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病的分类及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2:50
癫痫(癫痫)
【分类】
癫痫系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发生癫痫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原发性(功能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
(一)原发性癫痫:又称真性或特发性或隐原性癫痫。其真正的原因不明。虽经现代各种诊查手段检查仍不能明确。
(二)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指能找到病因的癫痫。见下述常见病因。
根据发作情况主要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
( 1)大发作,又称全身性发作,半数有先兆,如头昏、精神错乱、上腹部不适、视听和嗅觉障碍。发作时(痉挛发作期) ,有些病人先发出尖锐叫声,后既有意识丧失而跌倒,有全身肌肉强直、呼吸停顿,头眼可偏向一侧,数秒钟后 有阵挛性抽搐,抽搐逐渐加重,历时数使秒钟,阵挛期呼吸恢复,口吐白沫(如舌被咬破出现血沫)。部分病人有 大小便失禁、抽搐后全身松弛或进入昏睡(昏睡期),此后意识逐渐恢复。
( 2)小发作,可短暂(2~15秒)意识障碍或丧失,而无全身痉挛现象。每日可有多次发作,有时可有节律性眨眼、 低头、两眼直视、上肢抽动。
( 3)精神运动性发作,可表现为发作突然,意识模糊,有不规则及不协调动作(如吮吸、咀嚼、寻找、叫喊、奔跑、 挣扎等)。病人的举动无动机、无目标、盲目而有冲动性,发作持续数小时,有时长达数天。病人对发作经过毫无 记忆。
( 4)局限性发作,一般见于大脑皮层有器质性损害的病人表现为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的发作性抽动或感觉异常, 可扩散至身体一侧。当发作累及身体两侧,则可表现为大发作。
【癫痫病因病理】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癫痫特别是大脑皮质的病变一般认为与下列四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在一些有癫痫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现癫痫;
2脑损害与脑损伤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可以引起癫痫;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主要原因;颅脑外伤也可引起癫痫;
3颅脑其它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4环境因素;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稍多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另外发热精神刺激等也是癫痫发生的诱因。
一、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根据癫痫病因不同分成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两大类。前者指这类患者的脑病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症状性癫痫因于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围生期疾病(产伤是婴儿期癫痫的常见病因)、高热惊厥后遗、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癫痫的产生与神经元异常放电相关。人体休息时,一个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放电频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间,而在癫痫病灶中,一组病态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高达每秒数百次。痫灶细胞群高频重复放电,使其轴突所直接联系的神经元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产生连续传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痫性周围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动,胶质细胞对兴奋性物质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机构的参与)使发作终止。由于传播途径及范围不同而引起各种形式发作。痫性活动可能仅牵涉一个区域的大脑皮质而不再扩散,引起单纯部分性发作;兴奋在前中央回或后中央回通过放电后细胞外钾离子的增多而传导到邻近神经元,造成杰克逊(Jackson)癫痫;痫性活动常由大脑皮质通过下行投射纤维传播到丘脑和中脑网状结构,引起意识丧失,再由弥散性丘脑投射系统传布到整个大脑皮质,产生继发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
心藏神,肾藏精主髓,脾运中焦,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可见脑与心、肝、肾、脾诸脏功能相关。
先天因素 命门伏邪,或由于父母禀赋或孕产调养不当,胎气受损,或者脏气不平,或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虚而生痰,肝气旺而生风。
痰浊内生 饮食不节,过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气郁化火,火邪炼津成痰,积痰内伏,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因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发为痫证,故有“无痰不作痫”说。不洁饮食,虫阻脑窍,因虫而致风动,也是引发痫证之因。
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致阴不敛阳而生痰生风。脾胃受损.
