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集了一些地方的几大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0:30
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地方的几大怪,略加整理放在这里供欣赏。
1.哪里都有几大怪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养育出了不同的人。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物产、历史、人文……养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外地人乍来这里,看到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现象,不符合他在家乡养成的惯有逻辑,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大家你凑一句他凑一句,就凑成了这里的几大怪。可以说,只要是外地人来得多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某地几大怪”在流传。
所谓的“怪”,是“少见多怪”的怪。因为对于本地人而言,那是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过来的,丝毫没有奇怪的感觉;外地人在本地生活时间长了,久而久之也就见怪不怪了,甚至还逐渐被当地人同化。例如四川人总结的“云南八大怪”,其中有一怪是“粑粑叫饵哙”,北方人很费解,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粑粑”什么是“饵哙”,听了解释以后才恍然大明白,原来是用江米面做成的“年糕饼”,四川人称其为“粑粑”,而云南人则称之为“饵哙”,这一怪其实是川滇两地对同一食物叫法不同而已。
“几大怪”是先来的外地人对本地人生活特征的总结,可以使后来的外地人能够很快了解本地的习俗,有助于加快外地人与本地人的融合。因此,总结一个地方的“几大怪”,并不是坏事,只要它是真实的。
例如“鸡蛋栓绳卖”,是云贵川三省山区都有的现象,我第一次听到的是四川西昌人说四川会理人鸡蛋栓绳卖,乍听还真没闹明白,这绳子怎么能把鸡蛋栓住?到了会理的街里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一束稻草裹四五个鸡蛋,中间再用稻草捆成牙牙葫芦的样子,卖鸡蛋不论个也不论斤,只论串,一串一串的卖。仔细一想也是的,山区走路爬上爬下,不能推车也不能挑担,只能背着背篓,把稻草串挂在背篓外面,既不占地方又防止受压,鸡蛋有稻草保护可以一路完好。
年轻时,我在铁路工程队工作,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职工哪个地方的人都有,听了许多地方的“几大怪”,发现有三个常见现象:
一是没有人能一次把某地“几大怪”说全了,往往是大家七嘴八舌的东拼西凑,于是这“几大怪”就有了许多版本,其中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由于这些“几大怪”都是口头创作、口耳相传,难免有庸陋低俗,有雷同。例如“姑娘不对外”,是说这里的姑娘不愿意嫁给外地人,更不愿意嫁到外地去。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一个东北人说“山西姑娘不对外”,当时我就疑惑地问他“嫂子不就是山西人吗?不就嫁给你这个东北人了吗?不就跟着你在工地到处跑吗?”他嘿嘿一笑不了了之了。后来发现许多地方都有“姑娘不对外”这一怪,可见这是拿无聊当有趣,为了凑数生拉硬拽胡编乱凑的了。
三是有些“怪”是真实的,可是解释是想当然的。例如“背着娃儿谈恋爱”,那是大军南下以后北方干部对四川的莫名其妙,其中有不解也有误解。
六十年代中期,一位南下的老干部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千万不要和当地姑娘搞对象,这里风俗不好——大姑娘都“背着娃儿谈恋爱”——咱们哪能接受哇。现在网上的解释说成是少数民族的走婚,那是对“走婚”和“背着娃儿谈恋爱”的双重误解。
“走婚”与“不落夫家”是紧密联系的。少数民族人丁不旺,注重生育而又把生育责任完全压给女方,认为能生育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生育的女人只是个披着人皮的女鬼。女人结婚以后“不落夫家”,就因为她还没有取得真正女人的资格,只有生了孩子成为真正女人了,这才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家。如果一辈子不生育,就一辈子没有家,父母双亡以后连娘家都不能住了,只能成为飘零的野鬼了,彝族民歌唱道:“没有生育过的女人没有家,也没有人理,就像戴上铃铛的猴子被赶出群”。
女人不落夫家,丈夫要想与妻子相会,就要到岳母家唱歌,把妻子约出来,这就是“走婚”了。
“谈恋爱”是结婚前的事,“走婚”是生孩子前的事,等到“背着娃儿”的时候,就该马上夫妻双双把家还,不需要再“谈恋爱”和“走婚”了。
过去,在西南地区,由于家庭子女多,姐姐帮母亲干家务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仅背上要背着小弟小妹,两手还要洗衣、做饭,一直到出嫁去了夫家才能解脱。谈恋爱的时候,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当然也要“背着娃儿”啦。外地人不了解实情,误以为背上的娃儿是她的孩子,就惊讶成一怪,如果当初多了解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地说“背着妹弟谈恋爱”,您还觉得奇怪吗?
