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给孩子更有用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9:20
可以给孩子更有用的……
一、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作者:加藤嘉一
最近,“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的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国学前教育 的资源稀缺和现实需求之间的鸿沟,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在北京,包括80后在内的中国朋友经常向我抱怨,送孩子入幼儿园特别困难,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报 名,排队一两年才能确保孩子进到“勉强能接受”的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好的公办幼儿园自不必说,没有特殊关系和渠道,根本不可能把孩子送入园。就算 民办幼儿园,门槛也挺高,学费相当贵。前几天,我与北京的资深幼儿教育人士深聊,了解到北京民办幼儿园的月学费至少1000元,而且几乎没有上 限,2000、3000、5000……入园时还需要交至少一万元赞助费。我问,“月薪加起来一万元的夫妻敢为孩子的幼儿教育付多少钱?”专家回答说,“他 们迫切需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宁愿付出一半以上的薪水。”
对于那些在大城市“蜗居”的年轻夫妻来说,贵绝不是个问题,无论多贵,都要想方 设法把孩子 “扔”出去。在当今中国城市生活压力和成本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很少有夫妻能光靠男人的经济实力养活家庭,也很少有女性能够接受传统日本女性似的“家庭主 妇”角色,父母灌输的传统价值观一般又不允许子女不要孩子。年轻夫妻明明知道在城市生活、养育孩子是一大困难,却无法回避这一两难的困局,剩下唯一可取的 选择就是尽早把孩子“托”给幼儿园。
除了中国大城市严重缺乏学前教育资源的“量”之外,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其“质”。我听到过一种 说法:“中国的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小学教中学的课程,中学教大学的课程,大学重新学习幼儿园的东西。比如,对人讲礼貌,诚实,守信…”在我看来,中国的 基础教育是很成功的。中国的中学生知识面很广,思辨能力超强,外语运用能力令人惊讶,还具有国际视野,进入大学之前,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本都满足了。而 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在探索中,不算成功,许多学生带着基础教育阶段的姿态面对大学生活,或过早地接触社会,比如大一就开始找实习,搜索就业信息等,不好好享 受人生中唯一自由自在的青春时光。
已经开始走向社会的我的同龄人———80后正在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天天在媒体上饱受争议。不少在华日本企业的老板曾向我表述同样的困惑:“年轻员工学习能力强,迅速明白原理,但缺乏礼仪和诚信,不懂怎么对待上司和客户,心态混乱,非常功利。”
浮 躁、迷茫、功利、抑郁…所谓“80后问题”,其根本原因几乎都归结于如何做人,而不在于如 何做事。而做人的素质和修养只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可今天中国的学前教育跟基础教育没什么两样,教师和家长都急于向孩子灌输知识,书法、外语、钢琴、数 学…急功近利,觉得学东西越早越好,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完备所有知识面,并把它视为“成功”的唯一途径。
增加幼儿园是当务之急,但若不 改变学前教育的现状,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在这方面,中国不妨参 照日本经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受益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日本孩子在3—6岁几乎都在上幼儿园。老师在实践中教的无非三项:一,如何与 同学相处;二,如何礼貌对待长辈;三,如何靠自己解决问题。
来源:环球网
二、中西方幼儿园教育大比拼
作者:黄静洁_Jane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 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我也在其中又悟出了中西方在幼儿教育上很大的区别。记得当时我为了给小儿子找到合适的幼儿 园,曾四处打探,经过一次次地参观比较,我直观觉得国内传统的幼儿教育太过“居高临下”,不论是理念还是老师,总被“权威”的光环笼罩着;相比之前儿子所 受的西方幼教,他们走的则是“人性、人情路线”,处处透着“互动”的气氛。
老师的权威VS 朋友式的互动
