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师论漂(精华合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49:13
大师论漂(精华合集)
从此不为浮漂所困
翟少明
众所周知,在同一场钓鱼比赛当中,有人用空心尾浮漂钓得好,有人用实心尾浮漂钓得好。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用的漂对换,两人都会钓得不顺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都只熟悉自己的浮漂。钓鱼浮漂并没有那么复杂,但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可真是不容易。其实我们在钓鱼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多半是用饵和钓法的问题。因为对浮漂不太了解,却总是为选漂、调漂而烦恼。我曾经为选漂、用漂走了不少弯路,如今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把我的这些想法说出来,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将感到非常欣慰。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我在97年以前钓鱼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是用的一支2号空心尾浮漂,我对那支漂太熟悉了,上饵抛竿入水,什么时候该立,什么时候该下沉到什么位置,哪一个动作是假动作,我都心中有数。钓什么鱼,用多大饵,该调几目、钓几目,哪个动作是鱼撞线,哪个动作是鱼吸饵进嘴,什么时候该扬竿我都烂熟于心,钓起鱼来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在全国俱乐部总决赛上,第二天钓小鲫鱼,浮漂是赛前在原池调好的三目。不管钓灵钓钝就是不上鱼,要不就是空竿,要不就是没有动作。观察浮漂的反应,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浮漂调的目数太少。我用剪刀剪了大约二目的铅皮,也没来得及看现在是几目,然后边钓边调整钓的目数,终于找到了鱼吸饵进嘴的动作,越钓越快,那一场我以微弱优势拿了一分。也因为这一场的出色发挥,我夺得了这次总决赛的季军。这场钓完后听钓友普遍反映,是水的密度变小了,等自己发现后已经迟了。我是得益于对自己浮漂的熟悉。自从这支浮漂丢了以后,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钓鱼的感觉,相信很多钓友有同感。后来我有一支4号浮漂也用得不错,为了追求完美(动作又明显又好看),我又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浮漂,结果哪一支漂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我认为是鱼进嘴的动作却没鱼,我认为不可能上鱼的动作却有鱼。其原因是我对这些浮漂不太熟悉(漂型、漂尖及漂身的自重不同,反应出来的动作都不一样)。也确实有少量钓鱼高手,能做到钓什么鱼,用什么漂。但能把自己所有的漂都用得得心应手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我说了这么半天,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要熟悉自己的浮漂。浮漂是为了控制鱼饵在水中的运行速度和在水里的状态,并告诉你什么动作是鱼吸饵进口;随便用一支浮漂钓鱼时,你能知道鱼饵在水中的状态吗?是双饵全触底?双饵轻触底?一饵触底、一饵悬空?两饵都悬空?知道的人很少。如果你能知道,那证明你的钓鱼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只有用一支你所熟悉的浮漂,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多大一粒什么饵,能把你的漂压下几目,多大的一枚什么钩能把你的漂压下多少,你才能清楚地用钓的目数来控制钓组在水中的状态。你说,这好办,我临时试一下不就行了吗?不行。不熟悉的浮漂与你所熟悉的浮漂反应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一样的动作在你所熟悉的浮漂上出现,扬竿能上鱼。在你所不熟悉的浮漂上出现,却很有可能是空竿。一支浮漂熟悉到一定的程度,它能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眼睛)。  在鱼吸饵特别轻的时候,外人看来漂上没反应,你却能频频扬竿上鱼,那种感觉是不是很美妙?那是心灵的感应。只有在你特别熟悉的浮漂上才能体会得到。我虽然根据鱼情的需要使用过不少的浮漂,但真正能让我钓得心情舒畅的浮漂只有两、三支。用其它漂十次有九次钓不好,不是因为漂不好(别人用这种漂一样钓的很好),主要是因为我对它的了解太少。如果用的是自己所熟悉的浮漂,在钓鱼活动中遇到鱼情的变化更容易解决,浮漂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真切地告诉你问题的所在,从而让你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用的不是自己所熟悉的浮漂,它所告诉你的信号,你不一定能明白,进而影响你对鱼情的判断,作出错误的应变。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在我们平常钓鱼的时候应该选择一支有一定的浮力、灵敏而又稳定的浮漂作为主打浮漂。直到这支浮漂上的每一个动作你都非常熟悉,看到浮漂的动作就像看到鱼在水中的动态一样,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也的确有特殊情况,如水特别深、小杂鱼特别多,需要用大漂,冬天鱼开口特别小的时候浮漂调得再灵都看不到动作,需要用小漂,这时可灵活应变。90%的时候一支漂足以应付。坚信只要饵对路,鱼吃,浮漂上就一定有反应,只是不同的漂反应出来的动作不同而已。这样就能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饵料的运用和钓法的变化上。现在,再去钓鱼是不是感到一身轻松?