不过,现在这种“背着娃儿谈恋爱”的现象已经很少了,即使是《超生游击队》那样,“海南岛”到了谈恋爱的时候,“北戴河”也都十多岁了,想背也背不动了。
2.东北新老“三大怪”
遥想当年,康熙皇帝开放东北禁地,饱受地少人多之苦的山东人大量涌入东北“淘金”——寻找挣钱的机会,这就是史称的“闯关东”。闯关东的山东人,扶老携幼举家移民的很少,大多数人只是在东北干三季,冬天大雪封山不能干活了就回老家探亲,给乡亲们讲东北的逸闻趣事,讲东北的风土人情,于是就总结出“东北三种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
因此可以说“东北三大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总结出来的,是中国最早的“几大怪”。
闯过关东的人很多,流散的地方也很多,一传十十传百,“东北三宝”、“东北三怪”就在北方地区广为流传了。
◆---------------◆---------------◆---------------◆
“东北三宝”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原创的传统版——人参、貂皮、靰鞡草,一个是改编的现代版——人参、貂皮、鹿茸角,差别仅在于“靰鞡草”和“鹿茸角”。
有个成语“逐鹿中原”,说明华北大平原在古时候盛产梅花鹿,石家庄西边有个获鹿县,就证明过去那里曾经捉到过鹿。清朝时期的北京,东苑、西苑、南苑、北苑都是养鹿的地方,皇帝打猎主要是打鹿,鹿肉有的是,《红楼梦》里贾宝玉不就在家请客吃鹿肉烧烤吗?鹿角、鹿茸当然也就不稀罕了,那时的东北鹿茸角也卖不出大价钱,谁能拿它当宝呢?
后来不知怎么了,鹿变成珍稀动物了,于是大兴安岭的马鹿茸和长白山的梅花鹿茸就成东北一宝了。
在满族语言里,“靰鞡”是皮靴的意思,顾名思义“靰鞡草”就是与皮靴有关的草。
靰鞡草,亦可写成“乌拉草”,是生长在沼泽中的一种野草,把茎叶锤打柔软后放进毡靴或皮靴里能御寒,保护脚不受冻。这种方便而又免费的防冻材料,闯关东的人怎么能不视其为宝呢?
解放以后,东北成了重工业基地,工厂矿山大发展,劳保用品发的有皮棉靴、皮毡靴、皮毛靴,靰鞡草用不上了;农村大面积垦荒,沼泽变成了农田,靰鞡草越来越少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
“东北三大怪”只有一个版本,但那是历史的写照,现实的痕迹已经难寻了。
我参加工作到工地报到,第一站是在哈尔滨转车,逛街时只见到处都是大玻璃窗,没见有窗户纸,当然也就不知道是糊在里还是糊在外。
初冬,工地从东北撤到华北,在根河、图里河一带,发现车窗外不少低矮的烟囱,烟囱旁边是低矮的小窗,房子匍匐在地上像碉堡一样,上面落了一层厚厚的雪。列车员告诉我们,这是“地窝子”——半截栽在地下,半截露出地面,窗户高出地面半尺左右,门前下挖一坡道——这种地窝子的优点是修时省料,住着暖和,缺点是不豁亮。
我问他,东北的窗户纸为什么糊在外,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解放后新修的宿舍都是玻璃窗,不糊窗户纸了。过去的房子都是糊窗户纸,顶多中间镶块玻璃。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面,窗棂上很容易存雪,雪一化窗纸就湿了,湿纸干了就变脆,风一吹就破,再糊可就难了,零下几十度的天,糨糊都冻成坨了,只好把窗户堵死,又不透光又不透气,得憋屈一冬天。把窗户纸糊在外面,再刷一层桐油,有雪就会顺着纸滑下去,少量的水也就滚下来,一张窗户纸能挺一冬天。
“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我没见过,问东北同事,他们都说那是老年间农村的事,漫长的冬天在地窝子里猫冬没事干,也就是抽烟喝茶嗑瓜子,在满屋子烟味的熏陶下,大姑娘也就学会了吸烟。
还有一种说法,满族人有敬烟的习俗,为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由家里的晚辈向客人敬烟——拿一杆烟袋,装一锅烟,把烟点着,弯腰低头,双手捧烟举过头顶,把烟献上。
向客人敬烟的多是姑娘和儿媳妇,点烟必须抽两口,不吸点不着,时间长了姑娘也就会吸烟了。没有敬烟机会的姑娘也得自学,因为长大结婚当媳妇,还得给公公婆婆和所有的长辈挨个敬烟呢。
闯关东以后汉人骤增,山东人的传统是女孩不见客,即使是敬烟也没有她的份。我家来往的老乡里,女人吸烟的极少。
解放以后农村合作化,集体活动多了,人际交往多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吸烟的姑娘也就越来越少了。
“养个孩子吊起来”,我可是亲眼所见。我们单位的锦州人老刘,老婆怀孕了他就在工地上捡铅丝,编了个吊篮,挂在房梁上悠来悠去的。
我问他东北为什么孩子不在床上睡,而且还要把“摇篮”吊起来?他告诉我,过去东北地广人稀,野兽横行,毒蛇、老鼠猖獗,家家养猫养狗,把摇篮吊在半空就可以避免猫狗蛇鼠的侵扰,大人就可以安心地做些家务。而且婴儿躺在悠悠荡荡的吊篮里容易入睡,睡得沉也睡得香。