【中医对癫痫的治疗】
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是礞石滚痰散,该药物在清朝时期曾为朝廷秘方用于治疗清朝末期皇室成员的癫痫和精神疾病,后经当时注明中医加以新药配伍,治疗癫痫的有效率很高。后来清政府被推翻,礞石滚痰散的药方只有山东胶东半岛一中医有记载,此方在建国后治愈过很多癫痫患者,那个姓张的大夫也曾轰动一时,后经文化大革命,此中医被打成“右派”至农村务农。
三、常见病因
1.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性代谢障碍、 脑畸形及先天性脑积水等。
2.外伤:颅脑产伤是婴儿期症状性癫痫的常见原因。 挫伤、出血和缺血也能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日后成为癫 痫灶。成人闭合性脑外伤后约有5%发生癫痫;重症及开 放性脑外伤发生癫痫的更多,可达30%左右。
3.感染:在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急性期的充 血、水肿、毒素的影响及血液中的渗出物都能引起癫痫发 作,痊愈后形成的疤痕及粘连也可能成为癫痫灶;寄生 虫,如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常引起癫痫。
4.中毒:铅、汞、一氧化碳、乙醇等中毒,以及全 身性疾病如肝性脑病、高血压综合征、急进性肾炎、尿毒 症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5.颅内肿瘤:30岁以后发生癫痫的病人,除脑外伤 外,脑肿瘤是常见原因,尤其是缓慢生长的胶质瘤、脑膜 瘤、星形细胞瘤等。
6.脑血管病:除血管畸形产生癫痫发作时年龄较轻外,脑血管病癫痫多见于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脑 血管病均可引起癫痫。病后1年左右开始发生癫痫的约有 5%。
7.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维生素B6缺乏症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8.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症等也 常见有癫痫发作。
9.高热惊厥:儿童期严重或频繁的高热惊厥容易造 成局部脑缺氧或水肿,日后形成癫痫灶而致病。
不是所有癫痫都能找到病因。有些癫痫病人在目前现 有的检查条件和诊断水平下,从脑部及全身找不到可以解 释脑部病症的结构变化和代谢异常,而和遗传有密切关 系,这一类病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发性癫痫。但是,有些 以往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的病人,现在又发现了脑部的病 变。因此,原发性癫痫是症状性癫痫中目前还无法查出原 因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癫痫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强调查找 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无疑是必要的,但暂时找不到 病因者,也应及时进行症状治疗,即服用有效抗癫痫药, 以控制癫痫发作,待以后复查时进一步查找病因。
【癫痫影响因素】
(一)遗传:经谱系、双生子及脑电图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充分证明原发性癫痫有遗传性,有的是单基因遗传,有的是多基因遗传,但不一定都有临床发作。晚近认为外伤、感染、中毒后引发的癫痫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参与。
(二)年龄:年龄对癫痫的发病率、发作类型、病因和预后均有影响。癫痫的初发年龄60%~80%在20岁以前。新生儿中常呈移动性部分性发作,6个月到5岁热性惊厥多见。儿童良性中央-颞棘波灶癫痫多在4~10岁开始,青春期后自愈。成年期多为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病因方面,婴儿期首次发作者多为脑器质性特别是围产前期疾病,其后至20岁以前开始发作者常为原发性者,青年至成年则颅脑外伤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后颅脑肿瘤为多,老年者以脑血管病占首位。
(三)觉醒与睡眠周期:有些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多在晨醒后及傍晚时发作,称觉醒癫痫;有的则多在睡入后和觉醒前发作,称睡眠癫痫;觉醒及睡眠时均有发作者称不定期癫痫。后者多为症状性癫痫。婴儿痉亦常在入睡前和睡醒后发作,失神发作多为觉醒期发作。 晚上发作要注意不要睡在较高的床上,防止从床上摔下受伤。
(四)内分泌改变:性腺功能改变对癫痫有一定影响。全身强直-阵发挛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常在月经初潮期发病,有的在经前或经期发作加频或加剧。少数仅在经前期或经期中发作者称经期性癫痫。妊娠可使癫痫发作次数增加,症状加重,或仅在妊娠期发作。后者称妊娠癫痫。
(五)诱发因素:
1.发热、过量饮水、过度换气、饮酒、缺眠、过劳和饥饿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某些药物如美解眠、丙咪嗪、戊四氮或突然撤除抗痫药物,亦可导致癫痫发作。
2.感觉因素:某些患者对某些特定的感觉如视、听、嗅、味、前庭、躯体觉等较为敏感,当受刺激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称反射性癫痫。
3.精神因素:某些患者在强烈情感活动、精神激动、受惊、计算、奕棋、玩牌等时可促癫痫发作,称精神反射性癫痫。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癫狂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癫者,卒发仆也,口吐诞沫、口涡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济生方·癫痫论洽》对痫症按五脏分类,指出:“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癫痫痈症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复性等特点,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程国彭在《医学心悟·癫狂瘸》中指出:“经云重阴为痛,重阳为狂,而瘸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虞抟在(医学正传·癫狂瘸证)中指出:“痫病主乎痰,固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李用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证治汇补·痫病》中指出了阴痫、阳痫的分证方法,并提出了治则:“阳痈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本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病症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认识到本病与气虚、血瘀有关。