先说国内的幼教老师,虽然她们讲起课来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讲课时,老师总是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正襟危坐的小朋友中。这生生地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
而在西方,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小朋友的大朋友。记得大儿子在纽约上幼儿园时,家长被鼓励与孩子一起早到半小时,在教室中自由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教 室,你一时间很难分辨这是教室还是活动室,小朋友四处“游窜”,老师则“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段时间也是儿子向我献宝的最好机会,他会拉我去看他昨天搭的 一个沙盘图形,读的一本好玩的书,或随手涂成的一幅画。他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存物箱(cubby),让小宝宝们养成习惯去管理自己的物件。
小朋友最喜欢的是Circle Time(围坐活动时间)。这时,老师和宝贝们围圈坐在地板上,大家会一起是唱儿歌,读2-3本故事书,做1-2个游戏。其间,老师会细心观察,如果孩子 对某个环节失去了耐心,那么就会立即跳到下一个游戏。老师的教程总是灵活机动的,总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先。
而西方幼教中的午餐时间也非常特别。像是个大派对,老师会像朋友一样和宝宝们一起坐着吃饭。对待宝宝们手叉并用,老师也不会为难或训斥,因为老师明白每个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进程可以参差不齐,快慢不一的,要给每个孩子自然成长所需的时间。
权威的教具 VS 互动的玩具
记 得大儿子Ian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我去送他上学,总会在教室里逗留一下。他的教室中间会放着一堆building block,比一般积木要大,很光滑的原木表面。学期的主要教学都与building Block游戏相关,老师则会旁敲侧击地把数学、空间、长度等初级概念慢慢通过block游戏概念来植入宝宝的小脑袋中。因此,在学前班或初小教学都是从 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引导出抽象概念。比如,讲倍数的概念,老师会用block来游戏,一边是三块积木,一边是六块积木,六块的积木就比三块的积木长高一 倍。
国外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他们会在教室的一旁设有一个reading corner,摆放着各类图书,老师会挑一本书作为本周的阅读物来与大家分享,但每天集体阅读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宝宝会有相对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去选择 自己爱读的书。有时,老师也会与个别孩子们一起读某本书,以了解个人兴趣。
在国内的幼儿园,我看到老师会更多地用识字卡片,描文本等做教具,而且大部分的玩具都好像披着“教具”的外貌。老师很多时间会拿着“教具玩具”在问“这是哪个数字啊?这是什么颜色啊”宝宝们听到的是老师自上而下的权威地教条教育,缺乏互动交流。
权威的打分制 VS 互动的亲子项目
在国内,分数历来是高悬在小朋友头上的一把厉尺。用它来衡量孩子的优劣,丈量孩子的前途。现在,打分制更是提早被用在了学龄前儿童身上,幼儿园都有了入园试,分门别类给小朋友考试打分。
在西方,无论公立私立,小学四年级以前都杜绝“打分”,也鲜有“回家作业”的。代之老师会布置一个小小的project,要求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协同一起 完成。比如,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适逢秋天老师就要求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一项保护树木的project。于是,我就带着儿子一起去捡落叶、树枝,然 后回来拼装成一个装制品。而到了圣诞节,小朋友的project则是用手工制品装饰班级的圣诞树。对于幼儿,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摒弃一切与应试相关的东西, 他们推崇课本外的现实体验,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协作力。
权威的分流制 VS 互动的错龄班
东方的教育理念喜欢对学生三六九等进行分类,小学就分流,精英班、差生班各自分门别类。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小朋友小小年纪就有尊卑观,自卑心理,或是清 高离群。如错过一班,那就班班错。而在国外盛行错龄编班制。他们会把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背景,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孩子,按比例地科学化编班。西方 教育认为小孩的生长如同植物一样,需要纯自然的相互弥补的环境,类似的经济、文化、性别、年龄背景对宝宝的生长是不利的,没有冲突与比较,孩子的世界观会 变得狭隘。