现在的砖房严实了,门窗也紧了,猫狗蛇鼠进不来了,再者,现在的房子一砖到顶,没有梁杔,吊篮也没地方挂了,“养个孩子吊起来”都改“养个孩子放床上了”,我这是有条件怀旧过瘾呢。
◆---------------◆---------------◆---------------◆
老的《东北三大怪》已经时过境迁了,好事者又总结出新的“东北几大怪”来,我根据不同的版本汇集整理成新的《东北十大怪》:
草坯房子篱笆寨,烟筒砌在山墙外,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姑娘爱玩嗄拉哈,百褶皮鞋脚上踹,火盆土炕烤爷奶,下晚睡觉头朝外。
这十大怪好象只适合农村,如果说城乡皆宜、东北独有的特点应该是《东北新三大怪》:
家家缸里渍酸菜(什么地方吃酸菜都没有东北那么普及,家家经常吃,花样还挺多);
玉米碾成茬子卖(集市上卖大茬子、中茬子、小茬子、玉米糁的很多,别的地方没有把玉米分这么多等级的);
满街扭着老太太(老太太扭秧歌,东北兴起得最早,花样最多,技巧最高,而且以老太太为主)。
◆---------------◆---------------◆---------------◆
还有一个《哈尔滨十大怪》,大家参考——
秋林面包象锅盖(三斤面做一个);
红肠小肚不够卖(与普及啤酒有关);
松江冬泳游的快;
老年秧歌贼来派;
越冷越吃凉冰块;
貂皮大衣毛朝外;
狗拉爬犁比车快;
喝起啤酒象灌溉(有说东北啤酒的一半销量在哈尔滨);
冰雪世界造的快;
满街都是大白菜。
3.北京也有三大怪
八十年代初在工地,几个同事在一起闲聊,有东北人、陕西人,还有河南人,聊着聊着就扯到了东北三大怪和陕西十大怪。
东北的老高突然坏笑着冲着我:“老王,你们北京人天天说我们东北三大怪,知不知道我们东北流传着你们北京三大怪?”
“我还真的孤陋寡闻,从来没听说北京还有几大怪。”
大家见有攻击我的话题了,兴趣盎然地催促老高“快说说,快说说……”
老高不紧不慢地说:“这是我探亲的时候,听同学在酒桌上说的,他们说北京有三大怪——头巾摞着戴、豆腐比肉快、姑娘比小子厉害。你自己说说是不是?”
这些人都到过北京,可都没发现北京有这三怪,也没听说过北京三大怪的说法,都嚷嚷着让我说说有没有这些现象。
我想了想说:“这都是眼面前的事,过去没有过,将来也许就没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管它过去将来呢,现在有就行,只要不是胡说八道就行,说说,说说。”
我说这第一怪“头巾摞着戴”,是女人都戴两块头巾。因为北京的冬春,天冷、风大、沙多,女人一般都要准备两条头巾,一条羊毛头巾保暖,一条尼龙纱巾挡沙。过去兴那种又宽又长的拉毛围巾,又包头又围脖子;四四方方的尼龙纱巾装口袋里,刮风的时候用它蒙头遮脸。近些年兴起了苏联式的大方巾,和尼龙纱巾大小差不多,于是就把尼龙纱巾裹在毛绒方巾外面,平时保护头巾不脏,风天用来蒙头遮脸挡沙,这就是两条头巾摞着戴的来历。
现在时兴羽绒服了,上面配有羽绒帽子,戴头巾的已经很少了,这一怪也就快不存在了。
第二怪“豆腐比肉快”,是说豆腐比肉卖得快。北京猪肉供应充足,一天到晚都在卖,总有一块肉在那值班。过去油水少的时候,值班肉是一指膘的瘦肉,现在油水多了,值班肉就改成四指膘的肥肉了,上边只有一丁点瘦肉,北京人戏称“鹤顶红”;最难买的是排骨、猪肝、下水。而豆腐则一直供应不足,每天上午都得排队等着,车来了也就不到十屉,不到半小时就卖光了,所以,你到谁家能吃到豆腐或豆制品,能啃上骨头,那可就算口福不浅了。他们东北正相反,豆腐总有,肉可难买,看到北京到处都有肉,大家都在抢豆腐,就觉得奇哉怪哉了。
现在市场开放了,商品流通了,没有缺货了,不但豆腐不快了,以后什么也不快了,这一怪马上就不存在了。
第三怪“姑娘比小子厉害”,是指在公共场合吵架,小伙子不如姑娘厉害。这种现象是知青下乡以后逐渐形成的。女孩子出门在外,不厉害点容易吃亏,在农村锻炼了几年以后,淑女就都变泼妇了。
姑娘再泼她也是弱者,一男一女吵起来,看客们总是向着女孩子的多,向着男孩子的少,哪怕这男生再有理。如果动起手来,小伙子把姑娘打了,要受舆论的谴责;小伙子被姑娘抓了,要遭大家的嗤笑。小伙子胜负都得不到好处,所以,女孩子一厉害,男孩子就退避三舍了,古训云“好男不跟女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你是外地人,在公共场合和小伙子发生矛盾,急了你敢揍他。可要和姑娘发生了矛盾,你还敢动手吗?动嘴可是女人的强项,你在家吵得过你老婆吗?而且还不能骂脏话、带脏字,一出脏口你就满盘皆输,可她却什么都敢往外喷,你能不甘拜下风吗?所以,从外人的角度看,姑娘就是比小子厉害,而且厉害得多——你再敢欺负小伙子,也不敢招惹姑娘。
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妇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两性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姑娘比小子厉害将成为普遍现象,不再是北京特有的一怪了。
我觉得真正的北京三大怪应该是“大官住在小胡同,胡同到处窜老外,拆的没有盖的快”,你们说是吗?