痛证之形成,大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风、火;痰、瘀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迷心窍、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痰迷心窍而致神昏、风之动摇可致抽搐,但尤以痰邪作崇最为重要,正如《医学纲目一痛痫》中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指出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
总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调、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脑部外伤、劳累过度、痰浊上扰、闭塞清窍、蒙蔽心神、壅遏经络,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癫痫的临床特点】
癫痫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个定义概括了癫痫症状的复杂性,更概括了癫痫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反复性和发作性。所谓反复性,是指有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发作。即使是最常见的抽搐,如果只发生一次,也就不具备反复性,是不能诊断为癫痫的。所谓发作性,是指症状突然出现,也突然中止。我们也许曾见过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饭时突然倒地抽搐,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复正常。还有一些患有腹型癫痫的儿童在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剧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又继续玩耍。不论癫痫的症状多么复杂,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这也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
小儿癫痫发病率较高,对健康有严重影响,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加上神经、体液方面的变化,所以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有某些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
(1)性别、发病年龄及发作类型:一般男多于女,以幼儿最多,而且年龄与发作类型也有密切关系,如婴儿痉挛症几乎均在1岁以内,运动性发作发病在6岁内,失神发作发病多在1 ~8岁,其他各型癫痫的首发年龄也多在10岁以内。新生儿癫痫往往隐蔽,且呈局灶发作,年长儿抽搐明显且呈全身性。
(2)发作表现:癫痫各发作类型的发生率随年龄而不同,其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除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任何年龄的大发作外,新生儿癫痫其临床表现形式多为刻板的反复性动作,并常伴有异常的眼球运动。
【癫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一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者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常危及生命。
二 失神发作(小发作):
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可伴肌阵挛或自动症。一次发作数秒至十余秒。脑电图出现3次/秒棘慢或尖慢波综合。
三 单纯部分性发作:
某一局部或一侧肢体的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异常发作,历时短暂,意识清楚。若发作范围沿运动区扩及其他肢体或全身时可伴意识丧失,称杰克森发作(Jack)。发作后患肢可有暂时性瘫痪,称Todd麻痹。
四 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精神感觉性、精神运动性及混合性发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思维、知觉、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有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发生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
五 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
可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作。
无明确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肿瘤、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引起者为继发性癫痫。
癫痫病主要分痰、火、惊、风四大主症,另外还有外伤型、瘀血型、囊虫型、腹型癫痫等几种少见类型的癫痫病。