幼儿在混龄班里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混龄编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长的感觉,也使孩子懂得礼让,懂得分享,使孩子们相处更加的融洽、和谐。
三、谷歌带孩子上班:明白了父母为何早出晚归

谷歌员工的孩子戴上了厨师帽,穿上厨师服,在谷歌做起了寿司。

谷歌为孩子们的到来准备了涂鸦环节。
11:10 地点:Google(谷歌)
人物:员工及孩子
以前我不知道妈妈上班是要做什么。现在知道了,要开会,打电话,认识别人,用电脑发邮件。这里的叔叔阿姨很好,环境也很好,以后还想过来玩。———洪杉,9岁
从一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戴上了厨师帽,穿上厨师服,做起了寿司。Google大厨更是给孩子们奉献了一堂精彩的“烹饪课”,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习烹饪各种点心,虽然蔬菜粘到脸蛋上,做出来的寿司也有点“惨不忍睹”,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并让爸妈分享劳动成果。
当天,50多名谷歌员工带孩子来上班。据悉,为这次“带孩子上班日”事前做了大量工作,当天设计了包括准备孩子们的礼品、谷歌产品演示、大厨带领孩子制作小点心、谷歌涂鸦等环节。
吃饱喝足,大一点的孩子接受了职场任务考验。Google(谷歌)公司会议室里,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身边出现了几个小朋友,面对幻灯片里出现的 纯英文谷歌全球战略和市场份额,年纪稍大的孩子聚精会神,而较小的孩子则东张西望。被问及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孩子们纷纷回答“五小时”,“四小时”,这让 刘允很吃惊,“你们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市场份额做了贡献。”几个孩子在会议上也表达了对网络广告的态度“不知道什么是广告”,“不看广告,只玩游戏扫雷”, 刘允分析,“学生点击广告率是非常低的。”
办公区里,几个孩子手拿问卷,找“平凡的英雄”签名。当然,谁是英雄,需要自己去发现。7岁的茗茗有些害羞,拿着问卷,围着爸爸的桌子转来转去。她的爸爸牛先生告诉记者,这是女儿第一次来办公区,有些不适应。他在鼓励女儿完成这个任务,积极面对问题。
【妈妈说】
让孩子知道知识是有用的
●Maggie,谷歌公司产品部职员,女儿9岁
我带孩子参观了全英文的会议,让孩子知道平时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在办公室了解父母的工作,她每天看到妈妈早出晚归,不知道工作 到底是做什么。今天通过他的观察,了解了我的工作内容。孩子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每个人都拿着电脑走来走去。通过活动,培养孩子对工作的认识,知 道父母工作的辛苦,以后沟通也会更顺畅。
【管理者说】
允许员工带孩子来公司
●刘允,谷歌全球副总裁
我们公司文化很宽松,对员工带孩子来公司一直是允许的,前提是孩子安全和舒服,员工自己和同事也能正常工作。谷歌还为此设置了很多空间让孩子在等待父母时玩游戏,吃点心。
谷歌总部每年也会做“带孩子上班”的活动,在中国是第一年做,孩子兴奋和好奇的眼光让人很感慨。通过活动,他们明白了父母早出晚归是因为什么,工作意味着什么,增加对公司的了解和喜爱度。
我认为“带孩子上班日”和以往的家庭日性质一样,目的是让员工和公司文化融为一体,让员工感觉到公司重视每位员工。
■ 场外观点
每年一天“Take kids to work”
●徐轶,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对微软公司来说,我们并没有规定不允许员工带孩子来上班。因为我们理解有时候员工出于各种原因,可能需要带着孩子到公司来给予照顾。但公司也没有为此专门提供相关设施,只是提供了弹性制度。
在过去的三年中,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每年都安排了“Take kids to work”活动,鼓励员工在这一天带孩子到公司来,公司会专门安排他们参观公司,并提供适宜孩子的游戏、讲座和其他活动。员工也踊跃参与。
今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可能会改变每年一天“Take kids to work”的安排,转为每个季度安排一个下午,鼓励员工带孩子过来。具体实施细节还在商讨中。
比带孩子旅游更有意义
●张红晖,中建保华建设责任有限公司亦庄开发区项目部书记
因为工期要求很紧,最近公司项目部的职工取消了周末,对孩子的照顾少一些。以往公司并没有安排员工带孩子上班,孩子对父母的工作不理解,也无法 体会到一些工作是分季节的。这次参加“带孩子上班”活动,有20多个孩子参加。还包括农民工子女,孩子放暑假来到北京,也想到工地上看看。
考虑到孩子安全问题,决定将小一点的孩子带到项目部办公区,大一点的孩子会到施工现场,看看房子是怎么建起来的。这样的活动比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天更有意义。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