马明生细说“一标深”
1999年,湖北钓手在首届“老鬼杯”钓鱼大奖赛上施展拉饵术获得成功,之后这项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开,并衍变出诸多流派。其中,以河南郑州市钓手张豫来、吉彦军、马明生在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钓鲫高手邀请赛上演示的“一标深”钓法最具特色(详见本刊1999年9月号《从因鱼施钓到引鱼适技》一文。然而,学习拉饵,掌握了“一标深”技术也不是稳:)胜券的。近来,本刊钓技热线连续接到各地读者就“一标深”钓法提出的问题,现约马明生先生就浮标,用饵与鱼情关系作一番评说。
所谓“一标深”是指钩的定位深度大致与一支浮标的长度差不多。由于浮标制作越来越细化,标尖加长或标身修长尤受欢迎,所以在理解上已跳出了一支浮标的额定长度。因此,凡设计为定层钓取50厘米左右水深上层鱼的线组都可以称为“一标深”。我设计的线组一般为:水线总长50厘米其中子线长10-18厘米,标脚至铅坠的母线长25-35厘米。
在池塘水深普遍为1.5-2米时,这样的线组设计主要针对三种鱼情:1、具有全泳层活动特点,尾重在20-50克的幼鲫;2、经常承办比赛的职业池塘和钓放多次的猾鱼;3、在长期驯化中养成了上浮摄食与抢食习惯的鱼,如罗非、白鲦、幼小的鳊鱼和草鱼等。不久前,我在北京小汤山参加一个比赛。在这个池塘中,规格为30-100克的鲫鱼占60-70%,放养时间两年左右。由于经常承办比赛,钓了放,放了钓的缘故,鱼的吃口变得非常狡猾。我在试钓中先于1.7-1.8米深水底采用搓饵,鱼咬钩的间歇比较长,1小时钓获量在30尾左右;后发现长时间抛钩在上层水域化散为悬浮状残饵的40厘米深有鱼抢钩,迹象为到时应该站起的浮标延长了翻身时间。如果水下没有东西将两钩托住,则浮标应该在钩坠入水后约3-4秒的时间里立直,这是1小时钓底得到的规律。在出现翻身延迟的同时,浮标又不时伴有左或右的短促晃动,综合这两种动作,我判断:不是鱼已经起来了,就是原来就有一部分鱼在中上层活动。之所以在1小时后有鱼情变化,是因为搓饵抛钩在饵是以“砸”的形式入水,在饵与水面接触的那个瞬间,已有部分钓饵化散为微粒而留在水的上层;接着,两饵在被动状态中随坠呈90%轨迹向浮标的垂位置运动,其与水体磨擦又会将一部分钓饵剥离在水的上中层,因此自两钩切入水中到浮标翻身的这段时间里,已有大致一半重量的钓饵溶化在上中层水里了。这就是将上中层游弋的那部分鱼集中起来的基础。另外,留在下层的已被钓猾了的鱼或多或少会对钓饵的开头产生戒备,当溶散在上中层的残饵因吸足水分而纷纷下沉时,鱼会循着残饵上浮,正是横的和纵的放向的集合促成了40厘米深度的鱼情。于是我调整钓组,下移浮标,专钓40厘米定层鱼。大约20分钟后,鱼的咬钩频率达到每分钟7-10次,但空钩较多,在标尖显示3目下挫时拉不上鱼,说明浮标的浮力太小,我果断改进,将浮标由2号换成3号“醉仙”,同时把钓目从3目提高到7目,并改子线为20和22厘米。这样调整后,同样为下挫鱼讯就从3目缩小为1目或1目半,按照我的习惯,这么小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放弃的,主抓的是标尖上浮鱼讯。需要说明的是,下挫鱼讯并非全是空钩,我放弃它是因为延长子线后加大了摆幅,一旦鱼在两钩尚处坠的上方或与坠平行时截食,标尖必反应为上浮动作,即使两钩运动到坠的下方,鱼吸饵也会有上浮1目或半目信号。钓浮与钓底的不同是下层鱼咬钩取俯冲式比较多,鱼讯为下挫时也有较高的中鱼率。钓浮是钓的定层鱼,鱼在悬浮状态下吸饵要稳定得多,除了数鱼争饵或远距离奔袭之鱼会产生标尖下倾和下挫外,一般不会有大幅度的动作。鱼情不同而有标尖动作的差异对竞技钓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标深”技术赢的就是鱼情判断。
1999年,我在一场比赛中花2/3赛时抛钩诱鱼,搞得两侧钓手糊里糊涂,不知道我是在钓鱼还是在捣蛋。到赛程过半,左右钓手的窝里已极少有鱼时我的钓点才呈现聚鱼迹象,之后,我连续上鱼被有心人归纳为专一标深。其实那时候的技术有点一厢情愿,因为频繁抛钩能把鱼引来是谁都明白的,问题是必需在钓时允许的时间里尽早将鱼诱来。所幸那场比赛的鱼情被我料中,在后半个小里上去了。所以“一标深”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一定鱼情基础上的特殊钓法。现在,“一标深”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综合许多钓手的经验就是定层的可塑性和钓饵状态的变化。