1、痰:并非指一般的咳痰,是指经络里的病理复合物。风火挟热,蒸腾有形之实痰上逆,蒙避心神、壅塞清窍,导致人体阴阳一时性的逆乱而发生抽搐,这就是癫痫的发作。在临床上痰火惊风可相互存在,又可相互影响。故而痰火惊风四大病因也被人们临床常常作为癫痫的代名词。
2、惊: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惊吓,小儿癫痫惊吓者为多;二是指惊恐伤肾,肾为水藏,为一身精液之所在。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人体的秉赋强壮与否,皆源自肾气。惊恐伤肾后,导致肾气虚衰,阴阳失衡不能温煦脏腑经络。从而使作为生痰之源的肺和储痰之所的脾,受到影响,不能将水谷精微运化输布于四肢百脉,使其停留瘀滞于经脉间,这就是痰瘀的生成,给癫痫发作埋下伏笔。
3、火:一是指自然界之火,如天气炎热,使人上火等一切火热现象,属"六淫"中"火"的病因范畴。二是指无形的病理之火,属七情病因范畴之"怒",如肝火旺盛,怒火伤肝,心火太大等等。均为癫痫发作的诱因,加之这些患者往往会在社会上或单位里受到歧视,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常常生气、发火也是诱发癫痫发作的一大主因。
4、风:一是指自然界之风,属六淫范畴;一是指病理现象,如伤风、肝风、中风,其中对癫痫发作影响最大的当数肝风,有的患者着急、上火都犯病,天气刮风也犯病,所以癫痫的发作与"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癫痫辅助检查:
1.EEG、BEAM、Holter(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图监测):可见明确病理波、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
2.如为继发性癫痫应进一步行头颅CT、头颅MRI、MRA、DSA等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灶。
3.癫痫与生化: 癫痫与人体内各种化学物质有密切的关系,神经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上对阐明癫痫的发病机制有重要作用。
一、发作过程中大脑的生化变化
(1)癫痫发作过程中常伴有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糖、非脂化脂肪酸、ATP、铬、磷、谷氨酸盐、谷酰胺、乳酸盐、GABA等的异常变化。
(2)癫痫发作时需氧量增加,糖代谢加快,脑磷酸肌酸浓度降低,肌酸浓度升高。
(3)癫痫发作时脑内5-羟色胺降低、多巴胺含量减少、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二、发作时大脑能量状态和代谢储备
发作开始大脑的葡萄糖含量迅速下降,两小时后糖原恢复正常。这与癫痫发作时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有关。癫痫全身发作开始几秒内肌酸浓度升高而磷酸肌酸浓度降低。发生缺氧、动脉低血压或低血糖时ATP浓度下降。
三、癫痫与单胺类递质
单胺类递质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癫痫发作时脑内5-羟色胺降低、多巴胺含量减少、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四、癫痫与氨基酸类递质
氨基酸类递质包括GABA、Glu、ASP、Gly、Ala、Tau。其中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而谷氨酸则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
五、癫痫与环核苷酸
环核苷酸包括环磷腺苷(CAMP)和环磷鸟苷(CGMP),是中枢神经细胞的“第二信使”,对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
六、癫痫与神经肽
神经肽是由几十种低分子量单链氨基酸连接的一类化合物。它参与癫痫的发病机制。
七、癫痫与钙离子和钙调素
钙离子通过活化钙调素能调节众多的细胞生物学过程;钙调素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钙结合蛋白,作为钙  离子作用的受体,是协助钙离子完成多种生理机能的媒介。
钙离子与癫痫发作的关系已经明确,钙离子细胞内流是癫痫发病的基本条件。
研究癫痫与生物化学的关系,对开辟治疗癫痫的新方法、新途径有重要意义。
【癫痫治疗】
论辛热开破法治疗癫痫证
辛热开破法属于祛痰法范畴,是用辛味温热、通经走窜的药物达到开闭塞之气机,破聚积之痰邪之目的,用于治疗因顽痰胶痼所致的癫痫病。本文从文献复习与临床角度探讨辛热开破法治疗癫痫的应用体会。
祛痰法治疗癫痫的源流
癫痫的证治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文字记载,《五十二病方》就有“马不痫”、“羊不痫”等病名。《内经》称之为“巅疾”,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七情失调和先天因素等有关。隋《诸病源候论》已经认识到本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并有较为细致的癫痫临床表现的描述。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全面归纳了癫痫病的临床症候,提出二十余条“候痫法”,强调“气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审察其精神而采其候”,并首先提出“癫痫”的病名,后则为历代医家所接受,沿用至今,成为一个古今统一的病名。金元以前的医学文献大多将痫证(癫痫)与癫、狂混称并述,至明代,医家们已普遍认识到“癫与痫难以一概而论”(《普济方》),不少医家还对三者进行了症候鉴别。
癫痫是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中比较复杂难治的疾病,孙思邈称之为“恶病”,陈言指出“古方有三痫、五脏痫、六畜痫,乃至一百二十种痫”,皆是言其复杂难治。唐宋以前的文献中所涉引起癫痫的病因主要有风、惊、食、热、气、胎产等,治疗大率以平肝、熄风、镇惊、安神、泻火、消积等治疗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中已经认识到痰涎与癫痫的关系,他说:“夫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