细说关中八大怪——哪里都有几大怪(4)
那年在西安研究培训教材,几个多年合作的老朋友相聚,晚餐边喝边聊,拿顺口溜下酒别是一番趣味。
阿黄,浙江人,毕业分配来陕西,已在咸阳安家落户了,他说最近这里正在流行一首歌谣,说的是“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好汉高吼秦腔,来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我们这些外来人听了哈哈大笑,尤其觉得“没有辣子嘟嘟囔囔”太传神了,令人想起“没有辣椒不叫菜”来。忙问是谁编的?
老陈,陕西户县人,在西安工作,补充道:据说这是江苏的交流干部在告别宴会上侃的,现在陕西非常流行,我还听到两个版本,一个是“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一个是“三千万懒汉高吼秦腔”。
湖南的小李说“肯定‘好汉’是正版,‘懒汉’和‘老陕’都是盗版”。
老陈问何以见得,小李说,玩笑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大家都是熟人,谁也不计较,告别宴会是公众场合,有熟人也有生人,有不计较的也有计较的,如果有人计较起来就是惹众怒,踩着陕西的地说陕西人是“懒汉”,那不成堵着家门口骂人吗?想当年陈永贵当了副总理,走到哪都说那的人懒,虽然大寨人确实是勤劳,副总理也有权批评各地,可谁都反感。江苏干部再不懂事,也不会没事找骂呀?“老陕”太平淡了,与宴会调侃的氛围不合拍。而“好汉”则亦庄亦谐,正听反听都随你,所以这才是正版呢!
从这首歌谣又扯到了陕西十大怪,老陈说他收集的版本是“房子半边盖,帕子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姑娘不对外,睡觉枕石块,秦腔吼起来,盆碗难分开,有凳子不坐蹲起来,油泼辣子一道菜。”
阿黄说他收集的版本是“扯面宽得像裤带,瞪眼锅盔像锅盖,吃面涎水倒回来,有了辣子不吃菜,羊肉泡馍大碗卖,男女帕帕头上戴,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哭丧说唱分不开,家家厢房半边盖。”
◆------------------------◆------------------------◆
石家庄的小高老师第一次来陕西,而且是第一次听说哪里还有几大怪,好奇又兴奋,回到房间扯着我继续聊。
我告诉他,这几大怪都是外地人瞎凑的,只要有趣就有人传,其实很不考究,首先这“陕西十大怪”就是个错误。陕西称“三秦”,古时候是陕北一秦、关中两秦,现代版是指陕北、关中、陕南,陕南过去归蜀管,语言和生活习惯也接近四川,与陕北、关中习俗不同,《安康十八怪》里有些和云贵川一样,所以,他们说的“陕西十大怪”,应该是《关中十大怪》,再者说这些怪大部分来自农村,准确地说,又应该是《关中农村十大怪》。
他俩说的十大怪,凑起来一共是12怪,咱们一个一个分析。第一,“姑娘不对外”是胡说八道凑数招乐的;第二,“盆碗难分开”、“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哭丧说唱分不开”、“锅盔像锅盖”都不是陕西特有的,河北山西农村也这样;第三,“油泼辣子一道菜”只是阶段性的特点,而且也不是陕西特有的。所以应当把这六怪剔出来。
别着急,听我一条一条的分析。我年轻的时候在工程队,走到哪里都说“这里姑娘不对外”,可又总有人和当地姑娘结婚的,走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人多了,你还信吗?