说长道短  破解浮标
深圳/何蔚蓝
标被称为“钓鱼人的眼睛”。这在钓鱼界已形成共识,至于怎样调标,文章就做大了。调4钓2是基本点;钓灵敏,调5钓1;钓迟钝,调2钓5;找归零点,寻讯号突发点;微调幽灵钓;A点;B点(前些时,又曝出“调4钓2的骗局”?!)······正是纷纷扬扬。现在垂钓大师都有一套秘而不宣的独特调标方法,而初级钓手和初学者面对众多各说各有理的调标方法却是一头雾水,既无所适从,又莫衷一是:怎么办?鱼还是要钓,标还是调,让我们再来听听深圳市制标专家是怎么说的——
在池畔及竞技场上,10%的高手将90%的鱼钓走;剩下10%的鱼其他钓手钓得满头大汗就是不咬钩。每次钓鱼比赛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结局。
“台钓”从八六年由台湾省肖春平和廖心阳先生首先从台湾引进及推广,至今十多年,很多人到今天才发觉鱼越钓越难钓,加上有些爱好写钓鱼文章的人,今天一个A点,明天又一个B点,今天一个归零点,明天又一个盲区。初学者本来想从这些文章中学点钓技,结果反而被搞得一头雾水。还有一些成名的高手经验十足,自己钓得很好,就是讲不出来,徒弟面前还要故弄玄虚。徒弟们跟着他这套似是而非的钓鱼理论,当然很难钓出好成绩。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考虑了很久一直不敢写,一怕写不好,误人子弟;二怕得罪人。后来在体育时报《钓鱼专刊》吴晓林先生和《中国钓鱼》杂志苏雷先生的鼓励下才决心动笔。因为我对台钓的一些观点与以前杂志及报纸发表的文章有抵捂之外,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大家都知道,钓鱼成功的三大要素是:个人技术、浮标调整、鱼饵泡制。而浮标是整个台钓的灵魂。俗话说:一年苦练,二年调饵,五年调标。浮标在钓鱼时的作用就好像我们家中的电视机一样,零件,电路及供电系统都没有问题,如果调整不好,就出不了信号。调对了,画面就很清晰看得很舒服。要解开浮标之谜,还得一步步从头说起。
一、浮标的材料及种类
台钓浮标材料有三大类。1、动物型。其代表以孔雀毛为主。也有刺猬毛等其它动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脱落的为佳品。因为这种羽笔体内的海棉体已经老化,对气温度影响引起的冷缩热涨反应较小。2、植物型。种类较多,以通草、桐木、芦苇、巴尔沙木为常见。尤以芦苇及现时最流行的巴尔沙木(又称轻木)为主流,其特点是不受温度变化影响。3、合成浮标。有宝丽龙(即发泡胶)、塑胶及碳纤等。这类浮标一般只有初学者才使用。
二、浮标的自重问题
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的钓鱼书,一般人都认为浮标体积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认为浮标是实心及充气式最好,恨不得将浮标用无形空气制作才叫好。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你拿一个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飞行速度很慢,并且容易改变方向。如果你改用相同体积和形状的孔雀毛或巴尔沙木向前投去,其飞行速度加快了,方向性也准确多了。当然,也并不是说浮标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个恰当的度。纯物理学及纯力学的理论根本不能硬搬到钓鱼理论中去。因为天气、鱼情、鱼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变。鱼是有生命,有思维的。人钓鱼,鱼亦钓人。我与一位台湾著名制标人讨论过上述问题,他亦有同感。我曾发现有鱼讯的时候,浮标乱跳,很难有明显下顿的动作。