用祛痰法治疗癫痫是随着中医对痰病学说的认识和兴起而发展起来的。金元以降,学术争鸣,痰邪为病的发病学说倡行,医家们不仅对痰涎致病的复杂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提出“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等见解,如王隐君就认为“内外百病皆生于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四》)。到明清时期,痰病学说已经十分成熟,而治痰之法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痰是中医学特定的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随气行,无处不到,而机体五脏六腑、上下内外,以及各个组织器官之中无不有气的存在,因此,痰之为病就可发生在各个组织脏器,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病症。[2]特别是一些复杂疑难病症,中医大多认为是痰邪作祟。楼英《医学纲目》中就有“凡百药无效……,痰也”的观点。诊疗此类病症时,治痰大法运用得当,临床疗效往往比较明显。故朱丹溪说:“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
痰邪是癫痫发病原因的观点出现于金元时期。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首创“痰迷心窍”之说,朱丹溪则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痫”,他在《丹溪心法·痫》中说:“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局方发挥》中还讲到癫痫因“气积成痰”而发病,“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指出了本病具有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的特点和原因。以后历代医家多宗此说,如楼英《医学纲目·癫痫》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何梦瑶的《医碥》说:“(癫痫)治法则一,总以行痰为主。”从此,祛痰法逐渐成为治疗癫痫主流治法,而为广泛应用。
祛痰法是治疗癫痫始终一贯的法则
如上所述,癫痫虽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但其因痰邪而作则一。若痰浊凝聚,阻于胸膈之间,影响气机,瘀阻脉络,进一步可引起风、火、气、瘀等病理变化,并相互搏结,冲扰心神,蒙蔽清窍,因此发生癫痫。婴幼儿痫证,虽多由胎产、惊恐、热毒等引起,其实也与痰邪有密切关系。婴孩神气未充,气机易乱,或因母腹中受邪,或卒受惊恐,或由热邪肆虐,致使痰涎内生,脏气逆乱,神不守舍,舍空而痰乘之。所以,痰邪是癫痫发病之根源。现代也有人研究癫痫与痰证、自由基等的关系,发现随着脏腑虚证的加重,风痰乃至痰火等病理产物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亦增强,膜ATP酶活性的损伤则加重。这几者之间有相关性联系。
癫痫之痰与一般的痰邪又有所不同,癫痫之痰具有胶固难化和随风气而聚散的特点,患者每有积痰于内,若遇情志、饮食、劳累、邪热等情况,“以至脏气不平,经络失调,一触积痰,厥气风动,卒焉暴逆,莫能禁止。”(《临证指南医案·癫痫》)
痰为津气所聚,凝着既久,裹结日深,即成胶固难拔之势。癫痫病人久发难愈,缠绵不止的病理基础,正是此胶固于心胸脑络之间的“顽痰”所致。诚如喻嘉言所言:“浊痰溢于上窍,久久不散,结为窠囊,……生长则易,剥落则难。”(《医门法律·痰饮论》)由于癫痫因痰邪而起,故治痫必先治痰。祛痰法是治疗癫痫始终一贯的法则,治疗时多以涤痰、行痰、豁痰为大法。然而,痰邪为病往往在病机和症候上较为复杂,多数情况下,痰邪与风、火、气、瘀、虚等相互搏结为病,故用祛痰法治疗癫痫常与疏风、清热、泻火、化瘀、理气、健脾等治法配合应用。
辛热开破法的临床应用
痰为阴邪,性质粘腻而胶着,本不易消除。对于深遏潜伏,粘腻胶着的痫痰,在治疗时若仅用一般的化痰之品,则较难动其毫末而取得满意疗效。《内经》说:“甚者折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痫痰既胶腻痼着,就需用破涤力劲,开导推动之药物,以驱实邪之积聚,辛热开破法即为此目的而设。
所谓“辛热开破”就是选用味辛性温的药物。
方如乌头9g、半夏9g、制南星9g、附子6g、白附子9g、石菖蒲12g、姜三片等。
以振奋阳气,推动气化,起到开气机之壅闭,捣沉痼之胶结,破痰邪之积聚,促顽痰之消散的作用。这种治法在汉代就有所见,《中藏经》中治风痫,用天南星为末,姜汁糊丸,以人参石菖蒲汤送服。宋元之后此法则日益倡行,如《圣济总录·卷十五》载有五生丸,用干姜、乌头、附子、半夏、大豆等治疗痫疾。《杨氏家藏方》用天南星、半夏、附子、白附子、天麻、白矾、朱砂等,治疗头目眩晕、风痰、头眩臂痛等症。《和剂局方》中有三生饮,由生天南星、生附子、木香、生川乌等组成,治疗痰厥气逆,以及中风口眼歪斜等症。《证治准绳·类方》用川乌、附子、天南星、半夏、干姜、生姜等治疗风痫有痰者。现代应用如《实用中医内科学》治疗阴痫,法以温阳除痰,顺气定痫,用五生丸以二陈汤送服。
古代使用本法时,对辛温药物大多生用,主要取其飙疾刚悍之气,而尽开破结聚之功,可直达病所。《韩氏医通》中就说:“标病攻击宜生料,气全力强”。但此类药大多有一定毒性,特别是乌头、附子、南星、半夏等药生用毒性较大,故宜谨慎。笔者在临床应用时,处方煎剂多用炮制药;而制作丸剂时,选择生药,但应按照炮制规范加以漂制,以减轻毒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乌、天南星均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半夏虽无抗惊厥作用,但有较强化痰散结功效,
故临床上常作为治疗癫痫的药物。为减少此类药的毒副作用,在处方配伍时可使用一些监制毒性的药物,如生姜可解半夏之毒,黑豆善解乌头之毒等。给药时,还应注意处方用量和给药方法,量不宜大,服用间隔时间适当延长,以8小时为宜。
在临床应用时配伍蜈蚣、僵蚕、全蝎等虫类药,熄风平肝,搜剔经络之风邪;丹参、川芎等血分药化瘀通经,疏通脑络;枳壳、柴胡、八月扎等行气消痰;白芍、当归等养血柔筋。若有郁火者,加用黄芩、栀子;抽搐频作,肝风明显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粉;症见脾气虚弱者,加党参、茯苓;有肾气不足者,加桑寄生、杜仲。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发作情况,使用汤剂或丸剂。大抵发作期给予汤剂煎服;休止期可制成丸剂服用。
此法既善开破散结,又能祛风止痉,标本兼顾,休作两宜,从而促使顽痰消散,癫痫停止发作。故能作为主要治法,用于各类癫痫发作和癫痫的各个阶段,贯穿治疗的始终。但在临床实际中还须根据癫痫患者的具体病机症候和不同病理属性,辨证运用,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曾报道应用此法治疗各类癫痫发作,取得满意疗效。