过去北方农村,粮食不足菜也少,天天晚饭都是干稀搭配。农村还有个习惯,当家人蹲到街上吃饭——表示你家还有粮食,有事还可以互相商量——为了方便,就连菜带饭稀溜溜盛一大碗,所以家家用的都是“大海碗”,比小号的盆还大。“盆碗难分开”可以说是河北、河南、山西……农村的普遍现象。
“有凳子不坐蹲起来”也是平原农村的习惯,因为田边没有石头没有高台,在地里吃饭、休息的时候只好蹲着,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有凳子也蹲在凳子上,有炕蹲在炕沿上。河北山西一带也是这样,只不过有地方叫“圪蹴着”、“崮墩着”。
把“哭丧说唱分不开”列入关中一怪的一定是城里人,清明节农村寡妇上坟早已演变成一种仪式,既要哭诉自己满腹的委屈,又要表现给别人看,哭得不悲哀了,哭的时间短了,都会引起长舌妇的纷纷议论,嘀咕她是不是有了新欢,所以都拉帮结伙去,一哭至少两三个钟头。我们工地辗转河北九年,有时办公室窗外就有坟,清明节的上午煞是闹热,几个寡妇哼哼唧唧捏腔拿调,此伏彼起,整个一曲无伴奏小合唱,所以说这也不是关中独有的特点。
我最早见到的“锅盔像锅盖”,不是关中,而是在四川凉山彝族人的背篓上。这种锅盔又干又硬不易发霉,最适合外出打零工的人食用,哪里还有锅盔也像锅盖的我不知道,但起码不认为这是关中特有。
“油泼辣子一道菜”是因为物资贫乏,在“以粮为纲”加“大锅饭”的年代,蔬菜的品种少数量也少,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都是用窝头、玉米面、干菜做成糊糊汤,桌子上放着盐、醋、辣椒面,如果辣椒面用油泼了就算是高级的了,就从调味品上升为一道菜了。
◆--------------------◆--------------------◆
他们说的,能够称为陕西一怪的,应该是以下六怪。
第一是房子半边盖。在丘陵坡地盖房子,只能半挖半填造出一块平地来。有的房后土坎高过房子,而且削得笔陡,房子的后墙受不到风雨,不需要房檐的遮挡。房顶一面坡,屋面不向后导水,还可省去后墙脚的排水沟,减少挖土。这是因地制宜的明智,关中人在平原上因为两面受风雨,盖的也是前后两流水的房子。
第二是睡觉枕石块。关中土地兼并,大地主多长工多打零工的也多,雇主不可能给雇工每人一个枕头,雇主就只能枕石块或者砖头,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第三是面条像裤带。宽条面哪里都有,吃宽条面不是懒,而是为了讨个口彩——“宽宽心”。但是,哪里的宽条面都没有关中的宽条面那么宽那么厚那么经常吃,而且吃得那么正式,吃成了美食。
第四是涎水倒回来。“涎”就是口水,读成“Han(鼾)”。抢收抢种时人多又顿顿吃面,大家吃完面都把碗里的剩汤倒回锅里,于是面汤里就有了大家的调料,下一锅就是调料汤煮面了,越往后汤里的调料越浓面条越好吃。吃完饭,锅里的汤还留着下顿接着用,因为回锅的汤里,有调料也免不了有涎水,这种面就叫“涎水面”。
第五是帕子头上戴。别处农村老太太,戴的都是手巾或围巾,只有关中老太太戴的是花格大头巾,这种头巾无论是图案还是材料,都和手绢一样,可以说是一块大手绢。
第六是唱戏吼起来。过去的戏一般都是在空场的露天戏台上唱,又没有扩音器,全仗演员大声吼。尤其是黑鞑的唱腔,粗犷高亢激昂豪放,在塬上的露天戏台听得很美,进剧场就显得太闹了,电影《红高粱》里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就是用秦腔的花脸唱腔改编的,“妹妹大胆往前走”不是也一度很流行吗?