这种只有向上牵引力而没有自身重力下压的浮标根本不能用。虽然说浮的浮力可以用减铅皮重量来平衡,但减小浮标体积而增大铅坠的体积及重量又有什么意义!线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侧重于某个位置的变化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制作的时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特别适合鱼类吸食动作的浮标。如果这问题不说清楚,这种模糊浮标要概念还会继续影响各位钓友。
一种程式 一份宁静
凡见过程宁钓鱼的人都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四平八稳、不急不躁,一招一式都透出一种稳重感。竞技钓鱼是快节奏,但京城里的钓手似乎都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即快慢两种节奏,攻守两种态势的统一。最先显示这种风格的是阎景泉,成熟的是程宁,演练得让人佩服的是关秉宏。 沉底坠和悬坠,后者在池钓中占尽优势,是钓组结构领先,还是钓饵关键?在易哲创造了拉饵术之后,一部分专攻钓饵的钓手发现拉饵可以速成,勤习一周弄个冠军、亚军容易得很。程宁从拉饵速钓中发现:钓饵的科学性与钓饵的针对性是悬坠钓法最基本的环节,偏重钓饵可以有一时之胜,依重钓组则能立不败之地而难登顶峰,只有两者结合才有竞技钓鱼的杰作。
浮标的自身语言
抛钩后,坠在下沉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用于浮标的反应有三种:1、随坠的下沉浮标向前滑行;2、受风线牵制浮标横卧水面;3、铅坠入水后以900弧线的轨迹运行,这一过程受铅坠位移的影响会出现:(1)、浮标翻起,(2)浮标站直,(3)浮标停顿,(4)浮标缓降,(5)浮标加速下降,(6)浮标回升。在发生鱼讯之前的浮标反应大致有这三种,将它称为“语言”是因为流线形浮标的运动方式可以用格式化进行规范。
浮标的鱼讯语言
看程宁钓鱼,有的人会觉得奇怪,浮标站直,呆着不动,他就扬竿中鱼了;浮标快速下沉,该扬竿了,他却没有反应,时机的把握似乎不在乎浮标的动作幅度,而是一种理念。浮标的作用是传递信号,程宁把鱼作用钓饵产生的浮标反应称为“鱼讯语言”,并在实践中发现浮标自身语言也不是孤立的,受鱼情影响,浮标的自身语言常常同鱼讯语言交织在一起,成为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特殊现象,而这正是令一般钓手困惑、烦恼的主要方面。
1、降讯语言。程宁将铅坠入水后浮标在不同运动状态中出现非自身语言的异常表现分析得很细,他说:在连续抛钩中必须正确把握铅坠入水至起呈斜插状的都应理解为鱼讯,特别是草鱼、鳊鱼和白鲦鱼较多的水域,浮标该翻不翻就是鱼讯。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浮标欲站不直,或站直后出现摇晃和过了停顿时间不肯下降等,都是上层游鱼抢钩的表现。当浮标按900弧线轨迹运行到450位置后,其继续向浮标垂直方向运动又会出现停顿处长、提前加速、突然下挫、回升摇晃、大幅反弹等鱼讯。这类在浮标运动中出现的鱼讯称为“浮标的降讯语言”其中以缓降阶段出现的信号异常最为真实,可称“截杀”,中鱼率最高。然而,因钓饵大小、软硬与鱼的口型有时并不完全吻合,以及水底洄流的存在,此类鱼讯有许多是拉不上鱼来的。什么信号扬竿,什么信号放弃,只能从施钓过程中去摸索,硬要给个标准是不现实的。
2、定讯语言。经过一系列运动过程后,浮标稳定于设定的钓目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鱼讯有:标尖上升、颠簸、摇晃、停顿、略略浮起、有力下顿等。仔细分辨,我们还会发现,有些信号出现之前有或明或暗的预警动作,从这一个动作可以推断下一个更大的动作。将之称为钓技精髓就是如何判断和把握这些信号,提高扬竿的中鱼率。对此程宁认为,每个钓手对鱼讯的把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甲能精确判断猾口小鲫鱼微弱得只有半目的鱼讯,是因为他平时训练和接触这类鱼的机会多。我们不可能要求广东钓手用对付罗非鱼养成的鱼讯判断标准去争取钓幼鲫的好成绩;反之,北方钓手在钓幼鲫上积累的鱼讯经验到了广东也会失灵。但是,作为钓技基本功的定讯语言中的“难以读懂”有些是钓组匹配不合理造成的,如标尖老是哆嗦就应该到浮标和线组上去寻原因;已经钓灵了,可标尖的动作只有半目下沉,调得再灵也是如此,问题就是鱼了,这是猾口小鲫鱼吸饵的基本形态,非软饵细线小钩不会有好成绩。
