显示设备,面板由一个个规则排列的像素单元构成,每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内部充有氖、氙混合气体的等离子管密封小室来作为发光元件。当向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小室中的气体就会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并产生紫外光,进而激发前面板内表面涂有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出相应颜色的可见光来形成图像。

等离子电视原理图

典型的等离子电视
电视的未来:OLED蓄势待发 多种技术各有所长
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未来电视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话题不但具有挑战,更带有一丝神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未来电视肯定会满足各类人士的不同需求:可能是智能的、便携的、超大的……想像是无穷无尽的,什么样的要求也不显过分。

三维全息图像电视

立体电视

超大尺寸电视

便携电视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电视将继续向着超大化、便携化、轻薄化、节能环保化等几个方向发展。目前非常有希望成为下一代显示标准的技术,当属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Display),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属于主动发光,其正极是一个薄而透明的铟锡氧化物(ITO),阴极为金属组合物,而将有机材料层(包括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等)包夹在其中,形成一个“三明治”。接通电流,正极的电洞与阴极的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亮。根据包夹在其中的有机材料的不同,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OLED电视具有厚度薄、对比度高、色彩丰富、分辨率高、视角宽广等特点。

OLED原理图

索尼OLED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