处方一:
桂枝10g,姜半夏10g,天南星12g,僵蚕10g,白芍12g,石菖蒲12g,
丹参15g,生龙牡(先煎)各30g,制川乌6g(先下),枳壳10g,
蜈蚣1条,黄芩10g,钩藤15g。水煎服,日1剂。
处方二:
制川乌10g、制半夏10g、天南星12g、白附子9g、白芍10g、
蜈蚣1条、丹参18g、黑大豆30g、生姜三片,
按照一定比例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5克。
处方三: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稍弦滑。辨证为痰气阻闭,肠胃气逆,心脾不和。
治以开破消痰,利气降逆,宁心健脾,佐以通络。
处方四:
制川乌10g、白附子10g、天南星12g、半夏9g、白芍12g、
蜈蚣一条、丹参18g、黑大豆30g、生姜三
等药制成丸剂、每服6克,每日2次。
同时服煎剂方:
党参12g,石菖蒲30g,郁金9g,枳实12g,槟榔9g,生龙牡各30g(先),
木香6g,元胡9g,五灵脂9g,白芍24g,八月扎10g,朱茯苓9g,炙甘草6g,
乌药9g,半夏9g。水煎,每日1剂。
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辛热开破治疗癫痫,以理气通降治疗腹部疼痛,标本相兼,相得益彰。
痫证牛黄通经活血丸
配伍方剂
牛黄、天竺黄,麝香、高丽参、珍珠、地龙、蜈蚣、羚羊角、琥珀、石菖蒲、勾藤、藏红花、首乌、蝉蜕、胆星、僵蚕、珊瑚、丹参、茯苓、磁石、
[ 天然牛黄采制]
全年皆产,宰牛时注意检查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硬块,应立即剖开取出,去净除附着的肉膜等物,将牛黄用通草丝、灯心草或棉花等包好,放在煅过的牡蛎或松花粉等吸水强的物品上,置阴凉处干燥。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以免裂开,影响质量。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用法与用量】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贮藏】遮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宜忌 孕妇慎服。
【临床应用】
1. 用于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牛黄清心、凉肝,有患风止痉、定惊安神之效。常与朱砂、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
2. 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疯痛等痰热豪蔽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症。本品既能清心热,又能化痰、开窍醒神。单用本品为未,淡竹沥化服即效,如《外台秘要》治婴儿口噤方,或与麝香、栀子、黄连等配伍,共秦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如安宫牛黄丸。
功能主治:通经活血、豁痰开窍、宁心安神;对整个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多方面的调理作用,阻止异常放电,铲除内在病因;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恢复患者智力;调节大脑功能,杜绝复发隐患。 用于癫痫病,发作时症见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眼目上视,少顷清醒等症,或用于癔病、失眠等。
癫癎中药调理
方一 安心舒经汤
药物组成:
天麻9g  秦艽9g  川芎9g  当归6g  鸡血藤15g
丹参9g  丹皮9g  桑寄生12g  煅牡蛎18g  煅石决明15g
炒柴胡3g  地龙10g  菖蒲6g  炒麦芽10g
制剂用法:用传统抗癫癎药基本可控制发作的病人,先调治常见病,或由健康悦胃起手,再停搞癫癎药,继以安心舒经汤为主随证论治。若风盛,加钩藤、菊花,去不归、丹参,适用羚羊角,少用虫药;痰盛加半夏、僵蚕,去丹参、川芎,适用猴枣散,少用石药;热盛加玄参、黄芩,去鸡血藤、菖蒲,适用紫雪散,少用苦折;有积去秦艽、柴胡,加炒神曲、火麻仁,并注意饮食宜忌;有虫去柴胡、川芎,加芜荑、槟榔,伺机予以驱虫;虚证显现,时时照顾后天之本,以心肝肾为纲用心遗药。
每诊3~7剂,浸透,煎浓,滤清,得150毫升左右。
适应病证:此方用于小儿癫癎尤为有效。周岁内小儿每次10ml,2岁20ml,依次类推,6岁以上每次50ml,日服3次。
病案举隅:此方治疗小儿癫癎51例。其中,女4例,男性47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2岁。病程最长8年。用此方治疗该51例后,1年以上无惊厥者14例,有先兆者11例,1年以上无发作,偶尔有小波动者3例,总有效28例(55%);1年2次以上发作或一年3次乃至更多发作者23例(45%)。根据患儿运动、语言、适应力等发育情况综合评定;有明显改善者43例(84%);有所改善者8例(16%)。
评按:
人之元神,五脏全之,以脑为腑,以心为主;心主神明,首先在于心主血脉。癫癎、惊风为证。从心镇定之,从肝平息之,痰积之标,抑从脾消化之,从胃涌泻之,可以功于一役,实难靖于一世。因为"虚"、"瘀"才是本病机关键,然虚瘀不能一治了之。小儿生机旺盛,脏腑娇嫩,故专设安心舒经汤通调平理,宁其心神,兼调肝之体用,勿使风火骤起;和其血脉,兼舒经之张驰,勿使瘀滞更作,进则据症治标,退则辨证治本,施于临床,颇称妥切。
方二 活血化瘀通络汤
药物组成: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5g 生地15g 赤芍15g 川芎12g
天麻10g 蝉蜕10g 僵蚕10g 胆南星10g 钩藤15g 郁金10g
牛膝15g 石菖蒲15g 蜈蝎散(蜈蚣、全蝎知半)3g冲服。
制剂用法:上药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儿童酌减至1/2至1/4。
根据病情予以加减:属肝风痰浊型加代赭石30g、天竺黄15g、半夏10g;肝风痰热型加石决明30g、龙胆草15g、地龙10g;瘀血内停型加着蔗虫10g、丹参15g;肝肾虚型加黄精30g、枸杞20g、鳖甲15g;脾胃虚弱型加白术15g、茯苓15g、党参20g。该药以3个月为1个疗程,若发作和症状已得到控制,仅脑电图异常者,上方去蜈蝎,改为2~3日1剂。该药最多服3个疗程,最少服1个疗程。
适应病证:癫癎病。