3、次降语言。传统钓技在坠钩平底钓组上有一项“引钓”技术,即鱼聚窝而对钓饵缺乏兴趣时,不防将钩稍稍提起一点,到钩重新坠下鱼就咬钩了。程宁认为:悬坠钓法可以从传统钓技中汲取养料。他对抛钩后压水产生的咬钩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从中提炼出浮标的次降语言。两钩定位后浮标长时间没有反应,至一饵溶化标尖升起2目的过程中出现下挫,扬竿中鱼;标尖显示两饵完全溶化,提钩重新装饵,抛出后压水,竿还在前推中标尖就迅速上升,扬竿的中鱼率达到90%,抛钩后不压水鱼就不咬;用软饵时怕压水会将饵抖散,然而在下钩触底,上钩继续下行的过程中标尖又会突然停住,扬竿有鱼,如果此时不扬竿,到两钩静止就没有鱼咬钩了。以包括压水在内的人为动作造成两钩的间歇性不稳定状态,可以得到标尖上升、上升复下挫、上升骤停、加速下沉等不同的鱼讯。它是在水温、气压悄悄变化而大多数钓手还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争取更多咬钩机会的积极措施
反向找底需要验证
北京/ 程宁
许多钓友在找底本S龅揭桓隼Щ螅赫业资备”曷冻鏊?目,挂上饵怎么就变成4目了?
其实这个总是并不复杂,要看你是挂什么东西找的底,它的体积、重量同你使用的钓饵有多大区别。如果是自然环境中长期稳定的静流区域和积淤较厚的养殖池塘,水底一般都有厚度不等的粥酱状“虚底”。用比较重的铅皮裹在钩上找底,钩很容易穿过虚底落在较硬的“实底”上,当你换上钓饵时因饵的重量比铅皮轻了许多,钩沉底不是落在虚底的表面就是埋在浅表,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自然就增加了。我曾用与钓饵体积相仿的橡皮块找底,但必须强调的是橡皮块的大小和重量应该与钓饵的体积接近,一旦橡皮块的重量超过钓饵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出现以上现象。于是,不难想象,用既硬又重的钓饵在虚底较厚的水底钓鱼,饵会穿过虚底落在实底上,鱼看不见、吃不着饵,还怎么钓?
我喜欢用小橡皮块找底,理由有二:一是不会脱落,底找得准;二是可以根据视标的粗细,钓饵的轻重,虚底的软硬选用重量不同的橡皮块,十分随意。橡皮块取材方便,取学生擦字的橡皮用刀片切成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就行(这种四方块同常规钓饵外形多橄榄形和球状的差别是多了棱和角,鱼对它不习惯,轻易不会吃它,找底比较顺利)。橡皮块的大小和重量选择应以浮标2-3目浮力需要的重量为宜,或者稍大于钓饵重量,在标尖能超过挂饵刻度1或2目即可,过重或过轻都不好。
如果是钓灵,可把橡皮块挂在下钩上找底;想钓钝,就挂上钩。为了确保能找准底又不过了底,可以采用“反向验证法”来检验。
比如,调5目钓5目。上钩挂橡皮块双钩到底,得到标尖露出水面5目,然后把浮标往下移1目,看是否变成4目,要是没变,说明已找过了底。调整的方法是,接着将浮标往下移,直到变成4目,然后把浮标上移1目,使它回到5目位置就行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到底又不会测过头。
换上钓饵后,如果钓饵的重量比测底用的橡皮块轻,浮标会上升一点,可再将浮标下移到5目,也可暂时不动浮标,就这样先钓着,看浮标动作和中鱼效果再调整也不迟。对于是不是找到了底,有些人总觉得不踏实、心里没底。对此,我的看法是,宁可再花些时间,一定要把底找实了,千万别凑合。特别是钓鲫鱼,注意不让饵穿过虚底非常重要,因为鲫鱼不是鲤鱼,没有掘泥觅食的本领。
“浮标无用论”和“浮标至上论”
北京/ 程宁
许多钓友在找底本S龅揭桓隼Щ螅赫业资备”曷冻鏊?目,挂上饵怎么就变成4目了?