我听到的版本里还有一怪,可以列为第七怪——眼镜夹脑袋。六七十年代,我探亲在西安换车,看见大街上有些摆摊的老头,他们的水晶花镜不是挂在耳朵上,而是夹在耳朵上方的脑袋上。仔细看看,眼镜的两条腿是直的,端头是个牛角的圆片,根部有个弹簧片,电视剧《厨子当官》里,李保田戴的就是这种眼镜。这样的眼镜,我只在西安见过。
还有一个我认为可以列为一怪的是——第八,白面煮出米汤来。陕北多是粗粮,陕南多是大米,关中多是面粉,大米和杂粮都是稀罕,一般人家没有。面粉可以蒸馒头烙饼,可是不能煮粥,于是关中农民的稀粥就是“糊糊”。糊糊和浆糊的做法一样,但不是浆糊;像面汤那么稀,可又不是面汤;里面有许多小疙瘩,却不是疙瘩汤;疙瘩小得像煮开花的米粒,又不是米汤的味。做糊糊可是一门巧手艺,我同学的老婆生在西安,长在西安,也不会做,说掌握不好浓度和火候,也不知道那疙瘩是怎么做成的。
附:
安康(陕南)十八怪
1.蒸面稠酒人人爱——麦面糊糊蒸成面,香油醋蒜辣当先;老少四季吃不厌,稠酒相伴赛神仙。
2.家家户户泡酸菜——秦巴山川水土硬,五谷杂粮入肚中;三天无酸蹿蹿走,酸菜泡菜变饭种。
3.尼龙袜子套草鞋——崇山峻岭行路难,爬山跑路多脚汗;尼龙袜子套草鞋,凉爽软和真轻便。
4.石板上房当瓦盖——一江两岸多奇石,凿开石板有五尺;拿上屋顶当瓦用,不怕冰雹不怕风。
5.公交汽车跑城外——安康市区实在小,车没开快已到了;坐车没有走路快,汽车无奈城外跑。
6.背篓里面把娃带——山高坡陡做农活,背篓背娃地头搁;场街买卖不离身,娃累不走里面坐。
7.虫虫能当下酒菜——安康气候四季明,种桑养蚕茧出虫;油锅炸虫香喷喷,好下美酒蛋白增。
8.杀猪不卖薰起来——山大人稀商不通,要吃好菜场不逢;猪杀多少薰腊肉,怕来贵客眼干瞪。
9.豆腐皮子串起来——豆腐裹布细细压,方寸大小调料加;棕叶一穿街上卖,香溢满口嚼痛牙。
10.老人爬山比猴快——住惯大山不怕陡,从小练成登山猴;七八十岁身板硬,登山如同平地走。
11.孙子爷爷玩笑开——孙敬爷婆全国礼,安康爷孙扯闲皮;见面瞎话称哥嫂,全身乱摸笑嘻嘻。
12.浆巴长毛不算坏——山高气候冷来早,包谷未熟杆蔫了;剥粒磨浆存缸坛,上面长毛下酸了。
13.喊人好象把歌赛——山户人家住的远,走着找人不方便;扯起嗓子长声叫,山音回荡把意传。
14.路边房子连着盖——家在路边好方便,惹得众人都眼馋;你盖我盖大家盖,成街存患无怨言。
15.树根树桩到处摆——大山深沟有朽木,风吹雨打河里流;匠人拣回精雕塑,树桩盆景美化屋。
16.车从山肚跑出来——陕南路比蜀道难,江河横贯大山峦;火车钻进山肚里,吞吞吐吐跑得欢。
17.洋芋烩面能当菜——秦巴山中多移民,有南有北有西东;南人喜米来待客,菜欠烩面把数充。
18.山上水田草帽盖——山民养家要糊口,见山有水把田修;造出田来巴掌大,插秧株数一气数。
5.哪里都有几大怪
1964年,我们到四川修铁路,工地在峨边县,那里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归乐山专区托管,是个汉彝杂居的地方。
刚到工地就组织学习“民族政策”,教材是成都军区印发的一本小册子,里面介绍了西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的可以理解,有的百思不得其解,根据我的记忆,举几条大家看看,是不是可以算是“彝族几大怪”?
第一,见了小娃娃不能叫“小鬼”。云贵川等地的汉族,习惯把小娃娃以至年轻人叫做“小鬼”,但你要是把彝族的小娃娃叫了“小鬼”,那你就要保证这个“小鬼”在一年内不病,如果他在一年内生病了,那就是你咒的,你就要负责。
第二,不能摸男娃娃的头。我们喜欢一个小孩,总喜欢摸摸他的头表示亲热。但如果你摸了彝族男娃娃的头,就必须保证他在三年内不生病,如果他在三年内生了病,就要由你负责。彝族男人前脑门那块头发称之为“天菩萨”,那是保佑他一生平安不被鬼侵的,任何人都不能碰,除非你想跟他拼命。
第三,对姑娘礼不到三。彝族人男女都能抽烟喝酒,但如果在一次见面里,你给一个姑娘连续敬了三次酒,或递了三次烟,或者其它礼物赠三次,都表示你是在向她求婚(不需要用语言表明),一旦她接受了你的第三次赠与,就表示同意嫁给你,回家告诉父母稍做准备,第二天全村就吹吹打打地把新娘送了来,你想反悔都不成了。
第四,男女不能同屋睡。山里人烟稀疏,地质队、测量队进入大山腹地,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又只有一间房屋,一般就会不分男女依坐草堆和衣而眠。在彝族地区,就只有女人可以进屋,男人就只能在屋外蹲一夜了,即使是夜里有事,也只能让女人出来,而男人绝对不能踏入房屋一步,如被老乡发现男女同屋,就必须保证他家三年内孩子没病,房子没有火灾。这是因为许多少数民族都把性行为视为龌龊,容易引来鬼崇,所以提倡野合,性行为不能上床,只能上山。