病案举隅:李某,女,29岁。病人一年来反复发作突然昏倒抽搐,约数分钟苏醒,醒后除感觉全身倦怠、头痛头晕嗜眠外,对发作情况一无所知,经脑电图及脑神经科检查,诊为原发性癫癎,给服苯妥英钠、安定等药,开始有所好转,近来发作频繁,伴头痛、恶心、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涩,低热38度左右,已卧床不起10余日。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证属肝风痰火上冲、风火相煽、扰乱神明所致,上方加龙胆草15g、石决明30g、大黄12g。3剂后二便调,症状大减。前方去大黄。5剂后低热退,精神食欲转佳,未再大发作,且能下地走动,发作证状轻,时间短暂。上方治疗3月后,头痛闷消失,发作基本控轻,时间短暂。上方治疗3月后,头痛胸闷消失,发作基本控制,复查脑电图和甲皱微循环较前稍见好转,2疗程后病人康复上班。脑电图和甲皱微循环明显好转。上方去蜈蝎散改2日1剂,3疗程后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停药观察于今天无复发。
评按:
中医认为,癫癎之病不外乎风、痰、火、惊四端,风性主动,故抽搐时发;痰蒙清窍,帮神志昏迷。《医林改错》更有"抽风不是风,乃属气虚血瘀和久病人络后瘀血"之说。临床上不论是肝郁气滞血瘀,或是脾虚弱,化源不足,血脉空虚,运行滞缓而瘀血内积,或阴虚火盛致津伤血燥而瘀血内停等,都有"瘀"的存在。因此在癫癎的发病过稳程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瘀血的因素总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对癫癎的治疗,选用了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药与蜈蝎散配合治疗,有利于调畅血行,导血下流,舒缓筋脉,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从而达到控制发作、消除症状以至痊愈的目的。
方三 抑痫散
药物组成:
白花蛇30g 珍珠粉15g 羚羊角15g 全蝎15g 藏红花15g
菖蒲15g 人参15g 黄芪15g 白芍15g 胆南星15g
天竺黄10g 沉香10g 柴胡10g 金线莲6g
制剂用法:上药及加减药研成细粉,每剂10克,每日服1剂,用瘦肉汤或猪心汤每晚睡前冲服(小儿量酌减),12日为1疗程。
加减法:痰火盛者加黄岑、天花粉;风痰盛者加白附子、僵蚕;脾虚痰盛者加白术、茯苓;肝火痰盛者加龙胆草、钩藤;肝肾阴虚者加杜仲、山药;心肝血虚者加当归、保首乌;痰瘀互结者加桃仁、川芎。
适应病证:癫癎。
病案举隅:陈某,女39岁。16年前因受惊突然出现惊叫、昏迷、仆倒、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颜面口唇青紫,常有夜间受惊后发作,每次持续1~2分钟,最长6分钟。可自行苏醒,醒后头晕乏力,不能记起发病时的症状。每周发病2~3次,甚至1日2次,曾多次就诊于知医院,诊为"癫癎",采用埋线、针灸、中药、苯妥英纳等治疗,效果欠佳。辨证为心肝火旺,风痰上涌,气血逆乱,蒙蔽清窍。治宜清热平肝、涤痰开窍、熄风定惊、通经活络。予加黄芩、天花粉的"抑痫散"治疗。每次10g,每日1次,用瘦肉汤每晚睡前冲服。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复查脑电图正常,随访3年未复发。
评按:
癫癎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发病。该病病因不外风、火、痰、瘀四个方面,并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而火炎风动、痰浊瘀阻、脉络不通、气机逆乱、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蒙闭清窍、神明失守是病机要点。
治宜清热平肝、豁痰开窍、镇惊熄风、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补脾益肾为主。方用白花蛇袪风、活络、定惊;羚羊角粉、金线莲、珍珠粉、全蝎清热平肝、镇惊熄风;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豁痰开窍;藏红花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不参、黄芪键脾益气,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痰湿不生;白芍、柴胡、沉香疏肝理气、调和营卫、顾护小阳初生之气。痰火盛者用黄芩、天花粉清热泻火;风痰盛者用僵蚕、白附子熄风祛痰;脾虚痰盛者用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肝火痰热者用龙胆草、钩藤清肝泻火;肝肾阴虚者用山药、杜仲补肝肾;心肝血虚者用当归、何首乌补肝养血。痰瘀互结者用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行气通经。如此,使之热清痰消、风息气顺、瘀化窍开、邪去正复,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
一、癫痫证一般西医药物治疗:
1.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安全、有效、价廉和易购的药物。
①大发作选用苯巴比妥90-300mg/d。丙戊酸钠 0.6-1.2/d,卡马西平 600-1200mg/d等。
②复杂部分性发作:苯妥英钠 0.2-0.6/d,卡马西平0.2-1.2/d。
③失神发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 mg/d。
④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 10-20mg/次静注。
2.药物剂量从常用量低限开始,逐渐增至发作控制理想而又无严重毒副作用为宜。
3.给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特性及发作特点而定。
4.一般不随意更换或间断,癫痫发作完全控制2-3年后,且脑电图正常,方可逐渐减量停药。
5.应定期药物浓度监测,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
二、在癫痫发作的治疗中,抗癫痫药物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抗癫痫药物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癫痫发作,一是影响中枢神经元,以防止或减少他们的病理性过渡放电;其二是提高正常脑组织的兴奋阈,减弱病灶兴奋的扩散,防止癫痫复发。
一般将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等称为老抗癫痫药,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癫痫药。