其实这个总是并不复杂,要看你是挂什么东西找的底,它的体积、重量同你使用的钓饵有多大区别。如果是自然环境中长期稳定的静流区域和积淤较厚的养殖池塘,水底一般都有厚度不等的粥酱状“虚底”。用比较重的铅皮裹在钩上找底,钩很容易穿过虚底落在较硬的“实底”上,当你换上钓饵时因饵的重量比铅皮轻了许多,钩沉底不是落在虚底的表面就是埋在浅表,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自然就增加了。我曾用与钓饵体积相仿的橡皮块找底,但必须强调的是橡皮块的大小和重量应该与钓饵的体积接近,一旦橡皮块的重量超过钓饵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出现以上现象。于是,不难想象,用既硬又重的钓饵在虚底较厚的水底钓鱼,饵会穿过虚底落在实底上,鱼看不见、吃不着饵,还怎么钓?
我喜欢用小橡皮块找底,理由有二:一是不会脱落,底找得准;二是可以根据视标的粗细,钓饵的轻重,虚底的软硬选用重量不同的橡皮块,十分随意。橡皮块取材方便,取学生擦字的橡皮用刀片切成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就行(这种四方块同常规钓饵外形多橄榄形和球状的差别是多了棱和角,鱼对它不习惯,轻易不会吃它,找底比较顺利)。橡皮块的大小和重量选择应以浮标2-3目浮力需要的重量为宜,或者稍大于钓饵重量,在标尖能超过挂饵刻度1或2目即可,过重或过轻都不好。
如果是钓灵,可把橡皮块挂在下钩上找底;想钓钝,就挂上钩。为了确保能找准底又不过了底,可以采用“反向验证法”来检验。
比如,调5目钓5目。上钩挂橡皮块双钩到底,得到标尖露出水面5目,然后把浮标往下移1目,看是否变成4目,要是没变,说明已找过了底。调整的方法是,接着将浮标往下移,直到变成4目,然后把浮标上移1目,使它回到5目位置就行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到底又不会测过头。
换上钓饵后,如果钓饵的重量比测底用的橡皮块轻,浮标会上升一点,可再将浮标下移到5目,也可暂时不动浮标,就这样先钓着,看浮标动作和中鱼效果再调整也不迟。对于是不是找到了底,有些人总觉得不踏实、心里没底。对此,我的看法是,宁可再花些时间,一定要把底找实了,千万别凑合。特别是钓鲫鱼,注意不让饵穿过虚底非常重要,因为鲫鱼不是鲤鱼,没有掘泥觅食的本领

“浮标无用论”和“浮标至上论”
北京/程宁
目前,在浮标使用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倾向,我将之称为“浮标无用论”和“浮标至上论”。
持第一种观点的大多是休闲钓鱼者。他们重视钓饵,需要的是上鱼时的欢乐,甚至有用筷子当浮标照样钓鱼的自豪。所以,他们宁可隔三差五给鱼塘老板送30、50的票子,也不肯花钱买支好点儿的浮标。一年下来,那打了水漂的钱摞起来不知能买多少支上好的浮标。他们光看到筷头子浮标一样管用,却不知道浮标的性能差异错失了多少欢愉,掏钱买乐而不知乐被浮标偷了,一旦被水平高一点的钓友左右夹击,一样的饵别人噼呖啪啦忙得不可开交,他那里独钓“寒江”,从此春风不渡,只能守着僵硬的筷头子安歇了。
“浮标至上论”者一般都是接受悬坠钓法科学性和涉足竞技钓鱼不久的钓友。他们遇到不上鱼的情况就怀疑浮标不好用,不是不停的更换浮标,就是来回调整浮标,是很少从钓饵方面去查原因的。平时舍得投资,各式浮标买了不少,却忽略了钓饵,经常把饵的“功劳”错记到浮标的帐上。长此以往,错上加错,简直是给自己设了个迷魂阵。
这两种观点都是因为对钓鱼缺乏全面了解才产生的,应尽早跳出怪圈,比较好的办法是把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必然另有一番感受。
钓鱼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综合技术链,其中钓饵最为重要,但浮标的举足轻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细微变化、关系大局的。在这条反应链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1+1+1+0=0的结局。所以,重视每一个细小环节,并在上鱼情况欠佳时正确判断出错环节是钓鱼的又一基本功。
浮标至上的观点虽说偏激,但用对了浮标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粗身软尖子浮标在水线同长前提下,饵钩从第1下摆到第2下摆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适合钓浮标翻身,也就是在浮标站直的瞬间会出现一个极轻的下顿语言。善于控层的钓手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快节奏抛钩在较长时间里把鱼诱控在某一水层,实施钓定层战术。另一种粗短身硬长尖子的浮标因为站立快,适合捕捉中上层鱼讯,在钓生口半浮鱼时会有上佳表现。还有一种短身短尖子浮标是钓“水皮儿”(接近水面的浮鱼)的。它站立得最快,在饵下沉半径极小的情况下也能捕捉住鱼讯。