◆------------------------◆------------------------◆
领导一再强调必须坚决遵守,一旦违反,只能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办理,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如果要你保他三年不生病或三年没火灾,你就只能在他村里老老实实当人质住三年,他不放你,你就不能离开。
有一次我出差采购,遇见局测量队的一位老工程师,临睡前他给我讲了个真实的故事。
解放初期,勘察测量大队到了贵州的一个苗族区,住在一个大庙里,当地的领导告诉大家,今晚是苗族的节日,大家不要出门,也不要偷看。
晚上,庙外火把通明,歌声笑声不断,一个年轻技术员耐不住寂寞,趴上了墙头。只见一群年轻的姑娘小伙又唱又跳又笑,不一会,姑娘们端着一盆水,排成一队围着篝火跳舞,突然领头的姑娘朝着大庙走来,一边唱一边笑一边盯着技术员看。
姑娘的美丽、婀娜与甜笑,把技术员看呆了,姑娘走近了,突然一盆水泼过来,技术员赶紧回屋换衣服去了。大家在院子里嘻嘻哈哈笑起来,这才知道地方领导为什么特意关照不要偷看,原来是怕大家挨浇哇。
第二天一早,庙外来了一帮迎亲的队伍,堵在庙门敲锣打鼓吹喇叭,勘测队赶紧找来当地懂汉语的领导,这才明白,原来昨天晚上,是苗族的情人节,而且是女选男的日子。
这个姑娘是当地酋长的女儿,她先泼了以后其他姑娘才可以泼,因为他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跳舞的时间就长了些,突然她发现墙头上有一个戴眼镜白嫩嫩的书生,因此就上去唱歌示爱,只见那个小伙子既不答歌(他根本就没有听懂),也不回避,(他根本就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于是她就试着泼过来,没有想到他根本不躲(他要早知道早就躲了),被泼以后又羞答答地跑回家了(他不是告诉父母准备迎亲,而是换衣服去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婚姻选择的主动权这一天在姑娘,姑娘选中了谁,就把水泼在他身上,小伙子是被动的,但也可以采取措施,你喜欢她就往她眼前凑,提醒她往这泼,不喜欢她就躲,如果不躲,或者是没躲开,只要让姑娘泼上了,那你就必须接受了。如果泼上了又不同意亲事,就等于是悔婚,男女两家甚至两个部落就要“打冤家”,用武力解决,因为被拒绝的姑娘肯定会羞愧得自杀了。
大家一听,才知道祸闯大了,赶紧上报,民族问题比天大,一直报到国务院,最后的结果是这个技术员必须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与酋长女儿结婚,婚后留在苗山,如果原来的老婆不愿意离婚,可以每年从上海来苗山探亲一次。
老工程师前两年还在一个街上邂逅了那个技术员,现在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成了一个懂汉语的苗人了。
后来,我读列宁《左派幼稚病》时,对“人们的风俗习惯可以改变几何定理”这句话理解的格外深刻。所以走到哪里,都有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敬重它,绝不触犯它。
6.哪里都有几大怪
四川十八怪
一天三顿吃泡菜,太阳出来挤到晒,馄饨当作抄手卖,不坐茶馆把病害,自行车上雨伞盖,骑车要比打的快,半盆海椒一个菜,当街开展麻将赛……(取其九)
成都十八怪
大小茶馆遍地开,摊开麻将把客待,汽车没得骑车快,府南河边晒铺盖,串串烧烤满街卖,吐点口水围起来,川剧变脸把帽盖,免子脑袋炒来卖,吃了火锅看球赛,请客洗脚洗脑袋,小姐变成小老太,半夜鬼食大叫卖……(取其十二)
重庆十八怪
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一起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说话着急像比赛,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当小菜,光着膀子逛大街,崽儿打赌显豪迈,小伙倒比姑娘矮,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丧事当作喜事办,人名没得地名怪。
◆------------------------◆------------------------◆
云南十八怪