但有些发达国家,由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的一些副作用,已将其列入二线抗癫痫药。仅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列为一线抗癫痫药。新的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等,目前比较新的是优时比的左乙拉西坦片。
三、对于明确病因的癫痫,除有效控制发作外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四、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可行立体定向术破坏脑内与癫痫发作的有关区域,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或慢性小脑刺激术。
五、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的治疗
1.积极有效的控制抽搐:
①安定,成人10-20mg, 小儿 0.25-1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抽搐停止。随后将2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以每小时10-20mg速度静脉滴注,连续10-20小时,日总量不超过120mg。
②异戊巴比妥钠 成人0.5g溶于10ml注射用水中,以50-100mg/分速度缓慢静脉注射至发作停止。注射中要注意呼吸心跳变化。发作控制后应继续鼻饲或口服抗癫痫药物。
2.处理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利尿脱水减轻脑水肿,纠正酸中毒等。
六、中医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口服中药
(一)中药药方较多。其中以礞石滚痰散最为有名,效果较佳。
配 伍:青礞石、海浮石、沉香、人参等
服用方法:口服。
疗效:适合治疗外伤、脑伤、脑膜炎及儿童癫痫,局限性为对开颅手术引发的癫痫效果不佳。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二)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头针
(一)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情感区位置: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厘米的平行线上。
癫痫区位置: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配穴1~2穴。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分钟,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50~240次/分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15~120分钟。
拔罐
(一)取穴
主穴:会阳、长强。
(二)治法
先将被褥分层叠成斜梯形,嘱患者伏卧其上,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 会阳及长强。先在该穴区进行严密消毒。术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脉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穴至长强与白环俞穴处,从上而下推按三遍。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厘米。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分钟后起罐。接着再重复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进行3~5遍。吸拔物为血液和淡黄色粘液,一般开始时其量较多,拔2~3次后逐渐减少,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二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若作巩固治疗,可每周一次,不计疗程。治疗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者,可嘱其逐渐减量。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合谷、后溪、内关、足三里;2、哑门、大椎、间使、曲池;3、鸠尾、腰奇、心俞;4、脊中、筋缩。
配穴:大椎、膻中、长强、中脘、丰隆。
(二)治法
可根据临床发作类型选取主穴,以躯体阵挛、强直为主取第1组,以感觉障碍为主取第2组,以内脏障碍为主取第3组。综合性的取第4组。配穴据症酌加,前3组用缝合针埋植法: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后,以1~3号铬制肠缝穿于三角缝合针上,用持针钳夹持从一侧植入穴位正中适当深度,由另一侧穿出,剪断两侧之肠线,略提一下皮肤,使线头进入皮内(注意切不可暴露在外,以免引起感染),盖上无菌敷料。第4组用止血钳埋植法:局麻下,在穴旁1.5~2厘米处,沿脊柱方向纵形切开0.3~0.5厘米,用小号止血钳向左右两侧分离皮下组织深达肌膜,以钳之弯侧直插穴位深部并按摩1~2分钟,至病人有麻、胀感,取3号羊肠线3厘米对折并埋入穴位深部,以敷料固定。配穴用18号脊髓穿刺针刺入穴位下肌膜层,待有麻胀后抽出针芯,将2厘米3号肠线推入穴位,盖上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每次选1个主穴,1~2个配穴,间隔20天至30天埋线1次。
[注意事项]
1、积极配合治疗,按疗程定时定量服用,在治疗期间不要随便停药或更换药物,以免影响其治疗效果。
2、多做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多吃禽蛋、动物肝、脑、肾等内脏,海产品,牛奶、乳制品,黄豆制品、蔬菜及水果等;禁食辛辣油腻类食物,严禁吸烟,切忌饮酒,不要长时间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
3、防止感冒、高烧、疲劳、饥饿、暴饮暴食;要保持乐观心态。
4、儿童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用药时应向医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