细身细硬长尖子的浮标以去壳孔雀翎的最好,下沉缓慢而稳定,适合诱钓中下层鱼。它的“身材”特征是哪儿都细,线组中任何轻微的重量变化都能感应到,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饵的下沉途中有鱼截食,能表达出其它浮标不易清晰反应的信号。使用这种浮标钓中下层鱼,可以把浮标调成平水,当浮标下沉过程中遇鱼吃饵,拉住了下沉中的铅坠,会使浮标出现短暂的停顿。这种浮标语言虽然不好掌握,但一旦读懂了会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细身软短尖子浮标用于对付底层滑口快鱼,表现突出。浮标站立后,饵沉底很快,能避免下降过程中钓饵的过度雾化,对阻止滑鱼上浮乱窝有积极意义。另外,相对于硬尖子,软尖子的浮力要大一些,这就提高了浮标的抗干扰能力,有梳理虚假动作,减少假信号的优点。不过,这种软尖子浮标大多是钓手根据自己的习惯自行改造的。它的视标只有4-5目。
急收肩细身细尖子浮标被钓手形容为“端肩”,因为一般浮标多“溜肩”、“塌肩”。正因为端肩,使它有下沉快而回升慢的特征。利用这一特征,用它来对付警觉性强,在吸饵时能感觉浮标向外拉的反作用力而顺势吐饵的鱼是最好不过的。
细身硬细尖子的小号浮标浮力很小,在钓小滑鱼时可以钓得很钝,甚至能钓到铅坠卧底,从而减少了浮标的假动作,又不会因为钓得钝而体现不出反应。
以上是我个人在很狭窄的实践空间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对他人是否适用,还得看具体情况。因地域不同,鱼情有别,在其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甚至观点相左,也是非常正常的。我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浮标是死的,人是活的
剩余浮力与“归零点”
深圳/何蔚蓝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的“剩余浮力”。这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指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时浮标露出水面的状况,并习惯于用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说明浮力。例如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就习惯地称为“剩余浮力”。由此又产生错觉:标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样的,而事实是与标尖靠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长10目的标尖为例,假设每一目的长度是平均的,那么,调标尖完全出水时这10目标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担的重量,记数为10,于是标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0的重量······然而,浮标设计专家并没有把标尖的“目”用平均长度来表示,而是把顶端的一目涂了3厘米,靠着标身的一目只有0.3厘米。厂家的这一设计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浮标标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调整浮标要有正确认识。
有人认为,调6钓5与调3钓2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只有区分一下这两种情况的鱼讯反应就可以发现,动作截然不同。用调3钓2的鱼讯认识去指导调6钓5,结果是同样的反应后者屡屡空钩。
与剩余浮力搅在一起还有一个“归零点”,也是模糊认识。著名钓手程宁曾提出过“归零钓法”,且不论大家是否接受,对其设定“归零点”这个名词我持肯定态度。不过,我对“归零点”是作另一种理解的。有人问我:挂双饵调标尖平水是不是就是“归零”了。我说:不是,这只能算“负重归零”。我们知道,要作到每次挂饵的重量、大小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既然饵有差异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归零。“归零点”的划分应该在调目。你调几目,这个被你选定了的“目”就是浮标的归零点,它不是固定在标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随坠钩重量的变化在标尖上下移动中最终被钓者确定的,我们不要刻意规定它在哪里。
调标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跟着感觉走,选择浮标犹如配鞋,大了走不快,小了挤得难受,是不能随便的。
何谓灵敏 何谓迟钝
深圳/何蔚蓝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狂风暴雨。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如果调5调2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顿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