粑粑饼子叫饵块,摘下草帽当锅盖,鸡蛋用草串着买,三只蚊子炒盘菜,四季衣服同穿戴,石头长到云天外,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四季都出好瓜菜,鲜花四季开不败……(取其十六)
丽江十八怪
东巴文字像图画,星星月亮背上戴,百岁寿星多老太,古城四季花不败,锅灶搭在流水上,古城石板踩不坏,生意买卖女人做,摩梭爸爸住家外,土司背箩不能站,棍棍棒棒元宵卖,猪槽能把船来代,凉粉用锅煎着卖,老虎跳过江两岸,千龟爬在云天外,四季衣服同穿戴,纳西古乐传海外,丽江粑粑放不坏,女人杀猪比男人快。
◆------------------------◆------------------------◆
贵州八大怪
草根当青菜——同样是“泽尔根”(又名“鱼腥草”),在四川吃叶子(所以又名“猪屁股”),在云南贵州吃根茎;
草帽当锅盖——竹编的草帽和锅盖样子差不多,外人分不清;
石板当瓦盖——片状的页岩是天然的大石板,盖在房上比瓦结实又省钱;
树皮当药卖——杜仲树皮是药材,贵州特产;
鸡蛋串着卖——山区特色;
老太婆比汽车跑得快——汽车走盘山道人走直道,山区老太婆矫健;
牛头下雨牛尾晴——山区的自然现象
三个田鼠一麻袋——西南三省的老鼠个子都大。
◆------------------------◆------------------------◆
南京十怪
马桶满街晒;残的跑的快;老头怕老太;石头满街卖;街边摆擂台;家家吃野菜;毛娃满月抱门外;羊肠小巷出不来;穿着裤头扎皮带;“四件”比肉卖得快。
◆------------------------◆------------------------◆
广西十八怪
绣球最大马最矮,男女恋爱摆歌台;大年初一祭蚂拐,百岁寿星能打柴;草帽盖着地一块,稻谷种到云天外;不叫南海叫北海,海边红树也怀胎;象鼻饮水山叠彩,米粉吃出三大派;粽粑大得像猪崽,石头当成宝贝卖;礼品店里卖棺材,满街都是一脚踹;山在城里楼在外,乐业天坑成群摆;千年铜鼓敲不坏,花山壁画好难猜。
◆------------------------◆------------------------◆
海南十八怪
三条沙虫一碗菜,树根包在树皮外,老太爬树比猴快,火车没有牛车快,青石板上煎鸡蛋,抓条蚂蝗当腰带,牛头下雨牛尾晒,头上斗笠当锅盖,水果越臭越好卖,三个蚊子一盘菜,四个老鼠一麻袋,牙齿长得比刀快,石头桩子地里栽,不生孩子没人爱,姑娘象老太,老太象妖怪——黥身纹面。(取其十六)
◆------------------------◆------------------------◆
南岳衡山八大怪
和尚道士住一块,千里歌舞来朝拜,赶个八月吃三载,熟人见面不理睬,冬瓜当作扣肉卖,儿子结婚爹游街,群蛙聚会谈恋爱,寿名寿字满山在。
广州八大怪
蛇虫鼠蚁都是菜,桥梁绕着城市盖,稀饭和肉混一块,铁笼包在房子外,先喝汤来后上菜,出门要把雨伞带,衬衣穿在毛衣外,靓女肚脐满街晒。
◆------------------------◆------------------------◆
山西八大怪
陈醋也算一道菜,汾酒窝头把客待,三轮前后都能骑,路边泥土当煤卖,罐子拔在脑门上,新娘盖头给驴戴,烙饼用的石头块,刀子削面比飞快,墙上挖洞把房盖,土豆白菜论麻袋。
◆----------------------◆-------------------------◆
新疆十八怪
春夏秋冬一天来,夏天要把皮袄带,裙子穿在裤子外,男人爱把花帽戴,鞭子底下谈恋爱,姑娘出嫁把妹带,结婚宴席无酒菜,米饭手抓不用筷,烤馕大得象锅盖,大盘鸡里拌皮带,胶鞋套在皮靴外,汽车要比火车快,风吹石头砸脑袋,铁床摆在大门外,井底全部连起来,古丝道上地名怪,美玉泡酒酒更帅,香甜瓜果吃不败。
吐鲁番十八怪
火州人民真能耐,气温四十算凉快;
沙埋活人能治病,奇效赛过李铁拐;
夏天门窗捂起来,床铺摆在大门外;
焚风烈日不打伞,姑娘漂亮不怕晒;
沙埋鸡蛋熟得快,石头烙饼放不坏;
蜂窝房屋到处盖,葡萄晾干才外卖;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山如火碳好厉害,神猴高僧也无奈;
扳倒古井饮牛羊,矿泉奢侈来灌溉;
都城不见砖和瓦,残垣断壁人人爱;
冬季“坟堆”漫地排,死尸千年不腐败;
骆驼刺上把蜜采,天上掉下石瓜来;
羊肉不膻高粱白,红烧牛羊饼作盖;
一炉烤出千夫菜,整牛全驼敬老外;
裙子穿在长裤外,胶鞋套在靴子外;
满头小辫迎风甩,满街“驴的”跑得快;
一台舞会千人跳,少年游戏老人闹;
县长办公不坐堂,泡在缸里找凉快。
新疆八大特产
和田无花果,吐鲁番的葡萄干,库车的杏脯,阿克苏的鹰嘴豆,罗布泊的罗布麻茶,伊犁奶酪,哈密的哈密瓜干,喀什的巴旦木。