或许有人要问:不是调5钓2是灵敏吗?怎么你说调5钓2没有动作呢?回答是:判断鱼讯要将鱼的吸食习惯和浮标的动作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以鲫鱼为例,它在进窝找到鱼饵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将口腔内的水或气体呼出,然后才能吸食。这个吸食前的呼出压力,加上鲫鱼的警觉性以及对饵料作味觉及安全试探的习惯(职业比赛塘的老鱼更堪),构成了鲫鱼的前期吸食动作。有些人施钓时在调5钓2或调4钓1的所谓“灵敏状态”下,不是浮标下沉乏力就是急速下沉而不能判断鱼钩是否入口,胡乱扬竿的结果是空钩连连。原因就是对鱼吸食的前期动作缺乏了解。在鲫鱼的吸食动作中,如果鱼饵着底的稳定性不够,鱼吸时饵就会向前滑动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吸推鱼饵还是进不了口,在标尖就是黑标扬竿不中鱼。如改“调6钓1”又会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连下沉的动作多不明显了,因为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牵引力越大,鱼饵在水底的稳定性越差,甚至离底悬起。对于食饵欲念不高或警觉性、试探性高的鲫鱼来说,鱼饵在水下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要吸进嘴去就更难了。然而,水下鱼饵的大幅摆动在露出水面的一目标尖却只有轻轻的摆动,并始终不能下沉。
再论台钓之破解浮标
深圳/何蔚蓝
关于浮标所产生的问题,我的见解与读者所接受及理解的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我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重新思考我们以前所接受的理论及习惯已在钓鱼实践中得到证明。然而,钓无定法,我的见解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能有些朋友对“台钓”有更新的研究及发现,愿与诸同好共同讨论。
许多从现象上看很复杂的问题不妨从简单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可能海阔天空了,如果施钓过程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那更是条条大路通北京。鱼情千变万化,因鱼种及鱼体大小的差异,浮标所产生的动作也会不一样,公式及理论只是一条道路的中间线,或左或右偏离一点,只要理解正确是无伤大雅的。关键是用浮标配合鱼情,配合到你的习惯。有些钓友把本来很简单的总是分析得很细,反而复杂了,一大堆的公式计算得很精确固然有益,但现实中既不可能将每粒鱼饵的重量称过,也不能想象鱼儿会象小学生们一样身体高矮都差不多,按着指挥排队进窝,更不可能统一从某个角度吸食,去产生标准的浮标动作。春夏秋冬季节不同,鱼类索饵的方式及角度、力度都有所区别,是不能统一规划的。一味追求精确而缺乏应变,全按照公式就失去指导意义了。标还怎么调?鱼还怎么钓?连挂钩上饵都头痛了。
将鱼类社会比作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分鱼聪明一些,一部分是呆头呆脑的,还有一部分像惹事的*一样,搞得你昏头转向,更有一些像强盗利用你的“帮忙”去谋害其它鱼类的生命,如黑鱼之类偷袭掠食,经常守在你的窝子边弱肉强食,上窜下跳,搞得你无法施钓。我认为钓鱼的最大乐趣是永远有许多弄不明白的问题,永远有钓不到的鱼,永远让你不能完美,让你伤脑筋。
钓者:骗也。钓鱼人精心设定了很多假象、圈套,施放许多迷惑鱼儿的烟雾,制作了鱼类的美味大餐,目的就是骗鱼进窝,咬你布下的钩。一支调整得好的浮标犹如先进的监视设备,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标尖上反应出来。然而,上当太多鱼也会聪明起来,甚至耍弄起人来,反过来骗你了。在反复钓放的钓场,可以连“钓王”、大师、全国冠军都会被“功力深厚”的鱼儿修理到没了脾气,甚至狼狈不堪。看他们频频扬竿,双饵下去,两钩上来,处身其间是一大乐事。
十钓九吹,都是大鱼。自己无能偏怨鱼儿狡猾,嘴上净挑些光宗耀祖的事来吹,一段段风光背后隐藏着多少失落,多少遗憾,引来多少的追忆回味,空竿而返,碰到熟人只说去试饵。告诉别人是什么厂家的鱼饵不能用,也是一乐。
钓鱼又是一场人鱼智力火拼的游戏。开始是你的浮标未调好,鱼儿盗饵饱食而走,也可能是你的鱼类大餐没做好,鱼儿不愿光顾;尔后是心满意足,满载而归,抑或是人钓鱼,还是鱼钓人,谁能作出定论?周而复始,其乐陶陶。
行文至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我们以前的误区修正一下,尽量正确的道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